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西政治现代化模式比较

2022-07-06 来源:九壹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6年6月 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Jun.,2006 第3期(总第粥期) 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of Changchun Municipal Committee (General No9E9NQ 3 中西政治现代化模式比较 陈振川 (中共福建省委省直机关工委 讲师团, 福建 福州350003) [摘 要】不同的民族、国家的政治发展以及同一国家政治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都会面对不同的环境、条件、形势和任务。因而也 会有不同的具体模式。就西方国家所处的现代化层次来讲,无论是价值观、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还是民主政治模式中都包含了不少 “现代性”的因素,我们理应用理性的眼光去看待,进行批判地吸收,只有这样,才能立足本国国情去寻找真正属于我们的通往政治现 代化的道路。 [关键词】西方政治; 中国政治; 政治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D521;D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466(2006)03—0049—03 政治现代化模式实际上是各国家在政治现代化 自由主义的出发点是个人。他们认为自我优先于 过程中,通过体制转型来更适应特定历史和文化环境 目的,而当自我所拥有的目的与利益毫无关系时,自 中的一部分现代人生活的一种政治体制形式。由于不 我才能把自己看作是自由、独立和有选择能力的。换 同国家的政治发展以及同一国家政治发展的不同历 言之,只要自我优先于目的,也只有当自我优先于目 史阶段都会面对不同的环境、条件、形势和任务,因而 的时,权利(这里的“权利”主要是指个人的私人权利) 也会有不同的具体实践模式。但就西方国家所处的政 便优先于善。正义的原则是绝对的和普遍的,因而个 治现代化的层次来讲,无论是价值观、国家与社会的 人权利也是绝对的和普遍的,一个公正的社会必须遵 关系,还是民主政治模式都包含了不少“现代性”的因 循下列这一基本原则:不能为了普遍利益而牺牲个人 素。我们理应用理性的眼光去看待,进行批判的吸收, 权利。而集体主义的出发点则是秩序,他们认为自我 只有这样才能立足本国国情去寻找真正属于我们的 不能优先于目的和价值,而是目的和价值优先于自我 通往政治现代化的道路。 并规定自我。因此,不是正义优先于善,而是善(这里 的“善”,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的物化形式便是公共利 一、西方国家是自由主义价值的现代化模式。我 益)优先于正义。正义原则是用以规范个人平等选择 国是集体主义价值的现代化模式 的权利的,属于权利范畴。所以说,善优先于正义,也 保护个人权利,促进公共利益,在任何时候都是 就是说善优先于权利。如果必需,国家为了社会的公 政治的基本任务之一。个人权利与公共利益既有相容 共利益,可以牺牲个人的私人利益。 的方面,但也经常处于矛盾之中,因而协调个人权利 由此,我们看到,自由主义的最大危险是过分强 与公共利益的关系成为一种重要的政治活动。从理论 调国家的消极无为,可能导致公共秩序的混乱、贫富 上说,既保护个人权利,又促进公共利益,当然是最佳 差别的悬殊、生态环境的恶化、社会安全的缺乏和国 的理想,但当两者处于不相容的状态时,实际的选择 家防卫能力的减弱等。而集体主义强调善优先于权利 往往是排他性的:要么优先考虑个人权利,要么优先 的命题。这一命题的逻辑意义就是,国家和其他政治 考虑公共利益。西方国家倡导自由主义价值观,而中 社群具有两种功能,一是它有强迫个人从善的权力, 国崇尚集体主义价值观。 二是它有强迫个人不从恶的权力。其中第一种强迫个 丽 砭 [作者简介】陈振川(1971一),男,福建福州人,中共福建省委省直机关工委讲师团讲师,公共管理硕士,主要从事公共管理学研究。 ..4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人从善的权力优先于第二种强迫个人不从恶的权力。 在这方面,自由主义主张限制国家的权力,从而增进 个人利益的命题在下述意义上对我们是有借鉴意义 的:国家做了不应该做的事,如侵犯个人的思想、学 术、言论、信仰和生活等自由,擅自干涉私人的生产、 经营、研究、婚姻等等,就应当限制其职能,通过其不 作为而增进公民的利益。 因此,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新要求,批判地吸收 契约性交换规则提供了法制保障系统。在文化领域, 随着市民阶层在经济和政治上的胜利,资产阶级公共 领域的反封建政治功能逐渐消退,一种表达多元社会 利益的批判性的现代公共舆论领域开始形成。三大领 域的变化标志着西方社会系统发生了一系列结构分 化和功能转变。社会最终从国家的阴影中脱颖而出, 成为具有现代性的经济、政治和制度性文化的社会。 