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特殊符号及文化载体,也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蒙学读物自先秦两汉时期起,便以识、写为主要任务。《古对今》是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的识字课文,结合蒙学读物《声律启蒙》,将识字教学与经典诵读相结合。教学中以识字教学为基本点,以经典诵读为主要方式,关注传统文化的渗透与传承,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一、以文化为澜,关注认同感与传承这首对韵歌以对子的形式描绘了自然之美。本课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关注到传统文化的渗透,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传承。古朴优雅的古典音乐,淡雅相宜的水墨背景,传统蒙学的文化意境,让学生在上课伊始就从感官上得到了熏陶。教师通过“相反词语对对碰”让孩子们在游戏的趣味中走近传统文化——对对子。又通过播放《声律启蒙》的歌曲,渲染古韵氛围,用优美的声音朗读对子,将学生带入经典,品味经典。会意汉字的溯源,字形结构的对比,语感韵律的培养,经典唱读的融合,传统元素的渗透,在课堂中都通过师生间融洽的互动进行有序地呈现。二、以识字为舟,关注兴趣与方法温儒敏教授对统编教材识字教学的解读很明确:首先是实行“认写分流,多认少写”。这样做,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为学生尽快过渡到独立阅读阶段创造条件。(一)开蒙养正,汉字溯源片段一:字源识字,理解认识“寒”。师:这里有一个字宝宝可有意思了。仔细看——一间房子里,有一个人。他光着脚站在屋子里。尽管周围挂满了稻草,可他还是觉得非常非常冷。为什么呢?因为,他的脚下有两块厚厚的冰。这是哪个字?生:寒冷的“寒”。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生:屋顶是“寒”的宝盖头,两块厚厚的冰是“寒”的两点。一年级的孩子正处在汉字学习的启蒙阶段,且认知过程多依赖形象思维。在教学“寒”字时,教师采用字理识字的方法,通过“寒”的古文字(金文)进行教学。“寒”本身是一个会意字:一个人蜷缩在屋子里,以草避寒,表示天气非常冷。教师结合汉字的起源与演变,将孩子引入浅显易懂、生动形象的会意情境中,让学生猜一猜字的意思,可走出机械识记的误区。通过理解金文特殊的图案及构型理据,在传统文化的情境中提高学生认字的趣味性与探究性。教学中的文化依托,赋予了汉字文化传
承的使命,使识字教学有了更深远的意义。(二)归类比较,笔画解析片段二:对比识字,指导书写。1. 观察结构,对比“香”与“李”。师:观察这两个字的结构,你发现了什么?(PPT出示生字“香”与“李”)生:这两个字都是上下结构。2. 观察笔画,对比“撇”与“捺”。师:观察这两个字的笔画,你又发现了什么?生:这两个字都有“撇”和“捺”。师:撇捺舒展像把伞,仔细看一看,这两把伞一样吗?生:不一样,一把大,一把小。3. 师范写,提示要领,生书空。4. 生练习写“香”“李”。5. 评价、反馈、修正。(1)投影展示两个问题字,一个规范字。(2)互评:这位同学写得怎么样?能给他点儿建议吗?(3)对照要求,生在书上的田字格里再各写一个“香”“李”。(4)投影展示,跟前一个字对比:看,这一次是不是写得更漂亮了?在学写生字的过程中,教师选取了“香”与“李”这两个字进行对比教学。首先,引导学生发现这两个字都是“左右结构”。其次,引导学生发现这两个字有共同笔画“撇”和“捺”,并进一步启发学生得出“撇捺舒展像把伞,一把大,一把小”。再次,通过教师的范写与要领提示,指导学生书空、描摹及练写。在反馈阶段,通过展示“问题字”和“规范字”,请学生进行对比评价,并提出建议。最后,让学生在比照中,进一步练写本课生字。将结构与笔画类似的汉字进行对比教学,可让学生从整体和细节上更全面且直观地进行学习,提高识字的效率,也可初步熏陶学生的审美观,体悟汉字的构型之美及内在规律。一撇一捺,书写的都是传承。正如王羲之在《笔势论十二章并序》中说道:“夫欲学书之法,先乾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则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三)生字联想,编写儿歌片段三:自学探究,指导书写。1. 认识“细”与“语”。师:写字之前咱们先来猜个字谜——一半红,一半苗。(PPT 出示字谜)生:是“细”。因为“红”的一半是绞丝旁,”苗”的一半是田,加起来就是“细”。师:再来看看这个字,认识吗?你在哪儿见过这个字?(PPT 出示“语”)生1:我在语文书的封面上见过。生2:我在课外书上见过。生3:我在广告牌上见过。师:是呀,生活处处皆学问,只要做个有心人,你就能认识很多字。2. 指导书写“细”与“语”。师:生字认识了,但要想把这两个字在田字格里写漂亮,应注意什么呢?生1:左右结构的字要“左窄右宽”。生2:“细”要写得“左高右低”。生3:要关
