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用“代数方法”解“几何问题”

2022-05-22 来源:九壹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用“代数方法”解“几何问题”

作者:张霞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年第21期

摘要:辅导小学生参加奥数时,有些几何问题超出学生的理解力,为了扬长避短,可以巧妙运用代数方法解答。

关键词:代数方法;几何问题;空间观念;奥数;扬长避短;学习乐趣;快乐体验;梯形;三角形;方程;分析能力

“几何问题”又叫图形问题。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小学六年的学习中,学生逐步认识了简单的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尽管这样,学生的空间观念还不能达到解决稍复杂的几何问题的程度,特别是对于一些奥赛题,难度完全是初中甚至高中的程度,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怎样辅导学生解决这类问题呢? 我在辅导学生的过程中发现,有的学生的分析能力特别强,但是空间想像力稍差。对于一些需要“剪”、“拼”、“旋转”、“平移”的图形,他们想不到,即使想到了,也不能正确在图形中表达出来,造成错误。也有的学生,对老师讲的“旋转”之类的方法,理解得很费劲。而有时我通过简单的“代数方法”帮助他们解题,他们却接受得很快。

“代数方法”也叫“设置参数”法,就是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有时就是解方程的方法,有时不用解方程,把算式通过合并同类项、去括号、化简等运算就能得到想要的结果。 比如这样一道题:如图在一个梯形内有两个面积分别为8与15的三角形,已知梯形的上底是下底长的2/3,那么阴影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学生通过图形就能直观的看出:阴影部分的面积=梯形的面积-8-15,那么梯形的面积怎么算?能不能借助已知条件——两个三角形的面积,来算出梯形的高或者上、下底?可以尝试一下!

因为“梯形的上底是下底长的2/3”,学生根据以往的经验知道,可以设梯形的上底为2x,下底为3x,因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所以三角形的高=面积×2÷底,这样一来,可以分别用x和8、15来表示出上、下两个三角形的高—— 上面三角形的高为:8×2÷(2x)=8/x 下面三角形的高为:15×2÷(3x)=10/x 而梯形的高等于两个三角形的高的和,所以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梯形的高为:8/x+10/x 从而可以求出梯形的面积,

梯形的面积为:(8/x+10/x)×(2x+3x)÷2 =(18/x)×5x÷2 =45

所以阴影部分的面积=45-8-15=22。

大家发现,虽然开头设了未知数x,但是解题过程中并没有把未知数x求出来,而是在代入梯形面积公式时,因为乘除运算将x约分了。

像这种题目,学生熟练掌握了设未知数的方法,也能熟练运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求三角形的高,运用梯形的面积公式求面积,通过分析三角形、梯形、阴影部分的面积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算式,就把一道几何问题转化成了代数题目。而且在一步一步化简过程中,发现未知数x被约分了,不用解出来,就能算出梯形的面积。当然这是在逐渐探索中、尝试性地解决了问题,有一种“小径探幽”,“豁然开朗”的心情体验。

再比如克拉玛依区教育局主编的《小学数学几何问题辅导用书》上有这样一道题目:(17页第7题)

如图所示,已知长方形的长AD是40厘米,剪去一个正方形ABFE后,剩下的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要算长方形的周长,无非是两个长+两个宽,也就是EF+FC+CD+DE。因为剪去的是一个正方形,所以可设正方形的边长为x,那么DE=CF=40-x,所以长方形的周长=x+x+40-x+40-x=80(cm)。

上面两道题都是只用字母代替数就解决了问题,不用列方程,下面我再举个例子,是列方程解题的。

比如这道题:(克拉玛依区教育局主编的《小学数学几何问题辅导用书》16页第5题) 如图,梯形ABCD的中位线EF长15厘米,∠ABC=∠AEF=90o,G是EF上的一点。如果△ABG的面积是梯形ABCD面积的1/5,求EG的长。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辅导时我先告诉他们用中位线求面积的方法。这里需要补充知识:梯形的中位线的长等于上、下底的和的一半。由于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而(上底+下底)÷2正好等于中位线的长度,于是梯形的面积公式可以转化为 梯形的面积=中位线×高,

有了这个知识以后,我引导学生,能不能根据题目中的条件“△ABG的面积是梯形ABCD面积的1/5”列出一个方程呢?小学生列方程解题最怕出现两个以上的未知数,因为不会解方程组。所以我提示学生说:“不要怕未知数多,也许有的未知数在化简过程中可以约分掉。” 那么列方程时需要把哪些量设成未知数呢?首先学生发现线段AB是三角形和梯形共有的边,于是把它设为x,而不是将所求的EG设为x,于是就可以列出方程了:x×EG÷2=15×x×(1/5),比较等号两边,发现x可以约分,于是算出EG=6厘米。

多未知数的题目有个情况要注意,中学生习惯用线段两端的字母表示线段,小学生有的不习惯,他们非要用x表示才明确是未知数,换成y或a、b之类他们就不习惯。这道题目中,如果学生难以接受不求x反而求EG,也可以把它们交换一下,把EG设为x,AB就用AB表示,那么方程变成AB×x÷2=15×AB×(1/5),比较两边,把AB约分,剩下x÷2=15×(1/5),学生就会很自然的解这个方程了。

综上所述,用“代数方法”解“几何问题”,是迫于小学生几何知识水平有限,而奥数题目难度很大的情况才采取的一种方法,当孩子们的空间想像力达不到游刃有余时,将图形问题转化为逻辑推理问题,从而经过写写算算,得出需要的答案。我提倡的用“代数方法”解“几何问题”并不是逃避“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的责任,而是“扬长避短”,毕竟辅导奥数的任务是很重的,不可能把中学几何的知识全部讲给学生,也没必要,那样学生上中学就没事可干了。再说强化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也很有好处,在数学的学习中,有很多知识是要经过抽象的逻辑推理的,能对事物中蕴含的数量关系有敏锐的感知能力,并且提炼出合理的算式,在尝试性的解题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最终获得成功的快乐,这是多么重要! 参考文献:

克拉玛依区教育局主编的《小学数学几何问题辅导用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