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翻译:跨越语言、跨越民族——评《民族、语言与翻译的伦理》

2023-08-20 来源:九壹网
第13卷第5期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1.13 No.5 2010年9月 Joum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 Sep.2010 ■语言文化 翻译:跨越语言、跨越民族 ——评《民族、语言与翻译的伦理》 阳 鲲 (广东商学院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320) 摘要:翻译研究自20世纪7O年代发出学科成立的宣言以来,经历了“多个转向”,学者们从语言学、人类学、社会学、 文学批评、文化研究等众多视角竞相解释、描述翻译,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开放局面。<民族、语言与翻译的伦理》论文集是 “对全球化语境下的翻译研究的一大贡献”,对翻译的政治和伦理的关注是其主线。 关键词:民族;翻译研究;伦理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35(2010)05—0125一o4 翻译研究自20世纪70年代发出学科成立的 样,从字形上看,也是2个词头尾相同,只是中间略 宣言以来,经历了“多个转向”(Snell—Hornby, 有差异。从意义上看,它凝练地表明了翻译中固有 2006),学者们从语言学、人类学、社会学、文学批 的语言、文本转换性质,以及思想界进入后现代以 评、文化研究等众多视角竞相解释、描述翻译,出现 来人们发现翻译中有着更为宏观的、跨越民族的内 了百家争鸣的开放局面。正如根茨勒(Edwin Gen一 涵。鉴于此,笔者以自己差强人意的汉译作为本书  ̄ler)所说,翻译所引发的思考和著述的爆炸已经 评的正题。 使得任何一个人难以跟上步伐(Bassnett&Lefe. vere,1998:xii)。《民族、语言与翻译的伦理》(简 一翻译作为媒介。体现差异、伦理与 称《民》)这部有着416页篇幅的论文集正是这一 “爆炸”中涌现的学术力作之一。 政治 《民》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比较文学教授桑德 文集分为4个部分,分别是:“翻译作为媒介、 娜・伯尔曼(Sandra Bermann)和迈克尔・伍德 跨越媒介”、“翻译的伦理”、“翻译与差异”和“超 (Michael Wood)合编,2005年由该大学出版社出 越民族”,编者为每一部分撰写了一篇概述性导读 版。作者中包括当代著名学者,如萨义德(Edward 前言,对所收录的那几篇文章的内容做了简介。 Said),斯皮瓦克(Gayatri Spivak)和韦努蒂(Law. 主编伯尔曼所作的序言条理清晰、颇有学术价 rence Venufi)o本文集是Translation/Trnasnation 值。她指出,民族、语言和翻译问题的重要性在今 丛书中的一本,丛书主编是著名的比较文学以及文 天全球化的世界日益凸显。“现代性不是通过民 化研究学者艾米莉・阿普特(Emily Apter)。Trans. 族性,而是通过翻译性体现”(P1)。所收录的文章 1afion/Transnafion这一意味深长的丛书名如同为 尽管题材、方法各异,但都围绕着3个紧密交织的 学界所熟知的意大利谚语“traduttore,traditore”一 问题,那就是如文集名所示:民族、语言和翻译的伦 收稿日期:2010—05—17 作者简介:阳鲲(1976一),女,湖南湘乡人,讲师,中山大学博士生,主要从事翻译学研究。 注:凡出自<民族、语言与翻译的伦理)的引文,只标明页码。 125 理(P2)。民族是受变化着的文化实践推动、永不 停息、充满冲突的进程,而语言作为一种交流方式, ~直都是民族身份的一个决定性特征,它不是一个 中立成分,而是巧妙地进行挪用和排除异己。从东 方主义到种族主义再到种族、宗教或民族热情,人 们通过排除和边缘化他者来创造团结一致(P3)。 翻译则大大增加了这种存在于语言和整个人类社 会的他者意识,它要求我们关注文化价值观念、经 济和政治不平等。从施莱尔马赫(Ffedrich Schleiermacher)对翻译在德国民族的形成中作用 的探讨开始至今,翻译的研究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文 化问题,需要译者做出伦理的判断(P5)。如果说 为了保留文化的过去,为了搭建现时的理解与未来 的思想之间的语言桥梁,我们必须要翻译,那么翻 译的同时我们必须努力对每一种语言的上下文、互 文和内在的他异性做出伦理的回应。伯尔曼认为 这么一种双重的责任就是一种翻译的伦理(Iy7)。 