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自学考试美学资料

2024-07-02 来源:九壹网
1.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2.为什么美学与人生价值问题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 3.美学思想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4.美学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5.美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表现在哪几方面?

6.中国当代美学界对于美学研究对象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7.“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是美以及美的规律”之说的合理性与局限性何在? 8.“美学是艺术哲学,因此其研究对象是艺术”之说的合理性与局限性何在? 9.“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之说的合理性与局限性何在? 10.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为什么?

11美学为什么要研究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12.美学为什么要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

13.唯物辩证法与美学研究的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 14.美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15.美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16试述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要内容。 17.试述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要特点。

1.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首先,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研究的是人类的审美现象。 其次,因为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所以,美学就与人发生了密切联系。研究审美现象的美学离不开对人的研究,即使在研究作为审美对象的美的事物时,也是从人的角度出发加以研究的,并不是把美的事物作为与人无关的对象来研究的。 再次,美学离不开人,美学与人生价值问题紧密相联,美学问题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密切联系。 综上所述,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基本性质是一门人文学科,与其他许多人文学科有着许多方面的联系。美学离不开入,与人生价值有着重要联系。美学要研究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而人之所以会与审美对象发生审美关系;就是因为审美主体依据自己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去判断对象有无审美价值。显而易见,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建立必定以人的审美价值论态度为前提。这样;美学从根本上说就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 2.为什么美学与人生价值问题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

答:美学要研究审美对象,研究审美主体,研究审美对象 (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作为欣赏者的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说到底它所涉及的就是人,就是人生价值。人类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的历史演变是十分复杂的,然而这种历史演变本身却与人类自身价值的发现密切结合在二起。随着人类对于自身认识的不断深入,随着人类对自身价值的充分肯定,人类的审美范围也日益扩展。 另外,美学之所以与人生价值问题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还因为人生价值其实是涉及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美学问题则又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密切相关。一般说来,人类的社会生活分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大类,它们都包含了一系列美学问题。就物质生活而言,不论是物质生产还是物质消费都会涉及到不同的美学问题,满足人们不断发展的审美需要。同时,审美活动构成了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步骤。

3.美学思想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美学思想有两个基本特点: (1)应当能够借助语言文字形式进行传播,也就是说,美学思想具有语言文字的形式存在于典籍文献之中,并得以传诸后代。 (2)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不再像审美意识那样可以是一些感性直观的认识,而是远为深刻的能够揭示审美现象某些内在本质的理性认识,美学思想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4.美学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答:从审美意识发展到美学思想,再由美学思想发展到独立的美学学科。 5.美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表现在哪几方面?

答:首先,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它要研究的是人类独有的审美现象,人类的审美现象涉及的是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然而,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是无比广阔复杂的,从而使得人们对于美学研究对象的把握变得困难起来。 其次,审美现象不仅十分复杂而且常常会产生矛盾,更增加确定美学研究对象的困难。 再次,审美对象受到历史条件,民族和阶级状况的制约,从而具有历史性、民族性和阶级性这样一些重要特征;也是造成在美学研究对象问题上意见分歧酌重要原因。 此外,在审美活动中还存在着美丑转化的情况,在现实中属于丑的事物经过特殊的处理,比如艺术加工后,就可以转化成美的事物。

6.中国当代美学界对于美学研究对象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答:第一种观点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是美以及美的规律, 第二种观点认为,美学是艺术哲学,因此其研究对象是艺术。— 第三种观点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是美感经验,美学应以美感经验为中心去研究美和艺术。 第四种观点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7.“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是美以及美的规律”之说的合理性与局限性何在? 8.“美学是艺术哲学,因此其研究对象是艺术”之说的合理性与局限性何在? 9.“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之说的合理性与局限性何在? 10.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为什么?

11美学为什么要研究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12.美学为什么要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 7.“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是美以及美的规律”之说的合理性与局限性何在?

答:合理性表现在,能把美学与艺术理论的界限明确划分,把现实生活和自然界的审美现象也纳入美学的研究范围之内,强调了艺术美的现实基础等。 .,’ 局限性表现在,首先,美学以美、美的规律为对象,那么对于崇高、滑稽甚至丑是否应当研究呢?从美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看,上述现象已成为美学研究的对象,把它们排斥在外,‘难免有画地为牢之嫌,重蹈了自己所批评的仅仅把艺术作为美学研究对象的覆辙。 其次,在现实美与艺术美之间只是强调现实美的重要性往往会导致片面性,因为艺术是人类审美意识的最重要的产物,这是不容置疑的,只重视现实美而忽视艺术美,必定会使美学研究缺乏深层的支持面流于肤浅。难以更深刻地揭示人类审美活动的最普遍的规律。 8.“美学是艺术哲学,因此其研究对象是艺术”之说的合理性与局限性何在?

答:合理性表现在,第一,高度重视艺术在美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肯定了艺术美是比现实美更:为高级的美的形态。第二;在方法论上肯定了研究高级形态的艺术美对于理解较为低级的现实美所具有的方法论意义。 局限性表现在,首先,把美学研究的对象仅仅固定在艺术的框框内,无疑是画地为牢,把广泛存在的其他形态的美拒之门外,必定会严重影响美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其次,对于艺术的片面强调会模糊了美学与艺术理论的界限,还可能把美学的哲学思考性质排除掉,从而使美学仅仅停留在一般艺术理论的水准上,使美学研究失去了应有的思想深度。 9.“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之说的合理性与局限性何在?

答:合理性表现在,紧紧抓住审美活动与人类实践的联系,并以此为基础审视美学研究的对象问题,看到了美学研究的对象问题所具有历史性特点和人类实践的基础取代美学其他方面的问题的研究,因而把美学研究仅仅局限在这方面是不够的,同时也会忽视美学研究对象所具有的特殊性质。 10.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为什么?

.答: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定位在: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首先,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是普遍存在着的客观现象,美学必须以它为出发点开展研究。 其次,美学还必绣研究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它们是人类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观念形态的东西。 再次,美学应当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这是由艺术所具有的一些重要特点所决定的。

11美学为什么要研究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答:首先,通过对于世世代代的人们在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方面的历史演变的研究,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审美观念历史发展的轨迹,对以往的美学思想传统有一全面的把握,有利于今天的美学研究者批判继承,为对于美学基本问题的更深入的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其次,对于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的研究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上存在的种种审美现象。 12.美学为什么要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

答:(1)艺术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2)对于艺术的欣赏是一种不涉及直接功利性的审美行为。(3)对于审美对象的研究,通过艺术能更好地抓住其基本特征。(4)通过艺术研究审美观念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3.唯物辩证法与美学研究的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 14.美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15.美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16试述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要内容。 17.试述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要特点。

13.唯物辩证法与美学研究的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首先,人类的审美活动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但这些特殊规律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运动的一般规律”并非截然对立的,审美活动的规律首先从属于一般规律,其次才是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因此,唯物辩证法对于美学研究也就有了总的指导意义。 其次,作为具有指导意义的方法论,唯物辩证法是一种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辩证法,是一种彻底的辩证法。运用唯物辩证法研究美学就应当从客观存在的人类审美现象出发,研究审美活动的客观规律。这就是美学研究中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再次,唯物辩证法具有鲜明的历史性,人类历史的发展,人类意识形态的发展都渗透着历史辩证法。美学史上任何一种美学观点的提出,任何一个美学流派的形成都有其理论来源,都有与此前美学史的历史联系,也都处在美学思想历史发展的辩证运动之中,构成了这一辩证运动中的一个环节。研究美学问题必定要具有历史的观点,而这正是运用唯物辩证法研究美学的一个必须遵循的原则。 14.美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1)多样性。(2)美学研究的各种方法都与人生价值相联系。(3)美学研究的方法还具有多层次的特点。 15.美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答:首先是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其次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再次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16试述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要内容。

. (1)关于美的本质和起源的理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等著作中明确提出:“劳动创造了美”,并揭示了美与人的本质力量具有密切的联系。虽然他没有直接提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命题,但从他的论述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个命题正是他的一系列论述所能带出的必然结论。 (2)美的规律的理论。在审美创造问题上,马克思明确提出人类创造美的活动并不是任意的,而是有规律可循的,人类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美的事物。马

克思主义美学关于美的规律的理论充分肯定了审美主体的主体性,又不忽视作为审美创造材料的客观事物的规律性,从而对于人类审美创造作出了深刻的理论概括。 (3)异化劳动与审美活动相互关系的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实事求豆地细致分析,揭示了异化劳动的两重性在美学上所具有的两种意义:既制造丑,又创造美。异化劳动一方面使劳动者不幸,导致劳动者丧失对于美的事物的欣赏能力,另一方面却又能创造美的事物。 (4)艺术本质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探讨艺术的本质问题时,首先强调艺术作为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依赖关系。不过,艺术和经济基础的联系与政治、法律相比还是比较远一些。艺术就其本质而言,是人对世界的一种特殊掌握,而这种对世界的特殊掌握式,主要是通过典型化的方法来表现艺术家对于现实生活的认识的。 此外,马克思主义美学还对其他许多美学问题进行了论述,如文艺的社会功能问题、文艺的真实性问题等等。 17.试述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要特点。

答. (1)把美学问题与人类社会实践紧密联系起来。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谈到美和艺术的起源时,高度强调了人类劳动实践所起的决定性作用。马克思一再指出“劳动创造了美”,认为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形态,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支配,强调入在生产实践中能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 其次,把美的本质问题与人的本质紧密结合在一起。马克思在《手稿》中把人的本质规定为“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与他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把人的本质看成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提法表面上看似乎不一致,.但实际上并不矛盾。因为社会关系是在以物质生产劳动为中心的一切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如果说这两种表述有所区别的话,那就是一个从本源上来论述人的本质,另一个则是从现实表现上加以论述。因此,把美的本质与劳动相联系,其实也就是与人的本质相联系。从人的本质出发探讨美的本质,这无疑为解决美的本质问题提供了一把钥匙。 (2)马克思主义美学唯物、辩证地解决了美学中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绅关系印题。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又通过对自然的改造确证自己作为人这一族类的特殊本质。人通过自践活动使自然打上人的印记,成为人化的自然。人能认识客观规律,并运用客观规律驾驭客体,达到与客体的统一。人类的审美欣赏活动、审美创造活动都是主体与客体相契合、相融和的结果。 此外,马克思主义美学还渗透着巨大的历史感。可以说,马克思,恩格斯对于种种美学问题的论述都娴熟地运用历史的眼光加以审视,处处贯穿着历史的观点,从而使他们的美学观点把历史和逻辑有机地结合起来,具有强大的理论力量。

第二章 美论 1美的形象性

2美的社会性 3美是多层累的突创 4毕达哥拉斯学派5.美的客观性 6.“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7.美在愉快说:

8.美在关系说9.美是生活说: 10.美是理念说11.移情说

12.心理距离说: 13.美在形式说:

14.美在完满说 15美在无意识说 1.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的做法有什么合理性?其片面性在哪里? 2.从人的主观心意状态中探求美的做法有何积极意义?又会导致什么结果? 3.狄德罗“美在关系”的论断有何历史贡献于其不足之处又在哪里? 4.为什么说“美’是生活”的命题符合生活的常识,却不符合生活的辩证法? 5.中国当代美学家在美的本质问题上的争论形成了哪些学说?其代表性人物是谁? 6.现当代西方的一些美学家何以会反对给美下定义? 7为什么说抛弃对美的本质的哲学探讨是不可能的?

8.你认为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是否有关?人的本质属性有哪几个基本方面? 9.美的形式和创造依赖于哪些基本层面?

10.你认为“美在愉快”的说法有合理性吗?为什么? 11请谈谈“美在距离”说法的合理性及缺陷。 12请谈谈“移情说的片面性。 13.美的问题的性质是什么? 14.为什么说美是一种社会现象? 15.如何理解“劳动创造了美”? 16.为什么说“美是自由的形象”?

17.弗洛伊德的“美在无意识”的理论有无功绩和缺陷?

18.西方美学家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有哪些基本思路?其各自的核心内涵是什么? 19.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20运用“美是多层累的突创”理论来分析夏夜星空的美。

21请采用集合化的方式,以具有逻辑联系的若干个子命题所组成的命题群;对美的本质进行界定。 1美的形象性:是指美的事物和现象都是形象的、具体的;不是抽象的。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凡是美都是形象,能够被人感觉直接把握。

2美的社会性:是指美依存于人类社会,具有客观的社会内容,美与人类社会不可分割的属性。

3美是多层累的突创;是关于美的创造的学说,认为美的创造不是木种固定的实体所致,而是多种因素的积累,是一种

多层累的突创.基本含义是(1)从美的形成来说,它是空间上的积累与时间的绵延,相互交错,所造成的时空复合结构;(2)从美的产生和出现来说,它具有量变到质变的突然变化,我们还来不及分析,它就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一下子整个抓住了我们。

4毕达哥拉斯学派:由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及其信徒组成,成员多是自然科学家。‘他们认为万物最基本的元素是数,认识世界就在于认识支配着世界的数。美表现于数量比例上的对称与和谐,音乐就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统一,人体的美就在于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对称。他们找到了一些美的形式因素,认为美在于客观事物的均衡、对称、和谐、多样统一以及黄金分割等形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5.美的客观性:是指美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6.“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是德国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提出的著名命题。.他从客观唯心主义出发,认为只有理念才是美的,而且美的理念要获得一种感性的显现,要表现为一定的感性形象,才成为美。

7.美在愉快说:是西方关于美的本质的一种学说,认为事物引起的人生理和心理的快感是美的真正本质。代表人物有休谟等。

8.美在关系说:是西方关于美的本质的一种学说,认为美存在于客观事物本身包含着的某种关系中,这种“关系”才是美的本质。这是法国启蒙思想家、美学家狄德罗提出的对美的本质的认识。

9.美是生活说:美的本质的一种学说,认为美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生活才是美的本质。它是由俄国19世纪现实主义美学家、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的。

10.美是理念说:西方关于美的本质的一种学说。认为物质感性世界不存在美或美的属性,’美与某种超现实存在的神秘的非物质性的精神实体紧密相联,由于这种精神实体的注入或显现,才使客观事物成为美的。代表人物有拍拉图、黑格尔等。

11.移情说:是西方美学中有广泛影响的美-的本质论。它夸大移情的作用,把美的根源和本质归结为人的移情,否定美的客存在。它盛行于19世纪,曾经一度成为很有势力的一种美论。代表人物有立普斯等。 12.心理距离说::是西方现代美学中有影响的美的本质理论之一,认为美产生于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保持的适当的心理距离,否认美的客观存在。代表人物是布洛。

13.美在形式说:西方关于美的本质的一种学说,认为美仅在于事物的形式特征,即事物外部诸因素之间的和谐,忽视了事物内容的审美价值。如毕达哥拉斯学派。

14.美在完满说:西方关于美的本质的一种学说。认为事物通过其各部分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多样统一的和谐关系,伺它本身的概念或内在目的相一致,并同感受它的心灵形成和谐对应关系,就是完善的也就是美的。代表人物是莱布尼兹、鲍姆嘉登等。 15美在无意识说:’是弗洛伊德创立的关于美的本质和根源的学说。认为美属于无意识,是本能冲动的升华,美的本质就是无意识的欲望,特别是性的欲望。它夸大了无意识,特别是性本能的作用。 1.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的做法有什么合理性?其片面性在哪里?

