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江苏农业科学2008年第3期 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宁麦14的选育与应用 钱存呜,姚金保,姚国才,杨学明,马鸿翔,周朝飞,王立明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4) 关键词:宁麦14;选育;特征特性 中图分类号:¥512.1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08)03—0089—02 宁麦14(原名宁0088)系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育 成的优质、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2006年9月通过 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1选育目的 年根据抗倒性、旗叶宽度、株高等性状进行田问鉴 定、筛选,选择出抗倒性强、旗叶宽、植株矮的株系 89个,经室内考种淘汰籽粒不饱满的株系9个,当 选80个,其中编号为宁9大一54的株系成株期叶 片颜色略淡,旗叶比宁麦9号宽,穗形近似长方形, 宁麦14是从宁麦9号原始群体中经系统选择 植株较矮,籽粒大而饱满,千粒重较高。2000年秋 播以宁麦9号和扬麦158为对照品种,对宁9大一 育成。宁麦9号具有多穗、退化小穗少,赤霉病轻, 抗梭条花叶病,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均较好等特 54(编号为宁9—38)与其他选出的79个株系一起 进行产量鉴定和比较,宁9—38表现出分蘖性强、成 穗率高、抗倒性好、千粒重高、产量潜力大、中抗赤霉 病、抗梭条花叶病等特点。宁9—38保持了宁麦9 号分蘖性强、成穗率高、中抗赤霉病等优点,在抗倒 性、产量潜力等性状方面有较大改进,在旗叶宽度、 成株期叶片颜色、穗粒数、穗型、千粒重、籽粒质地等 性状方面有明显区别。2001~2003年进行品种比 较试验和多点试验。2003~2005年将其中综合性 状较为突出的选系宁9—38(编号为宁0088)推荐 参加江苏省淮南片小麦新品种区域试验,2005~ 2006年进入江苏省淮南片小麦良种生产试验,2006 点。但该品种存在茎秆偏软,抗倒性偏弱,籽粒偏小 等不足。由于宁麦9号是采用集团选择法育成的品 种,在其育成初期的原始群体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剩 余变异,因而针对宁麦9号的弱点,期望在其原始群 体中选拔出保留其优点,且抗倒性增强,千粒重提 高,产量潜力更大的新品种 。 2选育经过 1997年5月在宁麦9号原始群体中选择了 20 000个单穗,室内考种发现230个籽粒明显大于 宁麦9号的变异单穗,于当年秋播时以宁麦9号为 对照,将这些单穗种成穗行。根据这些变异穗行的 株高、茎秆粗壮程度以及籽粒质地、千粒重等农艺性 状,选择出株高低于宁麦9号、茎秆较粗壮、千粒重 高的优异穗行18个,1998年秋播时分别将这些穗 行种成穗系。1999年对18个穗系继续选择,有2 年9月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3特征特性 3.1生物学特性 宁麦14为春性,中熟品种,生育期211 d左右。 长芒、白壳,穗型近似长方形。红粒,粉质至半角质。 幼苗半直立,株型较紧凑。株高85 cm左右,耐肥抗 倒性较好,分蘖及成穗数较多,每穗粒数中等,千粒 重较高。一般有效穗达30万~35万/667m ,每穗 35~40粒,千粒重42~45 g,容重790~800 g/L。 3.2籽粒品质 个穗系旗叶宽度比宁麦9号宽、抗倒性强,又在其中 选择优异单株,经室内考种,选择千粒重高的单株 399株,其中在区号为繁2穗系中选择371株,繁3 穗系中选择28株,于1999年秋播种成株系。2000 收稿日期:2007—12—12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编号:2006BAD01A02—19);农业部 农业科技跨越计划(编号:2000—05);江苏省高技术研究(编号: BG2006305);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科研基金(编号:6110747)。 作者简介:钱存鸣(1937一),男,江苏姜堰人,研究员,主要从事小麦 遗传育种研究。Tel:(025)84390310。 经江苏省中间试验抽样测定,宁麦14粗蛋白含 量14.3%,湿面筋含量31.1%,面团稳定时间2.6 arin,符合中筋专用小麦品质国家标准。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一90一 江苏农业科学2008年第3期 3.3抗病(逆)性 4.1适期播种,争壮苗越冬 经人工接种和田间自然鉴定,宁麦14高抗穗发 芽,中抗赤霉病和梭条花叶病,中感白粉病和叶锈病。 3.4产量表现 宁麦14系春性品种。播期范围在10月底至 11月上旬,在此期间力争适期早播,以利于高产。 