注落在横中线和竖中线上的笔画。师:你们都有一双会观察的眼睛!伸出小手跟老师一起写一写。(师边写边说儿歌——“细,一笔撇折住线上,二笔撇折紧紧跟,三笔提要短有力,右边田字略略低。语,左边站着言字旁,右边上面是个五,下面加个小小口。”)在学写生字的过程中,教师选取“细”与“语”这两个字进行对比教学。首先,教师从孩子们感兴趣的“猜字谜”导入生字“细”,再鼓励孩子们想一想在哪里见到过“语”,旨在拓展孩子的识字资源。其次,教师采用编写儿歌的方式,边范写边用儿歌进行书写指导。并在学生练写后进行及时反馈,引导学生从字形正误、结构特点、重点笔画等方面进行赏析。关注汉字的间架结构和形态之美,使笔画、部件的组合符合其结构的和谐与统一,是传承汉字文化底蕴和审美价值的重要举措。(四)创设游戏,寓教于乐片段四:静待花开,快乐识字。(此片段为各教学环节的语言节选)师: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去年冬天,老师在电脑里种下一棵树,瞧,春风一吹,这棵大树开花了!师:每一朵小花可都有自己的名字呢!听,小花们说:“小朋友们,如果你们能借助拼音,大声朗读出课文,我就告诉你们我的名字!”快打开书本读一读吧!师:小花已经迫不及待地要和大家做朋友啦!我们一起去认识认识吧!师:知道了小花的名字,让我们一起甜甜地叫一叫它们吧!师:摘去了拼音帽子的小花,你们还认识吗?师:打开书本,我们把小花送进课文,再读一读吧!师:读得真棒!小花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在大家的努力下它渐渐长大啦,结出了满树的果子,快看!教学中,教师以“一棵大树的成长”为主线,贯穿整个识字过程。孩子们通过“加拼音读生字”“去拼音读生字”“将生字送入文章中读”陪伴大树开花、结果。教师用儿童化的语言为孩子们创设了一个游戏情境。巧妙的设计,生动的情境,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识字兴趣。抽象的汉字符号变成了一朵朵绽放的小花,学习汉字的过程变成了精心照料大树开花结果的过程。用童趣的语言陪伴孩子学习生字,遵循儿童的年龄特点及已有经验,使教学兼备了趣味性与科学性。二、以诵读为桨,关注韵律与感悟课文共三段韵文,分别用简洁的语言和长短句交替的节奏,描绘了四季轮回,冬去春来,昼夜交替,万物生长的自然规律。读起来朗朗上口,音韵绵长。(一)诗画相融,音韵和谐片段一:发现韵脚,读出韵味。1. 引导发现韵脚。师:孩子们,仔细看每一句话的最后一个字(方、
凉、霜、阳、杨、香),你有什么发现?生:它们的韵母都是 ang。2. 齐读韵脚。师:原来,它们有一个共同的韵尾 ang,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特别好听。咱们一起来试试,老师读上句,你们读下句,感受一下。韵文由三小节组成,每小节四行,结构相同,长短句交替。采用同义词组对或反义词组对,描绘了四季轮回,冬去春来,昼夜交替,欣欣向荣,万物生长的自然规律。古代的蒙学读物多为每句三至四字,合辙押韵,自成趣味,而韵脚正是识字教学与经典诵读的契合点。教师在指导诵读时,首先引导孩子们观察每句话的最后一个字(方、凉、霜、阳、杨、香),敏锐地捕捉到韵文中的韵脚——ang,从而读出节奏,读出韵律。这种诵读、识记的方法,合乎低年级儿童的兴趣,有利于孩子理解“押韵”就是将韵母相同的字有规律地配置到诗句中,达到音韵和谐的状态。再通过学生齐读,师生互读等形式,配合优美的画面,创设诗画相融的氛围,使韵文读起来更加富有感染力。在诵读中,孩子们能逐渐体会平仄韵律、骈偶相对的韵文规律,同时也增加了感知汉字的频率,使得诵读与识字互相融合。(二)和曲吟唱,情韵熏陶片段二:伴乐吟唱,指导背诵。1. 师示范伴乐唱读。(1)师:孩子们,对子歌不仅读起来好听,唱起来更有韵味。(2)学生跟唱。(3)学生加动作唱。(4)同桌拍手一起唱。2. 指导背诵方法。师:对子朋友们躲起来了!你还能唱出来吗?(PPT 出示空格)师:你看,唱着唱着,我们都背上了。课后,大家可以用老师今天教的方法去读读唱唱剩下来的两小节,好不好?闲赋诗词唱韵文,通过唱的方式将字韵、声韵、情韵有机统一,可以使孩子们更加感性地体会到诵读的魅力。教师在指导孩子们进行整体诵读时,采用示范伴乐唱读的方式,创设吟唱的氛围,开拓诵读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学生跟唱、学生加动作唱、同桌拍手合作唱等多种形式,指导诵读,进行情感熏陶,感受文化意蕴。