2.从人的主观心意状态中探求美的做法有何积极意义?又会导致什么结果? 3.狄德罗“美在关系”的论断有何历史贡献于其不足之处又在哪里? 4.为什么说“美’是生活”的命题符合生活的常识,却不符合生活的辩证法? 5.中国当代美学家在美的本质问题上的争论形成了哪些学说?其代表性人物是谁? 6.现当代西方的一些美学家何以会反对给美下定义? 7为什么说抛弃对美的本质的哲学探讨是不可能的?

8.你认为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是否有关?人的本质属性有哪几个基本方面? 9.美的形式和创造依赖于哪些基本层面?

10.你认为“美在愉快”的说法有合理性吗?为什么? 11请谈谈“美在距离”说法的合理性及缺陷。 12请谈谈“移情说的片面性。 13.美的问题的性质是什么? 14.为什么说美是一种社会现象? 15.如何理解“劳动创造了美”? 16.为什么说“美是自由的形象”?

17.弗洛伊德的“美在无意识”的理论有无功绩和缺陷?

18.西方美学家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有哪些基本思路?其各自的核心内涵是什么? 19.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20运用“美是多层累的突创”理论来分析夏夜星空的美。

21请采用集合化的方式,以具有逻辑联系的若干个子命题所组成的命题群;对美的本质进行界定。

1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的做法有什么合理性?其片面性在哪里?

从事务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其最大的合理性就在于抓住了美具有感性形式这一特点。片面性:①脱离了社会实践②客观事务的感性形式是构成美的重要因素,但不能保证符合形式美规律的事物就是美的。同样的形式也可以构成不美或丑的因素。③认为美在事物的形式特性的说法也不适合一切美的事物,尤其是人类社会活中的诸多事物的美; 2.从人的主观心意状态中探求美的做法有何积极意义?又会导致什么结果?

.答;从人的主观心意状态中探求美;使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深入到了人的主观精神世界,看到了美与人的主观世界之间的关系,这是有合理性的。但这一求解路径会导致两方面的结果: (1)容易混淆美和美感的区别;(2)各人都会从各自的心意状态出发去横量美,甚至会出现“趣味无可争辩”的情形。如此一来,美就失去衡量的标准. 3.狄德罗“美在关系”的论断有何历史贡献于其不足之处又在哪里?

答:狄德罗“美在关系”的说法,其最大贡献是突破了过去把美当成某种单一的现象,或者某种孤立的因素,而从自然和社会生活各种相互的关系中来理解美。他不仅看到了美在事物本身的关系中,而且看到了作为客体的美的事物与作为主体的人之间的关系.不足之处在于,只是从直观的形式来理解事物的关系,没有从人的实践活动来探讨这些关系是怎样产生和形成的,而且也没有找到哪种关系才能产生美。,

4.为什么说“美’是生活”的命题符合生活的常识,却不符合生活的辩证法?

答:—人生活在生活中;把自己的本质对象化在生活中,因此,对人来说,生活就是美的,这符合生活的常识;但美是生活的论断却不符合生活的辩证法。因为生活中有美也有丑,我们无法说凡是生活都符合人的本质,凡是生活都是美的。只能说美和人的生活具有密切的联系,人们就在自己的生活中塑造美的东西离不开人们的生活。但美与生活是不同的,美是构成美的东西只所以美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因此不能把生活和美等同起来. 5.中国当代美学家在美的本质问题上的争论形成了哪些学说?其代表性人物是谁

答:中国当代美学家在美的本质问题上的争论形成了四种

(1)主张美是主观的,以吕荧和高尔太为代表;(2)主张美是客观的,以蔡仪为代表(3)主张美是主客观的统一,以朱光潜为代表;(4)主张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以李泽厚为代表。 6.现当代西方的一些美学家何以会反对给美下定义? 7为什么说抛弃对美的本质的哲学探讨是不可能的?

8.你认为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是否有关?人的本质属性有哪几个基本方面? 9.美的形式和创造依赖于哪些基本层面?

10.你认为“美在愉快”的说法有合理性吗?为什么? 6.现当代西方的一些美学家何以会反对给美下定义? 答::现当代西方的一些美学家反对给美下定义的原因是:

现代西方在美和艺术的观念上发生了重大变化。1968年以来;西方现代艺术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危机,现当代艺术以更为多元化的面目出现,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界限模糊,美学家给“艺术”下定义很困难,那么给美下定义自然也很困难,美学家几乎不可能再用以往那种统一的“美”的概念来涵盖现当代艺术。(2)现代艺术和美学理论的国际性以及不同文化区域和族群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对话,也促使人们放弃原先那种给美和艺术下单一性定义的做法。 7为什么说抛弃对美的本质的哲学探讨是不可能的?

答:这是因为,一方面美的问题不仅是学理技术上的分析问题,更是关系到整个人类情感和人生价值的问题,它既需要语义化的阐释和结构式的分析,更需要作哲学性的思悟和领会,惟有如此,才能让美这盏人类的心灵之灯精魂常在,永放异彩。尤其在当今这个高度技术化和市场化的社会,我们更应努力维护人性的高贵的一面,而美正是人性高贵的一面的表现,因此,美的本质问题和美的可定义性既不应否定,也无法回避。另一方面,对未知世界探索,对复杂事物的认识是人类心灵的客观需要,人类正是凭着对人生真理的僮憬和自身精神世界的不懈追求才不断地走向自我创造、自我解放,因此,美的本质问题不但无法否定,而且也是可田探讨的。 8.你认为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是否有关?人的本质属性有哪几个基本方面?

答: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有密切的联系,对美的本质的求解,有赖于对人的本质的哲学把握。人的本质属性有自然性、社会性、历史性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9.美的形式和创造依赖于哪些基本层面?

答:美的形成和创造依赖于: (1)自然物质层,它决定了美的客观性质和感性形式;(2)知觉表象层,它决定了美的整体形象和感情色彩(3)社会历史层,它决定了美的生活内容和文化深度; (4)心理意识层,决定了美的主观性质和丰富复杂的心理特征。

10.你认为“美在愉快”的说法有合理性吗?为什么?

答:有合理性。因为:,(1)美和愉快有一定的联系,人看到美的东西感到愉快,因此把美和愉快联系在一起,不仅是有道理的,而且也是很自然的;(2)主张美是愉快的,容易趋向于探讨人的内心反应,研究人的美感经验,。这可以补救那种单纯从外物的某种属性上或形而上学的概念上来探讨美的局限性。这就把美学的研究从客体的对象上转移到主体的心理经验上;(3)从审美欣赏来说,审美的快感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的。因此,悲剧的快感问题成了美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以上说明,把美看成愉快,具有一定道理的。 11请谈谈“美在距离”说法合理性及缺陷。 12请谈谈“移情说的片面性。 13.美的问题的性质是什么? 14.为什么说美是一种社会现象? 15.如何理解“劳动创造了美”?

11请谈谈“美在距离”说法的合理性及缺陷。

答:美在距离的说法抓住了美虽然离不开真,但毕竟不是真,—看到了欣赏和创造过程中的一些审美现象+具有一定合理性。它的缺陷是,没有从美本身的形成和性质上来探究美,只是从人对美所采取的一定的距离的态度来探讨美,很容易把美看成是人对现实的某种态度

12请谈谈“移情说的片面性。 答:“移情说”的片面性在于,; (1)过分强调感情,只看到感情的外射,没有感到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2)只把移情看成是一种单纯的挺神观照,在凝神观照中感情客观化,把人与观实在实践过程中所建立起来:的动态关系简单化为静态的观赏关系; (3)只强调主观的移情,没有看到,离开了审美对象一定的性质和结构形式,是不可能产生移情现象的;(4)感情是多种多样的,有美与丑之分,移情说忽视了对感情的具体分析,忽视了美与真、善的联系。

13.美的问题的性质是什么? 答,;美的问题的性质在于:要探讨美是什么,;是要透过美的现象去探讨美的本质,而所谓美的本质,是指凡是美的事物都必须具有某种质的规定性,有了这种质的规定性,美的事物才成其为美的事物,’也就是说,美酌本质是使美的事物之所以是美的根本原因和根据,—有了它,不仅美的事物成其为美的事物,而且它能说明一切事物的美。

14.为什么说美是一种社会现象?

答: (1)美是人类特有的欣赏对象,动物不具有美感。 (2)美是社会发展酌产物,人类社会出现以前没有美的存在,自然事物的美也是在社会的一定发展阶段产生的,自然现象还纯粹是自然现象,没有人化、变成人的现实的时候,是谈不上美的。美不是自然事物生而有之的。 (3)美不是个体现象,,而是社会的共同现象,是一种社会价值。这一切决定了美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不能脱离人类社会的。

15.如何理解“劳动创造了美”?

答,(1)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美是对人而言的,是依存于人类社会而存在的,而人正是劳动的产物,因此,劳动为美的存在提供了前提。 (2)人的劳动是一种自觉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有根本的区别,人类劳动的产品不仅是能满足物质需求的,而且也能满足精神需求,这为美的产生提供了可能;(3)美本身就是劳动的创造物,劳动成果体现着人们的创造力量,又表现着人的本质内容,使人类在劳动产品中直观自身,产生由衷的喜悦;因此,劳动不仅使美的产生成为可能,也在现实的创造着美。所以马克思说严劳动创造了美,。

16.为什么说“美是自由的形象”?

17.弗洛伊德的“美在无意识”的理论有无功绩和缺陷?

18.西方美学家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有哪些基本思路?其各自的核心内涵是什么? 19.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20运用“美是多层累的突创”理论来分析夏夜星空的美。

21请采用集合化的方式,以具有逻辑联系的若干个子命题所组成的命题群;对美的本质进行界定。 16.为什么说“美是自由的形象”?

答: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对象化就要有感性刀形式,有具体的形象,因此凡是美都是形象。虽然美都是形象,形象却不一定美。美的形象还应该是自由的形象·自由感是审美的最高境界。因为美的理想就是自由的理想,美的规律就是自由的律,美的内容和形式就是自由的内容和形式。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也离不开自由。因此,美是自由的形象。

17.弗洛伊德的“美在无意识”的理论有无功绩和缺陷? 答弗洛伊德的“美在无意识”说,揭开了无意识这个领域,.深人到人类心理结构的最深处,这是他的功绩。但是他片面夸大了无意识,特别是性本能的作用,是他的缺陷。表现在:(1)他性欲和本能冲动来解释美和一切艺术作品,不完全符合事实;(2)极力抬高无意识的地位,把人还原为动物:,用动物的无意识的本能来解释人类的艺术和美;是非常片面的,(3)他极力宣传性本能的作用,对西方性自由,文学艺术中的颓废倾向产生了影响。

1 8.西方美学家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有哪些基本思路?其各自的核心内涵是什么?

答:—西方美学家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有以下思路:(1)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其核心内涵是把美看成某种客观的物质属性,如毕达哥拉斯学派;(2)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把美看成是理念、神性或理念的感性显现,如黑格尔;(3)从主观心意状态中寻找美,把美归结为人的某种主观的心意状态,如”:在愉快说”;(4)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求美,认为美存在于客观事物本身包含着的某种关系中,如狄德罗;(5)从人类社会生活自身探求美,认为美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生活才是美的本质,如车尼雪夫斯基;(6)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认劳动创造了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是马克思主义美在总结前人理论的基础上,作出的科学论断 。

19.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答: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的定义虽然比较片面,但他把生活引人美学研究的园地,—把美学研究从虚幻的想象的理念世界引向了实实在在的现实世界,使美不再那么神秘,让美成为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现象,显得可亲可爱。这是他的一大历史功绩。同时,他强调艺术美是自然美的再现,强调艺术的源泉是生括,也有积极意义。

20运用“美是多层累的突创”理论来分析夏夜星空的美。

答:我们认为美的创造是一种多层累的突创,其基本含义在于:(1)从美的形成来说,它是空间上的积累与时间上的绵延,相互交替,所造成的时空复合结构; (2)从美的产生和出现来说,它具有量变到质变的突然变化,我们还来不及分析和推理;它就突然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一下子整个抓住了我们。夏夜星空的美;就是各种因素层层积累而突创的结果。那么,夏夜星空的美是怎样创造的呢?(1)要有星球群的存在,才能构成满天的星斗。(2)要有黑夜的环境,才能使星球的光照射出来。这些决定了夏夜星空美的客观性质和感性形式。(3)要有文化历史所积累下来的关于星空的种种神话和传说,这些星球的美才富有更多的意蕴,因为人类的审美感觉既离不开历史的文化传统,又离不开社会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它决定了美的生活内容和文化深度。(4)·观赏星空的人,各自所具备的心理素质、个性特征和文化修养,更会使他们在观赏同一个星空时,品味出不同的韵味和美。这是审美活动中主观方面的构成因素。夏夜星空的美是由以上各种因素和条件积累而成的,当各种条件都具备的时候,星空就会突然在我们眼前亮起来,成为美的形

象,让我们惊叹不已。

21请采用集合化的方式,以具有逻辑联系的若干个子命题所组成的命题群;对美的本质进行界定。

答:从现当代西方美学的发展趋势来看,探讨美的本质无法采取简单化的原则,无法给美下单一性的定义。为了在美的可定义性问题上实现否定之否定的逻辑追求,可以采取合化的方式,以由几个具有逻辑联系的子命题所组成的命题群来对美的本质加以界定。即: (1)人是“世界的美”。这一命题是说,美离不开人,美是对人而言的,美是在人对现实发生审美关系的过程中产生的, “世界的美”不在于自然,而在于人,因此,美不是自然现象,而是社会现象。 (2)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正因为美离不开人,因而美的本质也离不开人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决定了美的本质。而人总是在生命实践活动中把自身的本质力量在客观现实中显现出来,使现实成为人自己的本质力量的现实,一切对象对他来说也就成为他自身的对象化。这就意味着“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3)美是自由的形象。既然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所以凡是美都是形象,抽象的人的本质概念不能成为美;人的本质只有转化为具体的生命力量,在“人化的自然”中实现出来,对象化为自由的形象,这时才美,所以美是自由的形象: (4)美在创造中。因为宇宙在创造中,人生在创造中,美自然也在创造中。而且,美的创造并不是某种固定的实体所致,它是多种因素的积累,是多层累的突创。以上4个命题是有内在的逻辑联系的,它们组合在一起,涵盖了美的本质。

第三章 美感论

1人的美感与动物的快感的区别。

2.答:原始人美感的特点有三方面: 3.从逻辑上看,美感的多种因素是什么? 4.美感基本特点是:

5.美感与动物性感觉的区别

6.人的感觉能产生美感的主要原因是: 7美感的直觉有以下四个特点:

8.知觉和表象的主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9什么是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 10审美活动中产生通感现象的原因是 11什么是美感欣赏活动

12.审美欣赏活动与品味的差别在于: 13.审美欣赏的特点是

14.直觉的规律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5.直觉与知觉主要有两点不同: 16想象是:

17.情感的特性和作用是: 18什么是通感?

