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管理类联考数学公式汇总

2021-08-04 来源:九壹网
管理类联考·数学基本公式汇总

第一章 算术

1、奇数偶数运算

奇数+奇数=偶数 偶数+偶数=偶数 奇数+偶数=奇数 奇数×奇数=奇数 奇数×偶数=偶数 偶数×偶数=偶数

2、有理数和无理数的运算规则 (1)~

(2)

有理数之间的加减乘除,结果必为有理数;

(3)有理数与无理数的乘除为0或无理数; (4)有理数与无理数的加减必为无理数;

(5)若a,b为有理数,为无理数,且满足ab0,则有ab0 3、比例的基本性质

ac(1)adbc;

bdacab(2) ;

bdcdacabcd(3)合比定理: ; bdbd(4)|

acabcd(5)分比定理:; bdbdacabcd(6)合分比定理: ,即将(3)式与(4)式作比; bdabcd(7)等比定理:4、绝对值 (1)三角不等式

aceace(bdf0) bdfbdfababab

等号成立的条件:ab0,ab0;

)

ababab

等号成立的条件:ab0,ab0

(2)三种特殊绝对值函数的图像和最值 ①yxaxb(ab) 图像:

~

当x[a,b]时,取得最小值ba

②yxaxb 若ab,其图像为:

当xa时,取得最小值ab;当xb时,取得最大值ba; 若ab,其图像为:

当xb时,取得最大值ab;当xa时,取得最小值ba —

③yxaxbxc(abc) 图像:

当xb时,取得最小值为ca 5、均值不等式

x1x2xnnnx1x2x3xn,其中x1,x2,,xn均为正数. 6、方差

1D(x)[(x1x)2(x2x)2(xnx)2]

n; 1222(x1x2xn)(x)2 n第二章 代数式和分式

1、平方差公式:(ab)(ab)a2b2 2、完全平方式:(ab)2a22abb2 (ab)2a22abb2

(abc)2a2b2c22ab2ac2bc

0n01n112n22n0nabCnabCnabCnab *(ab)nCn3、完全立方式:(ab)3a3b33ab23a2b

@

(ab)3a3b33ab23a2b

4、立方和(差)公式:a3b3(ab)(a2abb2) a3b3(ab)(a2abb2)

1[(ab)2(ac)2(bc)2] 21 ②a4b4c4a2b2a2c2b2c2[(a2b2)2(a2c2)2(b2c2)2]

21 ③a2b2c2d2abbccdad[(ab)2(bc)2(cd)2(da)2]

25、①a2b2c2abacbc ④a2b2c2abacbc0abc

6、(abc)(a2b2c2abbcac)a3b3c33abc

若abc0,则a3b3c33abc 7、若

1110,则(abc)2a2b2c2 abc8、x31(x1)(x2x1) x31(x1)(x2x1) 9、因式定理

若整式f(x)含有因式(xa)f(x)能被(xa)整除f(a)0 10、余式定理

若整式f(x)除以(axb)的余式为r(x),则有f(x)(axb)g(x)r(x)

bbb时,代入可得f()r() aaa当axb0x第三章 函数

1、一元二次函数的相关性质

yax2bxc(a0)

①开口方向由a决定,a0,开口向上;a0,开口向下;

b②对称轴为x

2ab4acb2) ③顶点坐标为(,2a4a2、指数运算

~

amanamn (am)namn (ab)mambm

a01 an1 an3、对数运算(a0且a1,p0,q0)

ploga(pq)logaplogaq loga()logaplogaq

qloga(pq)qlogap logaqp1logap qloga10 logaa1 alogapp

换底公式:logaplogbp logba第四章 方程与不等式

$

1、二次方程ax2bxc0(a0)

bb24acbb24ac,x2(1)求根公式:x1

2a2a(2)根的判别情况:

Ⅰ.当b24ac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 Ⅱ.当b24ac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实根; Ⅲ.当b24ac0时,方程无实根.

