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生命就无法得到保障,发展更是无从谈起。2010年,云南遭遇60年一遇的全省性特大旱灾,受旱范围之广,干旱持续时间之长为历史罕见。严重的旱情,不仅使农业受灾,直接威胁着粮食安全和群众生活,还影响工业生产、城市供水和生态环境,给云南经济乃至全国经济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
旱灾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除了自然因素,还有社会因素。全球变暖、温室效应增加了降水极端情况发生,部分地区发生强降雨的同时,其它地区变得更为干燥。此外,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植被遭受破坏,自然蓄水能力降低,导致水资源严重短缺,客观上“促成”了旱灾的频繁发生。旱情如此严重,其直接元凶固然是天灾,但幕后黑手却是人祸。透视旱灾,缺的不仅是水,也暴露出背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仍然薄弱、抗旱意识不强、水资源粗放利用等问题。在旱灾面前,我们必须把抗旱减灾当作改善民生的大事和要事来抓,转变单一的抗旱模式,积极探索,多措并举,构建抗旱减灾的长效机制,将“人定胜天”落到实处。
首先,尊重规律,和谐发展。旱情的出现,根本上是由于自然环境恶化造成的。我们应该以科学发展作为指引,兼顾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按生态规律办事,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环境,改善区域气候条件,减少地表水分蒸发,降低干旱风的危害,真正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综合评价发展成果,不光要看到创造了多少GDP,还要看保护了多少青山绿水,从根本上避免和减少旱情造成的危害。
其次,未雨绸缪,有备无患。大旱暴露出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存在的很多问题: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不健全,许多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水利设施淤塞,导致农业抗旱能力薄弱。因此,要大幅度增加财政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建立健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政府主要投入大型工程和公益性设施,并采取奖励补助等形式,调动农民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积极性,引导农民积极采用节水设备和技术,尽快扭转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长期薄弱的局面。做到未雨绸缪、防患未然,提高抗击干旱灾害能力。
再次,节约用水,科学抗旱。旱情越是严重,越凸显出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意识的重要性。合理、科学地使用水资源,才是治理旱灾的长久之计。面对严峻旱情,当务之急是节约用水,调整种植结构,减少高水耗农作物的种植面积,错开用水高峰期,推广应用喷灌、滴灌等微灌技术,缓解用水矛盾。
最后,信息共享,协调指挥。加强抗旱信息化建设,做到信息共享。抗旱信息通信网络向区县抗旱指挥部和中型水库管理机构延伸扩展,扩大网络覆盖范围,及时获取和输送抗旱信息。建立土壤墒情、旱情测报系统,提高科学抗旱决策水平。强化抗旱指挥体系,完善各级各部门的抗旱工作应急预案,提高科学抗旱指挥调度水平。
总之,抗旱减灾是个系统工程,必须克服松懈麻痹的思想,实行科学规划、多措并举、综合治理,建立抗旱减灾的长效机制,提高应急抗旱减灾能力,确保粮食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