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犯罪学作业)论犯罪原因之心理因素

2020-07-31 来源:九壹网


论犯罪原因之心理因素

法学1003班 金燊

关于犯罪原因的概述,百度百科的词条解释是:犯罪原因系统又称犯罪原因结构,是指引起犯罪发生的原因,由多种因素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组成的有序动态体系。引起犯罪发生的原因,既不是单一的因素,又不是不分层次的多元性因素的简单集合,而是由多种犯罪因素有机组成的原因系统,是一个有序的结构,其构成因素呈若干层次或等级。

这些层次或等级可以划分为犯罪的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生理因素以及自然环境因素等因素层次。同时,它还是一个动态结构。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范围和不同的犯罪人那里,犯罪原因系统的内容和结构也各不相同,这表现了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哲学中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能指导社会存在”。毛泽东指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俗语云: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因此,我在此浅谈一下心理因素对犯罪行为的影响。

弗洛伊德认为,人们的大多数行为都是心理动机斗争的结果,是人自己认识不到的心理动力学原因风所导致的。人所具有向原始本能、欲望和冲动,受社会道德、法律、文明的约束;当得不到满足时,就被压抑到潜意识当中去。这些欲望和冲动并没有因此而消失,而是在潜意识领域中积极地活动,不断地去寻求出路,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去寻求满足。这种潜意识中的原始本能、欲望、冲动与现实社会道德、法律、文明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产生各种精神症状、神经症状和心理过失的根源。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任何言行,都是由事先的过程决定的,有些是由潜意识的动机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异常的根源在于潜意识中的矛盾冲突。

弗洛伊德又指出:人的意识由本我、超我和自我三个部分组成。本我代表与生俱来的欲望冲动,按“快乐原则”活动;超我代表社会道德标准,按“至善原则”活动;自我则对本我和超我进行协调,按“现实原则”活动。犯罪行为的发生是由于自我对超我的依从力减弱,而趋向于本我的结果。

首先是犯罪心理的逐步形成,在犯罪动机的驱动下,当出现一定量的刺激后,而情境又符合犯罪实施时,犯罪就开始实施了。犯罪心理、犯罪动机、一定的刺激、特定的情境,这四种因素缺一不可。它们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犯罪行为的最终实施,必须是四种因素“搭配与组合”的结果。

首先,犯罪心理的形成是犯罪实施的前提因素,是犯罪动机形成的基础,没有犯罪心理就没有犯罪的发生;其次,犯罪动机促进犯罪心理的进一步升华,是犯罪行为实施的内驱力,伤害、杀人类犯罪的报复欲、盗窃、抢劫类犯罪的物欲、强奸类犯罪的淫欲等都是犯罪行为实施的内驱力;刺激量是犯罪是否被实施的重要因素,是否有足够量的刺激量将直接决定犯罪是否被实施,当然这里的“足够量”是可变量,不可定量化,有人可能会因为一句话而杀人,有人可能会因为一

块钱而杀人,累见不鲜,不一而足;适当的情境是犯罪实施的关键因素,适当的情境会促使犯罪心理成熟,犯罪动机膨胀,从而促使犯罪行为实施。

这四种因素的搭配和组合是动态的。我在这里从主客观方面粗分为两类:

一、成熟的犯罪心理,强烈的犯罪动机,只需较弱的刺激量和一般的情境,就能实施犯罪,这种犯罪类型随意性较大,较难控制,且恶性程度较大,一旦时机成熟,刺激出现,情境吻合,犯罪就会实施。邱兴华就应属于这一类型。邱兴华的心理扭曲应该是相当严重的,否则,这样一个小小的刺激不至于会导致其犯下如此滔天大罪。 二、较强的刺激量和较为合适的情境,会引发犯罪心理尚不成熟者和较弱犯罪动机者实施犯罪。激情犯罪就属此类。比如,一名犯罪嫌疑人在看到大量现金被放置在没人看守的家中时,就会心生歹意,会实施盗窃或抢劫。

从这种主客观动态搭配体系中,我们可以看到,犯罪的刺激量和情境作为我们个体来说是无法探制的,要预防犯罪,就要从预防犯罪心理的形成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良好的欲望方面来着手。特别是心理健康方面应该是我们所有人都应当重视的一个重要方面。那么如何培养健康的心理呢?

1、意识水平。这里的意识水平主要是以注意力水平为客观指标,如果一个人不能专注于某种工作,不能专注于思维,我们就要警惕他的心理健康问题了。

2、暗示性。易受暗示性的人,往往容易被周围环境的无关因素引起情绪的波动和思维的动摇,有时表现为意志力薄弱,他们的情绪和思维很容易随环境变化,给精神活动带来不太稳定的特点,同时给自身的心理带来一定的压力,久而久之,会产生心理疾病。

3、心理活动强度。就是一个人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抵抗力高的人能够平静面对生活的变迁,坦然处之。当然,这不能仅仅从外表来看,有的人可能表面上看上去很坚强,但实际上很软弱。抵抗力往往和人的认识水平有关,认识水平高的人往往抵抗力较强,反之则弱。

4、心理康复能力。从创伤刺激中恢复到往常水平的能力称之为心理康复能力。康复水平高的人恢复得较快,而且不留什么严重痕迹,每当再次回忆时,他们表现得也较为平静,原有的情绪色彩也很平淡。

5、心理自控力。情绪的强度、情感的表达、思维的方向和过程都是在人的自觉控制下实现的,精神活动和过程的随意性程度以及自觉控制的水平高低,是与自控能力有关的。心理健康的人对情绪的控制,情感的表达会运用的恰如其分,既不拘束也不放肆。

战国时有谏客说齐王日:“凡伐国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胜为上,兵胜为下。是故,圣人之饯国攻敌也,务在先服其心。”同样的,治理犯罪行为,维护社会秩序,除了严肃法纪,更要从人文主义的角度关怀人民群众的心理状况,从心态上消除人们的犯罪动机,才能更好的构建和谐社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