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国族主义与近代中国国术运动

2024-04-11 来源:九壹网
第?9卷第1划2018革1月 国族主义与近代中国国术运动 冯涛杨红伟 (兰州大学, 甘肃 兰州 730000) 摘要:在近代中国国家危机、民族危亡的刺激下,国人以鼓民力相号召,企图达到强种强国的目的。中国传统武术的价值得到 再发现,并被赋予国粹之地位,先后赢得了国技、国术的美誉。这固然反映了国人在强健国民、抵御外侮上。对中国传统武术在体 育上的价值期许;更使之与近代中国国族想象与国族主义建构合流,甚至成为国族主义表达的重要内容。在近代国人追求塑造 “新国粹”,以达到复兴民族的目标下,走向了以国术为中华本位。容纳西方洋体育的民族体育建构。 关键词:国族主义;国术运动;民族体育 中图分类号:G85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81(2018)01—0112—07 Nationalism and Martial Arts Movement in Modern China FENG Tao YANG Hong-wei Abstract:Because of national crisis,many Chinese called for and encouraged the people for the aim of strengthening the nation.The value of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was discovered again and gave the honor of quinteasence of Chinese culture,it won the fame of the national feat and national arts,which reflected the people"s expectation on it to strengthen the nation and resist the foreign aggression; meanwhile,it was combined with national imagine and building in modern China,even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nationalism expression.The people at that time ran for shaping new quintessence of Chinese cuhure for the purpose of national renaissance and gradually made it the Chinese Standard and formed the sports construction of accepting the western sports. Key words:Nationalism;Martin Arts Movement;National Sport 中国传统武术的概念,在近代时期经历了从拳 勇、技击到国技、国术的转变,并逐步被纳入到民族 体育的范畴之内。对此,学界多从体育运动的角度 进行研究,涉及到中央国术馆、国术统一运动、国术 国考以及国术改良运动等方面。[1]然而.正如梁启超 所言:“凡文化发展之国,其国民于一时期中,因环 境之变迁,与夫心理之感召,不期思想之进路,同趋 于一方向;于是相与呼应汹涌,如潮然。”囝国术运动 蔷 的兴起固然反映了近代时期国人对中国传统武术 然而却非是一个可以单独成立 墙 体育价值的再发现,反 而自外于彼时最重要的时代思潮之外的社会思潮。 砝 事实上,国术运动从其发源.到最终走向民族体育 夜 的建构,无不反映着以“复兴民族”为价值取向的国 族主义思想。可以说,国术运动并不仅仅以达到强 种强国为目标,而是与彼时多色社会思潮具有同一 的方向,本身即构成了国族想象与国族主义建构的 重要内容 一、“病夫”自我意象与国术运动兴起 病夫(sick man)一词,自1853年被用来形容奥 特曼帝国国力衰败、积重难返之后,遂成为国际政 治话语体系中专指一国陷入长期衰败又无力改革 窘境的政治术语。时至今Et,不仅那些发展中国家 曾被冠以“病夫”的称号,即使曾经的老牌强国如英 国、法国、荷兰、俄国等亦曾荣膺“病夫”之名。因而, 作为曾经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在近代迭经鸦 片战争、中法战争,尤其是甲午战争被日本战败之 后。不可避免地被国际社会目为“远东病夫”或“东 亚病夫”。[3] “病夫”这一近乎写实的称呼.一经为国人所 知.即与彼时高涨的危机意识与变法自强的主张结 合在一起。并成为中国亟需变革迫切性与正当性的 口实。受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影响.近代中国知识分 子有感于物竞天择,不外乎“种与种争,群与群争” 进而认为今日世界竞争不只是国与国之争、“君 相政治”之争,在本质上为“国民竞争也”[51。遂由梁 启超《中国积弱溯源论》《新民说》《新大陆游记》等 系列文章,采用“挪用和重编”的手法,将“中国是 东方病夫”的意涵“创造转化”为“中国是东方病夫 之国”,从而“将个人乃至群体的身体强弱和民族的 生死存亡视为因果关系”。