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探讨肺癌晚期患者临终心理关怀的意义

2021-08-28 来源:九壹网


探讨肺癌晚期患者临终心理关怀的意义

目的:评价临终心理关怀应用于肺癌晚期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5月至2016年4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80例晚期肺癌患者作为随访对象,按照随机双盲原则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仅给予晚期癌症的常规护理模式,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临床心理关怀,比较两组实施前后患者的生活质量(QOL)及疲乏量表(PFS)评分情况,并评价心理状况。结果:较干预前,实施干预后两组FPS下降,SCL-90上升,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过研究组FPS、QOL评分改善幅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强迫症状、抑郁症状、焦虑症状、敌对症状、恐怖症状、偏执症状及人际敏感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临终心理关怀的护理有助于提高晚期肺癌患者生存质量,降低不良心理应激,改善家属身心状态,具有一定的医学和社会意义。

标签:临终心理关怀;癌症肺癌;生存质量;心理状态;护理

由于肺癌早期症状特异性不明显,大部分患者确诊时病情已进展到晚期,整体情况比较严重。晚期肺癌患者普遍经受着身心摧残,除直接的疲惫乏力、呼吸困难、睡眠障碍、持续腹泻等身体痛苦外,焦虑、恐惧、愧疚、对家庭及未来担忧等心理问题更是严重折磨着患者。目前,晚期肺癌仍无法治愈,生存率低,因此从社会和人性角度给予姑息治疗和临床关怀,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近年来,姑息治疗和临床关怀在我国的晚期癌症患者临终期护理领域开始推广,不过由于观念和护理研究滞后等,关于临终心理关怀应用于晚期癌症的报道还不深入。本研究从患者及家属两个角度探讨临终心理关怀对于晚期肺癌患者的临床意义,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纳入标准

1)经CT、MRI或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为癌症晚期;2)预期生命时间≤12个月;3)患者及家屬患者积极配合,能良好执行护理内容;4)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并签字。排除认知系统障碍、意识模糊、依从性差及合并其他严重疾病等病例。

1.2临床资料

80例晚期癌症患者,按照随机双盲法原则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其中研究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34~68岁,平均(50.1±4.2)岁;肺癌类型:非小细胞肺癌22例,鳞癌13例,腺癌5例。对照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35~67岁,平均(51.4±4.4)岁;肺癌类型:非小细胞肺癌20例,鳞癌14例,腺癌6例。两组年龄结构、性别、肺癌类型等基础资料经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方法

两组均给予临终期常规护理,包括基础护理、排便护理、给药护理和饮食干预等,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融入临终心理关怀,内容如下。

1.3.1评估 全面评估患者及家属对临终关怀的需求,如讲述人生经历中比较深刻或具有重要意义的事情;在家庭、工作中承担的最重要角色;这些角色认为哪些是最关键的;在单位取得哪些认为值得骄傲的成绩;一生最大的成就是什么;希望把生活,或者人生哪些宝贵经历或教训传授给家人;对爱人或子女有什么期望或梦想;对家人有什么需要特别叮嘱的,等等,针对此制订个性化的护理方案。组建临终心理关怀小组,开展以需求为导向的临终心理关怀。

1.3.2家属培训及指导实践 对患者家属进行疾病知识的教育和培训,使家属能够在临终关怀中发挥主导作用。

1.3.3心理关怀应用 耐心倾听病人的倾诉,强化认可的心理护理,淡化否定的心理干预。深入患者的心灵深处进行交流,使患者获得成就感和尊严。

1.3.4营养支持 尽可能营造良好的进食环境,选择色、香、味俱全的饮食,少食多餐。对于无法正常进食者,在患者自愿的情况下采取肠胃营养或静脉补充营养。

1.3.5疼痛护理 根据前期调查了解患者的爱好或习惯,采取播放音乐、与家属聊天等方式转移注意力,必要时给予止痛药物。

1.4观察指标

1)采用生活质量评分量表(QOL)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该量表由精神状态、食欲、睡眠质量、疼痛程度及依从性等构成,总分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高;2)采用疲乏自评量表(FPS)评价患者疲乏状况,得分越低,表明疲乏程度越轻,精神状态越好;3)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价患者干预后1周的心理状态,得分越高,表示心理状态越差。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t值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生活质量及疲乏状态评分比较

如表1结果,两组干预前FPS、QOL评分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FPS下降,SCL-90上升,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过,

研究组FPS、QOL评分改善幅度值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干预后1周SCL-90评分情况比较

研究组强迫症状、抑郁症状、焦虑症状、敌对症状、恐怖症状、偏执症状及人际敏感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比较差异明显。见表2。

3讨论

所谓的临终,即是生命临近终结的阶段,临床角度将经确诊到治疗无望,再到预计生命周期阶段定义为临终,一般时间为10~12个月。此阶段患者饱受疾病和心理折磨,临终关怀对于他们而言具有特别的意义。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对接近生命终点的患者给予良好的沟通,从每个患者的人格特征、个人价值出发给予更好的个体化医学建议,在患者及家属逐渐接受“死亡临近”过程中施加积极的影响,在停止治疗时及时给予姑息支持和临床关怀,使患者能够在整个过程中感受到较强的成就感。从这个角度上说,临终心理关怀可以使患者平静、安详、舒适地度过生命的最后阶段,还有可能最大限度地改善其临终阶段的生命质量。

临终心理关怀更加强调家庭和家属扮演的角色,利用家庭和家属对于患者的独特意义,通过家属对患者实施临终关怀,使患者在亲情的呵护下走完最后的阶段。相比于单纯的心理护理,临终心理关怀具有以下几个相对明显的特点:1)重视过程而非结果,使患者充分享受弥留之际的生命体验;2)以满足患者心愿为前提,使其充满获得感和成就感;3)在关怀过程中患者本身及家属同时受益,进而心情舒缓,改善生存质量。

本研究结果即表明,研究组干预后FPS、QOL评分改善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临终心理关怀能更为显著改善临终阶段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精神状态,形成正向情绪。从心理状态看,研究组强迫症状、抑郁症状、焦虑症状、敌对症状、恐怖症状、偏执症状及人际敏感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反映出临终心理关怀能显著改善胃癌晚期患者的情绪、感觉、行为等,可作为晚期肺癌患者较为理想的干预手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