bc(3)韦达定理:x1x2,x1x2

aa(4)韦达定理公式变形: )

2x12x2(x1x2)22x1x2

11x1x2x1x2x1x2

11(x1x2)22x1x22xx(xx)4x1x2 1212222x1x2(x1x2)x1x2x1x2 x2x1x1x2(5)若ax2bxc0的两根为x1,x2,则方程ax2bxc0的两根为x1,x2, 方程cx2bxa0的两根为

11

, x1x2

2、不等式(选择题可用选项代入法进行排除) (1)绝对值不等式

①f(x)af(x)a或f(x)a(a0),当a0,解集为f(x)的定义域;

&

②f(x)aaf(x)a(a0),当a0,解集空集;

g(x)0或g(x)0 ③f(x)g(x)22f(x)g(x)注:绝对值不等式也可采用分类讨论去绝对值法 (2)根式不等式 ①

f(x)0f(x)0f(x)g(x)g(x)0或

g(x)0f(x)g2(x)f(x)0f(x)g(x)g(x)0

f(x)g2(x)②

f(x)0f(x)g(x)g(x)0

f(x)g(x)(3)分式不等式 , ①

f(x)g(x)0f(x) 0g(x)g(x)0f(x)g(x)0f(x)② 0g(x)0g(x)(4)均值不等式(求最值或求最值成立的条件) 一些常见形式:

①a2b22ab(a,bR) ②a3b3c33abc(a,b,cR) ③ab2ab(a,bR) ④abc33abc(a,b,cR)

babca2(a,bR) ⑥3(a,b,cR) ababc11⑦a2(aR) ⑧a2(aR)

aa(5)< ⑤

(6)

穿线法解高次不等式步骤

① 移项整理,使得等式一侧为0;

② 因式分解,并使每个因式的最高次项系数为正; ③ 如果有恒大于0的因式,对不等式无影响,直接删去; ④ 令每个因式等于0,得到临界点,并标在数轴的相应位置;

⑤ 从数轴的右上方开始穿线,依次穿过临界点时,确保“奇穿偶不穿”; ⑥ 写出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的上方表示“大于”,数轴的下方表示“小于”, 根据具体情况来取舍临界点.

第五章

]

第六章

数列

1、裂项相消公式(求数列的前n项和) (1)

111

n(n1)nn11111()

n(nk)knnk111

(2n1)(2n1)2n12n1(2)

(3)

(4)

1nnk1(nkn) k(5)

1111[]

n(n1)(n2)2n(n1)(n1)(n2)n111 n!(n1)!n!(6)

(7):

1n1n1(8)1 n!nna8b8(9)(ab)(ab)(ab)

ab2244(10)9999999999(101)(1021)(1031)(1041) 2、等差数列 (1)通项公式

ana1(n1)ddna1d(用此形式判断是否为等差数列)

(2)前n项和公式

(aa)n①Sn1n

2~

n(n1)d

2dd③Snn2(a1)n(用此形式判断是否为等差数列)

22(3)性质

②Sna1n①下标和定理

在等差数列an中,若mnpq,则有amanapaq; ②等差中项

在等差数列an中,由下标和定理可得2an1anan2,则称an1是an,an1的等差中项。若任意三个数a,b,c成等差数列,则有2bac; ③连续等长片段和成等差 【

等差数列an的公差为d,则Sm,S2mSm,S3mS2m,也成等差,且新的公差为

m2d;

④等差数列an,bn中,前n项和分别为Sn,Tn,则有⑤奇数偶数项问题

akS2k1 bkT2k1S奇a若等差数列an共有2n项,则S偶S奇nd,n;

S偶an1若等差数列an共有2n1项,则S奇S偶an1(中间项),3、等比数列 (1)通项公式

ana1qn1(q0)an(a1)qn(用此形式来判断是否为等比数列) qS奇n1; S偶n(2)—

(3)

前n项和公式

na1,q1①Sna1(1qn)