19理解在审美中的作用

20审美欣赏活动中的心理特征有几方面: 21抽象性在审美活动中的意义表现在: 22美感欣赏活动深层的心理特征表现为 23、社会实践工具在美感中的作用: 24:美感与动物性感觉的区别 25.:人的感觉能够产生美感-,其基本原因在于: 26.:美感深层心理的五个基本特征是:

1人的美感与动物的快感的区别。

答:人的美感与动物的快感有着本质的区别。动物的快感,是对环境适应的一种感觉。当环境适应于动物的时候,有利于动物生命力的发展,它就感到快适;当环境不适应于动物的时候,不利于动物的发展,它就感到不快适。动物的快感是本能性的,既无意识,也无自由,是它的种族的属性,先天地规定了它们的行动。它们世世代代都重复着同样的生活。动物的快感只是它整个种族的特征,而不是个体动物的特性。因此,它与人类的美感有着质的区别。 人类的美感,不仅是一种种族的生理上的快感,而且是有个性的,是不同的人面对不同的审美对象所产生的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享受。它以人的种族的自然禀赋作为基础,是在社会历史实践的过程中,经过世代的积累,所诞生和形成起来的。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殊的本质力量,这种人的本质力量,与人的种族本能有着根本区别。这也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所在。因此,人的美感不是人的自然禀赋,而是在人的自然禀赋的基础上经由社会历史实践的产物。 2.答:原始人美感的特点有三方面:

(1)以模仿动物为美。这是原始人经常性的行为,术的中心问题。也是原始艺 (2)“反感祖先形象的本能”。原始人模仿动物,以之为美,更重要的是要超越动物,向前发展。 (3)审美意识的模糊性和朦胧性。原始人的思维有一定的混乱性,因而他们的美感也显得朦胧混沌。 3.从逻辑上看,美感的多种因素是什么?

答:从逻辑上看,美感是多种因素的因缘汇合。 首先,美感的存在必须以人的审美能力的存在为前提。 其次,

美感的存在,是以人的审美心理的存在为基础的 再次,美感的存在方式,与人的审美态度密切相关。 最后,美感的存在需要一定的审美环境。

4.答:美感作为一种特定的感觉符合感觉的基本特点是:

(1)美感是客观的美的刺激和主观对于美的反应这两个方面构成的。对象首先要以审美的特征对感官进行刺激。 (2)美感同样离不开刺激感觉的光、色、形、声、味、气息和触等这样一些永远在变化的形式因素。 (3)美感体现了人在审美活动中的主导意向。

5.答:美感与动物性感觉的根本区别表现在两方面:

(1)人在感觉能力上并不一定超过动物,但人的感觉具有动物所没有的社会性特征。 《2)动物的感觉是一次性的,缺乏积累性,不能逐步完善;而人的感觉则有连续性和积累性,因而能逐步完善。 6.人的感觉能产生美感的主要原因是: 7美感的直觉有以下四个特点:

8.知觉和表象的主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9什么是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 10审美活动中产生通感现象的原因是: 6.人的感觉能产生美感的主要原因是:

(1)人的感觉特别是视听感觉,能够与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感觉的自由性,是产生美感的重要原因。 (2)人的感觉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所以能既是认识的器官,又是审美的器官。 (3)人的感觉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富有创造性的感性活动。 (4)与此相联系的,人的感觉还具有自由创造的想像力, (5)人的感觉器官经过长期的训练和锻炼,从社会实践中获得了丰富性和多样性的感觉,并且使得器官变得灵敏,为人具有高度的审美能力奠定基础. 7.美感的直觉有以下四个特点:

(1)感觉的直接性;(2)感觉的突然性;(3)感觉的专注性;(4)感觉的透明性。 8.答知觉和表象的主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完形作用。指人在知觉的瞬间,就把握客观事物完整的形象。 (2)选择作用。知觉本身不是被动地反映客观世界,而是主动地选择客观世界。 (3)意向作用。在审美活动中,选择是有一定意向的。这一意向,常常决定于个人的生活经验与爱憎的情感,乃至特定时刻的心情。 9什么是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

答:接近联想主要指两件物象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相当接近,人们习惯上将两者联系起来,从而一感受到甲便自然联想到乙,并引起相应的情绪反应。:i 相似联想主要是指两件事物之间,在性质或状貌上的某种类似,使人们习惯上把它们联系起来,从而由此物想到彼物。 对比联想是指由某一事物触发对于另一种性质、状貌截然相反、相对的事物的联想,从而强化了对两事物之间的对立关系的理解和感受。 10.:审美活动中产生通感现象的原因是: 首先,我们感受客观现实的美,不是从某一种感官出发,从人的整体出发。而是其次,为了更好地更充分地欣赏美,一种感觉器官不够用,常常需要借助其他感觉器官的帮助和补充。 再次,美感有时还借助于调动联想或想像的心理活动,由一种感觉器官过渡或扩大到另一种感觉器官;最后,各种感觉器官的交互作用,常常可以产生一种特殊的审美感受。 11什么是美感欣赏活动

12.审美欣赏活动与品味的差别在于: 13.审美欣赏的特点是

14.直觉的规律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5.直觉与知觉主要有两点不同: 11什么是美感欣赏活动

美感欣赏活动是主体对美的现象进行感受体验、观照 鉴赏和评价 12.审美欣赏活动与品味的差别在于:

(1)品味主要是一种官能上的享受,只要官能受到刺激,它在感觉上就会引起一定的定向反应,而审美欣赏不同。它不仅是一种官能上的反应,更重要的,它是一种精神上心理上的情绪反应。情绪反应没有定向性,它要受人的主观情绪影响.《2)味是物理上的事实,虽然有时也难以表达,但通过长期的实践,或者通过物理化学的分析,总可以总结出一套经验来。故而,对于品味来说,不管多么微妙,总有一套经验可以遵循和传授。而审美欣赏却没有一些固定的一成不变的物理规律。 (3)审美欣赏和品味;都具有主观的差异性。但是,品味上的差异是物质性的,以感官的刺激为前提,不仅有限,而且固定。审美欣赏的差异是精神性的,它是各人本质力量的显现。 13.审美欣赏的特点是;

(1)它是一种精神上的;充满了感情色彩的心理活动; (2)它不是固定不变的物理事实; (3)它是精神上的再创造,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因而主观的差异性极大。 14.直觉的规律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直觉的获得,虽然得之在瞬间,却与平日体验和修养的积累息息相关。 (2)直觉本身是在不断地深化和完善的。(3)直觉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不斯地转换和流动. 15.直觉与知觉主要有两点不同:

(1)直觉虽然已经经历了心灵的综合作用,但它所感受的,主要是一些分散的,个别的印象。知觉则把这些印象加以区分和概括,形成完形的整体。 (2)直觉排斥概念,完全专注于对象的外观形象,知觉则开始有了概念的活动,把一

定的概念赋予事物的感性形象,从而把感性形象提升到一定的理性高度上来认识。因此,知觉是感性与理性的统尸,是概念在感性形象中的活动。 . 16想象是:

17.情感的特性和作用是: 18什么是通感?

19理解在审美中的作用

20审美欣赏活动中的心理特征有几方面: 16想象是:

想象是人们在外在对象和事物的刺激下,在头脑中对原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精神活动过程。

17.情感的特性和作用是:

情感是审美心理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在感知的触发下,使整个审美过程浸染着情感色彩,对审美心理的总体活动起着推动作用。审美情感虽然以日常情感为基础,在生理快感的层面上有相通之处,但审美的情感主要是满足人们高级的精神需要,要让人惬意。同时,这种情感从直观的、狭隘的个人功利中升华出来,蕴含着更为丰富、深刻的社会性的内容,并且推动着想像力在审美活动中进行创造。 18什么是通感?

答: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种感觉器官虽有分工,但它们之间并不是相互割裂、互不相通的。一种感官的变化,常会引起其他感官的变化。它们之间还有协作,还有相互的影响和沟通。这种感觉现象就是通感。

19理解在审美中的作用

答:美感中不仅要有感觉和情感、想象,而且必须要有理解。我们把审美括动看成是具有社会意义的精神活动,那么,美感就不是一种单纯的感觉,而是渗透着有意识的理解。许多诗歌的领悟就离不开理解。如果诗歌写得很美,但我们弄不懂其中的暗喻和象征,弄不懂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我们也就不能欣赏它的美,至少不能充分欣赏它的美。可见,理解对于审美特别是艺术欣赏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审美活动中的理解,有助于了解和熟悉所感受到的外界的符号和信息。还有助于领悟审美对象中的深层文化意蕴甚至于领悟大自然的情调,也离不开从人文角度去理解。 20审美欣赏活动中的心理特征有几方面:

形象的直觉性,注意的集中性,感受的完整性,想象的生动性。 21抽象性在审美活动中的意义表现在: 22美感欣赏活动深层的心理特征表现为 23、社会实践工具在美感中的作用: 24:美感与动物性感觉的区别 25.:人的感觉能够产生美感-,其基本原因在于: 26.:美感深层心理的五个基本特征是:

21抽象性在审美活动中的意义表现在:

(1)在审美活动中,具象性与抽象性的结合,主要是通过想象实现的,从而创造出物我统一的审美意境(2)为了强化某种感情,加强抒情性,有时需要某种程度的抽象化。(3)在形式美的表现中,抽象化使得对象获得了无穷的表现.

22美感欣赏活动深层的心理特征表现为 (1)生理与心理矛盾的统一 (2)个性与社会性矛盾的统一 (3)具象性与抽象性矛盾的统一(4)自觉性与非自觉性矛盾的统一(5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矛盾的统一. 23、社会实践工具在美感中的作用:

实践特别是人在劳动过程中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不仅是人类诞生的必要重要条件,也是美感产生的必要条件。 人源于动物,与动物有一定的联系,具有兽性,又不断地力图超越兽性,发展成人性,其关键在于学会了制造和使用工具。通过制造工具,人对内具有了自我意识,确立了主体的世界;对外发现了客观规律,确立了客体的世界。与此同时,人也通过使用工具的劳动实践创造了美。即把主体的意识,灌注到客体对象中去,从而使对象成为主体意识的自我实现。在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同时就不仅仅是物质实用上的满足,同时也是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满足,于是美感就产生了。 从猿到人的关键性一步是工具的制造和使用,而人类美感的产生也同样开始于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人类从动物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最基本的本能欲望,与动物本身是没有什么区别的,但在工具的制造和使用过程中,人类保存并发展了这两种本能欲望。美感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由动物的快感进化而来的。同动物一样,,适应环境的选择,而且能通过工具的制造和使用,有意识地改造环境。这样,生存本能在工具的制造和使用过程中得到了发展。人类不断地创造着、欣赏着。不仅具有与动物一样的适应环境的快感,而且具有欣赏周围世界的美感。人类的性选择也是这样上升为只有人类才有的社会性的高贵的情感活动。人类的美感,来源于动物性的本能,却超越了动物性的本能。的观赏的态度。正是由于这种 随着人类制造工具的进一步发展,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人类从自然的必然中解放出来,超越了自然的限制和自我的限制。这时,人们才能把创造力量和本质力量,在客观对象中层现出来,既感受到自我与外界的和谐,又感受到了自我的解放和自由。人的美感也才能称得上成熟的美感。

24:美感与动物性感觉的区别,在于美感不仅是一种生物现象,同时更是一种社会现象。具体说,其区别主要体现在:

(1)人的感觉能力并不一定超过动物,但人的感觉具有动物所没有的社会性特征。 “人为万物之灵”,在于人的感觉能力具有社会性的精人的感官的社会性特征,使得感觉和人的内在的精神生活联系在广起。美感也就不只是停留在感官层面上的快感,而具有精神的意义。动物的感觉器官,只能产生满足生理本能的快感。人的感觉器官则除了生

理本能的快感外,还能产生精神性的美感。 (2)动物的感觉是一次性的,缺乏积累性,不能逐步完善;而人的感觉则有连续性和积累性,因而能逐步完善。人的感觉则经过不断的积累,形成一定的感觉经验,经过数十次的反复,还能遗传下来,使感觉能力日臻完善。而这一切,劳动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 所以,人的审美感觉的能力,不仅在生理结构上和动物不同,而且在有积累性和连续性上;在通过种族的遗传不断得到发严十:也和动物不同。正是这种不同,才使人的感觉和动物的感觉之间的差距愈来愈大。 25.:人的感觉能够产生美感-,其基本原因在于:

