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陂区蔡店中学 丁继华
在物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许多方面都有联系,下面我就此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学习兴趣 。
在教学中,设置悬念,往往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形成一种探求未知的心理状态,从而积极开动脑筋去思索,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如一位教师在电磁感应的教学中,没有按教材逐一进行演示,而是自制了两个半径较大的螺线管,并将螺线管与演示检流计相连接。演示时他先将左手臂伸入螺线管,检流计的指针不偏转;接着他又将右手臂伸入螺线管,检流计的指针发生了偏转。学生感到很奇怪,急于想知道其原因。这时教师挽起两个衬衣袖子,原来他在右手臂上绑了几个条形磁铁。随后他由此引导学生分析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学生都全神贯注地在听,轻松愉快地完成了这节课的学习,效果非常好。
二、注重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学中的每一个概念、公式、规律的发现和确立都要依赖于实验。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加强学生实验方面的训练,无疑将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和创新素质的一条必由之路。
课本中几乎所有的实验都是为了配合所学内容而安排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因此,学生不容易通过这些实验掌握实验的研究方法,为此,我们应该增加演示实验数量,加深学生的实验能力;重视实验误差的初浅分析,培养学对科学的严谨性和科学的严密性。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实验的具体做法,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还要引导学生学会研究物理问题的实验方法,为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如常用的间接测量的实验方法、“控制条件”的实验方法、“以大量小”的实验方法、测量微小量的“叠加法”“替代法”和“比较法”等。实践表明: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亲自操作学具进行实验,通过实践验证前人获得的科学结论,既可有效地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培养他们锲而不舍、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同时,由于探究活动的多样性和探究方法的灵活性,可以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和技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多开展学生自制教具和小制作活动。
在课外,适当的开展自制教具和小制作活动,对加深和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兴趣、发展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善于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自制教具和小制作活动中,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初中物理中,
这方面的内容非常丰富,如自制小天平、弹簧秤、杠枰、潜望镜、小孔成像、演示器等。关键是如何让学生认真阅读和收集这方面的资料,肯动脑筋、肯花时间。尤其是在有实验演示的课文教材中,在教之前,可先布置学生制作教具和小制作,提供实物和原理结构图让学生参考,鼓舞学生。同时,在课外还要积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一些带有创造性的制作,甚至于小发明。这可充分的发挥出学生自身的能力,并提高自身的能力。
四、为学生的创新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从教育教学的全局来考虑,创新能力的渐进培养须经过这样三个阶段:课堂创新教学环境的构建、学校创新教学环境的构建、开放的创新教学大环境的创设。因此,我们还必须注意创设创新教育的大环境。物理教学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教学体系,教师要注意物理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并把它及时地反映在平时的教学之中,如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重大突破等,这类内容极易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并能转化成为他们创新活动的动力。物理教学要从课内扩展到课外,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将一些关系密切的学科内容加以融会贯通,加强学科创新能力之间的有效迁移,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创新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校要采取措施构建创新教育环境,为学生提供自主性、首创性和个性化表现的机会;合理安排课程,为学生创新才能的发挥留有余地;对学生的创新成就进行奖励等;要在校园中形成浓郁的崇尚创新、尊重创新人才的氛围等。
总之,作为基础教育的物理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物理学科的特点,遵循认知规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创新,在创新中前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