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合理运用比较阅读教学策略

来源:九壹网
合理运用比较阅读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多元思维

人类的进步离不开阅读。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抓住了阅读教学这一环节,就占领了语文教学的最重要的阵地。

什么是“比较阅读”?

“比较”,是对事物进行辨别,发现异同、高低等差别。它是人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基本思维形式。只要思考,人们就会运用“比较”,不管有意的还是潜意识的,不管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比较法的运用,在教学领域中并不陌生。“比较阅读”教学法,就是指在我们的课堂中采用这种研究学术的新的思维方法,指导学生在比较中阅读,在比较中发现,在比较中感悟,在比较中吸取。简单地说,就是在比较中学习,在学习中比较。

  长期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普遍存在“高耗低效”的现象,阅读陷入“少、慢、差、费”的尴尬境地,学生学得苦、乏,老师教得繁、累。新学期新书下发,学生拿起的第一本书是语文,可选择最不喜欢的课程时又往往是语文,是什么让学生从最爱到最厌?是我们的课堂,是我们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试想,当我们的阅读教学让孩子们看见万千世界,当我们的阅读教学让学生们发现别样洞天,学生还会厌吗?比较阅读教学策略就是这发现世界,感受美妙的钥匙!

  乌申斯基曾说过 :比较是一切理想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的一切。

  比较阅读的教学策略的运用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地位,它让学生和教师平等地研究,平等地探索。而就在这共同的探索中,学生的思维走向多元。我以为,这正是比较阅读教学法的价值所在。怎样运用比较阅读教学策略?

  其实我们平日里许多课堂都能看见比较阅读教学的影子,如在品味词句时常常会对比着感受,如在朗读时常常变换着不同的语气体悟文章的感情色彩。但是我认为这只是一种教学手段,还不能成为一种模式,还没有形成体系。比较阅读教学应以“比较”为主干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

  (1)同类课文、同类题材、同类体裁的比较。

  教材的编排往往具有可比性原则,单元中的课文往往文体相同或相近。一个单元中的阅读课文具有一定的共性,当然也具有自己的个性。我们可以对这样的单元课进行比较阅读,在共性中发现个性,在个性中总结共性。

  如苏教版五上就有这样一组非常相近的课文——《莫高窟》《鼎湖山听泉》《黄果树瀑布》,描绘了祖国的风光。第六单元《天火之迷》《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诺贝尔》《滴水穿石的启示》,通过这些成功之士的奋斗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坚持不懈才能获得胜利。第七册《天游峰的扫路人》《钱学森》《海天骄子》这一组描写人物的文章向我们展示了他们不同的身姿和一样的丰富的内心世界。

  而每册教材中必有的古诗就更能体现可比性的原则了。它们大多两首出现,内容、意境、内涵都有相似相关之处,运用比较阅读教学策略不仅可以改变传统的教授古诗的解词释句的枯燥,让学生在探究寻求中明意品味,更在比较阅读的过程中学会了鉴赏。第6册教材古诗两首中安排了唐朝两位杰出的诗人的作品: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杜甫的《绝句》。一个是“诗仙”,一个是诗圣,一个豪放潇洒,一个细腻深刻,他们的风格在这两首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我希望通过教学,不仅让学生明白诗意,更希望学生通过这两首诗的学习、比较感受两位大师的风格。

  教学中,我让学生扫清识字障碍后,首先抛出这样一个问题:两首诗歌都是描写自然风光的,同是写景的诗,读起来感觉一样吗?请学生先比较读读,这是第一回合的比较。学生在比较之后发现,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气势宏伟,似一幅泼墨画,杜甫的《绝句》精致细腻,如一幅工笔画。在初步比较的基础上,再像欣赏图画一样走进诗歌的字里行间,以“让我们走近些,去看看画中画了什么?”为题读懂诗意。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比较思考,为什么这两首小小的诗歌给我们如此不同的感受。学生再反复比较,发现李白采用的是比喻、夸张写意等手法,显得豪放大气,杜甫采用了严谨的对仗手法,描写的景物色彩和谐,错落有致,显得精致美丽,这是第二回合的比较。他们在诗中流露的情感有何不同呢?再次比较朗读,结合他们的生活经历和当时创作的背景,体会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这是第三回合的比较。多个轮回的比较,学生一点一点走近诗人,走进了诗歌的灵魂。

  再如苏教版教材从四年级开始就编入了说理的文章:《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谈礼貌》《学会合作》……这些文章虽然讲述的道理是不一样的,但它们表达的方式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在高年级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在讲授新课的同时,引导学生将以前学习过的说理文章与新课作对比,去发现文章写作的共同点,我想,这远比就一篇文章枯燥地讲述更形象,更能让学生接受。请看下面的一个教学片断: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完了《谈礼貌》的课文内容)

  师:《谈礼貌》是一篇说理的文章,它告诉了我们讲文明懂礼貌的

益处。其实,像这样的文章,我们并不陌生,以前,我们就曾经接触过,还记得吗?