(1)人的感觉特别是视听感觉,能够与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感觉的自由性,是产生美感的重要原因。审美态度,而对象则呈现出一种供观赏的形式?这样所产生的美感,就不是生理需要上的满足,而是精神上的愉快与满足。这就是美感。是一种自然的禀赋,具有自然性之外,还在于它在社会历史产生发展中,超脱于物质的自然之外,能够以自由的观赏的态度来对待客观世界。美感的感觉是一种自由感。感觉的自由感是产生美感的一个重要原因。 (2)人的感斑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所以既是认识的器官, 又是审美的器官。:动物的感觉主要是感性的。理性是通过大脑而产生的,由理性协调的感觉,正超越了动物的感觉,成为产生 美感的感觉。它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和主动性。 它总是指向令人感到愉快的东西。 (3)人的感觉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富有创造性的感性活动。人的感觉才不同于动物的感觉,而能够产生美感,( 4)人的感觉还具有自由创造的想像力,从而把有限的感觉能力推向无限丰富的体验。一般动物的感觉能力与感觉器官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始终受到感觉器官的局限。而人的感觉则与思维和意志结合在一起.故不仅具有组织能力和造型能力,而且具有自由的想像力。包含着想像力的美感与感觉器官的关系,美感从感觉器官出发,也是以整个大干世界为对象,其中充满了自由的想象。 (5)人的感觉器官经过长期的训练和锻炼,从社会实践中获得丰富性和多样性的感觉,变得灵敏,为人具有高度的审美能力奠定基础;人类通过社会实践产生了语言和其他物质符号形式,人类把感官同这些符号结合起来,使得感觉从无意识的变成有意识的,经过教育和训练的感觉会变得非常熟练和有技术,从而便于从事审美的欣赏。 : 26.:美感深层心理的五个基本特征是:

(1)生理与心理矛盾的统一。生理是物质性的,心理是精神性,二者的矛盾是很明显.但是,美感欣赏就是通过生理上的感觉器官来与客观现实发生审美关系,并对客观现实作出审美的评价。 (2)个性与社会性矛盾的统一。美感欣赏是一种个人的活动,极富个性年彩。个性是一个人作为一个人的标志,是人类文化长期熏陶的结果,是一个人思想感情和精神品质的结晶。个性除了个别性之外,精神上具有独立自主性和表现形式的自由性。经过长期的实践和锻炼,从自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审美欣赏也是如此。但是,个性要独立,要 自由,而社会却要规范,要限制。要解决这一矛盾,要求在审美欣 赏中,鼓励个性自由,但真实的个性必须源于社会。压抑和束缚个 性的,不是符合历史前进规律的社会性,而是应当被历史淘汰的.我们把个性与社会性的矛盾相统 ,当成是美感欣赏时心理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应当沿着个性的方向,把个性与社会 性统一起来。 (3)具象性与抽象性矛盾的统一。审美欣赏的心理活动,不是在抽象的概念中进行,而是在具体的形象中层开。具象性与抽象性,.是人类心理结构中一对既矛盾又统一的范畴,是相辅相成的,尽管在通常意义上,形象的方式和概念的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各自有其特殊的规律、特殊的功能,但它们都统一于人的内心结构之中。产生的形象的思维方式与概念的思维方式也就不能绝对分开。抽象性不仅与具象性统一在一起,而且融贯在具象性之中;在审美活动中,具象性与抽象性的结合,主要是通过内心所引发的丰富的想象来实现的,从而创造出了物我统一的审美境界。抽象化在形式美的表现中,也可以使对象获得无穷的表现力。 (4)自觉性与非自觉性矛盾的统一。艺术创造和美感欣赏是一种高度自觉的行,却又常以不自觉的形式出现。因此我们更容易注意它的非自觉性的一面。但是,美感欣赏也并非都是非自觉、非理性的。审美欣赏虽然有其非自觉性的一面,但这非自觉性的一面,是与自觉 [统一在一起的,归根到底,它是自觉的。(5)功利性和非功利性矛盾的统一。,美感’人们的精神需求,这本身也是一种广义的功利性。审美欣赏:实践的产物,它是适应了人类社会实践需要而产生的。社会:身也是有功利性的。审美欣赏的功利性,它的内容和性质随历史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但它在广义上却始终存在着。审美欣赏将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统一了起来。超出了个人狭隘的功利打算和利害感,不具实际的物质利益和功利性;但另一方面,使人超出庸俗的个人主义的范围,从而达到把人符合社会前进利益的广义的功利目的。

第四章 审美范畴论

1.审美范畴 2.崇高 3优美 4.悲剧性 5.喜剧性 6.丑 7.艺术丑

1、优美在自然、社会、艺术中的表现? 2、康德对崇高的看法?

3.说明美学史上对崇高的认识尽怎样发展的。 4.说明美学史上对优美的认识。

5.略论西方悲剧性意识的历史发展过程。 6.谈谈你对悲剧效果的看法。

7.请阐述西方美学史上关于喜剧性产生原因的几种观点。 8.请谈谈喜剧性的笑的特征。 9.谈谈丑的审美意义。

10.谈谈美与丑的辩证关系。 11.为什么说丑是近代精神的产物?

12.丑的历史发展是怎样的? 13.为什么说丑不等于恶? -

14.如何理解马克恩所说的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变和人物都出现两次,第一次作为悲剧出现,第二次作为喜剧出现? 15.喜剧性的本质是什么?

16.艺术丑就是艺术作品中对丑的表现吗? 17.请谈谈悲剧的本质。

18.请谈谈崇高的本质。崇高存在于哪些领域中? 19.谈谈生活丑与艺术美的关系。 20试述优美的本质和特征。

21举例说明艺术作品中反映丑的对象不等于艺术丑

1.审美范畴:是人们在长期审美活动中形成的、能帮助人们认识和掌握审美现象的一些使用最普遍、最基本的种类概念。主要有崇高、优美、悲剧性、喜剧性、丑等。

2.崇高:是审美范畴之一,与优美相对。崇高是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弓t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崇高是人的本质力量经由对象的震撼和压抑而获得的显现。 3优美:又称秀美,是通常所说的狭义美,与崇高相对,;是审美范畴之一。优美的审美对象在形式方面一般都具有小巧、。柔和、清新、秀丽、细腻、圆润等特征,在内容方面一般都不呈现激烈的矛盾冲突,而表现为矛盾双方的暂时相对静止状态。在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上则表现为十分协调、和谐统一。优美是最易为人们所接受的美的形态,给人赏心悦目的愉快之感。

4.悲剧性:审美范畴之一,与喜剧性相对。概括人的审美对象中一种重要审美属性。它是具有正面素质或英雄性格的人物由于坚持正义或积极进取,而与现实环境之间发生的冲突,冲突中正面人物因感性生命遭到摧残和毁灭而成就了精神生命的永恒价值,从而激起悲壮之情而使人们的心灵得以净化,精神得以提升,产生审美愉悦。它与戏剧类型之一的悲剧及日常生活中的悲剧含义是不同的。

5.喜剧性:审美范畴之一,与悲剧性相对。是一种重要的审美属性,喜剧性所引起的效果是美,是笑,但并不是生活中所有的可笑的现象都具有喜剧性。对象以倒错、自相矛盾、背理等形式表现出来,‘从而引起人们发笑,喜剧性的笑不但是生理性的反映,更是一种心理反应,从中体现了一定的社会意义。因此,从本质上说,喜剧性就是以笑为手段,去否定生活中的不协调的形式,从中肯定生活中的美的艺术、社会现象、生活现象,乃至社会历史事件。 6.丑:审美范畴之一与美相对,具有与美相反的内涵性质的事物的属性。丑是一种否定性的价值,它使人厌恶、鄙弃、反感。当人的本质力量受到窒息和排斥,而非人的本质力量却以堂皇的外观闯进了我们审美的领域,它在对象中显现出来的就是丑。在现实生活中丑总是具体的、形象的,是对人而言的。丑的事物往往是违背自身发展规律,有碍于人生的,·其外在的组合形式是凌乱的。不能怡人的。丑的审美意义就在于可以以丑衬美,而旦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的灵心点化,可以转化成艺术中的美。

7.艺术丑;艺术丑作为艺术美的对应面,是对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的否定,它与生活丑不同,而且艺术作品反映丑的对象不等于艺术丑。”,艺术丑指的是艺术作品的内容虚假.腐朽,技巧伪劣,也指技巧上的失败。另外艺术丑还指一种特殊形式的美。如园林艺术中的山石以“丑*’为美。的。 1、优美在自然、社会、艺术中的表现? 2、康德对崇高的看法?

3.说明美学史上对崇高的认识尽怎样发展的。 4.说明美学史上对优美的认识。

5.略论西方悲剧性意识的历史发展过程。 1、优美在自然、社会、艺术中的表现?

为作为社会性的人的个体合乎礼仪、道德规范的言行举止及其所反映的一致的思想观念,衣着打扮合适得体,内外和谐统一,给人以优美感。在社会生活中,优美则表现为社会关系的和谐融洽,社会生活的稳定、平和。艺术中的优美,表现为作品中反映的自然景物、社会个生或百造的氛围以其合规律、合目的性使主体感受到其中的和谐统一‘严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由于艺术中的优美是现实中的优美经过艺术有选择加工的产物,因而它更具感染性,给人更强烈的美的享受,更鲜明的显示出优美的美学特征。

2、康德对崇高的看法?

康德继承了英国经验主义的崇高观,并从理性的高度对崇高进行了探讨。康德认为崇高的特征是“无形式”,即对象的形式无规律、无限制或无限大,我们只能凭借超感官的理性,在心灵的想象中来把握,即崇高不能包含在任何的感性形式里,而只涉及理性的观念。康德还把崇高分为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两种,并特别强调道德情操和文化教养对于崇高的重要意义。他认为崇高是人对自己伦理道德的力量、尊严的胜利的喜悦,是与理性观念直接相联系的,康德的观点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但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3.说明美学史上对崇高的认识尽怎样发展的。

崇高的范畴主要是从西方引进的,中国古代相关的概念有“大” “阳刚”以及类似崇高风格的“风骨”等。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提出“崇高’’这一范畴的是朗吉诺斯,他在《论崇高》中论及了这一美的范畴。博克最早把优美与崇高并立起来加以研究,,认为崇高以痛感为基础,是痛感向快感的转变。康德进一步把崇高进行了分类,认为崇高分为

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两种。黑格尔则认为崇高是理念压倒形式,对崇高进行了分析。

4.说明美学史上对优美的认识。

在西方美学史上,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奉学家博克认 为优美的品质有6种,第一次把优美与崇高加以系统地对照分析,总结出了优美的形式特征。康德从哲学上阐述了崇高与优美的不同 性质,否定了它们同属于审美形态的共性。黑格尔进一步区分了优 美与崇高,认为优美是有限的感性形式压倒无限的理念内容。 从中国美学史上看,战国时期的《易传》的观点,形成了中国古典美学关于艺术美的阴柔美与阳刚美两大基本类型。魏晋以后,我国古代的文论、画论,对优美的性质、特点有了更详尽的探讨,清代姚鼐则明确地将美概括为阳刚与阴柔两类,并对阴柔之美,即优美的特征作了典型的描述,

5.略论西方悲剧性意识的历史发展过程。

西方悲剧性意识的历史演变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L命运悲剧。在古希腊的神话和悲剧中,认为人生的悲哀和痛苦,是由神支配的,先天的,因而是无可逃避的命运。(2).性格悲剧。文艺复兴以后,人由神本世界回到了人本世界,这时性格悲剧取代了命运悲剧。(3).社会悲剧。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个人与社会的矛盾成了时代的主题,社会的不合理给人造成了悲剧。(4).叔本华,把悲剧从重大的社会矛盾推向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认为人生就是悲剧。 6.谈谈你对悲剧效果的看法。

7.请阐述西方美学史上关于喜剧性产生原因的几种观点。 8.请谈谈喜剧性的笑的特征。 9.谈谈丑的审美意义。

10.谈谈美与丑的辩证关系。 , 6.谈谈你对悲剧效果的看法。

悲剧是正义力量遭到摧残和毁灭,因而让人产生悲壮感,产生痛感,但同时又感受到了正义的力量,感受到精神生命的永恒价值,使人们在悲悯和惊赞中产生探索真理和追求进步的信念和勇气,激励人们奋进。悲剧的效果是积极的,让人正视世界的现状、生存的意义,颖悟历史性的矛盾,在悲壮之中对人生大彻大悟,最终起净化作用。悲剧让人在黑暗中看到了光明.

7.西方美学史上关于喜剧性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霍布斯的突然荣耀说”或鄙夷说”,认为喜剧性来自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发现别人的欠缺,对别人缺点的鄙夷;一是突然发现自己的优越,所以有一种荣耀感。 (2)。“乖讹说”或“预期失望说”。康德、叔本华持这种观点,认为喜剧性来源于打破现有的秩序或规律,让人的紧张的期望突然消失。 (3)柏格森的生命的机械化。认为喜剧性的产生原因,就在于动作、姿态、形体的机械化。 (4)弗洛伊德的“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说”,认为喜剧性来自于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

8.请谈谈喜剧性的笑的特征

喜剧性最显著的效果是引起人们的笑,喜剧性的笑有如下特征:(1》喜剧性的笑是人类才有的具有社会性内容的心理现象。(2)笑的感情必须与理智作出的是非判断无关,与强烈的憎恶之情不相容。 (3)笑要有共鸣。· 9.谈谈丑的审美意义。

作为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丑的美学意义在于:;(1)丑是美的对立面,能以丑衬美。(2)世界的发展有待于丑的刺激,丑是刺激人们前进的一种重要动力。 (3)审丑历来都是人们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历来的文学艺术都有表现奇丑怪异的杰作。(4)现实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的灵心点化,可以转化成为艺术中的美,即化丑为美”,进而成为抨击丑的巨大的艺术力量;

10.谈谈美与丑的辩证关系。 (1)美与丑是相互对立的。二者有明确的界限;美的反面就是丑,二者在相互斗争中发展。(2)美:与丑相互依存,互为条件不可分离,没有丑就不可能有美,反之也然。(3)美丑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1.为什么说丑是近代精神的产物? 12.丑的历史发展是怎样的? 13.为什么说丑不等于恶? -

14.如何理解马克恩所说的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变和人物都出现两次,第一次作为悲剧出现,第二次作为喜剧出现? 15.喜剧性的本质是什么?

