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文化传承背景下德昂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2020-02-17 来源:九壹网
2014年第2期第23卷 N02.2014 vo1.23 文化传承背景下德昂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周灿t钟小勇z (1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经济与管理系,2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 云南芒市,678400)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民族记忆的背影”、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党和政府对各民 族文化遗产高度重视。德昂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德昂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的民族文 化。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各种文化形态不断冲击,如果不加以抢救和保护,德昂族长期积累起来的独 特而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逐渐消弱和丧失。 【关键词】德昂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对一个民族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该民族 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共有20556人,有 智慧的结晶和基本的识别标志,是维系该民族生 14436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州各县市,其余散 存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在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发展 居在I临沧市的镇康、耿马,保山市隆阳区、普洱 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非物质文化遗 市澜沧县。德宏州芒市三台山德昂族乡,是我国 产具有鲜明的文化性、民俗性、传承性、民族 德昂族人口最集中的乡。 性,它既是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 近些年来.通过各级政府及相关专家学者的 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f如民俗活 努力。针对德昂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失严重的现 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 象,采取了一系列相关保护政策。按照“保护为 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1和文化空间。 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 又是民族个性特征与独特精神的重要表征。是 2001年德宏州政协组织州文化局对德宏地区民间 民族情感和理想的重要载体,被誉为“文化活 传统文化进行了一次大规模调查,着力推进资源 化石”。因此,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 普查、项目申报、名录建立、传承保护等工作, 一项艰巨、复杂而又十分紧迫的工作。 一取得了显著的成绩。1989年,德昂族打篾弹弓被 、德昂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列为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正式比赛项目; 德昂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生活方式独特、 2006年德宏芒市三台山德昂族乡被云南省列为德 具有灿烂文化的古老民族,被誉为“最古老的 昂族传统文化保护区:2009年德昂族创世神话史 茶农”。也是云南省人口较少的特有跨境少数民 诗《达古达楞格莱标》、德昂族浇花节被列入第二 族。德昂族原名崩龙族,1985年更为现名。据 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1年中国 收稿日期:2014—02—04 作者简介:周灿(1972一发展和民族文化旅游。 十基金项目:德宏师专校级课题:文化旅游背景下德昂族文化遗产保护的村寨模式研究(DSK201307)。 ),女,湖南祁东县人,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区域旅游 43 周 灿 钟小勇:文化传承背景下德昂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德昂族博物馆在德宏州芒市三台山德昂族乡开 整体性保护原则就是对德昂族非物质文化遗 馆。这是我国首个集中展示德昂族历史文化的博 产实施抢救和保护时,要完整的保存民间文化遗 物馆,也是云南省首个建成开馆的人口较少民族 产的原有形态。防止割裂民间文化遗产自身或将 博物馆。博物馆由主展馆、动态表演馆、手工艺 其从与之相联系的文化生存环境中剥离出来。主 展示馆、电子展示厅等部分组成,馆内收藏了民 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德昂族非物质文化 族藏品、展板240多件,涵盖出土文物、生产工 遗产中各种组成部分实施整体保护;二是对德昂 具、生活用具、服饰纺织、民间工艺品、古籍文 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实施整体保护。整 献、宗教艺术等方面。博物馆的建成,对拯救、 体性保护既要对各民间歌曲进行保护,还要对民 挖掘、保护、传承德昂族的文化遗产具有重大而 深远的意义。 德昂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 面的内容: 一是传统民俗节庆活动,包括浇花节、龙阳 芦、进洼节、出洼节、推象节、烧白柴等;二是 民间音乐、舞蹈,民间音乐包括山歌情歌、劳动 歌、风俗歌、叙事歌曲、葫芦丝、象脚鼓、水 鼓、叮琴、口弦等;民间舞蹈,包括水鼓舞、龙 阳舞、采茶舞、骑马舞等;三是民间文学,包括 诗歌、传说、神话故事、经书、寓言、叙事长诗 《达古达楞格莱标》等;四是民间美术,包括绘 画、雕刻、陶瓷、冶炼、编制、刺绣、剪纸等: 五是民族建筑,包括民居建筑、宗教建筑等;六 是民族服饰文化,包括不同支系、不同年龄、不 同性别的服饰习惯;七是宗教信仰,包括原始宗 教、南传佛教等;八是丰富多彩的民族饮食文 化。