  生:四年级我们学过《说勤奋》,上学期我们学过《滴水穿石》都是说理的文章。

  师:请同学们拿出这两篇课文,复习复习,与我们刚才阅读的《谈礼貌》比较一下,看看,能发现什么?  (生阅读,不一会儿举起手)

  生:我发现这几篇文章讲述的观点虽然不一样,但是结构都是一样的。先讲述了一个观点,然后围绕这个观点举了几个例子,最后总结。  生:我还发现这些例子有的是正面的,有的却是反面的。

  生:我发现作者用这些故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而且,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也不时地插入自己的分析。  师:那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生:说理不能空洞,不然,没人相信。

  生:道理是在生活中产生的,用事实说话,能让人产生共鸣。  生:而且作者举的例子很丰富,不同的故事从不同的角度来体现,这样更有说服力。

  生:像《滴水穿石》和《谈礼貌》中不仅有正面的,还有反面的,表达得就比较全面。

  生:不仅从正、反两个角度来说,还可以选择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国家的故事来证明。

  师赞赏:是啊!同学们在比较中发现了写说理文章的奥妙。不仅提出观点,还要用事实来证明。不仅可以选择正反两面论述,还可以从古今中外等角度选择合适的事例,这样就体现出观点的意义,道理的重要性。

  (2)同一作者不同作品的比较。

  苏教版教材中编排了许多优秀作家的作品,有的作家还不止一篇,教者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这样的安排对同一作家不同作品进行比较学习。四年级下学期教材中的《走,我们去植树》,五年级上学期教材中的《去打开大自然绿色课本》都是诗人孙友田的作品。我在对五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就让学生拿出《走,我们去植树》,比较两首诗歌的相同之处。学生很快发现了共同点:首尾呼应,长短句相结合、押韵,采用了比喻、拟人对称的方式……而这些比较后的发现,不仅让我们从一个方面了解到孙友田的诗歌特色,而且了解到现代诗歌撰写的一些特点,学生自己尝试着写诗时,就会自然地运用相关的技巧。  同一作者不同作品的比较,使阅读教学更扎实,使阅读教学更宽

广,也使阅读教学更深沉。

  五年级下学期教材中编入了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一首词《清平乐 村居》,这是辛弃疾因受奸臣弹劾而被免去职务归隐乡村时所做,整首诗歌清新淡雅,体现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但作为一生戎马,怀有报国之志的诗人来说,这种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之中还包含着一种无奈和伤感,而对这种复杂的情感的体会仅凭一首《清平乐 村居》是不够的。在教学中,我在引导学生读懂词意的基础上,将辛弃疾另一首词作《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出示给学生。请学生比较两首词的意境,学生发现《清平乐 村居》营造的是一种悠闲、轻松的氛围,而补充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却充盈着愁绪。这时,我告诉学生,后一首词也是辛弃疾被弹劾免去职务、闲居时所作,学生在两首诗歌的对比过程中感受到,虽然辛弃疾已隐居山田,但仍有一腔爱国之心,眼看国事日非,却又奸臣当道,心情格外悲愤。这时,再次阅读《清平乐村居》,我们就能在看似平静、看似悠闲的诗歌意境中感受到诗人不平静的内心。

  同一作者不同作品的比较不仅有助于理解,更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面,学生在这种比较阅读的过程中,思维在发展,他们不再用单一的视角看待问题,他们学会了逆向思维,他们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他们学会了透过文字看背后的奥秘。  (3)教材选编课文与原文的比较。

  教材选编的课文很多都是名家名作,为了贴近学生的语言,也为了降低学生阅读的难度,当然也有可能受篇幅或编排意图的限制,很多文章都进行了改编,或删,或换,或缩……我们也 可以选择这样的文章与原文比较阅读,丰富我们的课堂教学,来打开学生的视野。

  如《月光启蒙》,我在教学时就将原文《月光母亲》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有了许多新的发现,他们从不同的题目中感受到前者强调“启蒙”,后者强调“母亲”,他们发现作者在原文中流露的是怀念,看到曾经那么能干美丽的母亲饱受病痛的折磨,作者伤感万分,千言万语融于“月亮母亲”四字之中。而编者把原文删去了开头和结尾,着重体现了母亲对我的启蒙教育,以“月亮启蒙”为题更突出了回忆和感恩。学生们从文章题目的改变中,发现题目是文章的灵魂,不同的题目有着不同的含义。两篇文章的内容也有所不同,学生在对比中发现,原文不仅充满着对母亲的怀念,更加充满着悲伤,过去聪明的母亲如今变得那样苍老,老年痴呆症让她忘记了一切,但却仍然对着我笑。学生们说,这就是母亲,即使忘记了一切,但仍然记得深爱的儿子。

  如果我们仅仅教授改编过的《月光启蒙》,那么我们的学生一定不会有这么多深切的体会。正是因为有了两篇文章的对比阅读,学生才会对文章的内涵有了更深的感受,母亲的形象在他们的心中更为丰满。学生在阅读中,不仅认识到母爱的伟大,更觉得要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

  语言文字,看似简单的符号,但却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可以承载很多,一个有,一个无,便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这样的对比阅读中得以加深。

  有效地开展比较阅读的确提高学生的鉴赏审美能力,能够开启学生深入研究问题的创新精神。多方面的比较、多层次的比较有助于学生思维走向深入,走向多元。

  让我们的学生从学习语文变为和我们教师一起研究语文,这是我所追求的。我想,比较教学手段的运用提供了一条可以借鉴的途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