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种子袁隆平阅读理解
题目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一粒种子的承诺(节选)
①1960年,大饥荒犹如洪水猛兽席卷中国大地。袁隆平和他的学生们也同样面临着饥饿的威胁。②“我亲眼看见过5个饿舜,一次看到两个人倒在桥下,一次看到两个人倒在田里,还有一次看到一个人倒在大路旁。”那悲惨的情景,一直刺痛着袁隆平的心。“不解决吃饭问题不行。这个想法至今仍然牢牢地扎根在我的头脑中。这是驱使我孜孜不倦地研究提高粮食单产方法的最大动因。”③1966年6月,“文革”像暴风雨降临,安江农校也被卷入运动的旋涡。袁隆平和他的两名助手避开喧嚣,忙碌着水稻雄性不育性的研究。 ④1968年春天到来了,他们的秧苗经过反复繁殖,已经发展成为两分地的实验田,秧苗插在7号田里。5月19日,星期天,袁隆平匆匆吃过早餐,骑上自行车去实验田。来到田边,眼前的景象使他大吃一惊:昨天傍晚还好端端的秧苗,只过了一夜就全部被拔光了,实验田里布满了乱七八糟的脚印。天哪,经过两年多努力,流了多少汗水,用捡来的几根秧苗培育出来的这些实验材料,却遭到了灭顶之灾!袁隆平只觉
得脑子里“轰”地一声,浑身发抖,两眼发直。实验材料被毁,杂交稻的研究难道就这样被断送掉?在泥地里呆坐了许久,他回过神来,忍着悲愤,走进烂泥巴田里,深一脚浅一脚地寻找劫后余生的秧苗。在田埂边的污泥里,他发现了半埋着的五根秧苗,就连泥带根把它们抱回家,插在试验盆里,悉心照料。沉重的打击,丝毫没有动摇袁隆平继续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的决心。⑤1971年春,湖南省农科院成立杂交稻研究协作组,袁隆平被调到协作组工作,主持湖南和全国的杂交水稻协作研究。1976年,杂交水稻开始迅速在全国大面积推广,他因此成为在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第一人。如今,杂交水稻研究已经过“两系法”,进入到“超级杂交稻”阶段。亩产量先后完成700公斤、800公斤的指标,向900公斤突破。⑥袁隆平算了一笔账:“全国4.5亿亩的水稻种植面积,如果每年推广种超级稻1亿亩,每亩就算增产150公斤的话,一年就可以增产150亿公斤呐。这相当于中国一个中等省的全年粮食产量,可以供养4000万人口哩!” ⑦几年前,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发出了“未来谁来养活中国”的疑问,引起世界性的恐慌。袁隆平以自己的研究成果,乐观而且自信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依靠科技进步和国人的努力,中国人完全有能力养活自己!
(1)请运用恰当的方法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①孜孜不倦:______②劫后余生:______
(2)阅读短文,抓住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简要概括文章内容。文章写了袁隆平 ______
(3)查找资料能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文章内容,进而了解人物形象。例如,要弄明白第④段中画线部分内容的意思,以下最需要查找的一项资料是 ______
A.关于布朗发出的“未来谁来养活中国”的相关资料。 B.关于大饥荒犹如洪水猛兽席卷中国大地的相关资料。 C.关于秧苗的来历以及秧苗反复培育繁殖的相关资料。 D.关于当时的实验田秧苗被拔光遭到破坏的相关资料。 (4)下面是三位同学阅读了第④自然段后做的批注,你认为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浑身发抖,两眼发直”是对袁隆平动作的描写,表现出他悲伤的心情。
B.“连泥带根把它们抱回家”中“抱”字用得好,写出了袁隆平对劫后余生的秧苗十分珍惜。
C.“沉重的打击,丝毫没有动摇袁隆平继续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的决心”,告诉我们袁隆平爱做研究。
(5)第⑥自然段中袁隆平用数据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即 ______
答案解析
(1)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孜孜不倦: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劫后余生:经历灾难以后幸存
下来的生命。
(2)考查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学生在解答此类型的题目时,要注意找出文章的主要介绍对象和主要事件,准确把握和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从“在泥地里呆坐了许久,他回过神来,忍着悲愤,走进烂泥巴田里,深一脚浅一脚地寻找劫后余生的秧苗。在田埂边的污泥里,他发现了半埋着的五根秧苗,就连泥带根把它们抱回家,插在试验盆里,悉心照料。沉重的打击,丝毫没有动摇袁隆平继续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的决心”“如今,杂交水稻研究已经过‘两系法’,进入到‘超级杂交稻’阶段。由产量先后完成700公斤、800公斤的指标,向900公斤突破”中可以看出,本文主要写袁隆平为解决中国人吃饭问题,克服重重困难,研究提高粮食单产的方法并取得成功。
(3)考查对文章的理解。结合文章“1968年春天到来了,他们的秧苗经过反复繁殖,已经发展成为两分地的实验田,秧苗插在7号田里。5月19日,星期天,袁隆平匆匆吃过早餐,骑上自行车去实验田。来到田边,眼前的景象使他大吃一惊:昨天傍晚还好端端的秧苗,只过了一夜就全部被拔光了”来看是这一段的主要事件,从中描写袁隆平面对水稻的研究克服重重困难,所以要弄明白第④段中画线部分内容的意思,以下最需要查找的一项资料是关于当时的实验田秧苗被拔光遭到破坏的相关资料。故选D。
(4)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A项错误,结合“来到田边,眼前的景象使他大吃一惊:昨天傍晚还好端端的秧苗,只过了一夜就全部被拔光了,实验田里布满了乱七八糟的脚印”可以看出“浑身发抖,两眼发直”是对袁隆平的动作、神态的描写,表现出他悲伤的心情。B项正确。C项错误,结合“袁隆平以自己的研究成果,乐观而且自信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依靠科技进步和国人的努力,中国人完全有能力养活自己”可以看出,“沉重的打击,丝毫没有动摇袁隆平继续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的决心”是因为袁隆平专心研究水稻是希望中国人的饭碗端在自己的手中,推广超级水稻能养活更多的中国人。故选B。
(5)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如果每年推广种超级稻1亿亩,每亩就算增产150公斤的话,一年就可以增产150亿公斤呐。这相当于中国一个中等省的全年粮食产量,可以供养4000万人口哩”中可以看出,推广超级水稻能养活更多的中国人。
故答案为:
(1)①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 ②经历灾难后幸存下来的生命。
(2)为解决中国人吃饭问题,克服重重困难,研究提高粮食单产的方法并取得成功。
(3)D;
(4)B;
(5)推广超级水稻能养活更多的中国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