,q11q当q1时,Sna1aqn1(可用此形式判断是否为等比数列) q1q1②无穷等比递缩数列

当0q1,且n时,等比数列所有项之和为:S(4)性质 ①下标和定理

在等比数列an中,若mnpq,则有amanapaq;

a1 1q

②等比中项

在等比数列an中,由下标和定理可得an1anan2,则称an1是an,an1的等比

2中项。若任意三个数a,b,c成等比数列,则有b2ac; ③连续等长片段和成等比

等比数列an的公比为q,则Sm,S2mSm,S3mS2m,也成等比数列,且新的公比为qm;

④奇数项偶数项问题

在等比数列an中,所有奇数项的正负情况相同,且成等比,公比为q2; 在等比数列an中,所有偶数项的正负情况相同,且成等比,公比为q2.

第六章 应用题

一、(

二、

利润问题

利润售价进价售价100%100%(1)100% 进价进价进价1、利润=售价-进价;利润率=

2、售价=进价×(1+利润率)=进价+利润 3、商品销售问题 打折问题

若商品原来售价为a元,现打9折出售,则现在的售价为:90%a 降(提)价问题

若商品原来售价为a元,现提价10%出售,则现在的售价为:a10%a

若商品原来售价为a元,现降价10%出售,则现在的售价为:a10%a 利润为正,则商品最终是盈利,如果利润为负,则商品最终为亏损

例如:若商品进价为a元,定好售价后开始出售,最终盈利25%,则售价为多少? 盈利25%,即利润率为25%,根据利润率的公式可得,25%解得,售价25%aa 二、比、百分比、比例问题 1、变化率=

售价a100%,a现值原值变化量现值100%100%1100%

变前量原值原值【注意】:变化率包括增长率和下降率

2、原值为a 现值为a(1p%);

下降率为p%

原值为a 现值为a(1p%)

【注意】:一件商品先提价p%再降价p%,或者先降价p%再提价p%,均回不到原价,应该比原价小,因为:a(1p%)(1p%)a[1(p%)2]a 3、恢复原值 $

下降增长p%

p% 1p%原值为a 现值为a(1p%) 恢复到原值 a

p% 1p%下降p%

原值为a 现值为a(1p%) 恢复到原值 a

增长4、、

5、

甲比乙大p%甲乙100%p%甲乙(1p%)

乙 甲是乙的p%甲乙p% 6、总量=

部分量,

对应占比例如:一个班共有男生25人,男生占全班总人数的

1,所以这个班的总人数为:425100人 14三、平均值问题 (1)求平均值 —xxxxnx123

n(2)十字交叉法 …

A元素的平均值为a,数量为m,B元素的平均值为b,数量为n,A、B的总平均值为c,则有

A a cb

c 所以B b ac 四、工程问题

1、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cbm acn【注意】:对于一个题来说,工作量往往是一定的,可以将总的工作量看作是单位“1”;在合作时,总的工作效率就等于各效率之和

例如:甲、乙两人去完成一项工程,若甲单独完成需要m天,乙单独完成需要n天,则有 ]

11,乙的工作效率为 mn11(2)甲乙两人合作时,总的工作效率为

mn1mn(3)甲乙合作完成需要的时间为 11mnmn2、给水、排水问题 (1)甲的工作效率为

原有水量+进水量=排水量+余水量 五、路程问题

1、路程s,速度v,时间t之间的关系

sssvt,t,v

vt2、。

3、

对于直线型的路程问题

(1)相遇

S相遇S1S2v1tv2t(v1v2)t

(2)追及

S追及S1S2v1tv2t(v1v2)t

(3)甲、乙从两点出发,直线往返,第n次迎面相遇时,两人走的总路程 !

