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论文

2023-03-26 来源:九壹网
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结业论文

对中国奶业危机诚信伦理调查分析

摘要:中国奶业危机不断,在利益的驱使下劣质奶制品在中国似乎是屡禁不止,“大头娃娃”、“光明问题奶”、“雀巢碘超标奶”、“三聚氰胺”等公众事件造成企业失去诚信、奶农丧失养殖信心、消费者更是不敢消费等一系列领域危机,对奶业市场形成了不可挽回的恶劣影响。要建立中国奶业的诚信,恢复市场秩序,必须建立政府诚信与科学诚信, 在生产上建立奶业合作组织的法律援助平台, 加快奶业产业化进程,在加工上建立行业自行约束机制, 禁止标识误导、包装误导以及概念炒作的不科学诚信行为,正确引导市民消费。

关键词:奶业;科学诚信;制度诚信;三聚氰胺

目前, 我国还没有规范和约束乳制品行业竞争的相关法律与组织, 国内乳品企业竞相杀价、概念炒作、欺骗宣传、弄虚作假、搭配销售等现象非常普遍, 导致奶业市场混乱, 而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市场产品内容相同、包装近似的无差异化、相互“ 模仿” 、甚至“剿窃” 行为,市场的无序竞争使消费者对产品失去信任, 牛奶生产者和加工者利益受到损害, 严重制约了我国奶业整体竟争能力的提高。但是, 直到今天, 奶业行业还没有有效遏制这种混乱局面的实际有效行动, 这就是不作为的科学诚信与制度诚信问题的具体表现。

1998—2007年,中国每年人均牛奶消费量从513公斤迅速提升到2719公斤。由于需求的增加,中国乳业在过去十年成为了世界乳业发展最迅速的地区之一,保持着20%以上的增长率。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奶业总量翻了两番,行业总产值从120亿元增至1300亿元,中国因此成为全球第三大产奶国。2006年玉米等饲料价格上涨以后,部分地区出现了倒奶杀牛,对奶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冲击。随后中央政府出台了《国务院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奶业扶持政策, 2007年下半年,奶农养殖信心有所恢复,奶业发展出现回暖。2008年6月,中国甘肃、陕西等地报告多例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病例,患儿多有食用三鹿集团生产的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历史。2008年9月,爆发了婴幼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9月11日卫生部发布公告高度怀疑奶粉受三聚氰胺污染,之后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承认其生产的部分婴幼儿配方奶粉受到化学品三聚氰胺的污染。随后国家质检总局对全国175家婴幼儿奶粉生产企业生产的婴幼儿配方奶粉进行抽检,结果显示有22家企业69批次产品检出了含量不同的三聚氰胺,其中包括全国乳品销售收入排名前四位的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此后在这些企业生产的液态奶中也发现含有三聚氰胺。

由于奶粉中含有三聚氰胺,导致婴幼儿肾结石症。用于制造塑料的毒性化学物质三聚氰胺(C3H6N6)被混入牛奶,导致6244例儿童罹患泌尿系统结石,158人肾衰竭,3名婴幼儿死于肾脏疾病的事件爆发后,中国奶业食品安全卫生问题再一次成为全社会、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三聚氰胺含氮量达66 %,且成本很低。有人估算,要使植物蛋白粉和饲料中的蛋白质指标增加一个百分点,用三聚氰胺的花费只有蛋白胨等真实蛋白质原料的1/5,在牛奶和奶粉中添加少量就可提高蛋白质指标。三聚氰胺是白色结晶粉末,没有特别的气味和味道,掺加后不易被发现。利益驱使令黑心生产加工者无视道德和法律。

第 1 页 共 4 页

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结业论文

一、奶业存在的科学诚信问题

三聚氰胺事件是中国奶业问题严重积累后的集体爆发,也是有史以来影响最为恶劣的事件之一。目前奶业领域存在的科学诚信问题还主要表现在:标识诚信;营销诚信;“概念”炒作;混淆消费者的识别能力等。

其中,中国乳制品市场出现将复原乳、灭菌乳、乳粉等全都自称为“鲜乳” 的混乱局面,以及由此引发争论。从根本上来说,是无视原料奶和复原乳的客观差异,以及不同的牛奶加工工艺的客观差异,本质上是故意违背科学的。这种意识及行为, 实际上是各个集团的利益之争, 是奶业科学不诚信的典型表现。在营销方面,牛奶及其产品有其固有的营养价值, 但是过分渲染其产品的特殊性就有误导消费者的嫌疑。如某品牌的系列奶粉, 分为“美丽健康” 、“ 聪明健康” 、“幸福健康” 三种包装, 分别针对女性、学生和老人, 其三种外包装上,又分别醒目注明了特别添加的成分。这是市场营销手段不诚信的表现之一。所谓“概念”炒作,乳制品“概念”炒作有高低端之分, 低端概念上的炒作表现为如“ 还原奶”、“纯鲜奶”、“特浓奶”、“加钙奶”等,高端概念的炒作则更多的体现在产品的定位上,如“绿色奶”、“无公害奶”、“天然牧场”乃至“天然牛奶、均衡营养”等。这是误导消费者的不诚信营销手段的另一表现形式。

