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综述
1、两千多年来,国家的统一和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交流是中国历史的主流。T
2、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T
3、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仍然是封建经济。F
4、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直接原因在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T
5、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T
6、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目的是要帮助中国走出封建社会,发展资本主义。F 7、近代中国表面上维持着独立国家和政府的名义,实际上已经丧失了拥有完整主权的独立国的地位。T
8、在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F 9、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勾结,是近代中国发展的最大障碍。F
10、中国农民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是近代中国最革命的阶级。F 11、中国工人阶级最早产生于外国资本主义在华企业中,先于中国的资产阶级产生。T 12、中国的资产阶级也是近代中国新产生的阶级,分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T
13、必须首先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才能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T 14、革命和现代化是背道而驰的,两者无法相容。F
15、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F 第一章
1、民族危机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T
2、近代中国海关的行政权虽然掌握在外国人手里,但它仍是中国抵制外国进行经济侵略的重要工具。F
3、英国侵略中国的目的在于攫取经济利益,并有领土要求。T 4、外国人不仅仅在租界里享有领事裁判权。T
5、根据有关不平等条约,帝国主义有权在中国领土上驻兵。T 6、近代战争赔款直接破坏和阻碍中国的经济发展。T
7、近代外国在中国的投资相当部分是利用战争赔款等方式掠自中国。T
8、 帝国主义列强通过对中国铁路的控制来确立和扩大自己在中国的势力范围。T
9、 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的目的是加速中国文明进程。F 10、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统治方式“是以华制华”。T
11、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F 12、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所以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F
13、 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妥协,是瓜分中国的阴谋破产的根本原因。F 14、 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饶的反侵略斗争。T
15、义和团运动貌似爱国,实则祸国、害国。F 第二章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1、农民是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者主要的压迫对象,也是反抗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者的主要力量。T
2、太平天国农民起义首先爆发于广东地区。F 3、《天朝田亩制度》实际上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T 4、《天朝田亩制度》的平分土地方案在并没有得到了贯彻和执行。T 5、《资政新篇》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T 6、《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使太平天国起义具有了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F
7、太平天国把信奉上帝的西方人视为“洋兄弟”,说明他们对于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缺乏理性认识。T 8、洋务运动是在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T
9、洋务派兴办近代企业,目的是使中国朝着资本主义方向发展。F 10、中国近代教育始于维新运动时期。F
11、戊戌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T 12、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的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T 13、戊戌维新运动的兴起说明中国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T
14、百日维新中,光绪皇帝采纳了维新派提出的开议会、实行君主立宪等政治主张。F
15、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 第三章
1、科举制废除于洋务运动时期。 F
2、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T 3、谭嗣同是辛亥革命时期的著名革命者。 F
4、20世纪初期推动中国发生历史性巨变的主要代表是孙中山。 T
5、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革命党的妥协退让和袁世凯的势力强大。F 6、北洋军阀是中国近代史上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军事政治集团。 T
7、帝国主义与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势力以及旧官僚、立宪派一起勾结起来,从外部和内部绞杀了辛亥革命。 T 8、《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 T 9、革命派与改良派辩论的焦点是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F
10、在进行革命前,孙中山曾北上向李鸿章上书,寄希望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T
11、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是《新民丛报》 F 12、1911年4月27日发生的“黄花岗起义”的地点在黄花岗。 F 13、组织“护国军”,发起护国运动的人是黄兴。 F
14、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广泛传播、革命形势日益成熟的时候,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坚持走改良道路,反对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 F 15、旧民主主义革命终结的标志是“二次革命”。 F 第四章
1.新文化运动因批判孔学而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F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2.新文化运动对资本主义持完全接受的态度。 F
3.十月革命推动中国先进分子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 T
4、新文化运动在宣传民主、科学的同时,提出必须反对封建的伦理道德。 T 5、中国最早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先进分子是毛泽东。F 6、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是北洋军阀政府的黑暗统治。 F
7、1919年7月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文章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是梁启超。 F
8、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是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F
9、第一个在中国比较系统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作者和作品是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T 10、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任总书记是李大钊。F
11、从1922年1月香港海员罢工到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罢工,中国掀起了第一个工人运动的高潮。T
12、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讨伐北洋军阀。 F
13. 右倾机会主义在大革命后期才在中共中央领导机关中占据了统治地位。T 14. 1925年,以五卅运动为起点,掀起了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风暴。T
15. 大革命为把中国革命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土地革命战争阶段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T 中篇综述
1、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是建立一个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F
2、反对帝国主义,打破外国资本的控制,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实现的首要任务。 T
3、反对封建主义,进行土地制度的彻底改革,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 T
4、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整个资本主义经济中不占主体地位。 T
5、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它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T
6、从根本上说,在1921年至1949年时期,可供中国人民选择的方案主要是两个:或者是继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或者是创建社会主义的新中国。 T 7、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是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人民共和国。 T
8、半殖民地中国的官僚资本主义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T
9、 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1927年4月18日在南京成立了“中华民国国民政府”。 T
10、1919年3月,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宣告成立,它积极帮助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的先进分子创建共产党。 T
11. 中国是首先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的国家。 T
12. 袁世凯当权时,北洋政府统治下的中国在形式上是“分裂”的。 F
13. 在1927年革命失败以前,中国反动势力的政治代表,主要是北洋军阀控制的政府。T
14. 控制南京国民政府的国民党在形式上暂时地“统一”了中国。 T
15. 国民党统治的建立,为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进一步敞开了大门。T 第五章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1、1927年,随着“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的发生,中国革命转入了低潮。 T
2、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可以合并在民主主义革命任务上面去完成,这叫做“毕其功于一役” F
3、遵义会议开始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转折。 F
4、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内出现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等三次大错误,使中国革命受到挫折,造成严重危害。 F 5、《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的发表,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F
6、1935年底,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提出了在敌后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的方针。 F
7、国民党在全国建立统治以后,实行的依然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统治。 T
8、毛泽东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新道路开辟的杰出代表。 T 9、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T
10、1928年12月,毛泽东主持制定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是《兴国土地法》。 F
11、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召开的地点是江西瑞金。 T 12、剥夺了毛泽东对中央根据地红军的领导权的会议是1931年11月召开的赣南会议。 T 13、《兴国土地法》做出的一个原则性改正,目在在于保护富农的利益。 F 14、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开端的是南昌起义。 T
15、1927年7月大革命失败到1935年遵义会议召开之前,“左”倾错误先后三次在党中央的领导机关取得了统治地位。 T 第六章
1、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T
2、国民党政府和军队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对日作战都是消极的。 F 3、抗日战争中游击战争并不具有战略地位。 F
4、中国共产党制定的“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方针,其中间势力是指“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F