其后,历经蔡锷、陈天华、 陈独秀等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不断重构“病夫”的意 义,“东亚病夫”的民族主义色彩日渐浓厚,通过“激 发我族的集体受辱意识”,强化了中国国族主义的 集体认同:“病夫”更成为中国人“集体共同缺陷,甚 至是共同‘原罪”’。“要如何克服。最终摆脱此一集 ,一收稿日期:2017—1l一08 作者简介:冯涛(1972一),男,甘肃榆中人,兰州大学体育教研部副教授,主要从事体育学、体育史研究。 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近瑚俄l史、西北区域史研究。 杨红伟(1975一),男,河南泌阳人,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112 历史学研究 体‘原罪’ 先要的议 以西方为借镜之“病夫”自我意象。首先反映了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世界眼光。以西方为参照反省 自身,谋求民族救亡之路。1895年,严复借助社会达 尔文主义,通过古今中外之比较,强调种族强弱存 亡与否取决于三:“一日血气体力之强.二日聪明才 智虑之强,三日德行仁义之强。”[71虽然三者不可偏 废,缺一不可,但“论一国富强之效.而以其民手足 体力为之基”。[81因而。他将鼓民力放在中国自强三 要政之首,前于开民智、新民德。由此,近代中国向 之议者。乃知中国旧有之武术,为最可实矣”,强调 武术为“旧有之国粹”,“今也欲求强国,非速研究此 术不可”。【’B] 辛亥革命后。各种武术团体风起云涌,“各名流 或组织武术机关,造就武术教材;或会集各界人士 研究武术;或著述武术专书;或编辑武术杂刊;或设 武术场,传授生徒;或延[聘]武士,教授其子女。而军 警或以为正式体操,或以为普通运动”【l9】。此时,传统 武术不仅被视为强种强国的手段,同时也被赋予了 西方学习,在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器物学 更为浓厚的传统色彩。1914年,徐一冰强调“本国技 习、“维新变法”的制度学习之后.转向了新国民的 击,为最高尚之运动”,“较之东西洋之所谓高等体 塑造,并将“民力”作为新国民塑造的基础与前提。 操术,有过之无不及也”。因而建议教育部在高等小 鉴于中国古典柔性文化造成的中国民力之不 学、中学、师范添设武术课程,“以修养勇健之体格, 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也试图从西方寻找到强种 保存国技之菁华,强种强国”。[2Ol 强国的手段。1902年。蔡锷揭橥军国民主义,号召国 随后,传统武术便被冠之以“国技”之名,被社 人以尚武为魂,施行军国民教育。他相信如中国国 会各界所追捧。姜侠魂强调国技的悠久历史及其在 民能具备“成军之资格”,“即国家不置一卒,而外虏 中国强健国民体魄的地位:“国技为吾国民众体育, 无越境之虞。偶有外衅,举国皆干城之选矣”。[91无独 发源在秦汉以前……吾国保国强民独一无二之技 有偶,梁启超也将目光聚焦于斯巴达。他认为:“斯 术。”[211成立于1909年的中华精武体育会也公开宣 巴达为尚武之祖国”,“实今日全世界十数强国文明 称:“本会以唤起国人尚武精神,改铸国人体魄为宗 国之祖师也”,因为从“天演物竞之公例”来看,“尚 旨。”[221然而,对其后影响最大的则是孙中山的《精武 武精神,为立国第一基础”,20世纪更是“非取军国 本纪序》: 民主义者,则其国必不足以立于天地”时代。所以. 慨自火器输入中国之后.国人多弃体育之技击 他强调中国应效法斯巴达:“斯巴达实今日中国之 术而不讲,驯至社会个人积弱愈甚.不知最后五分 第一良药也。”㈣军国民主义体育教育的思想产生以 钟之决胜,常在面前五尺地短兵相接之时。为今次 后,流布甚广。1912年,蔡元培发表《对于新教育之 欧战所屡见者,则谓技击术与枪炮、飞机有同等作 意见》,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 用,亦奚不可。而我国人曩昔,仅袭得他人物质文明 教育、世界观教育与美感教育等五育并举的主张。 之粗末,遂自弃其本体固有之技能。以为无用,岂非 他认为:“譬人之身,军国主义者,筋骨也,用以自 大失计耶!……盖振起从来体育之技击术为务,于 卫”,“在我国,则强邻交逼,亟图自卫”,因而“军国 强种保国有莫大之关系。[231 民教育者,诚今日所不能不采者也”。【l1】中华民国教 由此,传统武术作为中国所固有的技能,被赋 育部办法的教育宗旨中,也明确规定“以军国民教 予了强健民族体魄与御辱卫国的双重功能。故高天 育辅之”。[ 2】 楼说:“国技为吾国武术之国粹,神而化之,小足以 尽管并非所有的人均同意军国民主义的尚武 却病健身,大足以御侮卫国。”例 精神,但以“体育”锻炼,强化国民体魄,以洗刷“东 此后,国技之名为国内有识之士所津津乐道。 亚病夫”之耻辱,则成为了共识。近代著名体育教育 如有人认为“提倡体育,为补偏救弊之谋。效颦学 家徐一冰反对军国民教育,但仍强调体育是强国之 步,乃取球杆、哑铃诸技,列为黉舍课程。是犹故家 道的不二之选:“强国之道,首重教育,教育之本,体 子,弃其庖厨之珍馐,乞人藿藜餍口”,相反,“吾国 育为先”,“体育不讲,人种不强,人种不强,国将安 技术,为世称道者。一为少林派,一为武当派”,“得 赖”。[131青年毛泽东也撰文指出:“善其身无过于体 两派一技之长,略事研究,其充实体育之功,殆倍蓰 育,体育于吾人身实占第一之位置”,因而号召国人 千万于东西洋杆铃之术”。[251至1920年代,以“国术” “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 指称传统武术者,也渐渐流行起来。