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我国人口与经济.doc

2024-03-22 来源:九壹网
我国人口与经济

一、协调发展评价模型构建 (一)指标选取与指标权重

本文采用分层评价模型进行协调发展综合评价,根据协调发展指标体系,分别选取了经济指标(作为逆指标的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和GDP、人均GDP、财政收入、第三产业值占GDP比重、城镇化率等正指标)与人口(包括大专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与平均教育年限等正指标,总人口、人口密度等中性指标和自然增长率、婴儿死亡率与总抚养比率等逆指标)指标等一级指标。然后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一级和二级指标的权重。

(二)指标数据的无量钢化处理

由于本文采用的指标数据具有不同的单位,这可能会对评价结果产生影响,因此需要对它们进行无量钢化处理,使其波动范围缩小到0和1之间。最常用的方法是极差标准化,其公式如下:

正指标计算公式为:

经济这种标准化所得新数据的值越大越好。 (三)协调发展系数计算

协调发展系数强调两子系统的协调情况及发展水平。在文中先用协调系数来评价两系统的协调状况,其公式为: Cij=exp(-k(ui-uj)2)

其中:Cij表示第i系统与第j系统的协调系数;Ui表示i系统的实际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得分),Uj表示j系统的实际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得分);K=2/S󰀀,S󰀀为Ui和Uj的方差均值。

即使协调系数能反映两系统的协调情况,但不能反映系统当时所处的发展水平。当Ui=0.7,Uj=0.7时,i系统与j系统的协调系数为1,而当Ui=0.9,Uj=0.9时,系统i与系统j协调系数也是1,但是后者两系统的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前者。所以本文还引入了协调发展系数指标。其公式为: D=(Cuiuj)1/2

其中:D为系统i与系统j的协调发展系数;C为系统i与系统j的协调系数;,为权重,且+=1,具体到人口与经济两系统,设为==0.5。协调发展系数是一个正指标,数值0和1之间,值越大说明该地区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状况越好。 二、我国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区域评估分析

本文利用人口、经济发展水平作为截面数据,对全国各地区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状况作综合评价。因为,反映人口发展水平的三种指标较难取,本文在对指标数据进行无量钢化处理时用最佳状态值1。 (一)指标权重的确定

本文利用林凡元文章中所用的专家打分结果,根据AHP方法分别构造出了人口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判断矩阵,然后通

过计算获取了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分别为3.095195和3.038711。人口与经济指标的特征向量如表1所示。 (二)人口与经济发展综合水平与协调发展评价

本文选取我国各地区的人口与经济发展指标数据,首先根据正指标、逆指标不同,进行数据无量钢化处理人,其次根据加权平均法,将人口系统与经济系统发展水平指标无量钢化数据与各指标对应权重值乘积来表示,其公式为: 本文运用Matlap软件以上两矩阵相乘得全国各省市人口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实际发展水平,然后根据协调系数和协调发展系数公式求得全国各地Cij和Dij值,即具体值与排位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在全国各地区人口系统与经济系统综合得分中,人口系统综合得分均高于经济系统综合得分,这可能由本文在无量钢数据里面人口密度、婴儿死亡率和平均人口受教育年限等指标引用了最佳引起的。C与D值前七位分别为广东、上海、浙江、江苏、山东、天津和福建等东部沿海地区;后四位是海南、湖北、湖南和吉林等地区。主要原因是在东部地区经济比较发达,人力资源比较丰富,人口素质较高,因此东部地区人口与经济比较协调发展,而在其他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程度较低。 三、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表明,我国人口与经济发展水平虽然呈现

出逐年上升的趋势,经济总量保持高速增长,人口增长率较稳定,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发展迅速,但是各地区发展区际差距比较明显。东部地区协调发展系数均为较高,中西部地区较低。广东、上海、浙江、江苏、山东等地区协调发展系数都大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原因是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发展综合得分与经济水平综合得分较接近,协调性好,并且人口与经济发展整体实力较强。我国其他地区在人口与经济发展水平上存在一定得不协调问题。分析结果表明,海南、湖北、湖南、和吉林等地区存在严重的不协调性,协调发展系数都排在后面,从表2中最后一列可以看出一种共同特点,即人口水平排位在经济发展水平前面。也就是说,在这些地区人口与经济发展不协调主要原因是人口发展速度跟不上经济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