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与中国模式——邓小平社会主义特色观研究》读书报告
作者:陈惠惠
来源:《都市家教·上半月》2014年第08期
【摘 要】任何一种理论都有其衍生的脉络。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特色观,就是邓小平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基础上,提出的建设“切合中国实际的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主张和观点。社会主义特色观的提出不仅预示着社会主义建设在中国焕发出了巨大活力,而且由此整个世界社会主义将进入发展的新阶段。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
刘建武的《中国特色与中国模式——邓小平社会主义特色观研究》,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由来和依据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殊性等重大问题。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由来和依据
邓小平社会主义特色观,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历史经验、苏联模式衰败和世界社会主义多样化演进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的特色,也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实际进程。走自己的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关键在于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的国情与弄清本国的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只有正确认识我国的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才能真正解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根本问题,才能真正弄清楚为什么要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
列宁说过:“只有首先考虑到各个时代的不同的基本特征(而不是个别国家的个别历史事件),我们才能够正确地制定自己的策略;只有了解了某一时代的基本特征,才能在这一基础上去考虑这个国家或那个国家的更具体的特点”。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国际形势的相对和平,给每个国家和民族集中精力进行建设提供了一个必要的条件。发展已成为不可遏制的世界潮流,抓住机遇,寻求发展,是所有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艰巨任务。因此,邓小平强调指出:“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争取世界和平。在争取和平的前提下,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发展自己的国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看法,后来人们把他们的观点简要地概括为: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和无商品、货币和无市场。“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以开创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巨大勇气,提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是能够结合的,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的专有物,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从而彻底突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就有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
在经济文化不发达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应当走什么样的道路,遵循什么样的规律,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所无法预料的,只有在不断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力争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来维护世界的和平。这是邓小平总结经验,给我们指出的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我们搞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只有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国家才能一步步富强起来,人民生活才能一步步改善。只有争取到和平的环境,才能比较顺利地发展。”
中国特殊的两制关系,不仅仅指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更多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如何对待和处理同资本主义的关系。我们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走出了新的道路,开创了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局面。 三、收获和启发
过去,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就是一条适合中国独有国情而与众不同,有着明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然而,我们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又“特”在哪里呢?对于这些问题,只是从教科书上的知识有模糊的了解。通过对《中国特色与中国模式——邓小平社会主义特色观研究》一书的阅读,重新认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概念,深入了解了邓小平社会主义特色观这一理论。未来是无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仍需要我们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页 [2]《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43页 [3]《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7页 [4]《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8页 [5]《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28页 通讯作者: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何俊彦,男,本科生,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2010级,中医临床方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