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探索与收获

2024-04-07 来源:九壹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探索与收获

作者:王 宏

来源:《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08年第10期

摘 要:随着网络和计算机的发展,信息化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的大趋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的新视点,本文就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运用到教学中等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课堂教学;整合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454(2008)20-0047-03

一、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在语文学科的知识传授过程中,适当地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和信息技术手段,把一些呆板的、无法言表的内容予以超时空地、形象地再现,使教学内容由抽象变为直观、图文并茂、声像俱备,既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又能提高学习兴趣,启动联想思维,增强动手动脑能力。同时也把教师从繁琐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课堂空间大为拓展。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有助于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使学生在领悟语文主题的同时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感染。同时,其交互性特点,也帮助学生对知识信息的获取、加工、储存与反馈,且能调控学习的深度与广度,尤其是给了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运用也使教师的角色和作用发生了变化,教师可以更多地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发现问题并及时组织讨论,给予帮助和指导,从而加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关键整合点:课堂教学

国外心理学家研究成果证明,人类学习1%是通过触觉,3.5%是通过嗅觉,83%是通过视觉。可以看出,人类通过听觉和视觉获得的信息是通过其他方式获得所有信息的94%。这充分说明了以人机对话和视听为主要形式的多媒体教学对学习的重要作用。 信息技术应该成为语文课堂活动的组成部分,就像教室里粉笔、黑板一样成为教师与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工作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的基本工具。这样,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把文字教材按教学要求改编为电子教科书,图文并茂。在课堂上由电脑充当教师,将教师难以说清和在教室里不好演示的抽象难懂的重点、难点知识,跨越时间与空间,跨越学科与领域的知识,形象、生动、有趣地向学生展现,有利于学生理解,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1.创设情境,提高兴趣,启发想象

所选教材在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前提下,较多地增加了语言优美、立意新奇、境界开阔的文章。学习这些文章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同时也能发展他们的思维,丰富他们的语言。但讲解这些文章时,如果仅靠教师的一张嘴、一只笔,往往是教师口干舌燥,学生一头雾水——因为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不够。

利用计算机的多媒体特性,通过有声的画面,再现的形象,就很容易把学生引入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中,让他们深刻地体会文章的主旨,同时,既陶冶了他们的情操,又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如在讲《敕勒歌》时,开始学生觉得这首诗平白如话,没什么意思。于是笔者做了这样一个课件:一开始,屏幕上出现一些静止的画面,分别对应诗中描绘的天山、草原、牛羊。学生看后基本上没什么反应。这时,笔者启发学生:诗中描绘的天山、草原、牛羊,各是什么颜色?哪些景物是这幅草原的主题形象?它们各占多大的比例?你认为在图画中还应加点什么?顿时,学生们活跃起来,展开他们想象的翅膀,来描述它们“看”到的草原景象:在无垠的蓝天下,有一片辽阔碧绿的草原,在和风吹拂下,绿波此起彼伏,正在吃草的白色羊群时隐时现,而那草原与蓝天之间镶着的远山,又勾勒出了天高地广的恢弘气象。

接着屏幕上出现了与同学们想象一致的有关草原的画面,使他们真正看到了雄浑豪放的北国草原,从而共同感受到了诗的美。笔者随后进一步启发学生的想象:牛羊是这幅草原图画的主体形象,是绿色锦缎上托出的明珠,是画中的诗。美妙之处不是作者把这个主体形象死板地画在那里,也不是一开始就让看到,而是直到最后才时隐时现——风吹草低,现出了牛羊,言外之意,风停草起,又隐没了牛羊。那么,草原深处还有多少牛羊,多少美的事物?那放牧牛羊的人,是白发苍苍的老人,是天真活泼的姑娘,还是踏着牧歌归来的小伙子?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徜徉神游于这个广阔的审美空间,尽情地领略这首诗的神韵妙境,充分地品味着这“诗中有画”的美景。

文学作品所描摹的任何事物,都是一种意向性的“再现的客体”,不同于现实世界中的实体。因此,它是一种纲要性或轮廓式的结构,其中包含着许多空白及各种未定之点,即使是非常具体的描写也是如此。因此,读者就必须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对空白点进行投射、填充和创造,但有些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迟迟不迸发,此时多媒体就充当了“火花”的作用。 如讲授《海燕》时,用多媒体再现那“聚集的阴云,耀眼的闪电,汹涌的波浪”,再配上“震耳的雷声,怒号的海啸”,面对创设的这一情境,学生的想象之火就被点燃了,教师再顺水推舟,继续启发:想象海燕是怎样在此环境中享受生活的快乐的?海鸥、海鸭、企鹅们,又是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怎样躲避暴风雨?此时的学生犹如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与海燕同乐,充满了豪壮的情怀和革命的热情。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特别是赏析教学中,笔者常常会遇到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现象,即使极力诱导,也很难使学生进入“作品”中,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抽象的语言文字与学生的认知、理解能力之间有相当的距离,学生对作品感到陌生,因而提不起兴趣,以致畏难而退。但眼前的文学材料用多媒体展示出来,极易为学生创造鉴赏情境,创造机会和气氛,使学生感受极易被触动,自然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如讲授《春》时,笔者用多媒体的形式把嫩绿的小草、鲜艳美丽的春花、在枝头闹春的小鸟、绵绵细雨、充满生机的人们再现于学生面前,配上如梦如幻般的轻音乐,学生与文字之间的距离很快缩短了,思维兴奋起来,迅速进入了学习的状态。 2.加大课内信息的容量,情感易共鸣

