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梁
【摘 要】本文针对公务员考试热潮逐年攀升现象,进行理性的思考与批判,阐述公务员考试热潮给社会造成的不利影响,并从
利益分配、价值观、政府角色、公务员制度等方面对该现象进行深层反思,剖析公务员考试热现象的根源,同时提出相应对策,对其进行“降温”,理性看待公务员考试。
【关键词】公务员考试;批判;反思
【作者简介】李国梁(1977~),男,广西桂林人;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
据报道,2006年国家公务员招录考试全国总报考人数已接近100万,有36.5万人参加考试,在一些热门职位上,录取比例超过1000∶1;2008年度国家公务员招录考试,文化部、卫生部、外交部等机关单位的部分职位网上报名通过审查人数已超千人,其中农业部办公厅综合处一职位供需比已经突破3592∶1。如此高比例竞争的公务员考试,已远远超过高考和考研,被称为“中国第一考”。参加公务员考试的人,高学历的越来越多,甚至一些收入颇丰的企业中高层管理者也加入进来。公务员考试出现如此火爆景象,表面上看,似乎有利于选拔更优秀人才进入国家机关,提高政府行政效能。但公务员考试过热现象,却隐藏着一系列问题,我们应当理性分析和深层反思公务员考试热现象,理性对待公务员考试。
一、公务员考试热现象的批判
随着公务员制度的逐渐规范化、法制化,进一步促进了国家机关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但近年来公务员考试过热现象,却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
(一)不利于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公务员考试结果的产生,一般要经过笔试、面试、复试、体检和政审等阶段,公务员考试热现象在这个漫长过程中不利于市场人力资源配置的及时性。[1]公务员考试热成为一种社会潮流,使很多人为追赶潮流,寻求公务员岗位稳定、政治前途和完善社会保障等现实因素,不利于实现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加大了政府招录真正合适人才的成本和难度,影响社会人力资源在行业中配置的合理性。
(二)影响社会财富的积极创造。公务员不直接创造社会财富,其报酬是二次分配,由财政支付。公务员考试过热,大量的优秀人才,特别是高学历人才去公务员系统任职,造成企业优秀人才短缺或流失,不利于直接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组织的发展。社会精英不是积极去创造财富,而是争相涌向官场寄望权力和分享财富,导致社会创富能力的惰化。
(三)公务员职位招录成本大。2006年《人才蓝皮书·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0.3》中《我国公务员考试经济成本估算分析》一文指出,2006年中央国家机关招考公务员的平均职位
成本是2.6万元/个。[1]在当前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背景下,公务员考试如此高额的职位招录成本,是否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收益?是否有效体现公务员考录机制的效率和效用?这些问题都要求我们对公务员考试热现象进行冷思考。
二、公务员考试热现象的深层反思
产生公务员考试热现象的原因很多,如:就业压力大、公务员工资福利好或者通过政治化途径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等,但这些原因实质上只是表层的。对该现象进行深入剖析,其深层根源有以下几点:
(一)社会利益分配不平衡。随着国家机构改革与调整,公务员的工作环境与条件大为改善,其收入在工薪阶层里已居前列,更重要的是公务员的工作稳定,规范、健全的社会保障和优厚的福利待遇,甚至有的凭借自身的政治优势获得各种隐性收入。更有甚者,某些部门和地区利用“车改”、“阳光工资”、“住房改革”等理由,变相大幅加薪。与此相反,财富的直接创造者-企业,却因有限的工资福利、不健全的社会保障以及职位风险性而难以吸引更多精英的加盟;逐渐发展起来的“第三部门”却因“志愿失灵”而无法获取、保留优秀人才,导致其活动开展步履维艰。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企业、“第三部门”之间的利益分配失衡,是公务员考试热的首要因素。
(二)社会价值观的扭曲。“学而优则仕”的几千年文化传统,加上市场经济条件下拜物主义和权力崇拜等观念的冲击,导致“官本位”思想观念的回归。“官本位”思想影响着人们的职业选择。因政府职能转变的有限性,公务员社会利益分配的绝对优势,规避市场风险的心理;作为稀缺资源的公共权力,不仅对社会资源进行权威性分配,且具有寻租便利。这些扭曲的社会价值观,通过政治化途径———公务员考试,在某种范围内得以实现,强化了人们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市场理性选择,助长了公务员考试热,而且公务员岗位报考因其权力影响多寡,而冷热不均。
(三)政府的绝对强势地位。我国社会结构一直没形成“政府-市场-公民社会”的三元模式,缺乏独立、自由的市场和“公民社会”对政府权力的制衡。政府掌握有大量的资
·40·Industrial&ScienceTribune2008.(7).9
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年第7卷第9期源,处于绝对强势地位,市场和社会始终受政府的掌控。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不健全,市场自由竞争程度、规范程度不足。我国现代民间组织的生成是从全能政府中分化出来的,在资金来源、登记管理等方面对政府有很强的经济、政治依附性,缺乏其本应具有的自治性和独立性;大量的“草根组织”却因政府的准入门槛太高,无法获得相应合法身份,其发展能力和影响力也极其有限。中国现代社会结构的重塑是政府主动行为,在这个过程中,其绝对强势地位并未得到改变。社会公众的职业选择是理性的,在抉择时自然也就倾向强者。
(四)高等教育改革本身的不足。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使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变成大众化教育,有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但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育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并没有依据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进行针对性建设与改革,缺乏培养大学生各种社会实践技能、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在市场条件下扭曲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和择业观念,使得大学教学模式与社会需要模式相脱节,造成大学生知识失业。在知识失业压力下,大学生凭借在学校炼就的“考试能力”优势,秉承“学而优则仕”和求职潮流,成为公务员考试队伍的中坚力量。