如1920年,大 则文明之精神随之。”『1 东书局就出版了吴志青所编《科学化的国术》一书。 随着洋体育的传入,向为知识分子轻视的中国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由于张之江将军的大力 传统武术再次引起瞩目。但武术在中国救亡图存诸 提倡与上下奔走,“国术”逐渐取代了“国技”。1928 法门中地位的隆升,则自日俄战争开始,并逐渐被 年,张之江纠合同志,推动国民政府成立中央国术 抬升至“国粹”的地位。早在1897年,何炯即称:“古 馆,作为国民政府主管国术的主要行政机构,“管理 人六艺,射、御居二,已开体操、拳勇之先声。”_l5J王维 全国国术事宜”,“以提倡中国武术。增进全民健康 泰更直接判定:“体操实非西法,乃我中古习舞之遗 为宗旨”。 自此以后,不仅中国传统武术由“国技” 意。” 此后受日俄战争的影响,重视传统武术者日 改称“国术”,使国术一词家喻户晓,更形成了一场 众。张一麟曾言:“日俄之战,旅顺、辽阳诸役肉搏相 遍及大江南北的国术运动。首先,在中央国术馆的 113 丢 西 藏 亥 第29卷第1期2018年1月 带动下,全国各省市县几乎都成立了国术馆。形成 了一个自上而下的国术馆系统。其次,由于国家的 提倡以及国难日渐深重的体会,也促使国人将练习 武术视为一种风尚与使命。故时人评论道:“自民国 十七年后,国术两字,成为武术之专名词,风行草偃, 弥漫全国,而习国术者,亦日见其众,大有不习国术, 不足称为时髦之势。” 而,国术运动的出发点.则是 “藉以提高国民尚武精神,充实国民战斗能力。磨砺 其体肤,激发其志气,以达到强国强种之目的”[281。 由“东亚病夫”自我意象的自辱为手段,以期唤 起国民的自我认同,激起国民的自强、自立意识,借 助尚武精神的培养,达到强种强国之鹄的。不期然 间,中国传统武术的价值得到再认识,从而被赋予 培养尚武精神.实现铁血主义.进而重铸国魂的历 史使命,因而传统武术的地位日隆。称谓一变而至 三变。由此,克服国民身体集体缺陷“原罪”。原本 “鼓民力”的目标,经由国术的提倡,由负向的刺激, 转向了正面的国族想象:国术本身即构成了国族主 义叙事及其实践不可或缺的内容。 以灭之也。”【32J 中学与西学之别,使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 强烈的文化危机意识与文化安全意识。他们致力于 发掘中国文化的精粹,认为“一国家有一国家之土 地之人民之宗教政治,于是其风俗、气质、习惯遂各 有特别之精神焉”,“夫国粹者,国家特别之精神 也”。[33】因而,如果不能继承与保存本国国粹,不仅将 失去本民族的特性.难以产生民族自觉意识。最终 也将导致民族难以自存:“国粹尽亡,不知百年以前 事,人与犬马当何异哉?人无自觉,即为他人陵轹, 无以自生:民族无自觉,即为他民族陵轹,无以自 存。”【34]由此,一场轰轰烈烈的保存国粹运动蓬勃发 展起来。 保存国粹,首先就是要保存本国的学术。而本 国的学术.因其为本国所固有而称之为“国学”:“国 何以立?以有学。无学则国非其国矣。故一国必有 二、国族想象与国术运动的内在逻辑 在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话语体系下,中国传统 武术不仅被赋予塑造新民尚武精神的功能,被目为 国粹,肩负起重铸国魂的使命,于是有从拳勇到武 术,从武术到国技,从国技再到国术的一系列“名 义”转变过程。这既反映出近代中国“在国族想象的 建构中,对传统符号的发掘、激活.赋予其民族主义 的象征意义非常普遍”,同时也体现了“在国族共同 体的叙事框架下,被各种论述建构为含有民族主义 意象的国族符号”[291时,从拳勇到国术的称谓的转 变,也与“中学”到“同学”的转变,具有同样的逻辑 转化过程。甚至可以说,“国学”强调的是“国粹”的 文化,围术强调的是“国粹”的武化,是“武化”仿效 “文化”的民族危机意识而展现出来的民族自救、自 著 立的另一种路径。因而,欲推原“国术”与国族主义 的关系,也就不能不借鉴于“国学”概念之发源。 彘 教 中学,顾名思义,即中国学术,是相对于西学而 言的。[3O]然而,中国为五千年文明古国,自有其绵延 霰 不绝的学术传统,何以使得中学成为问题呢?欧风 美雨西来,大有席卷之势,便不能不使国人担心中 学之旧沦丧于西学之新: 今日黄冠草履,空山歌苦.语吾国语.文吾国 文,裹声悲吟,冀感发吾同族者.盖仅仅见也 过此 以往,声消响绝,虽复布福音,兴豪摩尼司脱、习希 塞洛瓦其儿之文字而已,非吾巴克之族,黄帝尧舜 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学矣 悲夫!【3 随着列强入侵、危机加深与西学大肆涌人。近 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国家意识日益增强。他们不仅要 向西方学习,更要维护本国固有的传统,以保持民 族的特性与文化的传承。在此过程中,他们深深地 体认到中华传统文化在国民民族身份认同与保持 民族性中的本位性与不可取代性:“立乎地寰而名 国,则必有其立国之精神焉,虽震撼掺杂而不可 一国之学,谓之国学。”l 3 5_国学不仅是本国的学术传 统,为一国历史经验的总结,为政之要,同时也是根 植在民族特性之中,涵养民族精神的根本: 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 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 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者也。