S总S甲S乙(2n1)S

(4)甲、乙从同一点出发,第n次迎面相遇时,两人走的总路程

S总S甲S乙2nS

(5)甲、乙从同一点出发,第n次追及上时,两人的路程差 S差S甲S乙2nS

3、环形跑道问题(从同一起点同时出发,跑道周长为s,相遇时间为t) (1)`

(2)

反向问题,B点相遇

等量关系:ss1s2v1tv2t(v1v2)t

即:甲、乙每相遇一次,两者的路程之和为一个环形的周长s,如果相遇n次,则两者的总路程为:SS甲S乙ns (3)同向问题,第一次甲在B点追及上乙

等量关系(经历时间相同):

SS1S2v1tv2t(v1v2)t

,

即:甲每追上乙一次,甲就会比乙多跑一圈,若追上n次,则比乙多跑n圈,则有S甲S乙ns

4、顺水、逆水问题

v顺v船v水,v逆v船v水(v船指的是船在静水中的速度)

5、相对速度(两个物体运动时,可将一个作为参照物,看成相对静止的) 同向运动:v相v1v2;相向运动:v相v1v2 所以时间t相对路程

相对速度六、浓度问题 溶液=溶质+溶剂;浓度=

溶质100% 溶液

1、有a质量的溶液,浓度为c,倒出b质量的溶液,再加水至a质量,求此时的浓度.

c1acbcb(1)c aab若重复此操作n次后,浓度为:cn(1)nc

a111111若每次倒出的比例为:,,则最终的浓度为:cn(1)(1)(1)c ,,

23n23n2、有a质量的溶液,浓度为c,加入b质量的水,再倒出部分溶液至a质量,求此时的浓度. c2acac ababan)c ab若重复此操作n次后,浓度为:cn(3、溶液配比问题(十字交叉法) [

A溶液浓度为c1,质量为m,B溶液浓度为c2,质量为n,混合后的浓度为c A: c1 cc2 c B: c2 c1c 所以有七、集合问题(容斥定理)

cc2m c1cn1、两集合问题,一个整体分为两个集合,这两个集合有重叠部分

公式:ABABAB(AB表示这个整体的数量) 2、¥

3、

三集合问题,一个整体分为三部分,且都有重叠部分

(1)

A:表示集合A中的元素个数 B:表示集合B中的元素个数 C:表示集合C中的元素个数

AB:表示仅仅同时属于A、B两集合的元素个数(不包括ABC) AC:表示仅仅同时属于A、C两集合的元素个数(不包括ABC) …

BC:表示仅仅同时属于B、C两集合的元素个数(不包括ABC) ABC:表示同时属于A、B、C三个集合的元素个数

公式:ABCABC(ABACBC)2ABC(ABC表示这个整体的数量) (2)

A:表示集合A中的元素个数 B:表示集合B中的元素个数 C:表示集合C中的元素个数 ~

AB:表示同时属于A、B两集合的元素个数(包括ABC),即AB AC:表示同时属于A、C两集合的元素个数(包括ABC),即AC BC:表示同时属于B、C两集合的元素个数(包括ABC),即BC ABC:表示同时属于A、B、C三个集合的元素个数

公式:ABCABC(ABACBC)ABC(ABC表示这个整体的数量)

第七章 几何学

一、三角形

1、—

2、

勾股定理

a2b2c2

3、常用勾股数

(3,4,5),(6,8,10,),(9,12,15),(5,12,13),(8,15,17) 4、特殊三角函数值 角度 函数 0 —45 60 90 30 sin 0 1 22 2¥ 1 3 2cos :1 3 23 32 21 23 0 0 1 无意义 tan5、三角形的面积

11(1)SahabsinC22>

p(pa)(pb)(pc)

abc

2(2)若两个三角形底边相等,那么面积之比等于对应高之比;

其中,h是a边上的高,C是a,b两边的夹角,p 若两个三角形高相等,那么面积之比等于对于底边之比. (3)若已知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a,则其面积为:5、三角形的“四心”

(1)重心:三条中线的交点,重心将中线分成2:1的两条线段; (2)垂心:三条高线的交点;

(3)内心: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为三角形内切圆圆心,内心到三边距离相等; (4))

(5)

32a 4外心:三条边垂直平分线交点,为三角形外接圆圆心,外心到到三个顶点 距离相等.

