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例谈诗歌中的移情手法

2023-04-06 来源:九壹网
口祝泉洲 诗歌中的移情手法。是指主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 友.在这样一个远离俗尘的幽静 观情感移置于客观物象.使客观 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诗的 环境里与之心心相印、相守相 物象人格化,具有一定的情感, 三、四句就是运用移情手法写诗 伴。全诗格调高雅;.意境幽远, 或者承载独特的主观意识。它以 人对敬亭山的喜爱。鸟飞云去之 诗人的清幽心境、澄净心灵与竹 客观物象的审美特性同人的思 后.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诗 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 想、情感相互契合为前提,借助 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 的特征悠然相会,情与景合,妙 联想和想象.是客观物象人格化 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 合无垠。 与主体情感的客体化的统一。 人。此时的敬亭山已是一位善解 在分析移情人景.景情交融 自古以来。文人雅士们在诗 人意的友人.它深情地凝望着诗 的艺术手法时.首先要了解诗人 歌创作中往往赋予自然景物以 人。读懂了诗人内心的情感。而 或者诗歌中的主人公个人经历、 人的性格、生命及思想感情.使 诗人也心有灵犀。一样地心领神 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以及所处 得草木含情,山水有意,借以表 会。他们亲密无间.感情交融. 的时代背景,以便明确触发诗歌 达个人的思想情趣和丰富的社 是知已相逢.心照不宣.只是长 主观情感的相关因素:其次要对 会内涵。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久地对坐,彼此凝望,意会神交, 客观物象所呈现的特征做出筛 《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 达到物我交融的艺术境界。 选判断,找出与移情主体情感的 依”,到杜甫的《春望》中的“感 再如王维的《竹里馆》:“独 相似性与融合点:最后再分析景 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再到龚 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 与情是如何融为一体的。 自珍的《己亥杂诗》中的“落红不 不知 明月来相照。”这首诗同 二、寄情于物。物我两化 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 样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物我相 移情手法的另一个审美效 国古代诗歌中随处可见这些脍 融的艺术境界。前两句写诗人独 果是诗人把自己的情感倾注到 炙人口、有着极其丰富内涵的 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 物象中去.使主体与客体合而为 “移情”诗句。古典诗歌中的移 中。边弹琴边发出长长的啸声, 一,主体是客体,客体亦是主体, 情手法。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表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 如庄周化蝶.达到物我两化的艺 一、移情入景。曩情交融 的气质.为下文与自然环境的融 术境界。 移情人景是古典诗歌中常 合创造主观条件。后两句“深林 如李贺《马诗》:“此马非凡 见的手法。即将主观情感挪移到 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 马,房星本是星。向前敲瘦骨, 客观物象上.使人的心灵与自然 说,自己孤居幽林之中,无人相 犹自带铜声。”李贺是没落的唐 景物相契合。达到景情交融的艺 伴,但并不感到孤独,因为有一 宗室后裔,少有才华,“以长短之 术效果。 轮皎洁的月亮来相伴。诗人把倾 制名动京华”.有积极用世的政 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 洒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知心朋 治怀抱,但因避父亲李晋肃的 黪 中学语文园地己口口q,6 讳,不得参加进士考试,仕途困 厄,又疾病缠身,一生抑郁不得 志。这是'_I首借马喻己之作。房 己想象成一棵树,那么你就成了 一主人公深表同情。不忍离去,诗 人移情于月。笔下的月儿是如此 棵在风中摇曳的树了。因此, 移情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 是主体与客体融合性的“交流”, 地温婉多情。杜牧《赠别》“多情 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 星原是天上的星宿,古时认为房 星明,则王者明。一、二句以马 分析欣赏时要把握心物交流物 喻人之意很明显。我李贺是非凡 杰出之才.却未遇明主。“向前 敲瘦骨,犹自带铜声”两句,则显 示了这匹马骨力坚劲的良好素 我两化的移情规律。 兰、赋情于物。物亦灵动 移情是借物传情的一种重 要方式。诗人把自己的思想情趣 明”.蜡烛也不禁为这对难舍难 分的离人伤感起来.那滴滴红泪 凝聚着无限的同情与叹惋。温庭 筠《梦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 质。诗歌通过写马,创造出物我 和生命感受转移到创作对象中 两契的深远意境。诗人怀才不 去。这就使本无生命的客观物象 遇,境况凄凉,恰似这匹瘦马。 具有人的生命色彩,物亦鲜活灵 他写马,亦是写自己,二者化为 动起来。即古人所说的“以我观 一体,含蓄地表达出心中的怨愤 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因此别 之情。 有一番审美情趣。 再如陆游《卜算子・咏梅》: 如戎昱《移家别湖上亭》: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 “好是春风湖上亭 柳条藤蔓系 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 啼四五声。”这首诗写诗人于搬 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梅 家时对故居依恋难舍的深厚感 花生于荒郊野外,无人赏识,孤 情。