国学者.与有国而 一俱来.因乎地理,根之民性,而不可须臾离也。君子 生是国,则通是学,知爱其国,无不知爱其学也。[361 因而,在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看来,“国有学,则 虽亡而复兴:国无学。则一亡而永亡。何者?盖国有 学,则国亡而学不亡,学不亡则国犹可再造:国无 学,则国王而学亡,而国之亡遂终古矣” 。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将国学视作“国家所以成立 之源泉”『38_,固然反映了国家意识的增强,然而受民 族主义的影响,又使之不可避免地与民族国家之国 族想象紧密地连接在一起。这一点,与国族想象中 黄帝作为国族祖先集体记忆的建构具有同样的叙 事方式。此正如时人所言:“国魂者,立国之本也。彼 英人以活泼进取为国魂,美人以门罗主义为国魂, 日人以武士道为国魂,各国自有其国魂。吾国之国 魂,必不能与人苟同,亦必不能外吾国历史。若是则 可为国魂者。其黄帝乎?近日尊崇黄帝之声,达于极 盛。以是为民族之初祖,揭民族主义而倡导之。以唤 醒同胞之迷梦,论诚莫与易矣。”“夫国学,即国魂所 存,保全国学,诚为最重要之事矣。” 由中学到保存国粹,进而视中学为国学。经由 民族国家意识的增强,与国族主义联系在一起 其 中内在的逻辑,即是认为文化是民族国家认同的基 础,是复兴民族、恢复民族自信力的关键,因而强调 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敬意和推崇。故章太炎强调:“民 族主义如稼穑,然要以史籍所载人物、制度、地理、 风俗之类,为之灌溉,则蔚然以兴矣。不然徒知主义 之可贵,而不知民族之可爱,恐其渐就萎黄也。” 事实上,不仅国学如此,民族主义与国家意识 的增强及其融合,体现在彼时众多的国字号的称谓 之上。这不仅是时人自发的爱国热情的奔涌.同时 更是知识界对国族主义建构的自觉之认识。如1923 114 历史学研究 年顾实称: 自昔闭关一统之世.知有天下。而不知有国家。 迨海禁既开,稍知西方。于是有中西对举之名词.如 中文西文、中学西学、中医西医之类是也。迩来国家 观念,普及于人人,于是国民、国文、国语、国乐、国 技、国粹、国故、国产种种冠以国字之一类名词.复 触目皆是。今日学者间之有国学问题,甚嚣尘上。亦 其一也。盖凡一国历史之绵远,尤必有其遗传之学 识经验,内则为爱国之士所重视,外则为他邦学者 而光大之。” 而“提出国技二字。便隐隐然觉我祖黄 帝,仗斧钺,辟草莱,以盖世武功,遗留至于今日。我 孝子贤孙,永绍箕裘,发挥而光大之,真非异人任 也”『勰1。 所注意。远西学风莫不尊重希腊学术、罗马学术及 其本国学术。吾国亦何独不宜然。[4 】 及至“国术”之名兴起,传统武术与国族主义建 构的关系更被强调到一种血肉相连、不可须臾或缺 的地步。甚至成为中国中华民族身份标识的基本成 分。此时。人们认为传统武术为本国固有的国粹: “以专门之武技,而冠以国字,其为我中华四千年来 遗留之国粹,不言可知,以是之故。” 然而,其重要 性,却无疑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如国术运动最重 正是遵从同一逻辑。中国传统武术不仅被视为 要的倡导者张之江称: “旧有之国粹”、“固有之国粹”,并与文化并视中华 顾一国之为术也多矣.奚武术之必名国术乎? 民族精神特质不可或缺的要素。如张一麟在谈及民 是盖我之锦绣河山.乃我列祖列宗.以此长矛大枪 初国技概念及其运动兴起的原因时指出:“民国成 抵御外侮之精长武术杀三百合所得来者也.爰尊称 立,识时之士渐知拳术之为国魂”。 此时,传统武术 其术也为国术。谓无此术。即无此国,欲有此国,必 在体育本身的功能上,虽然仍承担着强身健体、强 有此术。亦即凡属中国国民,即应习此所以立国之 种卫国,进而克服国民“病夫”原罪的价值诉求。如 国术;反言之,其不习此国术者,即非属中国国民。 有人强调:“夫一国成立,有其一国之魂。西欧即体 故他术不得称之为国术,称之为国术.必系我列祖 育运动,东瀛即柔术劈刺,我国即技击国术也。是以 列宗所以建国,所以图存,所以强种,所以强种之精 运动体育,为西欧之民族精神,柔术劈刺为东瀛之 长国术。 民族精神,技击国术,为吾国之民族精神也。今吾人 由是,国术运动被寄予的期望,就远远超越于 不欲强种强国则已.如欲强种强国也.必自发扬吾 恢复传统武术、保有就有国粹的目的之上:“恢复固 固有国粹国术之民族精神始。盖国术不徒锻炼身体 有技能,发扬民族精神,增大个人家国自卫的能力, 而已,且能养成其侠伟义勇肝胆,质朴淳厚道德,自 冀与各国民族并驾齐驱,一洗旧Et病夫之耻。”【5l】换 卫卫国本领。”[431但其El益浓厚的国族主义建构的价 言之,国术运动实际上被视为与“文化运动”并列的 值诉求。则跃然纸上。 “武化运动”: 国族想象在中国传统武术的“国技”、“国术”概 宜组织有系统之运动也 此种运动可名之日 念场域中,虽然不像“国学”的论证那么逻辑缜密, “武化运动”。以有别于“文化运动”也。其实,“武化 但在逻辑的比附中,亦可觇视其在国族主义建构中 运动”不成功.而“文化运动”几难得其效果。设再进 并重于文化方面的努力。如倡导传统武术者称:“国 一步言.所谓“武化运动”与“文化运动”实一而二二 粹者何?质言之:不外文武两途,文武之于国家,犹 而一者也。[52 1 鸟之有两翼,车之有两轮,不可偏废。吾国昔Et之所 这种武化运动的“目的,在炉铸大群,挽回末 以能雄视一切,博得华夏中华之令名者,职是故 运,个人得以立身,国家倚之为元气”,既是为了达 耳。” 