11.为什么说丑是近代精神的产物?

是近代精神的产物,原因是:近代自然科学发达,一方面打破了上帝创世的神话,另一方面也打破了理性万能的看法;人开始正视自身的反人性的本质力量,正视自己本质的丑的一面 (2)19世纪和20世纪都是“英雄”辈出的时代,·但也是人类遭灾遭难的时代。痛定思痛,人们内心传统的美的殿堂遭到摧毁,而把丑当作新的桅杆树立起来; (3)20,世纪后,工业化的西方社会,出现了种种畸形和矛盾:一方面生产高度社会化;另一方面生活又高度个人化、孤独化。在冷漠的世界中人们要求感情和心灵的刺激。在这方面,.丑更胜于美。这样,为了刺激,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人们就宁愿追求丑·。因此,丑成了近代精神的产物。 12.丑的历史发展是怎样的?

丑的历史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原始时代。丑以怪诞凶恶的面貌出现;,但在当时不认为是丑,而认为是美,:或美丑不分,美丑混杂。(2)古典时代。从古希腊到19世纪,高唱美的赞歌,美就是美,丑就是丑,美丑分明。,(3)西方现代主义时代。一方面又回到了原始时代,美丑不分;另一方面,又进一步有意识的发现丑,表现丑,把丑当作美,丑成了美。

13.为什么说丑不等于恶? -

丑与恶虽然有密切联系,但丑并不等于恶。(1)恶显示为形象才能成为丑。(2)丑是恶的表现的一个侧面,主要指人物形象上的表现。恶与功利的关系是直接的,而丑的形象和功利的关系是间接的。对丑可以从形象上把握。,对恶则通过概念去把握。 (3)长相的丑与恶没有必然的联系。(4)在阶级社会中,环同的阶级可能对丑有一致的评倚,而对恶可能有截然相反的标准。:

14.如何理解马克恩所说的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变和人物都出现两次,第一次作为悲剧出现,第二次作为喜剧出现? 马克思的这段话深刻地揭示出悲剧与喜剧的本质区别。在他看来,人类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新的事物不断战胜旧事物是历史的必然。但是新的社会势力开始的时候,斗争艰苦,遭受挫折,被逆历史潮流的势力所镇压,其结局是悲剧性的。而这种新的社会力量上升为统治势力后,逐渐走下坡路甚至成为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势力时;就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它的失败则变成是喜剧性的,;其本质是可笑、滑稽的。历史的发展就是这样的二卟新陈代谢的过程。 15.喜剧性的本质是什么?

喜剧性的本质是以笑为手段,去否定生活中的不协调的形式,”从中肯定生活中的美的艺术、社会现象、生活现象,乃至社会历史事件。

16.艺术丑就是艺术作品中对丑的表现吗? 17.请谈谈悲剧的本质。

18.请谈谈崇高的本质。崇高存在于哪些领域中? 19.谈谈生活丑与艺术美的关系。 20试述优美的本质和特征。

21举例说明艺术作品中反映丑的对象不等于艺术丑 16.艺术丑就是艺术作品中对丑的表现吗?

艺术丑不是艺术作品中对丑的表现。艺术丑是对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的否定,与艺术作品反映丑的对象不是一回事。艺术家表现丑的对象时,—::由于所塑造的形象申体现了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作品本身可以是美趵。作为艺术美的对应面,:艺术丑指的是艺术作品的内容虚假、腐朽,技巧伪劣,又指技巧上的失败。另外,艺术丑还指一种特殊形式的美。如园林艺术中的山·石以;“丑”为美,这里的“丑”,实际上指一种不规则的美,是一种险怪突兀的美; 17.请谈谈悲剧的本质。

悲剧是主人公由于坚持正义或积极进取,而与现实环境之间发生的冲突,’冲突中主人公因感性生命遭到摧残和毁灭而成就了精神生命的永恒价值‘:从而激起悲壮之情而使人们的心灵得以净化,„:精神得以提升厂悲剧冲突的实质在于主体所代表的正义精神与永远不能满足的现实之间发生了矛盾。而矛盾的结果,是精神取得了胜利。恩格斯指出,悲剧的本质正是由“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所决定的,悲剧是新旧两种社会力量的尖锐矛盾以及这一矛盾在一定历史阶段的不可解决,因而导致正面人物的失败或灭亡。它通过个人的苦难和死亡,体现出包含在独特个性之中的不朽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东西。’ 18请谈谈崇高的本质。崇高存在于哪些领域中?

崇高是人的本质力量经由对象的震撼和压抑而获得的显现,它既是客观存在的宏大的现象,又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自我显现,二者缺一不可。崇高是美的一种具体形态,具有感性形式,它以现实客体压倒实践主体为特征,当受到压抑的实践主体充分激发起其本质力量进而征服、·掌握客体时才产生。因此,崇高不是主客体和谐统一的静态美,而是双方在对立、冲突之中趋向统一的动态美。 崇高存在于自然领域、社会领域和艺术领域中。 19.谈谈生活丑与艺术美的关系

(1)艺术的美不美,.不在于生活是丑还是美。生活的美可以成为艺术的美,生活的丑也可以成为艺术的美。生活丑经过艺术的表现,体现了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就可以转化成艺术美。 (2)生活中的丑成为艺术中的美,不是丑变成了美,而是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的表现,变得更典型了,暴露了丑的真实面目,让人能真实的认识丑的本质。因此变美的不是丑本身,而是艺术。(3)生活中的丑常不以丑的面目出现,甚至把自己打扮得很美;艺术能够把生活如实地写出来,帮助人们辨别美丑,把生活中被颠倒了的美丑重新颠倒过来。 20试述优美的本质和特征。

优美又称秀美、纤丽美、阴柔美、典雅美等。作为美的范畴,亦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优美是人类活动中目的和现实的一致,是真与善的统一,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它表现了人与自然的一种和谐关系;’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最先发现、最常见到的客观世界的一种审美属性。作为美的典型表现形态,优美的本质在于人与世界的和谐共存,·是人对这,种和谐状态的情感肯定,展示了主体和客体在实践中经过矛盾斗争所达到的平衡、统一的状态。优美的基本特征是和谐。具体表现在 (1)优美是建立在人与客体世界的最终的和谐共存关系中‘优美与崇高相反,它没有主客体斗争历程的痕迹,不是以一方压倒另厂方而达到统一,而是现实与实践、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交融无间的相对统一;是一个已经实现统一的形象实体,以比较单纯直接的形态表现了现实对实践的肯定。 (3)就整体而言,优美对象是内外关系的和谐;是外观形式与美的内容的相互协调,以及个体形态与普遍内容完美有机的结合。优美的对象不呈现为激烈的矛盾冲突,表现为矛盾双方的暂时相对静止状态,要求用舒缓、轻柔、渐次、淡雅、精致、圆润等形式表现出来,体现均衡、对称、比例等特点。因此,优美的事物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总是互为表里、和谐完美地层示着美的形式的自由本质,从而达到交融无间、浑然一体、和谐同一。 (3)优美的事物在感性形式方面多具有小巧、柔和、精致、轻盈、绚美、秀雅、圆润等品格。无论在自然领域、社会领域、艺术领域,优美都体现了柔和、宁静的特色,展现出翱谐的审美特征。

21举例说明艺术作品中反映丑的对象不等于艺术丑

艺术丑是指艺术作品的丑,与艺术美相对应。艺术美是对艺术家的创造、智慧、力量的肯定,艺术丑则是对艺术

家创造性劳动的否定。衡量艺术作品的美丑标准不是看作品所反映的对象的美丑性质,而是看艺术家怎样去表现对象。生活丑可以成为艺术描写的对象,这是艺术创作的特性决定的。但是,艺术作品中反映丑的对象并不等于艺术丑。因为作品的美是决定于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而形象的丑则是体现了客观对象的性质,是两回事。艺术家表现丑的对象时,由于所塑造的形象中体现了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作品本身可以是美的。下面以17世纪西班牙画家拉斯开兹所画的《教皇英诺森十世像》为例,说明艺术作品中反映丑的对象不等于艺术丑。 《教皇英诺奉十世像》是丑的形象。教皇那斜视的三角眼,紧缩而微竖的眉头,鹰勾形的鼻子,表现出教皇的阴险、狠毒与威严;正襟危坐,左手拿着一张签署的纸条,表现出教皇的权势;座椅上镶嵌的宝石、手指上闪光的戒指、红色缎子的僧幅、法衣象征着财富,这一切构成了人物形象的丑,揭露了客观对象的丑的本质。但是作为一件成功的艺术作品却是美的。因为艺术美虽然来自生活,但艺术美并不是完全决定于作品所反映的对象是什么,艺术家在反映现实丑的时候,并不是自然主义地 细节,;而是着重刻划丑的本质特征。《教皇英诺森十世像》,是画家精湛技巧;创造智慧的欣赏。,这说明艺术作品形象可以显示出艺术美来,与艺术丑没有必然的联系。

第五 章 艺术论 (一) 1、游戏说2.集竺无意识 3.模仿说4.表现说 5.有意味的形式 6.符号说7载道说 8.娱乐说

1游戏、艺术区别

2模仿说的合理性根本缺陷 3表现说的进步性 4 如何品价艺术性

5.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区别在于:

6抽象思维与意象思维的区别有四个方面: 7艺术品的四个结构层次是: 8意象是什么 9意象的生成过程 10意象基本结构,

11.意象的主要类型是: 12意象的物态化 13意象的物化

14.意象的基本特征是: 15 意境主要是

16.意境与意象的主要区别在于: 17“无我之境”、“有我之境”区别 18.艺术的审美功能 19.艺术的娱乐消遣功能 20艺术的认识作用: 21艺术的道德教育功能. 22.艺术的宗教感化功能 23艺术的启迪作用

24.艺术的政治宣传功能 25.艺术的心理平衡功能 26艺术的社会干预功能. 27.艺术的文化交流功能, 28艺术如何渗入非艺术领域

29艺术品的基本层次结构、功能相互关系 30 谈 谈审美对艺术的核心功能 的认识

1、游戏说:由德国古典美术的奠基者康德提出,后由席勒、斯宾塞等人发展加以完善。倡导者认为,艺术本质是一种游戏,由游戏发展来的。一方面,艺术和游戏具有虚构的力量,富有拓展性和能动性;另一方面,它们所引起的快感是消除了一切主观偏见和现实差异的,是·忘我的。.席勒更认为,游戏是消除人性分裂的一种特有的理想活动。 2.集竺无意识:集体无意识说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荣格发展了他的老师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把“无意识”分为 “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两种,认为“集体无意识”是由遗传保存下来的一种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潜藏于意识深层的朦胧精神。艺术家正是在“集体无意识”的驱动下进行艺术创作的,艺术起源于集体无意识。 、 3.模仿说:模仿说是古希腊时人们界定艺术的普遍观点。柏拉图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理念,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艺术又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艺术的本质因而是模仿的模仿,这种模仿也就是不真实的、虚幻的。亚里士多德则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因而也就肯定了模仿它的艺术的真实性。以再现现实为宗旨的现实主义文艺可以说是模

仿说的最高发展阶段

4.表现说:西方18、19世纪浪漫主义思潮,标榜“自我表现”,冲破了“模仿说”的罗网,表现说于是兴起。表现说批评模仿说机械复制,强调艺术必须以表现主体感情为主。

5.有意味的形式;本世纪英国美学家、艺术鉴赏家克莱夫·贝尔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有意味的形式”。所谓“形式”,就视觉艺术而言,指由线条和色彩以某种特定方式排列而组合起来的纯粹的关系,它把通过形式组成的画面所可能有的指示、意义、记录的信息、传达的思想、以及教化作用等现实生活的内容全部排除在外;所谓“意味”,贝尔认为乃是这种纯形式背后表现或隐藏着的艺术家的独特的审美情感,审美情感是意味的惟一来源。艺术就是艺术家创造的、能激发观赏者审美情感的纯形式,.是美的结构,也即“有意味的形式”。

6.符号说:当代美国女哲学家苏珊·朗格提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是一种非逻辑、非抽象的符号,具有表现情感的功能;艺术符号所表现的情感不应是个人瞬间的情绪,而应表现一种人类的普遍情感或情感概念,它能展示人的经验的、情感的、内心生活的动态过程的.‘‘生命的形式”,能表现出人类的情感和 “生命形式”的内在本质 7载道说:较早可追溯到孔子;而唐代文学家、‘哲学家韩YU则加以完善,认为古文是为了宣传儒道而存在的,并非是为了缘情。柳宗元也认为文章因道前贵,文章家因道而尊。这样,将文置于道的约束下,先道而后文,猛烈地抨击了无情而故意以矫情为文的风气。

8.娱乐说:娱乐说可分“自娱”和“娱人”两个方面,艺术家借助于创作中的想象,在幻想世界中实现自己虽向往但在现实中却不能自己的愿望,追求、希冀和理想;从而达到“自娱”。娱人则是使他人产生快乐。 1游戏、艺术区别

2模仿说的合理性根本缺陷 3表现说的进步性 4 如何品价艺术性

5.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区别在于:

1游戏给人的是纯粹的虚幻性,艺术则提供给我们深刻的真实性;游戏可以使我们沉浸在单纯的悠闲的快感中,艺术却能以其深邃而广阔的思想内涵,给我们以审美快感以外的人生启迪。因此,把艺术仅仅归结为游戏显然是片面的。 2模仿说的合理性根本缺陷

模仿说的合理性在于,始终把艺术与现实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把艺术看成是再现和认识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因而把握到了艺术产生的源泉。 模仿说的根本缺陷在于,一方面,它把艺术本质局限于“模仿”世界的认识论范围,而忽视了艺术自身的审美特质;另一它忽视了艺术创造的主体性和表现性,因而未能全面揭示艺术的本质。 3表现说的进步性

在于,把艺术本质同艺术家主体情感的表现联系起来,突破了把艺术仅归结为模仿、认识外在世界的局限性,突出了艺术的审美特性,比模仿说更接近真理,在美学史上是一大进步。 表现说的局限性在于,完全回避艺术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无视主体情感的客观根源,因而仍是片面的。 4 如何品价艺术性