圜 保护和发展这些人口较少民族的非物质文化 遗产,是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的内在要 求。在2000年国家民委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 强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意见》中曾经提出要“加 强对边远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持和利用。 扶持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各少数民族不论人口 规模多少,都有其独特的传统文化何丰富的文化 遗产,这同样是是我国重要文化资源!”。 二、德昂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 对于德昂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我们必 须尊重其传承规律,以科学的方式保护,并充分 发挥其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功能和作用。建 立健全四级名录体系、保护传承人、建立文化生 态保护区,重视生产性保护,以及运用现代科技 手段保护等方式,科学、全面、系统地抢救和保 护现存的德昂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1整体性原则 间乐器和器乐、曲艺、宗教音乐、舞蹈、文学、 宗教、建筑、剪纸等进行全面保护;整体性保护 既要有音响、影像资料的保护,还要有文字资料 的保护;整体性保护既要对德昂族各种民间文化 的保护,还要有对其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的保护。 (二)以人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以人民群众为本. 德昂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德昂族人民群众所创 造的,必须依赖于社会群体而存在。因而,只有 这些民间艺人、歌手、乐手或普通百姓在以不同 方式将它们复述、表演或是制作出来时,人们才 会感受到它的存在。只有激励这些非物质文化遗 产传承人,他们就会不断进取。产品也会越发精 益求精,才能较好的保存下来:只有不断鼓励这 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继续招徒授业。民间文 化遗产就会后继有人,绵延不绝。因而,对德昂 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三)政府与民间参与相结合原则 对于德昂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 一件非常系统的工程,必须依托政府和民间群众 两方面的力量,必须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参 与、权责明确、运转协调的保护机制嘲。传承和 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全 社会的共同职责,包括民间力量、民间文化艺人 及传承人、大众传媒、科研机构与地方院校等。 其中,民间力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主体。 应当主动参与到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来:非物 质文化传承人应当积极进行传习活动.保证民间 文化后继有人:对于民间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还应 该借助大众传媒进行系统宣传,把相关知识、精 神内涵、民俗文化宣传给公众;科研机构、地方 高等院校积极开展研究。挖掘民间非物质文化遗 产的价值。探索多种保护途径。 (四)文化多样性原则 周 灿 钟小勇:文化传承背景下德昂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德昂族有四大支系七个语支。即饶静、饶 遗产濒临消亡,存在失传的危险。随着现代文化、 卖、饶薄、饶扩、饶竞、布列、梁。鉴于德昂族 城市文化的大举进攻,人们的思想观念、审美观 分布的广泛性以及支系的多样性,不同地域、不 念、恋爱方式、婚嫁丧葬习俗等发生了巨大的变 同支系的民间文化都有不同的文化特点.具有多 化,传统节日、山歌、对歌、祭祀、乡土文艺表 样性的特点【4】。加上德昂族民间文化具有悠久的 演等日益淡化。能演唱本民族山歌的大都是一些 发展历史,其文化形式非常丰富多彩。其文化内 四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年轻一代几乎不会唱 容和形式涉及生产生活、经济政治、宗教信仰、 本地民间歌曲,不会跳本民族的传统舞蹈。大量 民族建筑、民族音乐、民间舞蹈、文学等方方面 的传统建筑物已经被现代建筑所取代,传统工艺 面的内容。因而,我们在保护德昂族民间非物质 逐渐消失,部分节庆礼仪、婚丧嫁娶、祭祀仪式 文化必须遵循其文化多样性的特征。 (五)活态性保护原则 由于中国境内德昂族没有代表本民族语言的 文字,其悠久的文化历史必须依赖于广大的德昂 族群众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一代一代的进行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根本性的特征就在于其文化的 “无形化”与“活态化”。所有的非物质遗产都是 通过口、手、肢体、行为和技能进行表达的,从 而不具备实物性的特征;由于非物质文化的完成 过程和传承系统必须依赖于人这个活体.这就决 定了非物质文化人存则存、人亡则亡的“活态 性”特征。因此,要保护德昂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应首先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活态性特征, 关注传承方式的保护,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 使德昂族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生生 不息。 (六)濒危遗产的优先保护原则 在德昂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过程 中,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少数民族民众是非 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传承者,是文化遗产的 真正主人。保护与利用并举。在确保少数民族非 物质文化遗产永续利用的前提下。科学而有效地 利用好这些文化遗产.使之造福当代乃至后人, 已经获得世界各主要遗产国的普遍共识。 三、德昂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所面临的问题 近些年来,虽然各级政府和相关民间及专业 人士非常重视对德昂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 挖掘工作.但对于德昂族传统民间非物质文化遗 产的保护还存在和面临着许多的困难和问题。 (一)生存环境空间的萎缩,大量非物质文 化遗产濒临消亡 随着社会的变迁,德昂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生存环境空间逐渐萎缩。从而使大量非物质文化 的传统文化。民间已无活动或少有活动。大量的 原始宗教文化遗产逐渐消失,一些反映德昂族早 期生产水平、经济生活、社会形态的原生形态古 歌曲已存世很少,有的已不复存在,大多只留下 一些文字资料,没有了影像和音像资料。绝大部 分的年轻人已不再信仰南传佛教。更不理解民族 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的真正含义。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严重匮乏,存 在后继无人的严重断代现象 德昂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活态性”特 征。其保护传承必须依赖于人,传承人具有非常 重要的作用,没有传承人将无法延续。当前,传 承人面临着严重匮乏,存在后继无人的严重断代 现象。德昂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民间世代传习 相承的。因而民间文化传承人在其中起着不可或 缺的桥梁作用和推广普及作用。一直以来,德昂 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基本上是沿袭口传心授的古老 方式。受过现代教育的民间艺人很少。随着时间 推移。一些资深、颇有造诣的重要民间艺人、歌 手或乐师相继谢世或逐步退出舞台,在技艺上能 独树一帜,并享有威望的越来越少,正逐年递减, 许多优秀的民间文化和技艺也将随他们的故去而 消失。加之多年来没有注意发现、培养民间音乐 文化传承人。以及现有的部分民间艺人又缺乏必 要的综合素养和较高的专业技能,因而传承人出 现了后继无人的局面。 (三)经费投入不足,制约着德昂族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 保护与传承必须要有经费上的保障,然而当 前相关经费投入的严重不足制约着德昂族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德昂族大多居住于云南 西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相对 内地比较落后,政府财力有限、经费来源短缺, 而民族文化的保护投入是一项耗资巨大、短期内 45 周 灿 钟小勇:文化传承背景下德昂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难见成效的特殊工程,上级部门的政策、资金扶 性都非常突出。科学的模式与渠道能把客观事物 持有限,对于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常常捉襟见 条理化、系统化、有序化、清晰化,能使我们增 肘,致使有些工作做得不到位;文化站(室) 强认识事物的准确度,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为 等基层文化设施设备严重缺乏、简陋陈旧、场地 了使德昂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的普查工 有限、条件落后。没有划拨工作经费,难以正常 作少走弯路,避免遗漏,必须努力做到调查详实、 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无法满足基层少数民族群众 分类严格、记录清晰、文字、图片、录音、录相 的精神文化需求,更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 及实物齐全,每个工作人员对民间文化遗产,都 因而,德昂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缺乏全面、系 必须有一个全面、系统而准确的认识与把握,才 统、动态的保护.严重制约了德昂族非物质文化 遗产文化事业的保护和发展。当前,三台山唯一 的中国德昂族非物质文化博物馆在运作过程当中 也面临着诸多的困难.由于没有财政人员编制, 没有专门的人员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没有发挥 其应有的社会价值与功能。 (四)对德昂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整 理还处于低层次阶段 当前对德昂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整理 还处于比较低层面,处于零散的状态,缺乏对相 关资源的专门管理,缺乏深入系统整理与研究。 缺乏理性认识和深层把握。许多工作仅限于对材 料的收集.却疏于对材料所反映出来的各种文化 现象的实质进行科学分析,许多工作往往只停留 在表面,流于形式,难以深入下去。加之,目前 仅文化系统在抓此项工作,由于人力不足,工作 队伍专业性不够全面等因素,导致对有的项目调 查深度和广度不够,没有完全达到国家、省的要 求和预期目标。由于缺乏专门的部门和人员对德 昂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资料进行系统的管理, 对其研究还只是停留文化形式本身.跨文化研究 还非常欠缺,没有形成系统的、立体的文化人类 学研究,许多机构与部门对德昂族非物质文化遗 产的传承也只是流于形式和表面,缺乏实质性的 作用。 四、德昂族非物质文化 遗产保护模式与渠道 要保护如此丰富多彩的德昂族非物质文化遗 产.必须以一定的模式和渠道才能得以实现。 (一)对德昂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系 统的普查、确认、登记、立档 德昂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丰富多彩,对于 如此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必须对其进行 全面系统的普查、确认、登记、立档。德昂族非 物质文化遗产不仅种类繁多,而且民族性和地域 有可能使普查工作取得圆满成功。 (--)对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研究、出版, 或以博物馆方式予以展示、保存 在真实记录德昂族非物质遗产资料的基础之 上,必须对所收集资料进行系统全面的整理、研 究、出版,或以博物馆方式予以展示、保存。原 始资料的收集只是保护传承的第一步,更为重要 的是在此基础之上对其进行整理和研究。最终达 到传承与创新的目的。从民间所收集来的资料只 是一些原始的、分散的文字、图片、录音、录相 和实物资料。必须对这些原始资料进行系统的分 析、整理与研究,对其进行分类,并以文字和出 版图书的方式进行集中保存和展示。以便于相关 的专业人士、专家、学者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 行更加深人的学术及理论研究与探索。 (三)建立德昂族非物质文化生态文化保护 圈 保护德昂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人们的生存 环境作为依托,必须建立民间生态文化保护圈。 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社会群体而 存在,不能纯粹以博物馆的方式进行保护,必须 深深扎根于一个地方的传统文化历史中,作为一 种方式来体现这一民族或地区的文化特征及价值 观念。因而,可以通过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命 名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对德昂族聚居地的非物质 文化遗产保存较为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和浓郁特 色的文化区域,进行动态的持续性保护。2006年 云南德宏三台山乡被云南省列为三台山乡德昂族 传统文化保护区。为了更好的保护德昂族非物质 文化遗产,应对不同地区不同支系的德昂族民间 文化设立相应的生态文化保护圈。 (四)资助和鼓励民间文化传承人,建立民 间文化传承机制 德昂族聚居的村寨大多社会发育很低,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很大程度上是口传心授进 周 灿 钟小勇:文化传承背景下德昂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行,在宗教活动、群体仪式活动、民俗活动、日 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专业知识精湛、具有奉 常劳动等形式中传播,并世代传承。如:德昂族 献精神的民间文化保护工作者.对德昂族优秀的 的“浇花节”、“进洼节”、“出洼节”、“龙阳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宣传、弘扬和振兴。 节”、“祭祀谷娘”、“烧白柴节”、“达古达楞格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是 莱标”等,都是在本地区最有威望的老人一代代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过程中生存的法则。是构建民 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加以保护并进行传承。因 族精神的核心嘲。德昂族先民为后世留下了极为 而,对于当地民间文化传承中的重点人物。必须 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代德昂族既是本民族 特别加以保护并进行传承。在政策上、资金等方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享用者.又肩负着繁 面应该给予大力的扶持和帮助。对德昂族非物质 荣、创新的重任。德昂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 要充分利用国家的相关政策.扎根于德昂族聚居 程,是人们世代都必须坚持和努力的事业,靠一 区的本土文化,农村是它的起源立足之本,只有 代人或几代人是无法真正承担起民间非物质文化 将两者契合起来,形成合力,才能取得“双赢” 的保护,重视对传承人的培养是实现德昂族非物 的效果。 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途径。另外,还必须建立 参考文献: [1】芒市文化体育局编.芒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选辑[M].芒市:德宏民族出版社,2009.12 [2】钟小勇.云南德宏世居少数民族民间音乐人类学导论[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13. [3]王铁志.德昂族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4]唐洁.中国德昂族[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 [5】黄光成.中国人口较少民族丛书.德昂族[M].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7. (上接第57页) 参考文献: [1]参见: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资料来源:国家旅游局网http:// 、7lj nⅣ.cnta.gov.cn/html/2008—6/2008—6—27—20—31—36—7.htm1.2013.8.8. 【2]贾平,王海蓉.论阿细祭火中的女性观——对云南红万村阿细祭火仪式的考察U].孝感学 院学报,2009.(3). 【3]路芳.火的祭礼:阿细人密祭摩仪式的人类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4]王永军.阿细祭火仪式的再生产调研报告U】.西江月,2012.(31). [5][英】.E.霍布斯鲍姆T.兰杰编.顾杭,庞冠群译.传统的发明[『].江苏:译林出版社,2008. [6昭乌初札6]莱密波诺.火一样的激情:阿细人及其阿细跳月[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 社.2002. [7]葛树荣,薛雁等.阿细跳月保护发展方式的多重构建U].grog;术研究,2012.(4). [8]熊正益.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践与思考Ⅱ].民族艺术研究,2007.(2). [9]马种炜.众神狂欢与意义追寻一彝族阿细人驱火妖节日的人类学分析U].民族艺术研究, 2003.(3). [10]石甜.阿细祭火:祭祀表演与文化重建U].黑龙江史志,2009.(14). 4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