因而,与文化上的建构一样,他们一方面质 成强种强国、塑造“国性”,“以成其立国之要素” ; 疑:“今之人,趋习所谓体育者,胥异域之是求,而伦 更是为了通过“使全民均国术化,以促民族主义之 宗国固有者于无用,此其何故哉?”[451强调传统武术 实现.而达救国之目的” 。 对于保持民族特性的重要,致力于恢复、重振中国 中国传统武术与近代中国众多国字号的产生, 传统武术。如著名武术家吴志青称自己创办中华武 既反映了近代中国国家衰亡、民族危机刺激下,国 侠会的缘由与目的为“吾国近今固不乏所谓体育家 人国家意识与民族观念不断增强的自我意象。同 者.然大都采取东西洋之体操术。而对于我国固有 时.也是国人借助对本土传统的挖掘,通过对“旧有 之武术,反不注意,国粹沦亡,不亦可痛乎?于是志 国粹”的重新编码,重铸国魂、建构国族想象的路径 青不揣冒昧,约集同志,组织中华武侠会,欲以发达 选择。这就使国人对国术及国术运动的期许,不仅 我国民之本能.表彰我国人之特色” 。 远超其作为传统体育的功能之上,更赋予了国族认 另一方面.则是与文化上的国族想象合流,将 同、国族标识,从而达到凝聚国族、实现国家独立、 传统武术与国族主义建构的祖先记忆与民族特性 民族复兴的价值追求。因而,国术运动也就不可避 紧密联系在一起。如人们强调提倡国技的重要性时 免走向了民族体育的创建。 称:“夙念国技.为吾国民众普通体育,源于黄帝征 蚩尤之先。秦汉以降,代有专家。惜乎上为专制独夫 三、国术革命与民族体育观念的兴起 所忌嫉,摧残靡所孑遗;下为师徒授受所秘笈嬗递 而失真诣,门户各立,情同水火,支派流杂,艰于联 国术运动的兴起,是在国家意识与民族观念增 合。间有专书,湮没不传。素乏团体,藉资研究,遂令 强条件下.中华民族本位思想在体育领域中的反 吾黄帝神州.强种保国,唯我独尊之技术,不能发挥 映。然而,需要强调的是,正如国人对待国粹与国学 115 丢 成 苁 夜 第29卷第1期2018年1月 的态度一样,坚守中华本位并非泥古。而是强调在 新的历史条件下,通过对传统的扬弃式继承,从而 使之成为国族叙事与国族想象的新元素。无论是将 中国传统武术视作国技、国术,均包含着保存国粹 【 的意涵在其中。因而,武术界对于传统武术在近代 ! 条件下的复兴路径选择,也在很大程度上自觉地以 国学的发展为镜鉴。 以往,近代中国的国粹运动常被视作保守与守 旧的代名词,这种印象更因为彼时激进派的批判, 而造成刻板形象。事实上,无论是国粹派或国学派, 均持有相当的开放态度,毕竟他们都具备了相应的 世界眼光。如在国粹运动的倡导者黄节看来: 夫执一名一论一事一物一法一令,而界别之日 我国之粹。日我国之粹,非国粹也。发现于国体,输 入于国界。蕴藏于国民之原质,具一种独立之思想 者,国粹也。有优美而无粗桷,有肚旺而无稚弱,有 开通而无锢蔽,为人群进化之脑髓者,国粹也。…… 是故本我国之所有而适宜焉者.国粹也。取外国之 宜于我国而吾足以行焉者.亦国粹也。 在黄节看来,所谓“国粹”,作为一国特别精神, 并不拘泥于本国所固有,外国所有,能适用于中国, 有益于中国发展者,均可拿来,与本国固有的思想 相互融合,而造成新的国粹。 以中华为本位,以西学之新砥砺中学之旧.造 成新国粹、新国学,既是国粹主义与东方本位主义 的既定目标,也是其选择的路径。对此,梁启超并不 担心中学的危机,相反.则认为是新国学产生的途 径,是保存国粹的正途。早在1902年秋,梁启超函 黄遵宪称:“养成国民,当以保存国粹为主义,取旧 学磨洗而光大之。”[56]在他看来,国粹并不等同于中 学、国学的全部,而是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保存的方 式是要将“旧学磨洗”而后“光大之”。因而.他对西 学的输人,特别是以西学的学理与方法整理国故. 萃取精华,抱有非常乐观的精神。同年,梁启超著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称:“近顷悲观者流, 见新学小生之吐弃国学,惧国学之从此而消灭。吾 成 教 不此惧也。但使外学之输入者果昌,则其间接之影 耐备 响,必使吾国学别添活力.吾敢断言也。”[571事实果然 绽 如梁启超所言,“五四运动”前后,经蔡元培、胡适等 人提倡,“国学”转而称为“国故学”。并经学衡派以 新学理、整理旧国故,国学迎来复兴,大放光彩。 受国学发展路径的启示.中经新文化运动的洗 礼,倡导复兴传统武术者,从最初提倡按照西学整 理传统武术,至国术运动兴起,则公开打出了“国术 革命”的大旗。在国术运动兴起前,著名武术家吴图 南早在1921年就提出:“用科学之方法,将国术先 行统一。然后或创造新国术,或因固有之国术,加以 整理。均为当今之急务。”f 5 8】李烈钧强调:“新文化兴, 学者以一切社会问题与夫哲学科学理论之旧,当一 而整摄之,重复估定其价值。则所谓技击术者.又 奚能不为之所?吾谓今不整顿艺术则已,如欲整顿 艺术,当以技击术为先。”[591其中原因则是“拳术中之 违背生理者不少,提倡者既乏鉴别之识,而担任教 一授者,更视为当然,且一若其手法为神圣不可侵犯 者。以拳术供体育上之研究,则远不若柔术体操”, 所以“现今所提倡之拳,去国粹二字,尚不可以道里 计”,“无辨别文字之知识,不足言保存文字之国粹; 无辨别拳术之知识,又乌能足以言保存拳术之国粹 哉?” 谢燮进而强调:“居今日而谋救国,武术实为 要图,然苟不依科学之方式,以改良推广之,则永无 进化之日。”[6 ] 随着国术运动,国术科学化乃至国术革命的呼 声日渐高涨。