6、三角形相似问题

(1)相似三角形对应边的比相等,即相似比,

a1b1c1k; a2b2c2(2)相似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的比也等于相似比k; (3)相似三角形的周长之比等于相似比,即

C1k; C2S1k2 S2(4)相似三角形的面积之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即二、四边形

1、;

2、

矩形(正方形)

若矩形两条邻边长分别为a,b

则其面积为Sab,周长为C2(ab),对角线长为la2b2; 3、平行四边形

若平行四边形两条邻边长分别为a,b,a边上的高为h 则面积为Sah,周长为C2(ab) 4、菱形

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长度分别为l1,l2

%

1l1l2 2面积为S4、梯形

若梯形的上下底分别为a,b,高为h 则其中位线长为l5、圆形 若圆的半径为r

(1)圆面积为Sr2,周长为C2r;

(2)若扇形OAB的圆心角为,则弧AB的长度为l;

ab(ab)h,面积为Slh 223602r

12rlr 3602 扇形的面积为S(3)度与弧度 1角度 30 180弧度

60 90 120 *45 360 180 弧度  6 4 3 22 3> 2 

三、解析几何

1、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d(x2x1)2(y2y1)2 2、中点坐标公式

若(x1,y1),(x2,y2)中点为(x0,y0),则有

)

x1x2yy2,y01223、倾斜角与斜率 x0①当倾斜角090时,斜率ktan的取值范围是[0,); ②当倾斜角90180时,斜率ktan的取值范围是(,0). ③已知两点A(x1,y1),B(x2,y2),则A、B所在直线的斜率为:k4、夹角公式

y2y1. x2x1tank1k2(为直线l1与直线l2相交形成的四个角中较小的那个角)

1k1k25、到角公式

$

tank2k1(为直线l1到直线l2的角)

1k1k26、点(x0,y0)到直线AxByC0的距离

dAx0By0CAB22

7、直线方程的形式

①点斜式:已知点(x0,y0),斜率k,则有

yy0k(xx0);

②斜截式 ]

斜率为k,在y轴上的截距为b,所以有ykxb;

斜率为k,在x轴上的截距为a,所以有yk(xa). ③两点式:(x1,y2),(x2,y2),则有

yy1xx1 y2y1x2x1④截距式

直线在x轴,y轴上的截距分别为a,b(a0,b0),则有

xy1 ab⑤一般式:AxByC0(A、B不能同时为0) 8、~

9、

两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公式

AxByC10,AxByC20,则dC2C1AB22

10、若直线A1xB1yC10与A2xB2yC20垂直,则有 A1A2B1B20 11、圆

①标准方程:(xa)2(yb)2r2;

D2E2D2E24F2); ②一般方程:xyDxEyF0(x)(y)(22222当D2E24F0时,该方程表示一个圆,圆心为(;

DE,),半径为 22

D2E24F2

当D2E24F0时,该方程表示一个点(当D2E24F0时,该方程无意义. 12、圆的切线方程

DE,); 22①过圆x2y2r2上的一点P(x0,y0)作圆的切线,则切线方程为x0xy0yr2;

②过圆(xa)2(yb)2r2上的一点P(x0,y0)作圆的切线,则切线方程为

(x0a)(xa)(y0b)(yb)r2

13、两圆的公共弦方程 |

⊙1:x2y2D1xE1yF10;⊙2:x2y2D2xE2yF20

两圆方程相减,得到公共弦方程,即(D1D2)x(E1E2)yF1F20 14、对称问题

①点P(x1,y1)关于点M(x0,y0)对称的点Q的坐标

x22x0x1设Q(x2,y2),则有

y2yy012②点P(x1,y1)关于直线l:AxByC0对称的点Q

y1y2x1x2ABC022设Q(x2,y2),则有

yyB21x2x1A③直线关于直线对称

若直线平行,设出所求的直线方程,利用平行线间的距离进行求解;

