盾构隧道风险控制措施
1)施工前仔细调研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明确不良地质区段里程,进行风险分析和评估,针对性地制定和实施风险控制措施;
2)对于承压水等特殊环境条件下的盾构进出洞、旁通道施工、复杂环境地质条件下盾构穿越江河及盾构穿越重要建筑设施等高风险工程项目,应针对工程风险编制专项施工组织设计并落实监控措施,且须经专家评审;
3)必须安装隧道监控系统,明确该施工项目监控等级要求及监控指标。切实执行监测反馈、信息化施工,做好盾构同步注浆、正面压力、盾构姿态等盾构施工参数的优化控制,将盾构施工引起的地层损失率及相关的地层沉降值控制在允许范围;
4)将盾构设备故障视为灾害性事故的主要风险源之一,特别注意对盾构设备故障风险的控制。严格按《地铁隧道工程盾构施工技术规程》(STB/DQ-010001-2007)的规定,在出洞前对盾构设备进行全面检验,在推进施工中每日进行检查保养。检验中应该注意:
(1)检验盾尾密封系统(包括刚板刷、钢丝刷、盾尾油脂泵、油脂压注管路及油脂)抵抗盾构最大水土压力和注浆压力的密封性能,对盾尾密封刷质量、盾尾油脂填充效果、随盾构推进的盾尾油脂压注以及衬砌环外周盾尾间隙的控制等关系到盾构施工安危的细节,应做出具体规定和严密检查。当盾构穿越承压水砂层时应做专门的盾尾密封检查;
(2)检验盾构注浆系统中的注浆泵、管路、阀件及清洗管路等,确保其性能稳定,并备有准确的流量计、压力计;
(3)检验盾构顶进系统中的千斤顶和液压件,防止压力泄漏。
5)盾构注浆控制
(1)盾构注浆应作为保证工程和环境安全最重要的控制措施之一。同步注浆的流量、压力、注浆点位等注浆施工参数,应按,《地铁隧道工程盾构施工技术规程》(STB/DQ-010001-2007)中规定的标准和测定要求而定,不同地层和埋深条件下各区段的每环管片注浆量和注浆压力,均应做明确规定,并如实记录;在任何条件下每环盾尾注浆填充率不得少于140%(双圆盾构不得少于180%);并应通过每日检测盾尾前方隧道轴线上方的地面沉降数据,随时检查注浆和注浆效果;
(2)一般应按《地铁隧道工程盾构施工技术规程》(STB/DQ-010001-2007)中同步注浆采用可硬性浆液的有关规定。在特殊情况下,为达到特级和一级的监控要求,经报批,同步注浆亦可采用配比合格的惰性浆液(稠度为9-10)及工艺,但在管片环脱出盾尾5-10环后,需及时以0.6水灰比的水泥浆进行每环不少于0.5m3的壁后补浆。盾构推进300m后,及时对注浆施工质量进行抽检,在隧道拱底范围没10环取一压浆孔,拧开后探查壁后注浆是否结硬;
(3)为控制建筑物和地铁隧道沉降而对隧道周侧土地进行加固注浆时,须在计划预留的注浆孔中进行多点、少量、多次、均匀的分层双液注浆,加固范围及强度指标按设计要求确定。凡此类注浆应由专业队伍实施,并严密制订和实施合理的注浆工艺和注浆施工参数;
(4)在掘进施工中,要确保注浆系统和压住盾尾油脂系统的正常运转和准确计量,严防注浆管堵塞及盾尾漏浆,在复杂地质环境条件下施工时尤应加倍注意。
6)盾构正面压力的控制
盾构正面压力及其固有波动大小是维持正面稳定及盾构机对前方土体扰动控制的关键参数,对施工期及施工后变形影响较大,对保证达到监控要求至关重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1)穿越前对对管理土压进行正确估计,并必须通过模拟推进试验的方法最终确定正面土压及其在穿越工程中的调整方案,将管理土压维持在实际静止土压力附近。
(2)确认盾构设备能力达到的压力波动范围及其影响,分析判断是否满足控制要求。
(3)在一级以上监控中应详细分析被保护对象荷载及其刚度可能对盾构正面土压力的影响。
7)盾构姿态的控制
盾构姿态控制应做到勤纠患纠,保持轴线平差、高差在最小范围,以减少地层损失及对地层的扰动。在一级监控条件下,应尽快预先调整好盾构姿态,以直线平推姿态进入监控保护区,并始终维持稳定,尽量做好无纠偏动作。即使纠偏也应在多环内分小步均匀进行,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单次纠偏量宜小于2'0\"。
8)施工、监测队伍资质控制
施工队伍必须具备与监控等级条件相适应的施工资质,监测队伍必须具备与监控要求相适应的测量等级资质及监控设备条件。现场须配备足够的人力与设备,确保监控数据的准确与及时送达。
9)应急预案制订与准备
总承包单位应统一协调,与设计、盾构、注浆、监测等施工单位和材料供应商共同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应急预案。在工程施工的全过程中,现场应按预定计划备有应急所需的抢险设备和物质,并在方便、快速取用的部位放置。其中高质量盾尾油脂、聚氨酯、水玻璃堵漏用水泥等为盾构施工必备应急物质。要特别注意台风、强暴雨天气下的雨水、河水倒灌及运输中断等风险,及时收集局部天气预报信息,提前备足防洪排涝设备和物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