第一部分包括5篇文章,萨义德的“作家与知 识分子的公共角色”虽然与翻译无涉,但编者把它 选入且列为首篇,这在笔者看来,或许是编者认为: 译者也是作家和知识分子,应该发挥知识分子的角 色,“知识分子的作用是辩证地、对抗地揭示和阐 明……竞争”[H157,“知识分子的临时的家园是一 种紧迫的、抵抗的、毫不妥协的艺术领域。” J1 因 此“知识分子是没有被禁止出声的译者,替被压迫 的人说话,表达他们不曾说出的和只说出一半的需 求(P11)。“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和时间,挑战并且 战胜看不见的权势强迫之下的沉默和整齐划一的 平静。”【6jl"另一篇重要文章的作者是美国西北大 学学者塞缪尔・韦伯(Samuel Weber),他通过细致 分析《圣经・创世纪》中伊甸园和巴别塔的有关描 写,以及本雅明的“起源”(origin)观,提出了对本 雅明的“译者的任务”的新的解读,也深化了我们 对其“可译性”的理解。其余三篇分别是关于法律 的可译性、同声传译以及电影中的翻译问题。 第二部分有6篇之多,题为“翻译的伦理”。 第一篇“译为英语”是斯皮瓦克近年的重要论文之 一。由于英语成为全球通用语而具有了强势地位, 以英语为译入语的译者的责任也变得13益复杂。 她在“译为英语”的姊妹篇“翻译的政治”中曾指 出,“在梳理翻译的政治学时,你必须考虑世界上 某种语言的地位。孟加拉语的翻译语言可能会受 到大群讲英语或英语化的孟加拉语的人的嘲笑和 批评。”[2 通过自己翻译孟加拉语作家的实践,斯 】26 皮瓦克指出即使在语言内部也存在杂交,因此几乎 所有翻译都是不可能。译者必须努力刻写他者的 踪迹、历史的踪迹、文化的踪迹。罗伯特・伊格尔 顿(Robert Eagleton)的“列维纳斯、翻译和伦理”发 现:伦理和他异性这2个相互联系的概念交织了一 张大网,联系着哲学家列维纳斯(Emmanuel Levi. nas)、本雅明、德里达和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 兹(Cliford Geertz),因其都论述过翻译和文化他 者。其余3篇分别讨论了斯皮瓦克提出的“土著 报导人”(Native Informant)概念、比较文学学科与 翻译学科的区别、《源氏物语》这一13语古典文学 巨著中所体现的原文与译文的关系。阿普特则通 过举出令人信服的“伪翻译”和文学造假的例子, 说明翻译与原文之间一对一的稳定的关系其实是 一种幻觉。 第三部分“翻译与差异”的主题是翻译在民族 身份构建中的作用。翻译因输入外国的思想和价 值观念而常被认为是对本国文化的一种威胁,一种 “暴力行为”l3 Jl。,但同时,翻译也通过从不同语言 和文化系统的借用,而被用来构建民族身份,这一 矛盾正是韦努蒂的论文探讨的内容。他通过发生 在德国、法国、Camlunya和中国的民族主义文学的 例子,说明“本土”与“异域”总是存在于彼此当中, 因而再一次解构了长久以来的异化与归化的对立。 这也是其一贯的立场:翻译能为民族主义议程(na— tionalist agendas)服务。“‘议程’是当代文化研究 中一个常用的关键词,在韦努蒂的翻译话语中,一 般是指译者在选择特定的外语文本并采用特定的 翻译策略时所要达到的文化政治目的。他心目中 的政治议程就是要向英美输入文化他性或差异,冲 击或挑战英美主流价值体系,最终颠覆英美的霸权 意识,在世界政治和外交格局中建立一种真正民主 的地缘政治关系。”[4]77阿莎德・塞汉(Azade Sey・ han)描写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纳粹时期大批 德国知识分子和科学家流亡伊斯坦布尔,他们使土 耳其社会和文化走向现代化,这当中德语与土耳其 语之间大量的笔译和口译活动起了巨大的作用。 雅克・勒兹拉(Jacques eLzra)追溯了16世纪的翻 译话语,并将身份政治和经济交流问题与之相联 系。就19世纪下半叶翻译荷马史诗的著名争论, 约皮・普林斯(Yopie Prins)指出阿诺德倡导通过 六韵步诗体,这一受希腊影响的形式,来建立现代 的英国文学、英语诗歌。另外两篇论文分别是关于 美国作家唐・德里罗(Don DeLillo)的小说《名字》 和伯尔曼解读法国作家勒内・查尔(Ren6 Char)的 献中,近一半的文章(第二、六、七、十、十一、十二、 作品。 文集的最后一部分主题为“超越民族”,审视 了在各国联系日益紧密、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剧的当 十五、十六、十七、二十一篇)引用或参考了斯皮瓦 克和/或德里达的著述,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该文 集后结构、后殖民的整体研究取向。 