在倡导者们看来,中国传统武术:“不 讲究生理与卫生,不注重力学与心理学,惟以用武 为目的,取快于一时,所以结果于身体反致有害;并 且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但知联系,不知研究;等 到了有一点工夫,就守起秘密,不肯普遍的传授与 人。因为守秘密的原故,好的方法,往往失传;不好 的,到遗传下来,所以中国拳术,派别虽则很多,好 的却是很少。” “国术本身,千疮百孔”,如果硬要与 西洋体育“疆场一试”,“无异扶久病之残夫,与人赛 健康美”。在“国术本身不健全”的状态下,“任提倡 者之喉咙喊哑,必难获丝毫效果”。 因而,“所谓科 学化的国术者,即以科学方法改进国术,使合乎生 理、心理、教育诸原则,以期切合于实用,而易普及 之谓也” 。 提倡国术革命者更认为传统武术存在种种“旧 染污俗”。在志然看来。国术的旧染污俗主要表现在 三个方面:一是神化,一般下层民众固然易受仙侠 之影响.提倡者也“竞奇炫异”,以飞檐走壁、神拳、 点穴神法而自夸。摧残国术,阻碍国术“普及民众而 社会化”;二是门派,门派林立,固有所长,然而“彼 此仇视,械斗群殴”,门户之见甚深,不能互相取长 补短,“收切磋琢磨之效”;三是师承,严守师徒制 度,墨守旧章,缺乏开放性与怀疑精神,“贻害于后 进”。对此,“倘不力事铲除,则国术本身无由健全”, “提倡愈力,消灭愈速”。由此,他呼吁提倡国术者 “讨论国术本身之如何健全,则非革命不可”,“宜由 本身作起,痛扫‘神化’、‘门派’、‘师承’之旧观念, 以公开之态度,作实验之研究”。阁 在国术科学化与国术革命主张的基础上,中央 国术馆编审处处长将之归纳总结为改良国术途径 的六化主义:一是革命化,创造发明,删冗补缺;二 是道艺化,儒释合道,贯通功夫;三是科学化,统一 原理,究其当然;四是哲学化,整理体系,建立秩序; 五是教育化,进化民族,本位教育;六是普遍化,统 训练,普及全民。[6回不仅全面总结了国术发展的路 径问题,进一步将之与民族的发展问题联系起来。 对此,倡导国术革命的田镇峰亦强调:“我们之倡 ‘国术革命’,是破坏不适宜于社会民族的国术制 度,来创设一种于社会民族有益的新制度。”[67J由此, 国术革命的国族主义指向,最终促使其向独具特色 的民族体育过渡。 国术运动的目标在于“普及全国而蔚为国民一 个锻炼之基本运动,藉以提高国民尚武精神,充实 国民战斗能力,磨砺其体肤,激发其志气,以达到强 一1l6 历史学研究 国强种之目的” 。这使其不能不在国族主义构建 中。不断重弹“东亚病夫”的老调,在自我意象的反 复强化中,走向民族体育或民族本位体育的阶段。 所谓民族体育,就是“民族为求生存而锻炼身 体的法则,是随民族之生存与演进而俱来的”,其首 要成分就应该包括中国传统武术,因为“武术,是我 们中华民族特有的运动法则,是我们中华民族生存 数千年之竞争法则,抵抗外族侵略,延长个人寿考, 神、培养民族意识的价值取向彰显无疑:“吾故今汇 集我祖宗经历之事实。贻最名誉之模范于我子孙 者”,“汝祖宗之神力,将式凭焉,以起汝于死人白 骨。而不然者,汝祖宗所造名誉之历史逮汝躬而斩 也。其将何面目以相见于九原也?”【7句“体育”被纳入 到“东亚病夫”的“原罪”救赎的国族主义建构之中, 就使其不再仅仅停留在强种强国的手段之上。而是 绵延民族生命。全靠中华民族之武术” 。同时,还要 在“认识新时代的中华民族自我需要的本位体育” 的基础上.还“有灵敏时代的感受性。对于我国固有 赋予了“国族化”的内涵。因而,无论是强调体育自 身的价值,还是基于军国民教育的言说,均不能不 在借镜西方“洋体育”时,返观中国本土的“土体 育”,试图通过发掘“国故”、萃取精华,以使之成为 的体育,要加以检讨,不要受狭义的民族意识所束 国族想象的重要元素。换言之,洋体育固然可以起 服,用科学方法,教育力量,来改造我国固有的体 到“增强中华民族体质,洗刷东亚病夫耻辱”的功 育”。 如此,以中国传统武术为基础,通过科学化与 效,甚至提升中国国际地位与民族自豪感;但究非 革命化。土洋合一,从而创造出具有新国粹味道,又 “我族”所固有,因而难以承担起民族主义逐渐高涨 能激扬民族精神,强种卫国的民族体育。故程登科 情势下,国族建构之需求。正是在这种逻辑之下,中 强调民族体育的建设原则:“民族体育”是“复兴民 国传统的武术。开始进人到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视 族”为因,取消“东亚病夫”为果;“民族体育”以“收 线之中。 复尖地”是锦标.谁能“御侮抗凝”为冠军:“体育”为 中国传统武术在近代中国先后荣膺“国技”、 民族之骨。“军事”为民族之髓,故体育与军事为“民 “国术”之称号,固然体现了国人欲借助“旧有国 族体育”之骨髓,理应联络一气,表里相通,互相为 粹”、“固有国粹”摆脱“东亚病夫”尴尬地位的努力。 用。【7l】 然而,其又不能不与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相契合: “民族体育”概念的提出,体现了国族想象的新 “国字号”.反映出国家意识的增强与民族观念的Et 内涵,强调民族体育对于国族建构的功能。如王健 渐成熟。熔冶“国家”与“民族”于一体的国族想象, 吾强调:“所以我们如果不自甘灭亡,而欲复兴中华 作为彼时最为强势的意识形态.也不能不体现在国 民族,必须首先提倡中华民族体育,借民族体育之 术运动之中。这就使国术运动不再仅仅局限于体魄 训练。以挽回中华民族已失之自尊心与自信心。在 上的强种强国,既构成涵养国族主义的手段,同时 体育训练上.使我国人自知中华民族之光荣与可爱 成为了国族想象与国族建构的基本内容。正是在这 可敬,是超越任何民族之上的。表现我中华民族待 个意义上,国术运动的“运动”一词。方显示出强势 有的体育方法,特有的运动情神,独立自主的体育 的意识形态色彩:“凡为民族一分子。