5、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适应抗战的需要,党将土地革命时期的没收封建地主阶级土地的政策改变为“减租减息”政策。 T
6、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 T
7、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F
8、1937年11月,王明从莫斯科回到延安,在统一战线问题上主张“一切服从统一战线”、“一切经过统一战线”,把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的活动限制在国民党允许的范围内,中共六届六中会纠正了王明的右倾错误。 F
9、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枢纽,十年内战局面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 T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10、1937年2月,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原则上同意了我党提出的团结抗日主张,实际上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并在会议文件上第一次写上“抗日”字样。这说明国民党由内战“剿共”、对日妥协向和平、抗日转变,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T
11、一二九运动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T 12、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 T
13、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T 14、在抗日战争中,共产党必须以革命的两面政策来对付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抗日派。 T
15、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的战役是平型关战役。F 第七章
1、国民党统统治集团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其根本目标是维护独裁统治。 F 2、国民党之所以迅速失去民心,主要是因为它违背全国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平建国的意愿,执行反人民的内战政策。 T
3、中国各民主党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T 4、中国各民主党派形成时的社会基础主要是大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以及同这些阶级相联系的知识分子。 F
5、二战后,中国在命运与前途的选择上有第三条道路可走,即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F
6、为了打退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军事进攻,在军事上,必须采取游击战术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 F
7、1948年后,根据中共中央的决策和部署发动三大战役,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由此拉开T
8、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五四指示》,决定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T
9、土地制度改革,是从根本上摧毁中国封建制度根基的社会大变革,为打败蒋介石、建立新中国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T
10、在国民党统治区,以工人运动为先导的人民民主运动迅速地发展起来,成为配合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条战线。F
11、中国各民主党派的政纲不尽相同,但都主张爱国、反对卖国,主张民主、反对独裁。 T 12、根据毛泽东的论述,新中国的国体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还有资产阶级民主分子参加的人民民主专政;新中国的政体是:建立民主集中制的各级人民代表会议制度。 T
13、在中共召开的七大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思想,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T
14、1949年,完成创建新中国的任务,是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来承担的。T 15、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创建,标志着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基本完成。 T 第八章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的,用各种形式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联系着的,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 T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2、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 T
3、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 T
4、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中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坚实基础。 T
5、我国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手工业合作化的组织形式,是由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T
6、社会主义改造是围绕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任务进行的。 T
7、新中国没收官僚资本,既具有民主革命的性质,又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F
8、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为中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 T
9、人民政府接管的官僚资本主义企业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营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 F 10、我国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T
11、1952 年6月,毛泽东指出不应再把民族资产阶级称为中间阶级,其依据是全国范围内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F
12、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其中“一化”是指社会主义现代化。F
13、中国是在没有实现工业化的情况下进入社会主义的。T
14、1954年以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T 15、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二十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F 第九章
1、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刚刚确立,毛泽东就提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T 2、《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 T
3、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已经不存在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F
4、毛泽东认为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但不能一切照搬。 T 5、1957—1958年的反右派斗争是必要的,方法是得当的。 F
6、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被称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路线。 F
7、“文化大革命”是林彪、“四人帮”发动和领导的。 F 8、1975年整顿实际上是后来拨乱返正的预演。 T
9、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文化大革命”,迎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T
10、“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T
11、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后犯严重错误的时候,其性质和宗旨都没有改变。T
12、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上全新的事业,需要经历一个相当长时间的探索过程。 T
13、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毛泽东很快就搞清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主义。 F
14、建国后,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犯了严重错误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事业仍然取得了举世公认的重要成就。 T
15、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T
第十章
1、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的胜利,挽救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 T 2、从1978年5月开始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继延安整风之后又一场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 T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是改革开放的第一个宣言书。 T
4、“同分结合”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实行,促进了“政社合一”的农村人民公社体制的解体。 T
5、只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中党的领导一项,那就等于坚持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
5、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三中全会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F
6、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F
7、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T 8、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T
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T 10、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高管党治党水平。 T
11、中国的外交部署是,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 T 12、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表层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普通规范。 F
13、把中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要坚持走合作、引进和依靠外援的道路。T 14、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可以实现科学发展。 F 15、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 T 下篇
三、判断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T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T
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结构形式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在单一制国家中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F
4、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 T
5、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 T
6、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逐步形成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框架。 T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7、经过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农村完成了从几千年的分散个体劳动向集体所有、集体经营的历史性转变。
8、“文化大革命”时期,是指1966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的时期。 F
9、新中国成立时,面临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T
10、新中国成立初期,针对党政干部中存在的腐化问题,开展了“五反”运动。 F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从新民主主义文化发展而来的。 T
12、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上,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实际相结合,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T
13、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F
14、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取得的成就是这个期间中国共产党工作的主导方面。 T 15、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扭转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屡败局面。 T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