西方社会这种国家与社会的分离过程,是一种由 社会自身孕育起来的自然历史过程。在分离过程中, 社会是分离的动力源,是积极的推动者,国家则是分 离的障碍力量,是消极被动的方面。分离过程始终遵 循一条自下而上的路径,最后,强大的市民社会摧毁 了旧的国家,构造出了一个“弱国家强社会”的结构模 式。这种结构模式的经验路径是:自发形成的市场经 济成为社会变迁的牵引力量,其影响逐渐向社会的政 治、法律、文化和价值观念等各个领域渗透,导致了整 个社会的结构分化和功能的转变,最终实现了向现代 社会的转型。分离过程十分清楚地显示了“路径”的自 发、内发、早发以及自下而上的特征。这一路径和特征 与中国现代化的发展逻辑有着根本的区别。 西方国家自由主义增进个人利益的合理内核,克服传 统的集体主义所片面强调集体至上性、绝对性的弊 端,应强调集体的出发点是为了维护集体成员正当的 个人利益。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需求,将集 体应当对个人承担的义务加以科学阐释。对集体主义 在现阶段对人们的层次性要求进行合乎实际的科学 阐释。克服传统的集体主义在对人们的要求上,不能 与人们的切身实际利益挂钩的弊端,践行道德义务与 谋求切身利益的统一。这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 应的新的集体主义,是以个体主体的平等自由为基础 的,通过维护集体成员的共同利益而达到对个人利益 追求的目的,从而实现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统一。 二、西方国家是“弱国家强社会”的现代化模式。 我国是“强国家弱社会”的现代化模式 中国的现代化是由于西方文化的传播与挑战等 社会外部力量的影响和刺激而启动的。这种区别于西 方现代化的外发性特征,是在国家与社会高度同一基 础上推动的现代化,由于国家与社会缺乏足够的分离 过程,形成了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特殊结构。这种特殊 结构又决定了其特有的发展逻辑:国家成为行为主 体,自上而下地推动现代化的进程;通过国家集中领 导、政府干预来组织和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完善 市场机制的同时推进国家与社会的分离,促进社会自 管理、自调节和自监督,制衡国家的能力不断增强;以 宏观调控,政策和舆论引导的方式取代对经济及文化 的行政管制和直接干预,实行代议制民主向大众参与 和监督的直接民主逐渐过渡。如果说西方现代化是社 现代工业社会是以国家和市民社会分离为特征 的,因此,国家与社会分离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共同 点和标志。由于中西现代化启动的历史背景不同,国 家与社会分离的具体过程也就各不相同,正是这种分 离过程的差异和特殊性,体现和标志着中西各自不同 的现代化路径与逻辑。 15世纪末,地理大发现和远程贸易的兴起启动 了近代西方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西方社会三大领域的 变迁促成了国家和社会的分离过程。在经济领域,生 产和贸易的发展使自由市场经济成为普遍的社会经 济形式。市场机制逐渐取代了封建权力的干预,社会 会重构了一个新的国家,那么在中国则是由国家来塑 造一个新的社会。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发展逻辑。这 种实践隐含了一个预设前提,即通过国家集中领导可 以使经济高速发展,赶超西方发达国家。改革开放前 的中国就是国家与社会在高度同一基础上的推进现 经济活动与前现代性的政治统治制度相分离。狭隘的 城市经济由于拓宽了生产、市场和贸易领域,成长为 广阔的现代性地域经济和民族经济。一套以市场化原 则为基础的产权制度和交换规则的经济体制也随之 确立。在政治领域,国家、政治和法律层面也发生了相 应的变革。统治权力及机构走出了君主政体的私人领 代化的典型。国家通过生产资料公有制及其所衍生出 的身份制、行政制、单位制等等级制度化结构,控制了 几乎所有的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社会失去了应有的 权利,国家取代了社会,国家就是社会。中国的赶超型 域,演变为公共性的权力机构;多元主义的政治民主 制度取代了封建专制制度。科层官僚制度代替了传统 的家长制的管理地位,成为政府行政管理的理性化操 作程序和技术手段。宪法和法律则为私有产权制度和 工业化战略、计划经济体制、政企合一等都曾经是以 国家与社会的高度同一为逻辑的。这种状况直到改革 .50.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开放后才发生了变化。 国家和社会高度同一的“强国家弱社会”的结构 是我国推行现代化的前定制度性条件。由于充分发挥 了国家集权领导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在国民经济的恢 复时期出现了明显的发展势头。但是,这仅仅实践了 后发逻辑的一半,而未能充分理解和遵循后发逻辑的 另一半——使国家与社会分离,让国家权力逐渐回 归,以便塑造一个具有自主意识和能力的现代社会。 