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提升街道空间品质 塑造城市特色——以泰州城区为例

2023-02-13 来源:九壹网
提升街道空间品质 塑造城市特色——以泰州城区为例

摘要:街道是城市构成的基本骨架,是城市的公共空间,是与居民生活最为密切的公共活动场所。一条理想的街道,她应该能够传承城市的历史文化,呈现地域特征,促进人与人的交往与互动,展现城市特色。

关键词:街道空间;以人为本;历史文化;城市特色

一、街道空间发展现状

在城市建设大开发的过程中,大量老城旧区推倒重建,原有的小街小巷逐渐消失。小汽车越来越多,道路越来越拥挤。居住区街道被大量的小汽车占领,人行空间不断被压缩。行人与汽车冲突,住区传统交往空间被破坏,噪音、尾气污染和安全等隐患,扰乱了住区往宁静安适的生活,小区街道活力丧失。 二、街道空间印象

泰州虽经历数千年风雨沧桑,仍然保留有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街巷体系完整,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市区内有城中、五巷—涵西街、涵东街、渔行水村四处历史文化街区,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近些年来泰州做成了一些特色街道:坡子街、万达金街、老街、稻河古街、人民路等。 三、街道空间评价 3.1商业街道—济川路

济川路(南官河—凤凰河)长约1.6公里,宽度45米。两侧建筑退让道路10-30米不等,商业氛围较为浓厚。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流量都很大。沿线的商业有城市商业中心,大型超市、酒店、洗浴中心、小商业,建筑层数从1层~21层不等,为现代建筑风格。建筑退让道路做了部分带状绿化和花坛,人行道上有一些电话亭和公共自行车装置,缺乏行人休憩设施及停车导向设施。 3.2生活服务街道—鼓楼路

鼓楼路(鼓楼大桥—文昌桥)长约1.8公里,宽度45米。两侧建筑紧贴规划道路红线,生活气息较为浓厚。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流量较大。沿线有居住小区,少年宫、小学(幼儿园)、老干部活动中心、文保单位、商业中心,街头绿地。建筑以多层为主,建筑风格较多,空间视觉廊道较为开阔。绿化景观较好,街头游园人气高。人行空间较为狭窄,人行道几乎无设施。

3.3景观休闲街道—敬亭路~静安路

敬亭路~静安路(海陵路—引凤路)长约1.3公里,宽度14米,两侧为风格独特的商业街区。多样的商业业态、优美的自然环境吸引了大量来这里吃饭、散步、游玩的市民。建筑距离道路较远,道路外绿化面积大,空间感较为开阔。道路两侧设置了感应停车,游人到达商业街后多数在街区内部小路游走。 3.4交通性街道—东风路

东风路(南通路—济川路)长约2.8公里,宽度45和60米,两侧建筑退让0-20米不等。东风路两侧新开发小区较多,高层建筑鳞次栉比。中央分隔带绿化繁茂,给东风路带来了美丽的道路绿化景观。建筑退让道路较大,空间缺乏设计。 四、提升街道空间品质,塑造城市特色 4.1将以车为本的道路转变为以人为本的街道

以人为本是以人在城市里的生活、活动的特征为出发点,思考人与街道相互依存的关系,体现对街道行人的关爱与保护:路边有各式各样的小店随时可以进入;走累了会有可以小憩交谈一会儿的场所;岔路口有清晰的标志牌;行道树长势繁茂到连接起来可以给行人遮阴避雨,路边花坛多姿多彩。

4.2处理好街道与两侧用地的关系

土地与建筑的使用功能决定了街道的设置、承载的交通流量,街道本身的布局及形态特征又反过来影响土地的使用以及演变,两者形成“共生关系”。街道与地块应做好出入口的交通组织,两侧布置通行、商业、社交、休憩等多重功能方便人们使用。建筑前区空间与人行道空间也应有效衔接。

4.3体现城市的历史文化与特色

街道空间对历史文化的延续,也是尊重历史文化传统赋予街道空间的特殊性和丰富性。泰州现在打造水城慢生活的旅游特色,街道生活正是这慢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进行文化型街道空间的建设,既能提升城区的生命力,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迎合居民回忆历史的生活需求。城市街道因为有了遗留的历史文化而长具活力,具备独到的特色。 4.4街道空间设计 4.4.1街道断面

城市街道组成部分有机动车道、中央分隔带、侧分带、非机动车道、行道树带、人行道和建筑前区,路段和交叉口形成了道路网络。明确街道的类型,对两侧用地进行分析,研究沿线的交通使用需求和沿街活动需求,优先考虑慢行交通的需求。机动车道根据定位,设置合理的宽度,设置公交专用车道。交通性道路设置中央分隔带,减少不同方向车之间的影响。双向四车道及以上的道路设置侧分带保障慢性交通的安全和舒适,侧分带内设置公交站台、路灯、监控等设施,集约利用土地。非机动车道禁止机动车停车,确保非机动车的路权。行道树带段可以结合公共设施一起设置。人行道保持连续通畅,严禁汽车占用人行道。 4.4.2街道建筑前区

建筑前区与人行道进行一体化设计,注意标高统一,采用类似铺装。建筑前区设置行人休憩式观赏的公共活动设施形成交往空间,丰富行人生活体验。各种设施应不影响行人的的通行空间,设置绿化阻止停车设施侵入步道。沿街建筑保证退线一致,形成整齐、连续的界面。山墙与道路垂直的住宅建筑通过裙房形成连续界面;围墙做好绿植美化装饰。建筑立面形象兼顾街道空间尺度和人行尺度,分纵向段和横向段,保持整体协调。采用城市文化,历史符号,地方性结构增加立面细节装饰;通过建筑形式、色彩、材质来延续城市的历史文化。 4.4.3街道物质元素

街道物质元素的设置应符合几个原则:一根据根据街道的功能、等级,合理有序布置。二达到优化整体环境,提升环境品质的目标。三各类设施设置严格遵守国家相应的技术标准及规范要求,确保质量和安全。四加强智能信息系统的建设,提升服务水平,方便行人使用。

五、结语

本文提出以人为本设计街道,实现道路设计到街道空间设计的转变,注重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全面关注并充分满足人的行为心理对街道空间的需求,注重街道整体的空间环境设计,创造具有活力、安全、生态的街道空间。我们在城市建设中,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尊重城市的历史文脉是进行一切规划的首要前提,而我们的街道,是传承历史文脉的一个重要的场所,在发展和更新中更应该把握住这一点。 参考文献

[1]柳杨.《苏州城区街道空间设计研究——以观前街、长乐街为例》,清华大学城市规划硕士专业学位论文,2014

[2]丁宇辉.《基于生活行为调查的社区街道空间规划设计研究——以成都市为例》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2012

[3]张莺于.《成都锦里街道空间地域性设计研究》,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200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