(五)公务员制度的“灰色地带”。有数据显示,1996~2003年公务员淘汰率不足0.04%。缺乏竞争和淘汰的公务员常任制,如今使得公务员岗位由“铁饭碗”变成了“金饭碗”。公务员收入与职务挂钩(如当前“3581”工资标准),与绩效联系甚微,根据公共选择理论,这正是公务员缺乏效率动机的原因,这也从而反映了公务员工作轻松、压力小。
公务员岗位是一种社会稀缺资源,使公务员独具社会资本优势,可以占有或者动员更多的社会资源。例如:2005年10月,广州市商业银行为全市5万名公务员首创公务员专用工资卡-红棉金卡,公务员可按照职级,获得以本人工资年收入的一定倍数作为授信额度可循环使用的消费贷款,无需常规的担保和抵押,可获得比基准利率下浮10%的最优惠利
[4]率,额度最高达100万元。公共权力行使的“灰色地带”和
[3]
来源问题。
(二)重塑社会主义价值观。重塑社会主义价值观,坚决反对权力崇拜、享乐主义,“官本位”思想;积极倡导公务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积极弘扬建设“服务型政府”行政理念,强化政府的服务意识、服务精神,全面提高公务员服务态度和能力。提倡和鼓励各层次人才充分结合自身的个性、特长、能力等特点,到基层、到企业、到非营利组织中去,到社会最需要的地方去,充分展示个体才干,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
(三)转变政府职能。行政改革的核心就是要转变政府职能,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建设“有限政府”。因此,政府要进一步放权、放松管制,弱化自身绝对优势地位:完善市场运行规制,创造良好、健全的市场法制环境,依法行政;积极培育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增强社会自治能力;推动公共服务社会化、市场化,满足社会公众个性化的需求;积极培育中国式“公民社会”,拓展公民参政渠道和方式,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化、法制化建设。
(四)加强高等教育改革。经济可以实行“跨越式”发展,但教育不能。高等教育的改革,必须立足中国国情,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思路和培养模式,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内容,注重学生实际技能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发展。积极开创“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的新途径、新模式,加强高等院校与企业、科研机构等组织的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联系与合作,强化大学生培养模式与社会人才需求一致性。注重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教育,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五)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2006年1月1日《公务员法》的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国家公务员制度走向法制化轨道。但作为公务员制度核心部分的考核机制、竞争机制、淘汰机制还很不健全,抑制了公务员队伍的有效“新陈代谢”。为此,应借鉴国外先进公务员管理经验,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推广政府雇员制,减少公务员常任制比例;引入“政务官”和“事务官”公务员分类制;在“服务型政府”行政理念指导下,积极开创新方式、新渠道、新方法,考核、选拔公务员,完善公务员竞争淘汰机制,如民意测评制、公推公选制和末位淘汰制等。制定《行政程序法》,完善和加强执法监督,进一步规范公共权力行使的合法、合理性,公开、公平、公正性;全面实施行政问责制,强化公务员危机感、责任感,提升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参考文献】
1.曾准.大学毕业生报考公务员考试“持续发热”的影响、原因及治疗[J].科技咨讯,2007,3:100~101
2.李泽旭.争辩公务员考试成本[J].领导文萃,2006,11:114~118
3.高静.关于公务员考试热的冷思考[J].党政干部论坛,2006,6:24~25
4.康劲.公务员银行卡暗藏的腐败“创新”[N].金羊网,2005-10-21,http://www.ycwb.com/gb/content/2005-10/21/content 1003972.htm
“潜规则”,不仅加大了利益分配不平衡差距,更强化了政府的权力和地位。
三、抑制公务员考试热现象的对策
公务员考试热现象是知识经济、人才主权时代人力资源自由配置的一种畸形表象。根据当前形势,公务员考试热现象还将会持续。为此,对其进行理性批判和深层反思后,采取相应对策,进行全面“降温”。
(一)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平衡利益分配。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为补充”、“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同工同酬”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解决人们就业后顾之忧,合理平衡社会各阶层、各行业、各部门的利益分配。建立公务员工资福利管理问责制,实现公务员工资福利管理的阳光化、制度化、法制化。完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法制化建设,积极贯彻执行《劳动合同法》,并加快其实施细则的制定,全面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加大对“第三部门”的扶持,拓宽优惠政策,帮助解决其发展瓶颈即资金
Industrial&ScienceTribune2008.(7).9
·4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