代世界中翻译所扮演的角色,翻译被视为典范性的 “旅行文本”(travelling texts),能够彰显民族主义 和跨国文化之间的复杂互动,所收录的5篇文章分 别探讨了来自非洲、印度、南非、拉美和巴尔干地区 的文本中体现的殖民和后殖民问题(P311),其中 对翻译的政治和伦理的关注是本文集的主线。 然而“正统或主流翻译理论认为,不同文化或语言 之间的权力差异、或者操不同语言的说话人之间的 各种支配和服从关系,如此这般的政治考虑要么不 存在,要么与翻译无关。”[6 。只有在后结构主义 第四篇最能体现翻译的政治性:西尔维亚・莫雷 (Sylvia Molloy)描写了拉美文学在美国被接受的各 种方式,这些方式塑造了一种经典,而这种经典忽 略了拉美各国内部的丰富多彩的写作 。 二评价与反思 从出版时间来看,这部论文集仍是比较新的, 但已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在国际英文期刊上有2 篇专门的评论文章(Bemofsky,2005;A玳Ij0&Ben Van wyke,2007),莫娜・贝克在其新著《翻译与 冲突:一个叙事的视角》也提到此文集(Baker, 2006:7)。讨论挖掘翻译与民族之间关系的文集 不单《民》这一本,就笔者所知,类似主题的起码就 有《翻译与民族:英格兰的文化政治》(Roger Ellis &Liz Oakley—Brown,2001),那么《民》有什么显 著特点呢?首先,该文集博采众长,不囿旧说,既有 世界级知名学者萨义德、斯皮瓦克的深刻论述,又 有博士生的新颖观点,如乔纳森・埃贝尔(Jona. than E.Abe1)的文章。另外,文章涉及的地域范围 和文本类型之广、语言和文化之杂多,为一般的论 文集所不可比:论题从文学、电影、法律到哲学、政 治,从伪翻译到口译;译例所采用的语言也来自五 湖四海,有法语、t3语、俄语、德语、希腊语、孟加拉 语、意大利语等等。各篇文章合力提供了一个从具 体的语言和文化角度反思民族、民族内部、民族之 间的联系与冲突、历史与未来的机会,为我们展现 了“语言和翻译中一幅幅充满了错综复杂的现象 的图景,带有历史烙印的问题与偏见,针锋相对的 各式谈判。使我们对语言的权力以及文本的传播 提出疑问,使知识产权和人权问题走向前台,彰显 国家、民族和地方传统之间的差异、具有悲剧性的 语言和文化流散(diasporas)、以及笼罩在表面统一 阴影下的复杂多样性”[2】。此外,笔者注意到,本 雅明的“论译者的任务”出现在近1/3的文章(第 二、四、八、九、十、十一、十五篇)的注释或参考文 和后殖民主义思潮的启发下,在跨文化研究兴起的 背景下,翻译理论才开始研究翻译的政治和伦理, 才开始把传统上只认为是语言活动的翻译和政治、 伦理相联系,探讨翻译对传统价值观的颠覆和 重构。 皮姆曾指出,20世纪9O年代初,西方的翻译 研究者们热衷于从“规定”到“描写”的转向,“伦 理”被看成多余的东西。只有当人们从文化多元 和权力平等的角度,重新审视性别、种族、民族、性 取向这些社会问题的时候,学者们才重新发现了 “伦理”这个概念在全球化时代的思想价值 j1 。 笔者认为,西方对翻译伦理的研究进路有传统的和 后现代的两条。切斯特曼的5种伦理模式(Ches— terman,2001)和诺德的“功能性加忠诚(1oyalty)原 则”(No ,2001)是传统翻译伦理视角的代表。后 现代进路的研究主要有德里达关于“翻译是伦理 的”的论述【sJ4。、韦努蒂受施莱尔马赫和贝尔曼 (Antoine Berman)影响而阐发的差异的伦理 (Venuti,1998)、巴西学者阿罗约基于解构主义和 女性主义思想对译者的责任的探讨[9 一、斯皮瓦 克有着后殖民批评犀利锋芒的解殖的政治伦理 (陈永国,2005)、丹麦学者Koskinen反思后现代 性和翻译伦理的创新尝试(Koskinen,2000)以及布 赫塞提出的“互惠”的翻译伦理[10113等。《民》作为 整体,体现了一种与语言、民族唇齿相依的翻译伦 理观,与上述蓬勃发展的后现代进路的翻译伦理观 一脉相承,并为构建新时期的译学多元伦理添砖 加瓦。 而翻译伦理的理论化在我国则仅仅停留在 “忠实”、“意义”和“文字”的层面,“一个翻译的伦 理倘若是建立在语言和文本这一纯粹物质的观念 上,那就很容易导致空洞的道德说教”D0]13。当 “忠实”被解构后,伦理也成了唯恐避之不及的对 象。除极少数有独到见解的研究外nl】m,鲜见含 深刻后现代意识的论述。因此《民》的各篇文章能 127 给我们带来关于翻译的政治和伦理莫大的启示。 尽管书中第一部分的后4篇文章(内容如前所述) ture:A Sourcebook[M].London and New Y0rk:Rout. 1edge,1992. 偏离了贯穿全书的主线:翻译的政治和伦理。 [4]王东风.帝国的翻译暴力与翻译的文化抵抗[J].