语文课是进行语言信息的输入和输出的课,语文教学的过程也是一个信息传导的过程,或者说,语文是一种变换过程。语文教学要提高质量,就必须大面积、大容量、高效率地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从而发展智力,形成能力。多媒体计算机的运用增加了课堂信息传递的通道,提高了单位时间传递信息的容量,增加了课堂的密度。

如在《春》的教学中,笔者使用了自己做的课件:在一阵悦耳的笛声中,课题从不同的角度飘入背景为一片桃花的屏幕中,清屏后随之出现作者的头像与简介——使学生在对作者的形象有一个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了解作者的情况,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再补充作者的有关情况,使学生对作者有更深的认识。随着头像与文字的逐渐隐去,屏幕上出现五朵小花,分别对应课文中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图。五朵小花可做按钮使用,用鼠标选择需要播放的段落,也可用键盘上的数字键1、2、3、4、5来选择,另外再做一个退出按钮。每段都可重复播放多次。屏幕上方为该段主题,如春草图,主题下方开一小窗口,在此,小窗口可出现连续的画面、视频图像、动画等。整个屏幕的右边,在一个矩形框中出现该段文字,该段文字的范读贯穿始终。在使用时可让学生边欣赏画面,边聆听课件中的范读,然后再让学生跟读。通过多媒体的强大功能,将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有机结合在一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拓宽了信息传递的渠道,增大了课堂的语文信息容量。

有人曾经这样说过,一旦他们的认识活动能伴随着情感活动,那么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会更为丰富,更为深刻,也更为生动,多媒体就恰恰做到了一点。它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设置情境,并且引领学生沉浸于情趣之中,使学生身在课堂而情与文相融,从而领会美,欣赏美。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另一整合点:课外自学辅导

国际教育界近年流行三句话:你听来的会很快忘掉,你看见的就能记住,你做了的就能学会。课外是课内的必要补充,学生利用多媒体课件复习每节课、每个单元所学的知识,了解各知识点间的关系,通过电脑提供的知识结构、知识要点,以及练习来巩固学到的知识,学生还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掌握学习进度,发挥个体优势,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它的优势,就是以学生的主动发展为中心,为学生营造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和实践的机会,从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能力以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新人。其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接受性学习变为自主性学习,进而提升学生对学科知识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原来对某学科不感兴趣的,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到知识有缺陷的学生,从而重视了学科知识的学习。

如学习《鲁迅自传》这篇课文,学生对鲁迅先生这样一个赫赫有名的文学家的生平只是有一个粗线条的简单了解。为了让学生更多地了解鲁迅,笔者布置了一个课外作业,给学生一个课外学习的机会。用课外学习到的东西补充课内没有学到的。作业是这样的:课下上网或查资料查询有关鲁迅的资料,《鲁迅自传》中简单介绍的,如鲁迅的生活习惯、鲁迅的作品有哪些、鲁迅的一部作品的主要内容等等,凡是有关鲁迅的,你最想了解的都可以。一星期后,学生拿来自己所查询的材料,在一起热烈的讨论中,同学们互相学习,交流看法,共同完成学习过程。通过自主学习探究,解决问题,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培养了学生的信息表现能力,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获取知识。学生的学习载体由课本转向课题,很多同学还学会了利用互联网查阅、下载资料。

四、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三点注意事项

1.要注意适时适宜

在课堂要根据教学需要,做到适时适宜,时间和内容要恰到好处。多媒体资源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而学生对教学信息的接受能力是有限的。不能把电教手段单纯当作教师教的手段,而应把它作为学生学的手段,为学生的学服务。因此,不能盲目增大信息量,以致超过学生的接受能力而降低教学效果。 2.要注意演示和讲解的结合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运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把课件演播与教师讲解有机结合,“演”不能孤立于“讲”之外。“演”可以在“讲”之前,为讲提供感性材料,作为抽象概括的基础,并激发学生听讲的积极性,或创设情境、激发动机,或提出问题、引起兴趣。“演”也可以在“讲”之后,为讲提供例证,加深印象和理解。演和讲也可同时进行,边演边讲、密切配合、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不能为了追求课堂气氛,为了展示自己的技术,而使用多媒体,背离教学目的。 3.要注意形象和抽象的统一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形象、直观、生动活泼的表现教学内容创设了良好的条件,学生在直观中进行形象思维的机会相对增加,但如果在教学中单纯感知直观形象,没有抽象思维和词语概括,就不能上升为理性认识。所以,在教学中既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又要及时引发抽象思维,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以上只是笔者在教学探索中的一点体会和思考,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还有更多的问题需要研究讨论,信息技术的发展将给语文教育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对我们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大胆去做,去创造。

参考文献:

[1]刘东波, 张东平. 浅谈多媒体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161) . [2]戚光宇. 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注意事项[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16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