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几点要领

2024-07-01 来源:九壹网
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几点要领

作者:孙红光

来源:《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8年第2期

科学源于自然,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而实验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这些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恰恰是探究式学习必不可少的,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方面。由此可见,实验在科学教学中有重要的地位。但科学课在农村往往不被重视,也许是因为农村学校相应实验器材的配备一时跟不上,或者相应专业师资欠缺等原因导致的,从而失去了实验教学的真正价值,失去了学生获取知识,掌握技能、体验成功的机会,使实验教学的质量老提不上去。

《课标》还指出:“各地应根据当地情况编写乡土材料,乡土材料内容应与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生活、生产实际紧密结合”。作为一名科学学科的教师,应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地让同学们接受丰富多彩的自然科学知识,提高他们学习上课的兴趣,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有了这种感受自然美的能力,或是一种精神境界,那么同学们都会时时处处懂得美、讲究美、追求美。这样同学们的身心一定特别健康,就能够更细致、更敏锐地感受幸福,有比较高的精神境界。

这样一来,我们小学科学教师的担子也并不轻松。我认为,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和同学们同时做到:“眼勤、手勤、耳勤”。

眼勤是指对大自然的种种现象应多观察、善于观察、勤于观察,这样才能更好,更明确地掌握自然知识。比如我们在学习第九册自然第20课《雾和云》时,主要讲解的是云雾的形成。有些爱动脑筋的同学会问:有云彩的天气一定都要下雨吗?这时,教师就应该带领同学们亲自去观察天空中的云相。因为我校处于准噶尔盆地西端,两边有天山山脉和阿尔泰山脉的多个分支,地形的复杂,导致盆地尾端的气候也复杂。云相的变化也是特别复杂多变,有勾状卷云、羽状卷云、层云、淡积云和积雨云等,而且相互转换也特别快。所以,在观察过程中,要使学生明确,只有积雨云才能容易形成雨天。

再比如我们第十册书上学的一课《春夏星座》,对于我们大西北的孩子们来说,是观察春夏星空的最好的地点。春季“双熊”座夜晚11时就可以进行观察了,这时,在我们温泉县所处的位置,北斗星在我们的西北方,从北斗星的位置往东北一点刚好是北极星,这样就一起把春季典型的“双熊”座都找上了。

而夏季星空的天琴和天鹰座在晚上12点以后也就出现了,但随着星际的移动,前半夜横跨南北的“银河”,到凌晨三点就逐渐转移成横跨东西了。由于时间的推移,星河的移动及地球运转等原因,它们的位置也有变动,这一系列的过程,需要老师和同学们去共同观察完成。在观察这一自然现象时,即让同学们感受到春夏美丽的星空景色,又培养了同学们夜晚出外活动集体主义的责任感。

手勤,是指我们在学习科学知识点时,有许多需要同学们自己亲手操作,积累经验。例如在小学教材《鱼》这一课,教师用幻灯卡片讲解鱼的外形特征时,有些孩子会大胆地问老师:用鳃呼吸的鱼类的外部特征和用肺呼吸的动物的特征不一样,那么它们的内部构造是不是也完全不同呢?这时,教师就拿出早巳准备好的放在水槽中的鲤鱼和同学们一起解剖,取出各部分内脏进行观察、分析、讲解,发现它们的内部结构既有相似点,也有不同点。当一位同学用镊子夹出内脏旁边的一块“白油”时高兴地说:这鱼还真肥呢!这时,老师就应该及时地告诉同

学们,其实它不是肥油而是一条雄性鱼的精子。这样孩子们在实践活动中掌握了知识,学到了本领。

耳勤,是指在观察、动手的同时,应多听讲解。如在带领同学们观察本地特产,新疆北鲵时,既要耐心细致地观察它们的形态特征,同时要认真听从乌市驻扎在温泉专门研究培育新疆北鲵的生物学家讲解北鲵的生活习性及它对生物学研究的价值及它在世界生物研究领域的重要地位。这样不仅使孩子们了解了北鲵是世界第一珍奇动物,同时增强了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从而更加热爱我们美丽的祖国。

注重培养学生进行猜想活动和师生、生生的交流活动。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由此可见猜想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进行探索活动,一方面、正确的猜想会对学生是一种激励,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会激励他在以后的活动中更加大胆地去猜想,去实践;再者即使是学生猜想不够正确或不够全面时,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也会从中有所感悟,去不断地实践和探究,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光靠猜想还不行,要勇于去实践,实践是检验一切的真理。所以,我觉得教材设计的猜想活动这一环节非常好,它对学生进行好探究活动、学习好科学有很大的帮助。逐渐地猜想会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一种探索的动力。我觉得让学生无目的的去实践在学生头脑中不会留下很深刻的印象,而带着猜想去实践,学生的活动会更丰富、更充实、更有意义。另外小学《科学》非常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这也会对学生的发展是一种促进,在交流中大家可以相互取长补短、可以有新的发现,另外通过交流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倾听别人发言的良好习惯,同时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的许多的闪光的思想火花也是在交流中迸发出来的。所以,从起点三年级《科学》上册起就开始注重这样培养学生,我想几年下来,我们所有的孩子都会有所改变,有更大的发展。

总之,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应着眼于学生“基本科学素养”的提高,如何上好它,值得深究。作为一名科学课教师,要切实转变观念,同时要结合科学课自身的特点,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探索,在实验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依据教材内容让学生进行观察、实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兴趣和激情。在参与中观察特点、发现问题、动手动脑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积极投入实践,善于发现和总结勇于探索创新的良好习惯,才能更好地感受知识、掌握要领、积累经验,才能更好地陶冶孩子们的爱国情操。

【参考文献】

[1]张红霞.《科学究竟是什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12月

[2]郝京华.《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作者简介】

孙红光,1965年8月生,大专学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科学教学。

【重要荣誉】

本文收录到教育理论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