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杜林论
学习了《反杜林论》,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恩格斯的坚定不移的唯物主义精神。当前,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稳步开展,文化舆论百花齐放的同时,我们更应当坚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恩格斯的这部著作是德国社会民主党内思想斗争的直接产物,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结果。反杜林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所取得的一切成果的卓越的总结,被誉为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研究《反杜林论》,不仅可以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还可以增进对恩格斯本人思想理论体系的了解。
恩格斯创作《反杜林论》目的在于:第一,反击杜林集团向党的进攻;第二,纠正党的某些领导支持杜林的错误;第三,系统阐发马克思主义。《反杜林论》的发表,对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国际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反杜林论》唯物观研究
自然界是检验辩证法的试金石,自然界的一切归根到底是辩证地而不是形而上学地发生的,辩证法对今天的自然科学来说是最重要的思维形式。石晶莹、孟祥才通过“相对论”、“大爆炸学说”、“非欧几何学”、“欧几里德几何学” 、“黎曼几何”、“星云假说”等恩格斯所处时代之前和之后自然科学的发展对恩格斯关于宇宙无限论的哲学观点“时间一维性,空间三维性”进行了再认识。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既唯物又辩证地提出并科学地阐明了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证明问题:(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同时需要自然科学和哲学证明;(2)唯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世界物质统一性的科学的哲学证明;(3)只有唯物辩证法才能证明世界的物质统一一性。 2.《反杜林论》辩证法研究
《反杜林论》奠定了辩证的唯物自然观的基石,确立了辩证自然观的核心及辩证范畴的体系,把对立统一规律视为辩证法的核心,概述了意识的起源与本质问题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 。认识过程本身(包括认识过程、认识结果、认识运动)的矛盾决定认识成果的矛盾,而且认为实践是认识及真理辩证运动不断深化和发展的基础 。陈敬泰通过对《反杜林论》“哲学编”世界的统一性、自然哲学问题、时间和空间的辩证法、运动和静止的辩证法、生物的进化和起源、辩证法的运动规律、唯物史观的产生等问题的论述,认为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相辅相成,没有辩证法就没有彻底的唯物主义。 3.《反杜林论》道德观研究
道德是具体的、历史的、有个性的。阶级社会里,人们总是从自己的阶级地位和阶级利益中引伸出自己的道德观念。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它是“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是人们借以“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的产物。比较了杜林的永恒道德观和恩格斯的科学道德观,认识到恩格斯科学道德观是对道德的根源和本质的认识,道德在人类历史上是发展变化而非永恒的,道德具有阶级性,由经济状况决定,道德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世界上没有什么是永恒的、终极的道德。人们在发展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同时,也在改变着自己的道德理想,所有的道德思想都是历史的、不断变化的 。恩格斯在批判杜林“永恒道德论”的同时,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和道德方法论:在思想方法上,不能就道德论道德,不能仅从一些抽象的道德原则出发还应从现实出发来考察道德,在根
本的道德观上,应该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道德观而不是其他的形形色色的道德观,社会的复杂性决定了道德问题的复杂性,“共同道德”的存在说明了道德发展的继承性 。唐英福指出,由于社会经济状况的差别、阶级的存在和对立,以及道德标准的非确定性,道德只是阶级的道德,并非真正人的道德 。关于道德的共同性。周佩东认为,道德的阶级性不排斥不同阶级道德的共同性,理由在于:在不同的阶级之问有“共同的历史背景”基本相同的所有制背景和文化背景。不同性质的社会可以是“同样的或差不多同样的经济发展阶段”一定社会经济类型,如自然经济、商品经济(或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等等,道德中包含有为不同时代的人们都必须共同遵守的成分,道德的形成受当时社会政治法律制度及其他上层建筑的制约 。 4.《反杜林论》真理观研究
恩格斯批判杜林错误的真理观点,提出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人的思维是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统一,人的认识在本质上是相对的,真理和谬误的界限是相对的。《反杜林论》哲学编中提到的“相对的谬误”,可以指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转变成真理的谬误,它可以指包含或多或少正确认识的谬误,它可以指一切谬误。“绝对真理是永远不可能达到的”,真理不是无限的,这里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且,真理还有条件和范围的限制,因此真理并非无限的、绝对的,但是,时空和范围等条件都是可以变化的,真理也随之变化 。真理观的辩证法告诫我们要遵循真理发展的规律,正确地认识世界,防止思想僵化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思维的至上性”持否定态度,未涉及辩证唯物主义的绝对真理;而且恩格斯在他的前后相隔lO年之久而成书的两本著作中,都一直没有从辩证唯物主义的意义上使用过“绝对真理”概念,因此恩格斯不可能在《反杜林论》一书中来论述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 5.《反杜林论》自由观研究
