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梁溯溟先生关于西洋、印度和中国文化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就在于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中国文化的这种精神至今仍影响着中国人的集体人格、生活方式甚至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因此在此探讨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及其现实意义就有了必要的基础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文化,根本精神,现实意义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与《中国文化要义》都是梁溯溟先生关于东西方文化根本精神方面的探讨,并试图通过对西洋、印度与中国文化的比较分析找出西方化下中国的发展进路。
自中国因鸦片战争被迫打开国门以来,我们开始了从被动到主动,从科学技术到经济模式再到政治体制的西方化进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更是积极地引进外资技术人员,构建市场经济,全方位地展开了学习西方的浪潮,但是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建设,我们发现不但感受到了西方化带来的便利和高效,同时也深刻的感受到了西方化带来的各种负面的效应,诸如环境污染、企业与劳工之间的问题、社会公平问题等等,还有就是中国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与矛盾,这些问题都让我们一直以来都存在的疑问更加清晰地显现出来,那就是为什么我们从近代就开始学习西方化,却总是无法取得像西方那样的成就,甚至反而使自己陷入困境呢?其实梁溯溟先生也正是在这个问题上的思考,而他认为我们之所以在西方化的道路上失败,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并没有找到西方文化的根本所在,甚至也弄不明白中国文化的根本所在,因此在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对方的前提下去学习对方并妄想超过对方是绝对不可能的,而且这个“了解”也不是普通意义上的通过表面的观察就可以得出的,而是必须要通过科学谨慎的研究分析和思考才能够得到的。
梁溯溟先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正是这样形成的,中国之所以没有走上同西方一样的工业化道路,究其根本就在于,中国和西方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所有人类生活大约不出这三个路径样法:(一)向前面要求;(二)对于自己的意思变换、调和、持中;(三)转身向后去要求。西方是以意欲向前的要求为根本精神的,而中国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根本精神的,中国与西方根本精神的差异导致了中西不同的发展路径上,因此不了解中西的根本精神而试图通过不改变其根本而使中国走上西方化的道路其结果终究会因为中西方根本精神的强烈冲撞而失败的。通过以上的比较分析我们便可以的出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自为调和、持中。
有了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作为基点,我们就可以开始对中国未来文化的发展作进一步的探讨了。中国和西方的路径存在根本的不同,依照中国的根本精神是不可能自发走上西方化的道路上去的,所以对西方化要么全盘接受要么全盘否认,而西方高科技高效率的趋势在当今是无法阻挡的,如果不学习西方继续照中国原来的路子走,那鸦片战争的悲剧将再一次上演,为了避免悲剧的发生,顺应时代的发展,梁溯溟先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第一,要排斥印度的转身向后的态度,丝毫不能容留;第二,对于西方文化是全盘承受,而根本改过,就是对其态度要改一改;第三,批评的把中国原来的态度重新拿出来。如今,我们对西方文化的全盘承受已经成为现实,而对其态度的改变我认为和第三点是相互契合的,在对西方的全盘承受下,应该辅之一经过批判的中国原来的态度。因此下面我就重要针对如何对中国原来的态度进行批判性的改造加以论述。
1
正如我上述所说的现今中国在西方化的同时出现的一些按照西方的态度难以解决的问题,同时西方却出现了与意欲调和的中国原有的态度相类似的迹象,譬如在环境保护方面所做的努力以调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成立工会组织和保障工人权利的法律法规以调和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我想这些恰好证明了中国态度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同时按照梁溯溟先生对人类生活发展径路的分析,人类生活的一般发展步骤是从意欲向前到自为调和再到意欲向后的,西方这是按照这一一般规则来的,而现在的西方正处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转换的时期,中国则是迈过了第一阶段而直接走到了第二阶段,导致了现在中国科学技术的落后,现在又重走第一阶段,但是不可否认意欲为调和的态度是最近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中国在重走第一阶段促进科学技术经济发展西方化的同时又能辅之以批判性的调和的精神,不但可以达到与西方同等的发达水平,而且还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历程。
在中国其实这种对中国原有态度的批判性吸收已经引起重视甚至开始了初步的尝试,大的方面如胡锦涛主席提出的“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等理念的提出,又如近年来提出的“包容性增长”,公平与效率并重的经济发展思路,小的方面譬如在法律及其制度方面也表现的颇为明显,例如,近些年来来越来越重视通过非诉讼的方式,诸如当事人之间的协调,社会组织的协商,仲裁等非公力救济的方式,以使当事人达到最大程度的沟通和调和,并从根本上消除矛盾产生的原因,使公权机关退居幕后,重树公民对公权机关的信任,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治腐败;又如,大量以调和社会利益的经济法等相关法律的出台,如我国这两年环境法的迅速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的提出与实施,对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的提高,都无不是体现中国原来意欲调和的态度,而且在此影响下的以上理念和制度的提出和实施也确实带了了积极和正面的效果。
但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意欲调和消极的一面,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譬如强调调解制度同时,要适具体的案件的性质和具体情况而定,而不是一味的全都以调解结案,不适合调解的也强制其调解。又如,在一些所谓的维稳的制度下过分强调调和持中,压制权利通过正常的渠道特别是法律途径解决问题,导致表面的和谐下不和谐因素大量积聚,最终以爆炸性的方式使和谐毁于一旦。还有就是在意欲调和的精神下,很容易丧失“自我”和“独立性”,我想这恰是我们现今社会真正缺乏的,中国人的个性无法伸展,以致每个人无法找到自己的优势,没有个性优势创新也就无从谈起,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人多而人才少的原因,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其实也在此,人是一切改革的根本,因此我想对中国原有态度的批判最根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在中国人意欲调和的根本精神的态度上以“自我”的树立为起点和基础建立起来进行批判。
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