若诵读的过程太过单一,学生不免会心生疲倦。但将“吟诵”与“吟唱”两者结合,相辅相成,经典诵读便会更加生动活泼,也可促进学生愉快地识字,避免枯燥。(三)传统元素,文化渗透片段三:出示“福袋”,初读“对子”。1. 师:读得真棒!小花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在大家的努力下它渐渐长大啦,结出了满树的果子,快看!(黑板上出示“福袋树”)。现在,老师想邀请几名小朋友上来摘果子!看看里面究竟藏着什么。2. 生按顺序排好队,领取福袋,并将里面的词语卡片高高举起,大
声地带领小朋友们读一读。3. 师:是的,这就是对对子!不仅是字对字,词对词,也可以句子对句子。刚才,我们读的这些关于春天的对子就是文中的第三小节。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吧!片段四:出示“春联”,拓展“对子”1. 出示对联。师:对子不仅可以描写美丽的景色,还能表达美好的祝福。过年时家家户户贴的对联就是对子!今天老师也写了一幅对联送给大家,谁愿意做老师的小助手?(邀请两位学生上台举对联)2. 师生共读对联。师:我们试着读读看。上联是“春阳照大地”,下联是“东风暖人间”。3. 男生、女生读对联。师:男生、女生对一对,我们一起把这美好的祝福送给现场所有老师们!传统文化的教学应以汉字为基,以诵读为法。但加强诵读并非是机械地增加读书的次数,可通过多种形式,让课堂活泼起来,增添诵读的乐趣。教师在课堂中通过融入传统文化的元素,通过诵读进行文化渗透。红色的福袋和散发着墨汁清香的对联,使课堂充满传统韵味,实则是让孩子们由易到难地诵读经典。摘取福袋的孩子打开里面藏着的对子,带领全班同学大声地读一读。孩子们诵读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纷纷争取摘福袋的机会,并做小老师领读。当孩子们读对联、送祝福时,可拓展其对“对子”的理解。传统元素的多元交互使得诵读变得生动且丰富,孩子们的积极性提高了,诵读的情感也被激发了。(四)初探规律,理解运用片段五:理解“对子”,学会运用。1. 了解对子的规则。师:读到这里,老师想问大家为什么桃和李可以对呢?生1:因为它们都是一个字。师:你从字数上找到了规律!生2:因为它们都是果实。师:真是善于思考的孩子!师:所以,杨和柳对是因为?生 3:因为它们都是一个字,且都是树木。师:你能举一反三!真了不起!师:是的,这就是对对子!不仅可以字对字,词对词,也可以句子对句子。刚才,我们读的这些关于春天的对子就是我们课文的第三小节。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出示课文第三段)2. 说话练习。师:瞧!春天在大家的读书声中悄悄地走来啦!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去春天的家里做客!(PPT配乐出示“春景图”)师:花儿开,柳枝飘,它们说:“我们就是春天!”你也能像这样说一说吗?师:是呀,春天来了,百花齐放,百鸟争鸣,它们说:“我们就是春天!”像这样,用我们学过的四字词语,谁来说一说?(柳绿桃红、草长莺飞……)师:这些词语宝宝可是会变魔术呢!不信,你看!变成了什么?(PPT 显示“对”字)是呀,加个对字,
他们就由四字词语变成了对子,所以他们还可以这样读:柳绿对桃红、草长对莺飞、万紫对千红、莺歌对燕舞,鸟语对花香。师:春天真是太美了!请你美美地读。(指名读文章第三段)教师引导学生从所读的“桃李、杨柳、风雨”等词语中间加入“对”字。再通过读四组对子,启发学生在字数、类别和词性上总结出对对子的规律。接着,教师通过富有童趣的语言和配乐出示关于春天的优美图片,引导学生用对对子的方式来描述看到的景色。从三字短语相对,到成语相对。最后指导学生同桌合作,诵读文章中关于春天的对子。在诵读的过程中,让孩子们了解对子的规律并进行运用,可增加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感悟。汉字是历史久远、富于审美情趣和文化魅力的文字。汉字文化博大精深,学习汉字的过程不仅能感受汉字的有趣及神奇,也是对东方传统文化及其思维方式进行理解和认知的过程。蒙学读物兼顾语言教育和人文教育,丰富的语言形式,使得诵读童趣盎然,朗朗上口。课外引导孩子诵读《声律启蒙》《笠翁对韵》等经典韵文,诵读的过程既是积累识字的过程,也是品味经典的过程,更是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的过程。传世经典,古为今用,沉淀涵养。将识字教学与经典诵读相结合,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