自由就是人们对必然的认识与改造。只有具体的自由,从来就不存在抽象的自由。自由只有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一定的范围内,才是自由它本身。恩格斯批判了杜林唯心主义和机械的自由观,肯定了黑格尔自由观的辩证的合理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客观必然性是人的意志自由的前提,自由是必然的认识和世界的改造,实践是必然向自由转化的基础。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认为,承认必然的客观实在性乃是自由的前提。但是,历史进程总是受其内在规律支配的,人们不可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必然乃是自由的基础,认识必然,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乃是自由的根本途径 。牟永生对比了马克思在《手稿》和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的自由观,认为,马克思的自由观偏重于揭示自由的内在性、社会性、主体性;而恩格斯则侧重于揭示自由的外在性、自然对象性、受动性 。赵伟鹏指出,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可以提高我们贯彻执行党的正确思想路线的自觉性,还可以提高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又可以提高我们按社会主义经济规律办事的自觉性 。 6.《反杜林论》平等观研究
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对杜林唯心主义先验论平等观的批判有以下方面:是揭露杜林的唯心主义的先验方法;二是批判杜林提出的两个人的意志彼此完全平等的“公理”;三是批判杜林把不平等的原因归因于暴力;四是揭露杜林平等观的虚伪性。恩格斯还科学评价卢梭的平等学说,他不但充分肯定了卢梭平等学说的历史意义,而且还高度评价了卢梭平等学说中的辩证法思想,并深刻指出了卢梭平等学说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恩格斯通过系统考察平等观念的历史发展,科学地揭示了马克思平等观的基本思想:第一,平等观从来都是具体的历史的,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的反映;第二,在阶级社会里,
平等观念是有阶级性的;第三,无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实质是消灭阶级。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考察,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加强“平等”建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追求机会的平等,如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平等的劳动就业权利等;二是我们国家和政府应该建立一套合理健全的社会保障福利制度,尽最大可能地保证公民的平等。 7.小结
任何人的成功都是知识与经验累积的结果,当然一个人的性格也决定了这个人的行为方式和对待事物以及理论时的态度、方法。一个人的著作与其本人是无法割裂而存在的,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延伸。恩格斯的博学与其对科学透彻而深入的了解,使得恩格斯在写作《反杜林论》中游刃有余、论据充足、论点扎实,而在《反杜林论》中表现出的斗争精神与对错误理论以及错误理论信仰者的批判更是使得马克思主义信仰者振奋与折服。如果按照“性格决定命运”这一流行理论来通俗的解释这一现象,那么恩格斯无疑具有极其冷静的头脑和无比旺盛的斗志。
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与社会时代、个人和谐和科学技术相合拍的,只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科学的运用。换句话说,恩格斯用自己的行动和自己的文章给了我们个科学的注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光环不仅是神圣不可改变的,更是可以被充分利用的。《反杜林论》的历史成就与地位,不仅仅被前人陈述并总结,其更被后人认知并推崇,随着时代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使得社会得到更大的提升与进步。 参考文献:
[1]何鹏举.学习《反杜林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邵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 [2]盛庆旺.《反杜林论》的几点思考.法制与社会.2008.
[3]杨华夏,左 玲.《反杜林论》的现实激励意义与前瞻性印证.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1. [4]徐茂华,吴兴德.改革开放以来《反杜林论》研究综述.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2011.
[5]王宏伟《反杜林论》中马克思、恩格斯的平等观及其现实意义.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 [6]王瑞.读恩格斯《反杜林论》有感.《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
[7]马云鹏.试论《反社林论》的结构与特点及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贡献[J].辽宁大学学报,1987. [8]时海燕.略论《反杜林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地位[J].荷泽师专学报,1997.
[9]郜险峰.《反杜林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 [10]孙建英.对《反杜林论》中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证明问题的理解[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