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送东阳马生序比较阅读

2023-03-17 来源:九壹网
比较阅读练习:

(一)

【甲】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乙】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下列句中“/”表示朗读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B.余/因得/遍观群书 C.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D.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援疑质理( )( )媵人持汤沃灌( )腰白玉之环( ) ....同舍生皆被绮绣( )右备容臭( )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诗与[乙]文都谈了读书的经验,[甲]诗认为读书要有成就必须______________;[乙]文认为读书要有成就必须____________。就内容而言[甲]诗侧重说读书的________,[乙]文侧重说__________;在表现方法上,[甲]诗通

篇运用了_______,【乙】文在叙述远路求学时则运用了___________。

5.乙文主旨在于劝学,但文中很少用议论,不直接表达观点,这样写有何好处?

6.乙文第一自然段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作者求学艰难的?

7.乙文第二自然段与第一自然段在哪些方面形成对比?

8.乙文文章繁而不密,细而不腻,疏而不松,略而不空的原因何在?

9.宋濂求学如此艰苦,却为何不以为苦,反觉得“以中有足乐者”,关键在于什么?你如何看待学习的苦和乐?

(二)

【甲】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臵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乙】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句中“/”表示朗读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沉舟侧畔/千帆过 B二十三年/弃臵身 C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D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一食或尽粟一石( )( ) 食马者( )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骈死于槽枥之间( ) ..3.依据下面卡片中的提示,将“文言诗文积累卡片”填写完整。(003) 字词 策 帆 等 见 意思 用鞭打 例句 策之不以其道 沉舟侧畔千帆过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才美不外见 译 句 驾驭它,不采用正确方法 4.“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从字面意思看是唯心的说法,不合常理,请联系全文,并用刘禹锡的经历说明此句话的道理。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表达了作者长期遭贬,政治失意的愤懑,对生活、未来失去信心;乙文寄托了作者愤懑不平和贫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讽刺针砭 B、甲诗记叙、描写、抒情相结合,感情层层递进,乙文虽是议论文,但讲究文采,通篇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表达了强烈的悲愤

C、从议论文的三要素来看,甲诗可以成为乙文的一个事实论据。

D、甲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被后人赋予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意义,乙文的主题是“食马者”“真不知马也” 6.你认为“千里马”遭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三)

【甲】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乙】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一食( )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 ) 才美不外见( ) 骈死于槽枥之间( ) ...2.依据下面卡片中的提示,将“文言诗文积累卡片”填写完整。004 字词 策 济 尽 材 意思 用鞭打 例句 策之不以其道 欲济无舟楫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之不能尽其材 译句 驾驭它,不采用正确的方法 3.从甲诗看,作者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他是怎样表达这一目的的?

4.孟浩然虽然很有才能,但始终未能出仕,这其中的原因如果按乙文的观点说就是( ),孟浩然的遭遇也充分证明了乙文的中心论点( )。

5.毛遂能自荐成功,但孟浩然也曾自荐过却没有成功,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一)

1.C 2.提出,询问;热水;腰佩;pī通“披”,穿的意思,;xìù气味,这里指香气。 3.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 4.广泛阅读,时时补充新的知识;勤奋刻苦、虚心求教;乐趣;读书的刻苦和艰辛;比喻修辞;对比的方式。

5.(1)以叙事代说理,理在事中既能让人接受又免于盛气凌人的说教;(2)融境况与情味于叙事中,以情感人;(3)叙事结合议论相得益彰;(4)自我经历与太学生对比鲜明,事理分明 6.是从两方面表现的:一是幼时求学的艰难(“余幼时即嗜学。......余因得遍观群书。”);二是成人后求师的艰难。(既加冠,————卒获有所闻。)这一点又是从三方面来写的:(1)叩问之难,(2)旅途之艰(3)生活之苦 7.生活方面;旅途方面;叩问方面。 8.缘于剪裁之妙。文章其细:在于全面上(遍涉求学中的衣、食、住、行、读、抄、问、答);其繁:在于重点处(叩问先达与远路从师);其疏:在于时跨中(从幼到长)其略:在于概括(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9.学习以苦为乐关键在于学习态度。只要端正态度,对学习有兴趣,就不会觉得苦,反而会有许多乐趣。 (二)

1.D 2.shí dàn sì zhǐ pián 3.船,等同;通现;沉舟旁边有千船竞发;想要它跟普通马一样(尚且)不可能得到;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部显现出来。 4.千里马的存在实际上不以伯乐的存在而存在,但作者强调的是伯乐的重要性。如果没有伯乐,即使有千里马,人们也“不以千里称也”。刘禹锡虽是千里马,但因为朝廷缺乏相臣的“伯乐”,使他“二十三年弃臵身”,这就是最好的说明。 5.A 6.表面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真不知马也”。 (三)

2、渡 ;吃尽;通才 我想要渡过洞庭湖却没有船只 3、 作者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不甘于隐遁山林,希望得到张九龄的引荐实现其出仕的愿望。但诗却没有直言仕进,而是通过借景抒情,含蓄的表达出希冀引荐出为世用的急切心情。4、食马者不知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5、这说明了毛遂遇上了伯乐,而孟浩然却没有遇上伯乐,也证明了乙文的中心论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是正确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