为增加消费者好感,混淆消费者的识别能力也是奶业生产者的惯用手段之一。牛奶有其自身的特点,其产品的质量来源于原料奶的质盆与加工工艺的取向。在目前,最使消费者盲从的问题有三个方面;一是何种液态奶最适合自己;二是功能化乳制品的功能如何;三是乳制品的质量安全有无保证。最为普遍的是关于巴氏杀菌与超高温灭菌的辨识,仅仅是两种不同制奶工艺,各有千秋,但有些企业为自己所使用的技术,大肆宣传其优点,分别打出“方便”“营养”的招牌,刻意忽视掩饰技术弊端,误导消费者。巴氏杀菌方法是法国的化学家巴斯德研究并经发展形成的消毒方法,该方法是将原料奶中对人体有害的细菌杀灭并最大限度地保留牛奶中营养成分的方法;超高温灭菌法是为了解决欧美部队在二次大战期间的喝奶问题应运而生的新的消毒方式,它是通过牛奶加温,将牛奶中细菌全部杀灭,而最大限度的延长乳制品的保质期的方法。从营养角度上讲, 巴氏杀菌方法加工的乳制品最大限度地保存了牛奶的营养成分,保持了牛奶自身的风味及新鲜度,而超高温灭菌法使牛奶中活性营养物质如蛋白质、维生素、钙等受到很大损失,且风味不完整。从保存期看,巴氏杀菌方法加工的乳制品保质期一般不长,且必须在一0℃的条件下冷藏,食用的方便性差。超高温灭菌法加工的乳制品保质期一般都在一个月,且不需冷藏,销售半径大,食用的方便性好。事实上,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制造液态奶的核心技术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保全牛奶的固有营养活性,二是提供产品的方便性。像所有的技术问题一样,有着相互对立难以调和的内涵。因此,方便与营养,应该让消费者自己选择。 二、奶业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奶业问题还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进行列举,然而重点应该是研究产生问题的原因,经过对市场及相关数据的调研分析,作者将在之后对引起问题的种种原因进行讨论:

目前,现行的奶粉国家标准中蛋白质是最重要的指标。通用的食品和饲料中蛋白质含量的检测方法“凯氏定氮法”,是通过测含氮量来推算蛋白质含量。这种方法有天生的缺陷,即:增加产品的含氮量就可提高蛋白质含量指标。目前,

第 2 页 共 4 页

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结业论文

国内还没有准确测定食品、饲料中蛋白质含量的标准,对三聚氰胺等高含氮非蛋白类物质的检测也是空白,国家缺乏准确测定食品中违禁物质的强制性要求。由于食品中不能添加的物质远比能添加的多,对每种食品都进行有害物质“彻查”也是不现实的。例如奶粉中即便不含三聚氰胺,还可能含有甘氨酸和水解动物蛋白。对“瘦肉精”、苏丹红等有害物质,也是发现有养殖户违规使用后才开始检测的。可以说,检验标准的缺失是导致奶粉事件的间接原因。

企业自律和监管缺位是根本原因。近年来乳制品行业加工能力增长过快,原料奶源难以支撑,协调发展矛盾突出,不法分子借机违法牟取利益。一些企业自律缺失,见利忘义,有心知肚明的“默契”,没有起码的道德良知约束,导致了问题奶粉事件的发生和发展。2007年美国发生的宠物饲料事件就已确认是两家公司出口的小麦蛋白粉和大米蛋白粉违规添加了三聚氰胺,产品以非法检商品名义报关出口,逃避检验检疫机构的检验和监管;婴幼儿奶粉事件又是奶农向牛奶中添加三聚氰胺。4年前,阜阳毒奶粉事件曾引起高度关注,但相关监督部门却没有承担起应有的责任,这为一系列问题的产生留下了隐患。一个时期以来,监管部门推行的免检产品、QS标志、产品抽检等手段都没有真正起到保障食品安全的作用。首先检测指标有限,其次由于有害物质分布不均匀以及抽样的代表性等问题,检验合格的食品不一定安全。凡检验过的样品都要处理掉而不会在市场上销售,这意味着消费者吃到的食品其实都未经过检验。这种危害的不确定性就是食品的风险性。因此,真正意义上的食品安全不是靠检测,而是实施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通过对所有危害因素进行识别、评估和控制,全过程监控、全程监管后达到的。这一体系在国际上已有成熟的经验,中国应该吸取经验为自己所用。