若直线相交,求出交点,在已知直线上找出一点,并求出对称点,然后利用两点式求出直线方程. ④圆关于直线对称

主要找到圆心的对称点,半径不发生变化 ⑤关于特殊直线对称问题

点(x0,y0)关于直线xyc0对称的点为(y0c,x0c); 点(x0,y0)关于直线xyc0对称的点为(y0c,x0c);

f(x,y)0关于直线xyc0对称的曲线为f(yc,xc)0;

@

f(x,y)0关于直线xyc0对称的曲线为f(yc,xc)0;

15、最值问题

①已知一曲线方程,求令kyb的最值 xayb,转化为求定点(a,b)到动点(x,y)的斜率的范围 xa若曲线为圆,则过定点(a,b),斜率为k的直线与圆相切时,取得最值 ②已知一曲线方程,求axby的最值

az令zaxbyyx,若求z的最值,即求该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的最值

bb若曲线为圆,则该直线与圆相切时取得最值. }

③已知一曲线方程,求(xa)2(yb)2的最小值

(xa)2(yb)2可看作是定点(a,b)到曲线上的点的距离的平方.

若曲线为直线,直接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求得;

若曲线为圆,求出定点到圆心的距离d,则(xa)2(yb)2的最小值为(dr)2. 16、过定点问题

将给出的方程整理为m(A1xB1yC1)A2xB2yC20的形式,则解方程组

A1xB1yC10,即为定点. AxByC022217、若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坐标为(x1,y1),(x2,y2),(x3,y3),则该三角形的重心坐标

x1x2x3y1y2y3,). 3318、* 为:(19、

若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长a,b,c(c为斜边),则该直角三角形的内切圆半径为:

abc.

2r20、方程AxaBybC所围成的图像及面积

2C2①若AB时,围成的图像为正方形,面积为S

AB2C2②若AB时,围成的图像为菱形,面积为S.

AB21、切割线定理

PAPAPN

2四、立体几何

1、长方体:共点的三条棱长分别为a,b,c,则 ①全面积:S2(abacbc); ②体积:Vabc;

③棱长之和:C4(abc); ④体对角线长:la2b2c2. 2、正方体:棱长为a,则 ①全面积:S6a2; ②体积:Va3; ③棱长之和:C12a; ④体对角线长:l3a.

3、圆柱体:底面半径为r,高为h ①全面积:S2r22rh; ②侧面积:S侧2rh; ③体积:Vr2h. 4、球体:半径为R ①表面积:S4R2

4②体积:VR3

3第八章 数据分析

1、排列数公式

mAnn!n(n1)(n2)(nm1)

(nm)!n01Ann! An1 Ann

2、排列数公式

mAnn!0nmnmCn1 CnCnC Cn

(nm)!m!m!mn3、二项式定理

0n01n11n0n(ab)nCnabCnabCnab 012nCnCnCn当ab1时,2nCn 024nCnCnCn2n1 当n为偶数时,Cn024nCnCnCn2n1 当n为奇数时,Cn4、排队问题常用方法 ①特殊元素优先考虑法 ②剔除法 ③相邻问题捆绑法 ④不相邻问题插空法

⑤消序法(定序问题消序法、相同元素消序法)

⑥隔板法(n个相同的元素分给m个对象,每个对象至少为1/2/0个)

1至少为1个:Cnm1; 1至少为2个:Cnmm1; 1至少为0个:Cnmm1

5、环形涂色公式

把一个环形区域分为k块,用s种颜色去涂,要求相邻两块颜色不同,则方法有:

N(s1)k(s1)(1)k

6、概率

①古典概型

nP(n为有效的样本点数,m为总的样本点数)

m②伯努利概型

在一次试验中某事件发生的概率为p,那么在n次独立重复试验中这个事恰好发

kkp(1p)nk 生了k次的概率为Pn(k)C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