4.2合理密植,建立优质高产群体结构 宁麦14在2000~2001年度鉴定圃中产量420.0 kg/667m2分别比对照品种扬麦158和宁麦9号增产 ,宁麦14为穗重型品种,要获得高产,必须在一 7.4%和2.2%。2001~2002年度参加品种比较试验, 产量为384.5 kg/667m2,比对照扬麦158增产2.9%。 2002~2003年度参加多点适应性试验,平均产量 392.0 k 667rn2,比对照扬麦158增产16.8%。2003 ~定穗数的基础上争大穗和提高粒重。要获得450 kg/667m 以上的产量,要求成穗32万~33 万穗/667m ,每穗38~40粒,千粒重42~44 g。为 此基本苗以15 Ji/667m 左右为宜,越冬苗40万~ 50 Ji/667m ,高峰苗控制在70 7J-/667m 左右。在 土壤肥力差或迟播的情况下,要适当增加基本苗。 4.3科学施肥 2005年参加江苏省淮南片小麦良种区域试验,2003 2004年度平均产量447.1 kg/667m2,比对照扬麦 比对照扬麦158增产11.8%;两年平均产 ~158增产15.8%;2004~2005年度平均产量488.0 kg/667m2,施肥上应掌握施足基肥,早施苗肥,施好拔节孕 穗肥,防止后期脱力,以利于攻大穗、大粒,获得高 产。一般要获得450 kg/667m 以上的产量,一生需 施N 15~18 kg/667m 、P205 5 kg/667mz、K20 10 kg/667m 。肥料运筹方式按基肥和苗肥占70%,拔 节孕穗肥占30%。 4.4加强管理,防病治虫,确保优质高产 量467.5 kg/667m2,为所有参试品种之首,比对照扬 麦158增产13.7%。宁麦14在两年区域试验的22个 试验点中有21个点增产,1个点减产,说明其适应性 广。2005~2006年度参加江苏省淮南片生产试验,6 个试点均比对照增产,平均产量453.5 k 667rn2,比 对照扬麦11号增产2.17%。2005年和2006年,江苏 省东台市和高邮市连续两年试种宁麦14,产量均超 过500 kg/667m。。 加强田间沟系管理,防止明涝暗渍。搞好化学 除草,控制草害。拔节期防治纹枯病,抽穗扬花期防 治好赤霉病和白粉病,部分地区还要做好叶锈病的 防治。蜡熟末期及时收获,确保丰产丰收。 4适宜种植区域及栽培技术要点 宁麦14适宜在江苏淮河以南地区种植。 (上接第61页) 植物保护,1995,21(5):24—25. 本试验以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病原菌菌丝蛋白为 免疫原制备了多克隆抗体,抗体经过纯化后按照 ELISA程序测定效价达到1:32 000,检测灵敏度达 [3]王丽焕,宁红,沈翼,等.酶联免疫技术检测玉米弯孢菌叶斑 病的研究[J].植物检疫,2002,16(6):328—331. [4]陈建新,陈梅英,赵会杰.免疫学技术在植物科学中的应用[M].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8:22—37. 0.02 ml。而抗体与检测的其他供试植物病原真 [5]蒋成淦.酶免疫测定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35— 48. 菌菌株之间虽然存在一定的吸光度值,但吸光度值 很低,均呈阴性反应,说明抗体特异性良好。 [6]Brill L M,MeClary R D,Sinclair J B.Analysis of two ELISA formats and antigen preparations using polyelonat antibodies against Phomop— 本研究根据国内外介绍的ELISA试验方法,对 制得的抗体进行了最佳条件的选择,确定了最佳抗 原抗体工作浓度和竞争反应时间、酶标二抗最适稀 释度、最佳包被液及最佳包被时间,而其他条件的确 sis longicolla[J].Phytopathology,1994,84:173—179. [7]窦坦德,沈崇尧.植物病原真菌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植物检 疫,2000,14(1):31—33. [8]Clausen C A,Green F.Antibody—mediated immunochemistry and immunoassay in plant—related diseases[M]//Dashek W V.Meth— ods in plant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Boca Raton.FL: 定将在以后的试剂盒研制中进一步优化。 参考文献: [1]戴法超,高卫东,吴仁杰.一种值得注意的玉米病害——弯孢菌 叶斑病[J].植物病理学报,1995,25(4):330. [2]甘友贤,周国顺,袁桂荣,等.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初步研究[J]. CRC Press.1997:73—88. [9]陈福生,罗信昌.植物病原菌的血清学研究进展[J].湖北植保, 1998(2):28—3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