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序经过驼峰,,将折角车流的车列解体。结果,机车实际上无须耗费多少附加时间进行折角车流的转线。也用同样的方法,办理下行方向到达并集结在(C一O):峰下场专用股道上的折角车流的改编作业。为了完全消除折角车流的重复编组,必须改变和改善技术作业过程,在后方站把折角车流编入到这个枢纽编组站应当解体的列车中去,也就是改变列车编组计划。假如该枢纽双向编组站的折角车流的实际车数不少于10一150辆(2一3列),那么,宜在后方站将它们编成由这样的折角车流组成的列车。假如同样的折角车流很少,那么,在它们经过一段时间的集结之后,有效地编成组连挂到下一个顺路运行的列车中去。在那样的列车到达这个双向编组站以后,折角车流便转交给相应编组系统的到达场。在改建既有和修建新的双向驼峰编组站以及单向编组站向双向编组站发展的情况下,要合理考虑编组、调动和解体折角车流组成的列车和车组。由图型可看出,这样组织折角车流的作业,能极大地减少重复解体车辆,因而,减轻驼峰的负担,使驼峰机车从附加的、无成效的作业中解脱出来。初步计算表明,上述关于在后方站将折角车流选编成组并编成车列的技术作业过程的建议,能提供极大的经济效果,这是由于在车站上,该建议能解脱用于车辆的重复编组的一定用途的编组设备,减少将折角车流从一个到另一个编组系统转线的调车作业,增大调车驼峰的生产能力。建议的双向驼峰编组站布置图与现有的图型相比,具有相当多的优点。首先,它大大减轻和加速折角车流在站的改编作业,减少车辆的重复改编作业。在这个图型中,减少了敌对进路的交叉,缩短了改编折角车流的行程。新图型的最重要的优点是,可采用顺既有正线延长站坪而不需加宽既有站场的方法,较为有利地由单向编组站发展成双向编组站。在稠密的城市建筑的条件下,更具有重大的意义。此外,新图型也不增加技术办公房星的数量。杨兰娜译自《TpauenopTaoeeTpooTe二、eTBo》1979年酗1P43一44蔡道章校(上接第122页)另外一人在解体作业前,进行摘钩并检查车辆。2线性电机所需数量取决于编组站平面布置,电机布置在轨道两侧会有助于大大减少道岔所引起的问题。3由计算机模拟,表明用这种方法完全可以处理典型编组站的作业量,估tl可节约大量的作业开支,但主要目的在于减轻对所运货物的损坏。4.编组站调车人员工作既危险又繁重,甚至有时夜间还要从事大量的作业,所以这种系统在减轻作业量方面也具有优越性。铁道部科情所尹振远编译参考资料英国《土木工程学会学报》1979年第二分册一124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