奶业危机的产生,除了产业快速发展过程中的自我监管、政府检测问题外,还有市场信息不完全、不对称带来的市场失灵以及政府规制和管理缺位带来的政府失灵等原因。改革开放后中国乳品加工企业的数量迅速增加, 1982年中国只有500家乳品厂,到2006年乳品企业数量达到2000家,增加了4倍。根据发改委数据显示,2007年全行业的100亿元投资中,新开工项目就占91亿。这些中小企业的大规模建设直接导致了产能过剩。乳品企业80%以上都是小型企业,其中亏损企业占25% ,其销售收入、资产总值与大中型企业相比差距甚远。根据统计资料计算,大规模乳品企业的成本收益率平均为48.189% ,而小规模企业只有7.197% ,前者是后者的6115倍,而大型企业的盈利能力也约为小型企业的8倍。一些小企业采取委托大企业加工生产或者直接采购大企业产品改换包装出售,销售去向很难跟踪,这也是问题乳制品流向市场的监管死角。中国地域广阔,区域复杂,需求多样,决定了中国乳品企业的结构必然是大中小结合,要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也要有国内知名企业,还要有地方区域性中小企业,甚至也要有一些满足特定市场需求的微型企业。危机中有些中小企业不仅没出问题而且获得新的发展机遇。中国的乳品市场只靠几家大的寡头垄断是不可能的。所以在奶业整顿中应不以大小论英雄,淘汰落后的,而不是排斥小的。 三、促进乳制品产业发展的建议

对以上奶业危机问题和原因的讨论之后,促进乳制品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也就相应的不难得出,必须要有针对性和有效性,最大限度减小危机影响。

恢复消费者的信心,重塑国产奶制品形象。三鹿奶粉事件爆发后,消费者对于乳品的消费信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极大打击,因此关键是要通过营养教育的方法

第 3 页 共 4 页

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结业论文

来促使更多的消费者去认识牛奶,认可牛奶,消除消费者对牛奶的不信任。只有消费才是奶业发展的原始动力,乳制品行业要切实树立诚信经营的理念,在市场竞争中,无论发展的目标有多高、成本压力有多大、产业链环节有多复杂,都绝不能为了眼前利益而放松产品安全。惟其如此,才能真正恢复消费者的信心,重塑国产奶制品形象。

贯彻落实中央决策,建立奶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构建合理、有效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使得质量安全管理有章可循。应着手清理现有的各种涉及食品安全的法规、条例和政策,找出相互冲突、无人负责、模糊不清、缺乏可操作性以及不能解决的食品安全问题,从食品产业链的整体角度修订和完善已有的各部门制定的法规与条例,保证新修订法规、条例的相互协调和可操作性。待时机成熟时在现行的《食品安全法》(草案)的基础上出台《食品安全法》,通过法律手段约束政府、企业、消费者和中介组织等所有市场参与者的行为,最终促进食品质量信息的有效传递,建立有力的保障体制,建立起奶业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整合奶业价值链,保证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利益。目前我国乳业产业链上各利益主体尚未形成真正的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机制,分配机制不合理,奶农和奶站相对企业收入较低。尤其是在2005年以来饲料价格猛涨、原料奶价低迷和奶牛价值缩水,使许多奶户经营举步维艰甚至赔钱,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个别奶农和奶站不当得利的动机。因而应重构企业、奶站和奶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企业加强对原料奶基地的建设投入和管控,通过以工补农促进部分企业利益向上游环节转移,保证奶站和奶农等利益主体合理的收益水平,使得产业链各个主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消除利用不法手段得利的经济动机,从而保证奶业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强化企业的自律意识,提升社会责任意识。乳制品企业应规范自身行为,强化社会责任意识,提高履行社会责任的自觉性。通过各种途径对乳制品企业经营者进行培训,尤其是中小乳制品企业,这不但能使他们意识到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而且能使其在经营管理中自觉遵守法律,尊重各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 刘纯朋 姜德峰 刘元宝 《牛奶品质的调控》. 山东:山东畜牧杂志,2004.24-25 [2] 张红凤 周 峰 《从食品安全规制看“三鹿奶粉”事件》 理论探讨, 2008 (6). [3] 聂迎利 《2009中国奶业高峰论坛领导、专家讲话精选》 中国乳业, 2008 (12). [4] 钟超军 《乳业市场竞争策略分析》光明观察 2004.3

[5] 崔小花 《走出“白色恐怖”——奶业危机呼唤责任与诚信》 2008.10 [6] 李洪霞 《劣质牛奶为何屡禁不止》 中国统计 2009.1 [7] 刘成果主编 《中国奶牛年鉴》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6

[8] 谭向勇 曹 暕 周俊玲 《中国奶业经济研究》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

[9] 金 朗 《食品安全问题的不完全信息博弈分析—以三鹿奶粉事件为例》辽宁经济, 2009

第 4 页 共 4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