决不可不先习 制度,是超越任何民族之上的。”c72】换言之,对民族体 武道。”网因而,近代中国人从对传统武术的关注,到 育的强调,更多地落在了“民族”一词的建构之上, 国技、国术概念的兴起,进而至民族体育的倡导,与 即要以“民族主义和复兴民族的口号为原则”[731。 其说是鼓民力的路径选择,毋宁说是在民族忧患意 已经睁眼看世界的近代中国人。不仅以世界为 识与国家安全意识的刺激下,国族想象与国族主义 参照系。重新考量中国传统武术的体育价值,更以 建构的另一种表达。 其世界眼光思谋对洋体育的借鉴,企图造成具有新 国粹特色的中国本位的民族体育。正如论者所言: 参考文献: “需要那适合我们国民性的,洋土合一的,救亡图存 『11张银行.“公共服务”视域下的近代武术社团组织研究 的‘民族体育”’,“非有此不足以‘复兴民族’及取消 [I】.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谭华.20世纪 ‘东亚病夫’之讥,非有此不足以表示中国独立和创 前期的“国术改良运动”U1.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1.)徐诚 造之精神”。 “东亚病夫”的自我意象与“复兴民族” 堂.第二届国术国考研究Ⅱ1.体育文化导刊,2016,(11).林辉锋. 的目标相接,从而使民族体育的概念并不仅仅局限 张之江国术思想述略【11.广东社会科学,2014,(6). 『21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夏晓虹点校.北京:中国人民 在强种强国之上,毋宁说本身已经成为了国族主义 大学出版社.2004:131—132. 的表达:中华本位的与锻炼国族的体育。 『31『日1高岛航.“东亚病夫”与体育——以殖民地男性特 质为视点的观察『A1//张雯译.[日】狭间直树,石川祯浩主编.近 四、小结 代东亚翻译概念的发生与传播fc】.袁广泉等译.北京:社科文 献出版社.2015:331. “病夫”自我意象,固然反映了近代中国知识分 [4】【7】[8】严复.原强[A]//牛仰山选注.严复文选[c】.广州: 子以西方为镜像,师法西方,以达到强种强国的追 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12.15.25 ̄26. 求。如1904年梁启超耻于“泰西El本人常言,中国 『51梁启超.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中国前途fA1//饮冰 之历史,不武之历史也,中国之民族,不武之民族” 室合集(第1册《饮冰室文集之四》)【c】.北京:中华书局,1989: 48. ITS],因而撰写《中国之武士道》。然而,其深层次的文 『61杨瑞松.想象民族耻辱: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东 化忧虑以及发扬中国传统之“国粹”以涵养民族精 亚病夫”Ⅱ1.国立政治大学历史学报,2005,(23). 117 丢 威 孑圭 第29卷第1期2018年1月 [91蔡锷.军国民篇[A】 /曾业莫编.蔡锷集[c】.长沙:湖南 民出版社,2008:163-182. f1O】中国之新民.斯巴迭小志lN】.新民丛报,1902—12:27~ 29. [46】吴击青.中华武术会第一年之历史【A】//姜侠魂编.国 技大观·杂俎类(上) c1.国技学会,1923:19. [47]姜侠魂.序十五【A】//姜侠魂编.国技大观·序[c】.国技 学会.1923:17. f11】蔡元培.对于新教育之意见『A]//高平叔编.蔡元培教 育论著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7. [12】教育部总务厅文书科.教育法规汇编『z1.1919:87. 【13】[20]徐一冰.整顿全国学校体育上教育部文[A】//国家 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全国体总文史资料编审委员会编. 中国近代体育文选fC1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22.24. [481姜公.国技[A]//姜侠魂编.国技大观·名论类(上)【c】. 国技学会.1923:17. 【49]今祖.提倡国术武德与武技并重『A1//林小关主编.民 国时期武术运动文选【c1.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111. 【14】二十八画生.体育之研究硼.新青年,1917,[3](2):1—11. [15]45炯.中西体操比较说『A]//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 委员会,全国体总文史资料编审委员会编.中国近代体育文选 fCI.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1. f51】中央国术馆函送国术考试务例案Ⅱ1.广东省政府公 报,1928,(52—53):19—20. [52】张秋白.普及国技私议『Al//栽姜侠魂编.国技大观.名 论类(上)fC1.国技学会,1923:10. 116】王维泰.体操说【A]//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 全国体总文史资料编审委员会编.中国近代体育文选『C1.