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显示出它的负面机制,使现代 化进程出现了过分曲折和严重的滞后性。1978年开 始,实行改革,注入了市场机制、发展私营经济、培育 社会的自管理和自调节能力、推进国家与社会的分离 就成为现代化的发展逻辑。 三、西方国家是复合型多元民主政治模式。中国 是整合型一元民主政治模式 复合型多元民主政治模式主要是指通常意义上 的资产阶级多元民主政治模式,但又不尽一样。通常 所言的多元民主政治一词中的“多元”实际上指的是 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中多主体性的特点,强调的是主体 的多元化,只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模式的基本特 征,但并没有体现出各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而复合 型多元民主政治模式则更能表达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体制的特征,最能体现民主的形式,实践中往往以这 种民主的形式否定了民主的内容。整合型一元民主政 治模式与单纯的一元民主政治模式也不是同一概念,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民主政治模式是经 过整合的“一元”,而不是单纯的一元,其实质是多元 整合出来的“一元”,体现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民主 与集中。经过这样的“整合”,这种民主政治模式更能 代表民意,更能体现民主的实质,更能体现民主的有 效性。它是对多元民主政治的辩证否定,是一种更高 级的民主政治模式,有着复合型多元民主所不可比拟 的真实性。 现代西方民主制度一开始追求的就是一种非平 等的自由。同时,当社会中强势阶级面对弱势阶级强 有力的要求平等的压力时,他们一定会在扩大民主基 础的同时,想方设法减轻这种民主的实质性内容。较 多的民主(形式)意味着较少的实质。与其把复合型多 元政治制度说成是民主政治制度,不如将其说成是占 有优势资源的集团或阶级享有自由的政治制度,充其 量只能将其称之为非独裁的政治制度,绝不能叫作民 主政治制度,更不能成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政治改革效 仿的模式。这种方式的实质是以扩大民主的方式来剥 夺民主的实质,而且优势集团,即资产阶级通过其控 制的资源向大众灌输他们的政治意识,使多数的民众 成其为盲从者,而有少数一部分清醒者却因为扩大了 的民主形式,而不能使自己的投票产生任何作用。事 实上,西方资产阶级多元化的民主政治导致的问题日 益突出。民主的有效性与民主的形式之间已累积成为 足以使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灭亡的潜在因素。首先,复 合型多元民主政治模式在面临社会结构变革时,往往 会成为一种保守的力量,导致政治上不平等的稳定 化,其保守性特征是阻碍改革和发展的因子。其次,在 多元化民主政治制度下,多元化组织、利益集团在政 治行为中为了自己的眼前利益而放弃长远的整体利 益,各自为之的结果反而损己害众。而且长期下去,又 培育了一种畸形的政治文化,即对公共利益的普遍不 关心,扭曲公民的政治意识。最后,在复合型政治制度 的决策过程中,由于众多利益集团的相互制约和为自 身利益的周旋,又会造成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不正常 运作,结果会因为各个集团在相互依赖的关系中所占 有资源的不平等而产生公共政策的偏差。 有人认为,多党制可以制衡权力高度集中而产生 的各种弊病,中国在现阶段实行多党制是实现中国政 治现代化的必要选择;中国之所以没有在现阶段向多 党制发展,完全是因为执政党在意识形态上与利益上 排斥政治多元化。我们应该否定这种观点其实.西方 的多党制得以有效运行,是以一系列历史、文化、经济 与社会条件为基础的,而不能脱离这一基础来抽象地 判断多党制的意义。我们看到,当今中国已经进入有 限多元化的历史阶段。在这一阶段,具有改革开放导 向的现行政党政治在维持政治稳定方面,以及在经济 改革所需要的整合机制方面,仍然有其历史的合理 性。但从更长远的历史视角来看,随着具有中国特色 的市民社会的发展,经济利益的分化、社会利益集团 的分化、社会心态影响力的扩大、法制文化的健康发 展、知识分子中的思想分化、多元化的制衡、社会利益 分化的阶层所形成的对应关系以及农村中先行一步 的村民自治为起点的自下而上的民主实践的增强。中 国经济与社会分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一种与社会利 益多元化的经济,与社会现实条件相适应的,具有中 国特色的更具有多元化性质的政治模式将会出现。当 然,这种政治模式不是以西方多党制的方式来体现 的。这就需要我们在探索改革道路的过程中摒弃路径 依赖思想,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寻找自己的发展模式。 [责任编辑:于恒魁】 -5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