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思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索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现在的课堂教学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自主探索学习大多数仅仅是学生提出问题,在短短的课堂交流中解决问题,老师只是给了学生民主权,和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索的学习还有差距。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只有让作为主体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双手亲自实践,运用自己的大脑主动地思考,去发现和创新,使学生体会到自己就是学习活动中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才能主动调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标签:自主学习;欲望;实践与思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索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数学课程标准》同时指出:“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现在的课堂教学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自主探索学习大多数仅仅是学生提出问题,在短短的课堂交流中解决问题,老师只是给了学生民主权,和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索的学习还有差距。学生学习现状不仅没达到自主,而且事实是唯教师是从、唯教材是从、唯参考答案是从、唯考试是从。如何在小学数学学习中有效实施自主探索,让学生领略探究后的体验,从而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自主探究能力。
一、交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如何使学生学会自己去“发现”知识,这是提高学习能力的关键。因此要有目的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理解和互相探讨,使他们逐步具有会看书、会操作、会思考、会讨论、会概括、会类推的学习能力。教师要善于设置探索性的问题,激励学生表现自我的欲望和证明自我的能力。如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教师可运用多媒体动态演示,诱发出不同的解题思路:再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使学生初步感悟“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新知的欲望。接着,让学生自己举例,同桌交流,为概括“乘法分配律”提供足够的素材。然后,组织学生开展,观察思考、分析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学生在互探、互补、互纠过程中提出了“规律”。最后,引导阅读课本,理解定律中的“可以用”、“分别”、“再”等重点词。这样引导观察、开展讨论,强化群体互动力,指导自己探索,完成从认识事物的表象到概括事物的本质属性的过程。这种自学与互探的基础是阅读和钻研课本,要通过各种形式使学生环绕课本来展开的讨论和互探,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永远有一个核心,使教学活动成为读书活动。
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挑战提问,激发探索欲望。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趣。”教学中设置疑问,不是为了难倒学生,而是要激发其探索知识的兴趣与热情,产生自主探索的内驱力。例如,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之后,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面积
与周长的关系,老师可设问:两个长方形周长相等,面积也一定相等吗?两个长方形周长不同,周长长的四边形面积就一定大吗?边长为6米的正方形,它的周长与面积相等吗?学生在展开讨论的过程中,不仅正确解答了问题,而且还主动设计了许多计算周长和面积的题目,进一步巩固了对公式的理解和记忆,发展了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自主探索的有效性。如教学“年、月、日”时,创设导入,“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学生回答后,接着又提问:“你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这样连续问几位同学,让学生感悟到一般有几岁就会过几个生日。最后设疑:“小亚12岁了,他只过了三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学生听了,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油然而生,个个情绪高涨,这时教师抓住机遇,及时地引导他们进入新课。学生一旦对所学知识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巨大内驱力,充满自信,积极主动地探索,自觉地学习。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教学内容和学生内在需求的“不平衡”,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
三、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实践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在知识的构建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好动、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和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有意识地设置学生动手操作的情境,通过动手操作和多种感官的参与活动,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的有序状态。
如教学“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时,先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接着用亲切、温和的语气对学生讲:今天这节课让大家当小老师,用自己学过的方法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看谁的方法最新颖、独特,有创造性。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1)梯形可以转化成已学的什么图形?(2)转化成的新图形与这个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之间各有什么联系?边思考边动手操作,大胆实践,探索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方法。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交流总结,得出结论:无论使用哪一种推导方法,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此时,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得到统一,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心理学家波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在教学活动中,老师要多让学生开展“摆一摆、量一量、折一折、画一画、想一想、说一说”等活动,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调动多种感官协调发挥作用,在直观中发现问题,找出事物间联系,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动手操作实践,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数学理解和掌握,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促进了学生思维发展,培养了学生自主实践的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实现自主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是素质教育中一项长期而艰辛的任务。只有让作为主体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双手亲自实践,运用自己的大脑主动地思考,去发现和创新,使学生体会到自己就是学习活动中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才能主动调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真正发挥学生
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