北 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3. [17][42】张一麟.张一麟序[A]//许禹生.太极拳势图解【c】. 体育研究社.1934. [53】罗伯夔.武化论(下)【A】//姜侠魂编.国技大观·名论类 (下)[c】.国技学会,1923:32. [54】吴图南.自序【A】//&图南.科学化的太极拳【c】.上海: 商务印书馆.1931:8. [56】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983:278 [57]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fM1.上海:上海 古籍出版社.2001:135. 【18]i ̄今日国民宜崇旧有之武术【A】//国家体委体育文史 工作委员会,全国体总文史资料编审委员会编.中国近代体育 文选fC1.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17-18. [58]昊图南.国术概论『M1.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3. 【59]李烈钧.技击术应衡以学理『AI//姜侠魂编.国技大观. 名论类(上)『C1.国技学会,1923:4. f60】向恺然.我个人对于提倡拳术之意见『A1//姜侠魂编 国技大观·名论类(下)fC1.国技学会,1923:3~4. [61】谢燮.谢序fA]//吴志青.科学化的国术[c】.上海:大东 书局.1931:1-2. 【191马良.中华北方武术体育五十年纪略 1//成都体育 学院体育史研究所编.中国近代体育史资料『C1.成都:四川教 育出版社.1988:12. 【211姜侠魂编.国技大观·例言『z1.国技学会,1923:1. 【22l陈铁生主编.精武本纪fz1.精武体育会,1919:30. (23]-T],、文.精武本纪序[A]//陈铁生主编.精武本纪【c】.精武 体育会,1919:1. [62】褚民谊.国术与体育U].励志季刊,1931,(1):16. 【63】【65】志然.国术革命之我见Ⅱ】.求是月刊,1935,【2】(3): 】O5 106 [24]高天楼.序十三[A]//姜侠魂编.国技大观·序【c】.国技 学会.1923:15. 【25】马良.序一【A】//姜侠魂编.国技大观·序【c】.国技学会, 1923:1. 【64】吴志青.科学化的国术【M】.上海:大东书局,1931:第4. 【66】姜容樵.从哲学科学说到国术U1.求是月刊,1936,[22】 f1 1—12):366. [26】中央国术馆组织大纲UJ.广东民政公报,1929,(28):20-  。22. [27】王新午.国术之失传与普及[A]//林小关主编.民国时 期武术运动文选fc1.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1. [28】[50】【68]万籁声.国术教本【M】.北京:中华书局,1943: l 1.3 4.1. [67】田镇峰.国术革命简述卟求是月刊,1935,[21(4):145. f69][7215- ̄.复兴民族与提倡民族体育一一写在程登科 先生我们应否提倡中国的体育之后[I1.勤奋体育月报,1937, 【4](4):275.277. 【70】邵汝干.建设民族本位的体育[A]//国家体委体育文 墨 鼍 [29】周游.国族符号、“自我东方化”与国族想象Ⅲ.史林, [31][32]黄节.国粹学报叙卟国粹学报,1905,(1):1—4. 【33_1【55】黄节l国粹保存主义 政艺通报,1902,(22). 【34】太炎.印度人之论国粹卟民报,1905,(12):9. [35J师姜.学术沿革之概论UJ.醒狮,1906,(1):33. 史工作委员会,、全国体总文史资料编审委员会编.中国近代 体育文选fC1.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277. 2014,(4). 霰 【3O】马瀛.国学概论lM1.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2—3. 【71]【73】[74】程登科.我们应否提倡中国的民族体育U1.勤 奋体育月报,1936,『41(1):3. 【75】[76】梁启超.中国之武士道·自序『Al//饮冰室合集(第 7册《饮冰室专集之二十四》)fc1.北京:中华书局,1989, [77】姜侠魂.国术与统一『A1//林小美主编.民国时期武术 运动文选fc1.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12. 【36】邓实.国学讲习记U】.国粹学报,1906,(19):4. [37】许守微.论国粹无阻于欧化U1国粹学报,1905,(7). [38】国学讲习会发起人.国学讲习会序 民报,1905,(7): 26 [391-bC-& ̄.读国粹学报感言 政艺通报,19o5,(11).。 【40] 炎.答铁铮U】.民报,1905,(14):4. 【411顾实.国立东南大学国学院整理国学计划书Ⅲ.国学 丛刊,1923,【1】(4):121. [43j万籁声.国术强国与大精武主义UJ.健与力,1943,[4】(9): 9. 【44】中央国术馆编.张之江先生国术言论集[C].南京:大 陆印书馆。1931:104. [45】陈公哲.序四【A1//姜侠魂编.国技大观·序【c】.国技学 会.1923:4. 【责任编辑[责任校对张张科] 科】 11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