诗人采用童话寓言式的表现 独落寞,备受风雨的摧残。它无 手法,赋予故居的一草一木以人 意与群芳争奇斗妍,即使零落成 的生命和情感。于是。亭边柳 泥。碾为尘土.仍馨香如故。词 条、藤蔓轻展身姿,伸出多情的 中梅的形象实际上是诗人自己 手臂牵衣扯袖。不忍诗人离去; 的写照,生活在积贫积弱的南宋 黄莺也不断地频啼呼唤,热情地 时代的陆游,始终坚持抗金.与 挽留诗人这位相知相识的老朋 秦桧等权贵不和.在仕途上不断 友。诗人对故居的一草一木是如 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诗人的 此地深情留恋,视花鸟为挚友, 这种处境正如词里处在风雨飘 故笔下的柳条、藤蔓、黄莺也像 摇之中的梅:而处于险恶的政治 他一样痴情.对诗人生出无限依 环境中的诗人却不屈不媚,耿介 恋的情感。诗人正是采用了移情 高标,这正和梅的不畏风霜。孤 于物的手法.才使得诗歌中的物 高傲世的品格一致。陆游心目中 象如此鲜活灵动,天真可爱,意 的梅。正是自己理想人格的化 趣盎然。 身,梅与人已经完全融为一体 在古典诗歌中,诗人借用 了。 “移情”手法,创作产生了一大批 移情是把自然物象作为心 意蕴丰富、灵动可爱的物象。如 灵世界象征的对象。使人的情感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可怜楼上 与外物相契合,正如法国十九世 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 纪最著名的现代派诗人、象征派 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诗歌先驱波德莱尔所说,你把自 明月对楼上梳妆台前孤独的女 中学语文园地溯£1.6 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 水悠悠。肠断白蒴洲”.多情的 斜阳面对不见夫归而失望至极 的女子含情脉脉,不忍离去,是 在陪伴她吧;不尽的江水似乎也 懂得此时她伤痛的心情.悠悠无 语悄然东去,是怕惊扰她吧。这 些诗句就是采用了移情于物手 法。使得月、蜡烛、斜阳、流水这 些本无任何感情色彩的自然之 物在诗人的笔下,像人一样,会 哭会笑,会喜会悲,会流露真情, 与人的喜怒哀乐息息相通,因此 可爱可亲至极。 对于移情物象的分析,要根 据诗人思想、情感或者意趣的指 向,判断出物象所承载的独特意 蕴;结合拟人手法,分析其表达 效果:注意一些具有人的主观感 情色彩的动诃、形容词等.以及 物象的形态特征。鉴赏其美学意 蕴。 四、托情于象。象意无穷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些“意 象”.已经固定下来,具有特定的 象征意义和独特的审美内涵,可 以说正是“移情”定型的结果。比 如松竹梅岁寒三友.梅兰竹菊四 君子,是品德高洁的象征,等等。 这些移情意象千百年来一直在 诗人们的笔下传递着丰富的情 感。 自然景观类。如:冰雪—— 心性高洁、品格高尚的象征。张 孝祥《念奴娇》:“应念岭海经 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岭 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 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浮云——漂泊无依的象征。李白 《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 故人情。”那飘浮的云朵正是游 子漂泊心绪的流露。无依无靠处 境的写照。 花草植物类。如:柳——离 情别绪的象征。李白《忆秦娥》: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 别。”西安灞陵桥的两边的依依 垂柳。正为离别的人伤感惜别。 梧桐芭蕉——凄凉悲伤的象征。 徐再思《水仙子・夜雨》:“一声 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 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飞禽鸟兽类。如:杜鹃—— 凄凉哀伤的象征。贺铸《忆秦 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 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 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 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呜叫 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 伤心欲绝。 鸿雁——思乡怀亲之情和 羁旅伤感的象征。戴复古《月夜 舟中》:“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 悲鸣红蓼风。”星辰零落,潭水清 寒。瑟瑟秋风送来鸿雁的悲鸣。 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 伤感之意。 需要指出的是.移情意象与 一般意义上的诗歌意象是有着 区别的。前者由于带有特定的情 感。意义更为丰富.形象更为生 动。审美效果更为独特。 (作者单位:安徽省太和一中) 演绎生命和死亡的哲理 《我与地坛》解读 口冯磊 读史铁生的作品会感到有 的生命到底有什么意义?空间 一种哲学气息迎面扑来。他的 的生存之果到底有什么价值? 《我与地坛》通篇贯注着一种对 人类的共同困境.人生的最高 人类终极关怀的精神。那种对 问题平等地摆在所有人面前, 人生根本困境的洞察和直言不 但不同的人解答的方式不一 讳的揭示,以及为此所受的精 样。不同的人探索的机缘不相 神折磨强烈地震撼着我们的心 同。 灵。在众声喧哗、泥沙俱下的文 史铁生的机缘出现在他2l 学大潮中,这是一种来自人类 岁那年.一辆轮椅在静悄悄地 精神的极为纯净的声音。 等待着这个生龙活虎的青年。 一、“因为这园子。我常感 从此.人生彻底改变,他被从正 恩于自己的命运。” 常人中抛出.落入一个被歧视、 人最怕什么?死亡。但是人 被践踏、被遗忘的角落,成为 生来就在走向死,这是大自然 “废物、累赘、负担”。这种灾难 不可逆转的规律。在生命的隙 对身心打击,恐怕用任何语言 缝里.对死亡的恐惧会不时袭 都难以尽述。值得庆幸的是,身 来。如同一只蓦地伸出的冷手 困轮椅的史铁生。心灵、情感和 攥住你的灵魂。对死亡的这种 思想却从此异常敏感、丰富和 恐惧从开始就注定了人生的无 深厚起来。当他结束了以腿行 奈和寒冷。那么.这个以死归根 走的历史后.很快便开始了用 中学语文圈地己嘲l=l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