中国 比较文学,2007(4):69—85. [5]Bemofsky,Susan.Nation,Language and the Ethics of 三结语 本书的内容全面翔实,是“对全球化语境下的 Translation(review)[J].Modem Language Notes,2005 (5):1235—1239. 翻译研究的一大贡献”(见文集封底),耶鲁大学和 [6]Robinson,Douglas.Translation and Empire:Posteolonial 哥伦比亚大学的学者对该书的编撰都给予了高度 Theories Explained[M].Manchester:St.Jerome Pub- 评价和赞誉。“在全球化时代,信息的传播和大众 lishing,1997. 传媒的崛起使得全球化与文化的关系尤为密不可 [7]Pym,Anthony.Intrdouction:The Return to。Ethics in 分,翻译无疑是信息传播的一种工具,因而对翻译 Translaiton Studies[J].The Translator,2001,7(2): 的研究也应该摆脱狭窄的语言文字层面的束缚,将 129—138. 其置于广阔的跨文化语境之下”【l引。本书无疑是 [8]陈永国.从解构到翻译:斯皮瓦克的属下研究[J].外 这方面的有益尝试,对翻译研究、比较文学、文化研 国文学。2005(5):37—43. 究等人士具有极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9]A=ojo,Rosemary and BenVanWyke.Nation,Language nad the Ethics ofTranslation(review)[J].The Transla- tor,13(2):351—356. 参考文献: [10]Anne Brisset.杨森林译.翻译中的他异性:理论与实 [1]萨义德.作家和知识分子的公共角色[c]//爱德华・ 践概述[J].中国翻译,2007(6):10—13. w・萨义德著.朱生坚译.人文主义与民主批评.北京: [11]吕 俊.跨越文化障碍——巴比塔的重建[M].南 新星出版社,2006. 京:东南大学出版,2001. [2]Spivak,Gayatri Chakravorty,The Polities of Translation [12]王 宁.翻译的文化建构和文化研究的翻译学转向 [c]//Lawrence Venufi.(ed.)The Translation Studies [J].中国翻译,2005(6):5—9. Reader.London and New York:Roufledge,20oO. [3]Lefevere,Andr ̄.(ed.)Translation,History and Cul- Translation:Across Language and Nation ——C0mment on Nation,Language and the Ethics of Translation YANG Kun (School of Foreign SPadies,Cuangdong University of Business Studies,Gu“gzl10u 5 10320,China) Abstract:Translation studies have undergone“several study turns”since the declaration of estabhshing hte discipline in the 1 970s.Scholars have explained and described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nguistics,an— htropology,sociology,literary criitcism and cultural studies,whereupon formed all opening situation wiht conten— itons of a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The collected papers Nation,Language and the Ethics of Translatoin has made a great contirbution to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under the globalization context.The colleerns about the poh— tics and ethics of translation is tl1e mainline. Key words:nation;trnaslation studies;ethics (责任编校谢宜辰) 12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