符号谎综合了表现说和有意味的形式说,把艺术的本质与人的符号本质联系起来,理论上达到了更高的层次;但也因而把艺术本质非社会化,非历史化了,由于将人的社会、历史本质降低为自然性;生物性的产生命运动”,所以不能正确地解决艺术的本质问题。 5.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区别在于:

《1)艺术品是人工制品而不是自然物; (2)艺术品是精神产品,而不是物质产品; (3艺术品主要是意象思维的结晶,而不是抽象思维的成果。 联系在于: (1)经过审美加工和创造,非艺术的自然物和人工制品可以转化成艺术品; (2)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向非艺术品领域渗透,拓宽艺术品的领地,增添艺术的门类和品种,并使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富有艺术情趣和审美意味。

6抽象思维与意象思维的区别有四个方面: 7艺术品的四个结构层次是: 8意象是什么 9意象的生成过程 10意象基本结构,

6抽象思维与意象思维的区别有四个方面:

(1)抽象思维是对世界(包括人类社会)的各种观实关系的理性认识与概括,属认识论范畴;意象思维对世界的掌握主要不是理性认识与概括,更确切地说,主要不是认识,它通过想象、幻想、.联想等方式创造一个虚构的、非现实的意象世界来超越、否定或提高现实,它当然包括某些认识因素,但主要不属认识论范畴,而属心理学范畴。 (2)抽象思维运用的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逻辑工具,以导向纯粹的理性、一般、普遍、抽象为特征,排除了感性、个别、特殊、具体;.意象思维则恰恰相反,始终以个别、特殊、具体的感性意象运思为特征,它可以透过这些意象来呈现、暗示某种一般、普遍、抽象的观念,但一般不导向赤裸裸的纯粹的普遍理性概念。 (3)抽象思维目的在求“真”;意象思维目的在隶“美”。 (4)抽象思维的成果是理性认识和理论形态的精神产品;意象,思维的成果则是它所创造的凝定了审美经验的意象世界,这就是艺术品。 7艺术品的四个结构层次是:

(1)物质实在层。指艺术品赖以在时空中存在的物质实体和媒介。(2)形式符号层。指各类艺术:自己独特的指向意象

世界的形式符号。 (3)意象世界层。·。指建立在前两个层次基础上界。这是艺术品结构中的核心层次。 (4)意境超验层。是意象世界背后所蕴含着的富有形而上的人生哲理意味的最高境界。 8意象是什么

“意”指主体在审美(包括创作)时的意向,;意图;意S、意念厂意欲,:表达的思想情感?人生体验、,;审美理想、艺术追求等等;“象”,则指由想象创造出来,能体现主体之4(意”f并能为感官所直接感受、知觉、体验到的辈璃实的麦氟.·(包含艺术抽象之表象)i“意”由“象气:来负载,追象飞肉“彦”李充实;二者合为一体便是“意象’ 9意象的生成过程

*意”—由“象”来负载, “象”由“意”来充实,二者合为一体使是“意象”。‘但两者并非是机械的相加或凑合,而是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形象、情与景;内与外、质与文等在特定的审美状态下的碰撞\\渗透、交融、化合,是一个动态的心理过程,这就是意象的生成过程。 10意象基本结构,

.意象不是一种物质存在,而是一种心理存在,一个审美的表象系统。它有的基本结构, 意与象两个方面。“意”指主体在审美.(包括创作.)时的意伺、意图、意志、意念、意欲,表达的思想情感;人生体验、审美理想、艺术追求等等;“象”则指由想象创造出来,能体现主体之‘:意”;并能为感官所直接感受、知觉、体验的非现实的表象(包含艺术抽象之表象)。 “意”与 “象”之间是一种辩证关系,—:“意”无“象”永远无法显现, “象无“意”就失之为空洞、肤浅; “意”藉“象”而成形,为感官所把握, o象以意为自己的灵魂、凭借‘“意”而获得意义。二者惟有结合才有生命力。

11.意象的主要类型是: 12意象的物态化 13意象的物化

14.意象的基本特征是: 15 意境主要是

11.意象的主要类型是:

(1)‘仿象。是主体通过模仿对象世界的形态创造出的意象,它在感性形态、具象上与对象相似,甚至非常逼真。这里, “主体”有意退居幕后,其创造性仿佛就体现在意象的仿真性上。 (2)兴象。是主体以客观(对象)世界的物象为引导,给接受者提供借以触发情感;启动想象而完成意象世界的契机,物象使,“感兴十得以发生;联想得以展开÷在此基础上生成的‘象”便是兴象。 (3>喻象。主体在客观世界摄取象征物,,赋予其÷定的象征意义,以此种方式形成的意象便是喻象。(4)抽象;指创作主体经过自己的头脑加工,将客体提炼、升华,;舍弃具象而代用一些纯粹的形式符号来唤起读者审美情感的一种意象 12意象的物态化

意象的物态化指先把意象的心理层次牵引出来,赋予一定的形式符号,使之以具有感性物质外观的形态呈现出来,如用线条、色彩、图形、文字、语言、节奏、旋律等形式符号来显现意象;这就是物态化。从意象走向艺术的实存的第一步,使意象具有物象的形态,但还非物质实存。 13意象的物化

意象的物化指直接运用物质手段+使意象在物质实在意义上得到凝定,用画笔、颜料等将已具形式符号的意象固定在画布上,用舞台、:布景、道具、灯光与演员的表演,将戏剧、舞蹈意象呈现出来,用纸张、铅字等将文字化的文学意象凝定下来。 、 14.意象的基本特征是:

(1).虚拟性。:虚拟性是现实性的反面,意象一经物态化和物化进入艺术品中,便成为艺术意象,也就同时进入了非现实的层次。“意象”可以“任意”地编造和虚构,有时甚至可以违背现实的常情常理。一句话,‘它可以表现现实·世界所没有的、所应有的,甚至不可能有的东西,:不必是符合实存的现实;即使表现现实中已有的或可能有的东西,也采取一种非现实酌形态,意象的这种非现实性肆是虚拟性。 (2)感性。是指意象可以为主体感官直接把握,感知、体验和接受的直观性和具体性,主体不需经过自觉的理性反思,仅凭感觉便可直接感知到意象的存在,这就是意象的感性特征。 (3)想象性。审美意象是经过艺术家的意向和想象梅“意”与 “象”融合一体而构成的,—它本身是想象的产物,不同于普遍的直观表象和传统的人工表象或单纯的回忆表象。 (4)情感性。艺术意象的情感性形成于艺术家创造意象的活动中。情感与 “意”有密切联系,是艺术熔铸意象的重要动力和导引,并伴随着意象创造的全过程。艺术意象中总是包含渗透着某种形态的情感因素,使意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15 意境主要是

意境主要是指运用艺术意象,在主客体交融,物我两忘的基础上,将接受者引向一个超越现实时空,富有形体上本体意味的境界中。

16.意境与意象的主要区别在于: 17“无我之境”、“有我之境”区别 18.艺术的审美功能 19.艺术的娱乐消遣功能 20艺术的认识作用:

16.意境与意象的主要区别在于:

(1)虽然两者都有主客、物我、情景浑契的结构,但它们所达到的层次、深度不同。意象主要讲的是审美的广

度,.意境则主要就审美的深度而言。意境深邃,意象广阔。 (2)意境是意向的升华,它是主体心灵突破了意象的域限所再造的一个虚空、灵奇的审美境界。所谓“境生于象外”,就是说意象是“意o·紧紧依托着“象”,虽包含着超越性,但只有当“意”突破了“象”的束缚,向哲理性、终极性升华时才逼近了意境。从意象走向意境,是从有限走向无限,从形而下的外观走向形而上的感悟;意境不能离开意象而独立存在,但又必须超越意象方能达到;意象以个别、特殊为特征形态,意境则通向一般,有普遍性。 (3)在中国文化中,意象属艺术范畴;而意境则指的是心灵时空的存在与运动,其范围广阔无涯,与中国人的整个哲学意识相联系。 17“无我之境”、“有我之境”区别

所谓“无我之境”,指创作主体的完全消失,隐在艺术意象的后面;而“有我之境”中的“我”则以强烈的主观色彩明显地渗透于艺术意象冲。 18.艺术的审美功能

艺术的审美功能指凭借艺术意象、意境的感染力、诱发力、:震撼力来使接受主体在获得美感的同时获得审美愉悦,从而提高艺术素养,改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拓展艺术鉴赏视野,增强艺术的想象力和敏感性。 19.艺术的娱乐消遣功能

艺术的娱乐消遣功能主要指欣赏艺术品常常能使人们在紧张工作之余,获得一种精神性的放松和快怡:,饲而与游戏一样,成为一种娱乐的手段。. 20艺术的认识作用:

艺术的认识作用是指人们通过艺术品的欣赏,能从虚拟的意象世界背后获得对世界和历史的认识,可以了解到自己从未经历过的事物,从而增长识见;开阔眼界。 21艺术的道德教育功能. 22.艺术的宗教感化功能 23艺术的启迪作用

24.艺术的政治宣传功能 25.艺术的心理平衡功能 21艺术的道德教育功能.

艺术的道德教育功能是指通过艺术品的意象体系向接受主体显现和指示某种典范,以对其进行潜移默化的伦理、道德教育

22.艺术的宗教感化功能

艺术的宗教感化功能指以艺术品的形式描绘或再现宗教情绪或宗教故事,在接受者心中引起一种感化作用。 23艺术的启迪作用

艺术的启迪作用指艺术作。晶所具有的对接受主体进行引导与启蒙的功能。 24.艺术的政治宣传功能

艺术的政治宣传功能,指借助艺术品这一形象化的传播媒介来宣传某些政治主张、观念、理论等,这主要不是指那些公式化、概念化、标语口号式的作品,一些优秀的作品也可以有政治宣传功能。 25.艺术的心理平衡功能

艺术的心理平衡功能就是通过艺术晶的欣赏、娱乐,使主体得到一种心理补偿和平衡。 26艺术的社会干预功能. 27.艺术的文化交流功能, 28艺术如何渗入非艺术领域

29艺术品的基本层次结构、功能相互关系 30 谈 谈审美对艺术的核心功能 的认识 26艺术的社会干预功能,

指艺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感染接受者,并影响他们参与改造社会的活动。

27.艺术的文化交流功能,指艺术品作为文化的集中载体,通过各地区、各民族、各国家乃至全球性的互相传播,起到一种文化交流的作用; 28艺术如何渗入非艺术领域

当代审美文化的发展,已广泛地辐射到物质技术领域。物质产品除保持实用价值外,其审美价值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当代工艺品的范围日益扩大,工艺愈加精细,建筑艺术化倾向越来越明显,许多物质产品兼具艺术品的功能。上海的杨浦大桥,不仅仅是一座跨越黄浦江的桥梁,东方明珠电视塔也不仅仅是一座高耸人云的输送电波的建筑就其结构;造型、外观、,灯光配置等方面而言,称它们为“艺术品”是当之无愧的。艺术就这样慢慢地渗入非艺术领域,使许多物质产品同时也有了艺术的品格,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同时因得到升华而更有情趣· 29艺术品的基本层次结构、功能相互关系

可划分为四层:物质实在层、形式符号层、意象世界层、意境超验层。

功能相互关系分析如下:有四点: (1) 物质实在层指艺术赖以在时空中存在的物质实体和媒介。艺术品作为物质实体,是由各种物质材料构成的。艺术品的生产和消费就不能仅是一次性的,需要一些相对稳定的物质载体和媒介,以保证存在。这些物质材料和媒介并不等于艺术品的本体存在,仅是本体存在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必要前提或构成因素。正是它们负载着艺术意象,艺术品才得以为一代又一代人所欣赏;有时不同的质料组合,也会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感受。可见,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实在层本身也有助于审美意象的创造与传达 (2) 形式符号层是艺术品的第二层次。形

式符号层则是艺术品的直接性物质存在。在艺术品的结构中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形式符号层的更重要de 作用在于它直接指示、负载着艺术的意象世界,其功能远大于其独立的审美价值。在艺术接受者面前,只有叩开这扇大门,艺术品的整个绚丽的意象世界才会展现在人们面前。形式符号是引导审美主体进入殿堂的第一步,,也是艺术晶动态结构中一个外在过渡层次,没有这一层次,艺术晶就失去依托。但如果只注重这一层次本身或执着于这一层次滞步不前,忽视意象世界,则艺术晶的结构就将显得残缺不全,成为无意味或浅薄的形式。’ (3) 意象世界层是艺术品结构中的核心层次。形式符号层则是艺术品由物理时空向心理时空存在转化的过渡层次。艺术品并不存在于以上两个层次中,这种审美意象虽然以物质实在层为基础,以形式符号层为指示,是艺术晶的一个更为高级、深入的层次,从物理时空向心理时空跨越的结果是艺术品的纯然精神性存在。意象并不一定直接呈现于形式符号层,它要借助形式符号层,在鉴赏者心中形成现实的、生动的表象。所以,意象世界只潜在地存在于形式符号层中,而现实地生成于接受者鉴赏时的心理活动中。艺术的审美意象是作为其载体的物质实在层和形式符争层引导鉴赏者进人审美状态后,经鉴赏者的审美知觉和想象而产sheng,它是‘种非实在的精神性存在。4) 意境超验层是意象世界背后所蕴含着的富有形而上的人生哲理意味的最高境界。意象世界层是人类经验范围内的东西,意境则是一种超越人类特定经验领域的形上至境。艺术本体由物质实在、形式符号层次向意象层次的深化,意味着艺术晶从物理时空存在状态向心理时空存在状态的转化,而从意象世界向意境世界深化,将艺术品推向人生哲理意味的更高层次。意境超验层有广义、狭义之分,一是就人生境界而言。一是就艺术品本身的内涵而言,是以意象世界层为中介的,术晶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生成的结构系统,.又是一个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各个层次互相联系,相互依凭,缺一木可,它们只有在整体的结构系统中才有其存在价值与各自的地位。

30 谈 谈审美对艺术的核心功能 的认识

(1)艺术的首要功能是审美。意象、意境在本质上是虚拟的、审美的,以意象世界作为核心的艺术晶的首要功能只能是SHEN美。艺术家首要是创造意象,意象的生成,伴随着术创造的全过程。艺术意象的最根本的特征是它来自实在的世界却追求虚拟的审美效应。接受主体在对待艺术晶这一精神产品时,首要的态度只能是对意象的态度,在作品中的意象的引导、暗示下,主体不断重构意象,趋向虚拟境界。这是一个超功利的、审美过程,艺术在其中实现的也主要是其审美功能。同时,艺术意象营构主要也是为了传达人类的审美经验,只有当人们欣赏艺术作&时,艺术晶所负载的审美经验才得以转移与徒递,艺术的审美功能才算实现了。 (2)艺术的多元功能须通过审美功能间接实现。艺术有许多非审美的功能,但这种种功能只有通过审美功能才能得以实现。因为艺术的核心是意象世界,艺术的种种非审美因素在作品中不能单独存在,只能体现在意象体系中,离开了意象,这种种因素就不再是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艺术的多元功能是这些非审美因素在艺术欣赏过程中间接实现的。在鉴赏艺术意象过程中,审美经验的传达始终是最主要的,但也不排斥消遣娱乐、认识效应、道德教育、思想启迪等功能同时发生。所以,说审美是艺术的首要功能,并不是说艺术的其他功能只能在审美功能实现后才能发生。它们所起的作用必须借助于审美功能才能完成,因而其作用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 .

