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是由内在因素(生殖、生理、生态和行为)联系起来的个体的集合,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基本进化单位和功能单位。
环境(Environment): 主体以外、围绕主体,构成主体生存条件的各种要素的总和,包括自然的、社会的要素。(大小范围、具体、相对)
环境因子(Environment factors): 构成环境的各种要素。
宇宙环境space ~: 大气层以外的宇宙空间。太阳辐射、黑子、月、日引力等。 地球环境global ~:大气圈中对流层、水圈、土壤圈、岩石圈、生物圈。 区域环境regional ~:占有某一特定地域空间的自然环境、陆地、海洋。 微环境micro-environment: 区域环境中,由于某一个或几个圈层的细微变化而产生的环境差异所形成的小环境,如群落的镶嵌。
内环境inter environment:生物体内组织或细胞间的环境。
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 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是环境因子的一部分。 生活因子(life factors): 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生态因子。所有生活因子构成生存条件。 生境habitat:具体生物个体或群落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
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s:限制生物生长和生存繁殖的任何因子,称为生态因子。 Liebig’s law of minimum(1840):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于最小量状况的食物的量。
E.P.Odum(1973)建议做两点补充:a. 只适用于稳定状态,能量、物质处于平衡态时才适用;b. 要考虑生态因子的可补偿性。 Shelford’s law of tolerance(1913): 生态因子的量的过多或过少都会限制生物的生长、发育。即为耐性定律。
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每一个物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
内稳态homeostasis:生物控制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它能减少生物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性,从而大大提高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耐性限度的驯化:内稳态机制外另一种调整生物耐性限度的方法。 驯化过程是通过酶系统的调整来实现的,因为酶系统只能在特定的环境范围内起作用,并决定着生物的代谢速率与耐性限度,驯化即体内酶系统的改变过程。
植物耐荫性shade tolerance:植物对环境郁闭度的敏感程度。用植物在低上方光照和剧烈竞争上的生存能力来衡量。
Lambert beer’s law:T=e-KF (K: 消光系数, F:叶面积系数, T:透光率)
光周期photoperiod:在陆地上不同地理区域和季节里,昼夜长短的周期性变化即为~。 光周期反应photoperiodic reaction:生物的生长发育对于不同昼夜长短交替的反应。
需温性: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温度量和温度变辐,即~。
植物生活型life form:植物对不良气候条件适应而形成的生活形态。
Raunkier(1907)生活型系统:根据对恶劣环境的适应方式作为分类基础,以休眠芽或复苏芽所处位置的高低和保护方式为依据,分为5类:高位芽植物、地上芽植物、地面芽植物、隐芽植物、一年生草本。
动物:Bergman规律: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动物大。 Allen规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 温周期现象thermoperiodicity:植物生长与昼夜温度变化同步的现象。
物候:生物(植物)在生长期适应一年中气候的节律性变化形成相应的生长发育节律。
物候学(phenology):研究生物的季节性节律变化与环境季节变化关系的科学。 物候期:植物在不同季节里在形态上形成上所显示的各种变化现象。 生长期:从叶芽萌动到落叶为止的这段时期,称为~或生长日数。 生长季:一年中适于树木生长的时期。近于无霜期。 植物需水量(蒸腾系数):生产1g干物质所需的水量。
生物在与环境长期的相互作用中,形成一些具有生存意义的特征。依靠这些特征,生物能免受各种环境因素的不利影响和伤害,同时还能有效地从其生境获取所需的物质、能量,以确保个体发育的正常进行。自然界的这种现象称为“生态适应”。
趋同适应是指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和适应,在形态、生理、发育以及适应方式和途径等方面表现出相似性的现象。 趋异适应是指亲缘关系相近的同种生物,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形成了不同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适应方式和途径等。
种群population: 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同种个体的总和。
种群是物种在自然界的存在单位,又是群落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生态系统研究的基础。 种群生态学:研究种群内各成员间以及它们与周围环境中生物和非生物因子间相互关系及作用规律的科学。
种群动态(population dynamics):研究种群大小或数量在时间、空间的变动规律。 种群大小与密度
大小size:一定空间(面积或体积)内某个种的个体总数(个体数、生物量)。 密度density:单位空间的种群大小。 单体生物与构件生物
Unitary organism:由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成,个体清楚。
Modular organism: 由一个合子发育成一套构件组成,并且构件数很不相同,且随环境条件而变化。
出生率:泛指任何生物产生新个体的能力。
~:种群内各个体的年龄分布状况,即各个年龄级个体数在整个种群中所占的百分比。 生命表Life Table记录任一种群已生存到年龄x至x+1间的个体数目比例的一览表。 Dynamic life table:观察一群同时出生的生物之死亡或存活动态过程所获得的数据编制而成。 Static life table:根据某种群在特定时间的年龄结构编制而成,又称为特定时间生命表(time specific ~)或垂直生命表(vertical life table)。 内禀增长能力inate capacity of increase:在最适条件下,种群内部的潜在增长能力(或速率)。用在不同条件约束下,种群的最大瞬时增长率rm来表示。
生态入侵(ecological invasion)指某些生物由于偶然的机会进入某一适宜其生存和繁殖的地区,其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分布区稳定扩大的过程。如紫茎泽兰、穴兔、水花生、等。 分布格局:种群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或布局。 密度调节:通过密度因子对种群大小的调节过程。
种内调节:种内成员间,因行为、生理、遗传上的差异而产生的密度制约性调节方式。即所谓“自动调节学说”。
种间调节:主张捕食、寄生、竞争等生物过程对种群调节起决定性作用。即生物学派。 种内关系(intraspecific relationship) :存在于各种生物种群内部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 种间关系(interspecific relationship) :生活于同一生境中的所有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 密度效应
定义: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出现邻近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动物性行为:研究生物种群内部性别关系、动态及其决定的环境因素。
婚配制度:种群内婚配的各种类型。
领域性:由个体、家庭或其它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类入侵的空间。 扩散(dispersal) :种群中的个体或其集群在空间位置上的变动或运动状况 。 巢域:能够保证单个动物或其家族的生活需要,并且动物经常地在该空间中进行日常活动的区域。
社会等级:动物种群中各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等级现象。基础是支配行为。
他感作用allelopathy: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
歇地现象:连作影响作物长势、降低产量的现象。 生态位是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若无竞争种存在,生物群落中,该物种所能占据的最大空间:基础生态位。群落中种群所占据的实际空间及功能作用,实际生态位。
生态位宽度:物种对n-维资源空间的适应范围,是有机体单位所利用的各种不同资源的总和。
生物体只能利用现有资源中的一小部分:狭生态位;生物体能利用现有资源中的很大部分:广生态位;
生态位重叠:两个种(多个种)对一定资源位的共同利用程度。
高斯假说(生态排斥原理)有共同资源需求的两物种间存在竞争,生态需求越相似,竞争越激烈,完全相同的两物种不能共存。 捕食作用predation
广义: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狭义: 动物间prey-predator关系。
协同进化:指在进化过程中,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性状本身又作为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现象。
寄生:一种(寄生者)寄居于另一个种(寄主)的体内或体表,从而摄取寄主养分以维持生活的现象。
共生作用(互利或偏利)
定义:有机体间相互依赖、相互适应、互惠共居现象。 原始合作:
定义:生物间互相适应、互惠或偏利的共栖、非共栖现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