第六章 艺术论(二) A艺术敏感: B灵感

1为什么艺术存在于审美心理活动

2作为中介,艺术晶有三个基本特征: 3为什么 创造 核心是意象的生成 4.意象的孕育过程 5.什么是艺术想像力 6.灵感神秘吗

7为什么艺术操作是艺术创作的重要环节 8.艺术想像力作用:

9什么是“技”与“道答: 10.“技”与“道”关系如何

11为什么 艺术的核心问题 是意象的生成

12为什么艺术意象的创造和艺术品的完成实质是一种生产. 13.艺术中技巧与形式的审美价值 14.观,品、悟

15理解艺术存在于艺术创造——艺术品——艺术接受的动态过程 16意象物态化的生产过程艺术 17艺术接受的主体特征

A艺术敏感:方要是指文体感受生活、欣赏艺术、体验和孕育意象的敏感性和悟性,天才和敏感是指这种感受体验的细致、快捷、丰富和深刻。

B灵感:艺术家的意象创造中,由于各种心理机制、功能处于高度协调的自由状态而突然生成的精神昂奋、注意集中、情绪激动、想像力空前活跃的一种思维活动的境界。 1为什么艺术存在于审美心理活动

创作主体意识中的审美意象,经艺术品的中介,传递到接受主体的意识中,经其再创造而获得生命。艺术意象始

终只能存在于艺术创作者和接受者的主体意识和审美心理活动中,一旦创作主体进人创作状态,接受主体进入欣赏状态,艺术意象就在心理、意识中出现,形成并活动起来;离开创作、欣赏,意象就在两个主体心理中消失。艺术意象只存在于主体(创作和欣赏)的审美经验和活动中。它本质上属于人的心理活动范围,不可能脱离主体的审美经验而独立存在。艺术品一方面作为创作主体的创作成果是其审美经验和意象创造的形式符号化的沉淀,另一方面又是接受主体借以激发审美经验,,进行审美意象重建与再创造的中介与契机,它本身也是审美经验和意象的物态化和物化存在。意象属于主体心理、意识活动的动态时空范围,属于主体的审美经验范围,它的存在有赖于创造和接受主体的创造和滋养,没有主体,意象是不可能存在的。艺术存在于艺术品的意象世界中,艺术存在于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意识中。 2作为中介,艺术品有三个基本特征: i

(1)他律性。艺术品就其中介功能而言不是独立自足;自在自为的,而是为他者存在,受他者制约的。首先,艺术晶是为接受、欣赏者而存在的;其次,艺术晶的意象是创作主体审美经验和心理创造的结果,其基本特质决定于创作主体;同时,它也受制于接受主体。 (2)形式符号性。艺术品作为连接两个主体间的桥梁,是一种月过渡性的存在,创作主体的审美经验和意象创造要传达给接受主体需外化为特定的形式符号,凝定在一定的艺术品中,接受主体才可能借助这些符号来接受创作主体的审美经验与意象信息,并加以再创造,这里艺术晶以形式符号的方式负载着艺术意象而成为沟通两个主体的纽带。 (3)开放性。艺术晶作为中介,不能是封闭的,而只能是两头开放的,一头向艺术家开放,一头向欣赏者开放。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只有两头开放的艺术品才成为艺术品。一方面,只有向艺术家开放·;艺术家创造的意象世界才能物态化,物化为艺术品;另一方面,艺术品只有向接受者开放,才能呈现它的基本特质。

3为什么艺术 创造 核心是意象的生成

意象是艺术存在的核心。艺术首先存在于意象世界及其流程之中。艺术活动的开端即由意象的产生为标志。在艺术晶的。创造一艺术品一接受”的流程中,贯穿始终并处于核心地位的是艺术创造阶段艺术家意象的生成。艺术家的“人心之动”就是意象的创造和生成。其中一个“动”字包含着一个十分复杂的精神活动过程。具体来说,·这个过程又可分为意象的孕育与意象的生产两个阶段。 4.意象的孕育过程

首先是艺术家实践的产物;是艺术家主体同客观世界的存在发生交互关系、交互作用面生成的。艺术家创造意象的过程,实质上是艺术家主体在与客观世界的存在发生相互作用时创造出一个新的精神性的“对象世界”的过程。这一过程,,方面是艺术家主体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另一方面则是对象世界经艺术家加工改造的“人化”或“主体化”。作为艺术创造开端的意象的孕育,必然是以主客体的相遇开始的。这种相遇是主体与客体的感性的、不期而遇的、无法用逻辑解释的相互感动。此时,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表现为一种因感动、感应面引起内在情感激荡的关系。光有“感动”还不够,孕育意象需要艺术家具备一种“虚静”的精神状态,以便主体与客体、自我与世界的更好交流。艺术家的主体意识与世界相遇,在特定条件下,会撞出火花,引发艺术家的创作冲动。’艺术家沉浸在一种非功利、非认识的审美状态中,通过主体与客体、意与象、情与景、内与外、质与文等的反复碰撞,相互交融,不断渗透,酝酿出艺术的意象,如孕妇十月怀胎,艺术意象在不断孕育中逐步成形。 5.什么是艺术想像力

是指艺术家在感受生活、孕育意象过程中层开想象、联想、幻想或意象思维的能力的程度。 6.灵感神秘吗

7为什么艺术操作是艺术创作的重要环节 8.艺术想像力作用:

9什么是“技”与“道答: 10.“技”与“道”关系如何 6.灵感神秘吗

在创作中,灵感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但它不是来自天启,而是艺术家在自身生理一心理素质与后天深厚的生活体验和学养积累基础上综合形成的一种心理体验状态和活动。它是艺术家创造力极为旺盛、勃发时一种神思活跃、意象奔涌的心理状态。,灵感往往在平凡的心理状态中突如其来地出现,有时也会在苦苦的艺术孕育中突然到来,这两种情况的出现都是意识不可把握和预测的。因为艺术意象创造本身主要是感性的,b理活动,它的动力与运动形式主要来自于感性和潜意识层次。灵感更是如此。意识把握不到的东西突然被潜意识体悟到了,而我们却误认为是“天启,。有时意识冥思苦索不得的东西在潜意识的层次上却会突然得到。所以,这种看似神秘的现象,其实有其客观的心理机制,并不神秘。

7为什么艺术操作是艺术创作的重要环节

在艺术意象的生产过程中,艺术操作一方面是意象生产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又赋予意象以最终的形式符号,将意象孕育的成果物态化和物化为现实的可传达的艺术晶。表面看来,艺术操作纯然是一种外在的技艺,实际不然。在艺术家准备表达;操作时,心中意象并不一定已非常清晰、完善,正是靠着表达和操作运动,艺术意象才逐渐鲜明、完整并得以最后定型、完成。因此,我们不能轻视艺术操作与技巧,它是意象孕育的继续与完成。 8.艺术想像力作用:

艺术家在意象孕育中充分调动起自身经验中的一切可感的事物、场景、情感,甚至难以捉摸的情绪表象,紧紧围绕其艺术感悟主旨而组合为整体艺术意象的能力,就是艺术想像力。在这种想象中,由艺术敏感所激发的艺术意象逐渐得以发展、鲜明和形成 ,艺术想像力不同于日常的逻辑思维能力,它可以超越抽象概念、判断、推理,超越正常的逻辑时空,以艺术的感悟主旨为归形成独特的心理时空和情感逻辑,来追忆、引发、整合心理意象。需要强调的是,

艺术想像力不仅仅是唤醒和引发丰富的形象、感受,更重要的是将其融会和整合。这种融合的基础就是艺术想象中基本的主体感悟主旨。艺术家通过艺术想像力把艺术感触丰富、最重要的、最有决定性的艺术创造力 9什么是“技”与“道答:

“技”是指艺术操作的技能与技巧。“道”是指艺术意象创造与传达过程中自由无碍、充满生气的至高境界。 10.“技”与“道”关系如何

答:操作技能与技巧经过长期训练,娴熟自如,艺术家就能将它们化作自己的血肉,与对象世界亲密无间,从而进人“道”的自由境界。主体在技巧的操作中,是可以体悟,把握“道”并进而达到“道”的。技与道是相通的,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道可以通过技而体现出来,而技也可以在高度娴熟时达到道。通过长期刻苦锻炼而达于“道”的技巧,能将心中所感受的立即转化为手中所操作的,这就是“心手相应”。心与手之间达到了这种自由和谐,也就意味着消除了道与技的界限。一切优秀的艺术家毕生所追求的就是这样一种艺术创造的至高境界。 11为什么 艺术的核心问题 是意象的生成

12为什么艺术意象的创造和艺术品的完成实质是一种生产. 13.艺术中技巧与形式的审美价值 14.观,品、悟

15理解艺术存在于艺术创造——艺术品——艺术接受的动态过程 16意象物态化的生产过程艺术 17艺术接受的主体特征

11为什么 艺术的核心问题 是意象的生成

艺术接受,本质上是一个意象生成的过程。通过意象欣赏,接受者才能获得审美愉悦和艺术体味。,艺术接受中的意象是要靠再生成的,而非直接传递的。.它需由接受主体意识运动所生成。艺术晶本身并非直接的艺术意象,它是艺术意象的符号化和物态化。接受者要获得意象仍然要靠自身的立体意识活动去生成。与艺术创造者不同的是,接受者的意象生成的契机来源于艺术品。艺术品的符号与意义的关系,导致了一个对符号的读解过程。符号形式提供了接受者借以获得意象的潜在可能性或暗示的轨迹。艺术品这个中介,即启动了另一个与艺术家的意象创造同样重要的艺术再生成的过程。 接受者根据符号的暗示而由自身的主体意识重建意象。他虽然不可能完全获得来自于艺术创造者的原始意象,但不能完全脱离原有意象的基础,二者之间基本是相通的。艺术接受中意象的重建实质就是艺术意象的重建.

12为什么艺术意象的创造和艺术品的完成实质是一种生产.

马克思把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看成人类两种基本的生产活动,把艺术看成是精神生产的重要形式。在此意义上,艺术意象的创造就是一种生产。意象的生成也是一种生产过程。艺术意象如何变为现实的艺术晶,“生产”给我们提供了解答。因此从艺术意象的孕育到艺术晶的物态化和物化,需要通过种种必须的技巧与操作完成,这就属于“生产”范围。在许多其他生产中,人的意图、目的要通过特定物质手段,包括制造与操作才能实现。艺术意象的生产也是这样。把“胸中之象”转化凝定为“手中之象”,这一阶段中操作与技巧同样是十分重要的。艺术生产在本质上与其他生产是一致的,同样凝聚着人类的智慧、劳动和技巧,所不同的只是其制造与操作的特殊规律。’艺术意象生产的完成就是艺术晶的产生。艺术品的价值首先取决于凝定在其中的意象;同时,艺术晶作为物态化的存在,为开启艺术之链的下一阶段提供可能。

13.艺术中技巧与形式的审美价值

“技”与“道”的本质联系在于在技中可以发现道的真谛,道也可以在技中得到体现和表达。当技能完满地体现道时,也就达于美的境界。所以,艺术之,“技”是通向艺术·本体的:路。艺术家在技巧的操作中体验美、创造美。在此意义上,艺术技巧本身就是艺术,就是美。技巧成为艺术是在主体的艺术生产操作活动中得以实现的。艺术家在表达心中之道的同时,本身就{本身就成了道。在这种无限自由的操作中,艺术意象就直接转艺术技巧,在艺术家的操作中得到畅快的表达。这种道与技和心手相应,就是主体与艺术的合一状态,就是美的运动,美造。艺术技巧的操作在质料上留下的痕迹就是艺术的形式。它术技巧运动的物态化和凝定。艺术技巧所展示的美就作为意义于形式的符号中。‘形式静态地表现了艺术生产的动态运动。艺赏者可以通过艺术形式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技巧的美。因此,.艺式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14.观,品、悟

(1)观,是指接受者透过艺术的形式符号在直观层次步感受和重建意象;接受者开始接触艺术品,首先是初步了解艺术符号的意义,借此理解,-可以初步在主体意识中形成不完整或粗浅的意象。在这样的主体意识中,接受者也许直观地感受到美,但仅止于此是不够的;必须有发展。 (2) 品,是指接受者根据各自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和经验,凝神观照,发挥想像力,细致地体味品,充实、丰富、发展意象,伎意象更具接受者的个性。可以说, “品”就是意象的重建过程。接受主体进一步把握了形式符号的深层意义;在把握过程中把意象建立起来;丰富起来,完满起采。 (3) 悟,是主体对艺术品的意象晶鉴渐人佳境后,终于升华为对意境的感悟,是接受主体在意象重建中的灵感,主体的意识在品的过程中逐渐活跃起来,意象也一步步鲜明。

15理解艺术存在于艺术创造——艺术品——艺术接受的动态过程

艺术存在于三个环节组成的动态流程中。这是艺术存在的方式,展现了艺术的真谛这三个环节的动态流程是一个整体系统,任何一个环节有了缺陷或发生了障碍,艺术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也就无所谓艺术了。 艺术家的艺术创作过程是艺术存在的三环节中第一个也是首要的一环。;没有艺术家的创造不可能有艺术品,艺术也根本就不存在;光有艺术家的创造述是不够的,因为只有接受者的欣赏活动才能赋予艺术以生命,艺术才能获得现实存在的意义。所

以,两个环节缺一不可。克罗齐把艺术的本体存在仅仅归结为艺术家直觉创造的“心象”。但实际上;艺术家在表达自己心象的过程中,艺术符号形式的组织,包括技巧的运用,乃是形式意象的不可分割的重要因素。艺术家如果不把意象表达出来,即物态化和物化为艺术品,就无法达到交流、传播的目的;同样,艺术接受也是非常重要的。艺术不只存在于艺术家的意象创造中,而且也必定存在于艺术家意象的物态化表达,艺术晶中还存在于接受者的欣赏活动中-克罗齐的艺术即直觉说在本体论上是片面的、残缺不全的。完整地说,,艺术存在于上述三环节动态的全过程。

16意象物态化的生产过程艺术

意象的生产意味着艺术家心中的意象得到物态化和物化的表达。在这个阶段中,艺术意象进一步完善并获得形式符号和物质实体,使艺术品最终得以产生。这里生产具有双重含义:它既有生命孕育分娩的意思即事物的从无到有,存在的由隐到显,同时要有工艺制作、生产之义,这两种意义都与艺术晶的产生有关 (1) 首先,意象的从无到有就是要将主体在酝酿中的隐藏在深层潜意识的意义明晰化,把散漫的、不可把握的感觉整合为一个完整的整体。这个整体就是艺术意象的整体,这里艺术家的主体意识得到充分发挥,意象酝酿推向完成完整的作品。而艺术品的产生就是意象的完善整合的表现,标志着艺术家意象创造的终结。 (2)意象的从无到有,还在于意象的意义内容在”无”的运动中最终获得外在形式符号,转变为有。意象不仅是一种意义,还包括意义和意义存在的时空 (象),意义能借感官加以把握、得到体验才是意象。当主体意识活动还没有获得形式符号之前不能说意象已产生;而艺术晶的产生,也就是意象的意义与符号形式的结合(3)意象的从无到有,没有物态化和物化的实在形式(即艺术品)是不可能实现-的。中国书法家在创作前,活动在其心中的主体意识、情感是王法把握的,只有当它们在书法家笔下龙飞风舞地展现时,其意象才骤然产生。这里意象的物态化和意象的生成是同步的。离开物态化;也就没有了意象。艺术意象的完成常与艺术晶的形式符号及传媒有关.,一个高超的艺术家是非常善于利用特定的形式符号和传媒质料达到自身与形式质料的统一无间的,从而使意象获得最佳的表达。 (4),艺术意象舶创造和艺术晶的完成实质也是一种生产,马克思把艺术生产看成是精神生产的重要形式。意象的生成也是一种生产过程。艺术意象如何变为现实的艺术pin ,“生产”给我们提供了解答。从艺术意象的孕育到艺术晶的物态化与物化,需要技巧与操作,这就属于生产范围。艺术生产在本质上与其他生产是一致的。所不同的只是其制造与操作的特殊规律。艺术晶的价值首先取决于凝定其中的意象;同时艺术品为开启艺术之链的下一阶段提供可能。 17艺术接受的主体特征

艺术意象的重建不只是艺术家创造的意象的简单复制,而是一个能动的再创造过程。艺术接受是艺术接受者主体的意识活动。 首先,艺术意象的再创造是审美对象在被接受过程中的现实生成。接受者不可能直接领悟到创造者的艺术意象,而是调动主体性因素对创造者提供的一个文本和形式符号进行意象的创造。那么它的意象重建就是在文本的解读过程中的重建。而接受者对文本的解读不同,致使对文本意义的理解都有很大的主观性。艺术的审美是接受者在艺术的形式符号暗示和引导下,由接受者主体性的参与而在接受者的心理活动中重建生成的艺术意象 其次,艺术接受的主体性,源于接受者不同的“期待视界”.艺术接受者受到主体潜在心理结构、心理特点的“期待视界”的制约和引导,加之艺术晶的符号与意义的特殊关系,使“期待视界”在审美过程中具有更为广阔的活动空间和自由度。任何接受者对一件艺术晶的欣赏都不可能完整地得到创造者的意象,同时不同接受者对同一件艺术晶的接受也不可能完全相同,这都是由接受者的 “期待视界”的不同决定的。 再次。艺术品形成的结构是个特殊的结构。接受者对作品形式的解读具有时间性;延续性;接受者重建意象是主体不断对艺术品提供的总体框架进行填补空白、揭示意义;参与创作的动态过程。这种主体参与创作的过程贯穿着欣赏的全过程。最后,不但文学作品,一切艺术品皆然,其意牟潜藏在复杂的结构系统中。艺术晶只提供了一个较为模糊时、概括的总体形式架,接受者只有通过主体性的参与;填补图式结构中的空白,使其不确定的意象确定下来,才能重建起具体的意象体系。

第七章 美育 0美育

1.什么是审美 2美育的目的. 3.美育的作用

4社会美.对人的感化作用 5美育具有以下特点: 6,美育与德育的区别是: 7美育与智育的区别,联系是: 8美育与体育的区别,联系是: 9美育如何转化人的气质和精神

0美育:就是对审美对象进行美的感受、欣赏、评价和判断等审美活动时,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会受到感染、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从而不仅在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上得到了提高,受到了教育,而且在人的气质、精神面貌上,也得到了提高,受到了教育。 1.什么是审美

审美,就是对审美对象进行美的感受、欣赏、评价和判断。 2美育的目的.

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发展人,培养人们的审美创造力。 3.美育的作用

美育的作用体现在:使人精神上获得解放与自、由,把人从自然物质世界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上升到精神的理想境界,进人一种顺任自然,与天地同体的和谐境界。 培养人们对于美的热爱,从而感到生活的乐趣,提高生活的情趣,培养对生活的崇高目标。鼓舞人们去爱美、欣赏美、追求美,使其充满对生活的信心和希望。着重使人们审美感受的能力得到训练,鉴赏水平得到提高和创造力得到培养,最终使人的个性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人们的审美感受能力有其先天的基础,美育可以通过对个体的潜能的激发使其感知能力获得锻炼,想像力得到丰富,理解力得到增强。同时,在训练审美感受能力上,美育还需要提高人们的鉴赏水平,使其审美素养、感受方式、鉴赏对象的层次、感受的境界均有所发展,培养人们韵审美创造力。 4社会美对人的感化作用

人是社会的动物,生活于社会中,人离不开社会,社会的各种关系像空气一样包围着人,无处不在。社会美是直接体现厂人的本质力量的审美对象。在现实生活中,社会美广泛地存在着,哪里有人的生活,有人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哪里就能显示出人的创造力量,显示出丰富多彩的社会美。这样,社会美对于人的教育和影响,就非常大,社会离不开人与人的关系,离不开人们生活的环境,离不开入际之间的各种组织与活动,离不开文化的遗产和传统;与之相应,社会美也是各种各样的,十分丰富和复杂的它们都不是人们自由选择的结果i而是在社会历史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客观形成起来的。因此,社会美一方面具有历史继承性,过去的审美观点无所不在地影响着现代人的审美观点;另一方面,它又是社会的群体产物,群众的爱好和趣味常常支配着一个时代的风尚。社会在不断前进,时代的风尚也在不断地变革和创造。 5美育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它是感性的,是通过潜移默化而作用于人的,是一种感化。美育没有任何形式上的规定和束缚八它只是自然而然,让人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它像空气一样包围着受教育者,让他在不知不觉中自觉自愿地去感受、体会,从而心甘情愿地接受教育其次;美感教育还是非常愉快的,’不仅用不着强制和勉强,而且是心甘情愿的、乐而忘返的。。美感教育是使人“乐”的教育,当人们乐在其中的肘候,:他转移了自己的心理气质、改变了自己的精神面貌,而他自己还不知道。而且当人处于快乐状态的时候;他们的身心是自由的,他们能够自由地发挥他们的才能,作为人的本质力量,能够自由而又充分地表现出来。这时他们就成了全面发展的人。 其三,美感教育还是不可抗拒的,使人不得不然的,是动于内,从内心的情感的角度去打动人的。其四,这种美的愉悦性,不仅意味着消极地满足:每一个欣赏春的个人情感生活,而且还意味着激励欣赏者满足自身独创性的需要。其五,美育与其他教育方。式不同,这也反映在美育的途径和方式上。它具有陶冶性情或疏导身心的作用,既遵循客观规律又超越 客观规律,起到调节身心的矛盾,使之臻于和谐的效果。 6,美育与德育的区别是: 7美育与智育的区别,联系是: 8美育与体育的区别,联系是: 9美育如何转化人的气质和精神 6,美育与德育的区别是:

(1)德育主要侧重于对善的行为的 逻辑判断,着重发展受教育者的意志约束力,将社会规范和行为规范灌输给具体的人,目的在于让社会成员获得社会的普遍道德。从 而成为一个有道德时人,自觉地用社会的普遍行为来规范自己,带 有一定的强制性。德育注重培养个性对社会的服从。比起美育来, 德育是需要通过人的理智和意志才能实现的。它在本质上是一种说 理,目的在于培养人的社会人格,通过磨炼人的意志力养成人的意 志力,它主要依据的是现实的原则和社会的尺度。 美育主要是通过人的情感的感发,让其个性情感得到表现和升 华。美育主要侧重于对美的对象的直觉体验,着重陶养个体的特定 情感的独创性;美育过程中,鉴赏者具有一定的自觉性,美育是积 及主动的、非说教的。美育的目的在于社会普遍性的基础上培 养独特的个性,它主要依据的是理想的原则和情感的尺度。(2)美育与德育的联系表现在: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说,道德状态 shi 从审美状态发展而来的,道德修养是建立在审美基础之上的。美 育$使人的心灵达到和谐,通过在个体心灵中培养起一种明晰的形式 秩序感,为道德意志和理智的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审美情感自身有使感性和理性协调和交融的中介功能。情感生活的满足,人格 的和谐平衡发展,对于道德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美育作为 德育的必要前提,同时也内在地包含着德育的因素。 美 育对德育的实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借助于美育情感体验 的机制,;可以克服道德说教仅仅使人“知”,不能把道德内容内化 到心灵深处去的缺陷,从而使得人从内心真诚地、自发地实现道德的善。 7美育与智育的区别,联系是:

(1)区别:智育是促进认识的教育,美育使情感教育,旨在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促进情感的表现和升华,智 育过程是知识教育过程,是以概念——逻辑为特征的知识体系为教育内容。美育主要是—个培养审美熊力,使人的情感得到表现和升华的过程。主要以形式———情感为特征的审美教育对象为教育内 容,是服务于对人的审美能力的培养,有助于个体情感的表现和升华。智育本质上是自外而内的输入,缺乏内在的自发性。美育则满足了个性生命发展要求。智育的任务是促进观察力、想像力、思维力等方面的发展,其中以促进逻辑思维能力的进步为核心+审美则始终不脱离激发美感的感性世界。审美能力的发展需要知识的帮助,但它本质上则是愈来愈深入到具体的感性形象中去。 (2) 美育与智育的联系在于:—人们的审美能力一方面内在地包含着认识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为认识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必需的基础和有利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审美能力本身也是一种认识能力,它不同于逻辑思维的认识,而是千种特殊的感悟能力。审美感悟是一种不可替代的认识途径,它能使我们认识到非语言可以表达和交流的内心情感活动。作为审美理想物化形态的艺术,更是在具有美育功能的同时又增进了人们的认识功能;在对自然的审美感悟中,也同样包含着对自然规律的生动形象的感悟和理解。这种建立在形象感受和情感体验基础上的认识,对于科学知识的扩展和

深化是十分必要的。, 同时,对于智育而言,美育可以激发人们的求知欲,提高人的学习兴趣,;并对于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8美育与体育的区别,联系是:

体育既侧重于身体的教育,同时还包括以身体为基础的综合段炼,·而且体育对自身的健美的塑造,更是与美育相结合i心灵的美化和肉体的健美在体育方面有其一致性。从教育的功能与性质上说,美育与体育也有着相通之处。两者都以生命活动本身为目的,不带狒隘的功利性。只是两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体育以身体锻炼为主,促进着全身心的协调发展;美育以情感教育为主,促进全身心的协调发展。在体育中,身体的运动促进着心理的发展和提高;在美育中,情感活动也带动着生理的发展。体育和美育共同促进着人的身心的全面发展。从另一个角度看,体育本身也是美育的一种途径;体育可以促进人体的健美卜可以作为身体自由协调的活动,,使运动者和观赏者产生强烈的审美体雏。体育所遵循的原则,便包括健和美两个方面。 9美育如何转化人的气质和精神

(1)从生理的兴奋和快感,转移到心理的恬适和愉悦。我们是通过感受器官来与外界建立审美关系的,外物必须首先适应我们的感觉器官然后才能够美。但是, “外观”世界满足不我们生理上的任何需要,而只是供我们观赏和品味,让我们在心理上得到快乐,在心理上构造恬适而又愉悦的境界。正是这种恬适而又愉悦的境界少转移了我们的公理素质和精神面貌,使氢们不知不觉之间提高了做人的水平和修养。

(2)。从个别性的感受和形象,转移到普遍性的观照和沉思。美感的对象是个别的形象。美感活动的特点,:在于通过个别形象,从大量的偶然中得到必然,;从个别的细节上升到普遍性。但它支离不开个别性,它是在个别性的当中体会到和观照到普遍性,引起了对普遍性的沉思。在直观中所引起的浮想联翩。这种从个别形象上卉到普遍性的观照和沉思,在美育中,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转移人心理素质知精神面貌。首先,在审美活动中,在对个别形象进行具有普遍性意义的观照和沉思的时候,人们的心灵升华了,它使平凡的事物变成了不平凡;从而在心灵上留下优美而又高贵的纪念碑。其次,直观个别,从个别飞跃到普遍性的真理.人的精神境界因此提高一步,这就是美感活动之所以能够转移人的心理气犀初精神面貌的原因(3)从功利性的占有享受,转移到超功利性的旷达和赏玩。人有了基本的生存后,他的兴趣和乐趣可以从占有和享受中挣脱出来,转移到无所谓的旷达和赏玩中。这时,物我的界限、人我的界限,都涣然冰释,我们陶冶于这样美美感的境界中,自然会提高修养和素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