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教学设计

2024-03-20 来源:九壹网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学习是一种主动探索而非被动接受的行为。本课教学主要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方式,通过设计有针对性和层次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然后通过表达与交流等探究学习活动,获得知识、激发情趣,提升历史学科思维,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内容为《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3课内容,明清是中国古代的最后前个王朝,一方面专制集权空前强化,统一多民族国家更加稳固,现代中国版图基本成型,同时农耕文明高度繁荣,在经济与文化领域都出现了新变化,与西方社会一样,新的因素增长隐喻社会的进步与转型。另一方面,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已成大势所趋,但中国却依然固守着传统体制,闭关锁国,固步自封,逐步落后于世界潮流。 前面第13课为《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入关》,第14课为《清朝的鼎盛与危机》重点讲述明清政府集权专制的强化,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这一课重点讲述明清时期经济发展情况与思想文化成就。明清时期的社会状况推动了经济思想领域发生新的变化,同时又因为小农经济、封建专制的束缚,这些新变化未能顺利发展。 所以这一课既前面内容联系紧密,同时也为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埋下伏笔。这一课内容的教学既要明确明清时期经济文化领域的新变化,更要理解在当时世界大势下这些变化与挑战、危机相伴相生。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望强烈,经过一段时间的高中历史学习,基本清楚

高中历史学习与初中历史学习的区别,对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形成了初步的追问习惯,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去分析历史问题,也因为如此,学生的问题意识更明显,对历史兴趣更浓厚。对于本课内容,学生在初中已接触过一些基本知识,如明清的建立,清朝巩固多民族统一国家的措施,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清时期小说的繁荣,但缺乏逻辑性和系统性,与同时期世界史的联系也不多,更没有对历史现象的理性思考,这正是教学中需要用力的地方。

【课标要求】 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前面的知识,梳理明理时期的时间与空间范围。

2、通过阅读教材和课堂讨论,掌握明清时期在农业、手工业、商业方面的出现的主要变化以及在思想、文学、艺术、科技领域的主要成就。

3、通过史料研读,理解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原因及其表现,认识明清时期新的因素末能顺利发展的原因。

4、通过史料研读,理解明清时期新思想、新文化产生的背景及其影响,认识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对思想文化的影响。

5、明清时期一方面农耕文明高度繁荣,思想、文艺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封建制度走向固化

与迟滞,严重阻碍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未能完成社会的转型,错过世界同步的机会。通过同时期与西方国家对比,正确理解明清时期中国社会发展水平及与世界的差距,理解“繁荣”与“落后”的矛盾统一。

【教学重难点】

1、明清时期社会经济与思想文化领域的重要变化。 2、明清时期经济、思想新因素未能顺利发展的原因。

【教学方法】

问题导学、小组合作探究。 【学习方法】

文本阅读、课堂探究、归纳梳理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在描述16世纪的历史时写道:“……在这些世纪里,一个生气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安逸自在、心满意足的中国人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过去。”此时的中国人依然恪守着过去的哪些东西?这时的中国有没有一些新的变化?这些变化对古老的中华有没有带来冲击,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今天的内容。

新课内容教学:

宏观了解学习内容

教师活动 1、展示明清时期的时间轴与疆域图,时空定位。如右图

2、引导学生梳理教材结构,展示课标要求:

学生活动:1、回忆前面所学明清的建立与灭亡时间,阅读地图,对明清疆域有初步认识。

2、根据初中历史知识和前面所学知识,梳理一个历史时期的经济与文化发展状况应该包含哪些方面。形成本课基本的知识构架。

设计意图: 时空定位,有利于学生形成大历史观。教材结构梳理,便于学生从形成宏观到微观的认识路径。

一、帝国晚霞----明清思想文化成就

第一环节 1、文学成就

教师展示图片并讲述“在斯特拉斯神福小镇莎士比亚故居有一座特殊的雕像,上面的文字是“纪念戏剧大师威廉•莎士比亚和汤显祖”。威廉•莎士比亚和汤显祖同为16-17世纪的戏剧大师,威廉•莎士比亚著有四大悲剧,其中以《罗密欧与朱丽叶》,而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与之同辉,其中最突出的是《牡丹亭》。罗密欧与朱丽叶大家耳熟能详,但牡丹亭的故事大家是否熟悉呢?” 请学生讲述牡丹亭的故事,如果没有学生熟悉,则老师简单介绍。在此基础是老师进一步分析主人公杜丽娘的成长经历与人物性情,并展示材料一,提问“根据材料和所学分析作者的思想主张。” 材料一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能够死,死能够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汤显祖《牡丹亭》题词 介绍明清另一位戏剧家孔尚任的作品《桃花扇》“侯方域李香君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为中心线索,展现了明末腐朽动乱的社会现实,暴露了南明小朝廷的昏庸与腐败,热情歌颂了敢于和权奸作斗争的高尚气节和爱国情感。”提问: 例举明清时期主要文学成就并分析其主要特点。 作者 施耐庵 罗贯中 吴承恩 曹雪芹 汤显祖 孙尚任 作品 《水浒传》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牡丹亭》 《桃花扇》 戏 曲 体裁 小 说 特点 映批判社会现实 思想性和艺术性高 通俗化和平民化

设计意图:学生对明清小说特别是四大名著比较熟悉,但对汤显祖和孔尚任可能陌生,对明清时期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更缺乏深度认识。补充拓展这部分知识有利于于学生以明清文学成就有一个更丰富的了解,通过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见微知著,认识到明清文学作品中的“叛逆”与发展。同时汤显祖与莎士比亚两人生于同一时代,相隔中西,却不约而同的发出了属于那个时代所特有的声音。东西方的变异同时起步,结果却大相径庭,这种对比也为后面的内容埋下伏笔。

第二环节 2、思想

材料二 受到当时反理学、反传统、反专制的异端思想影响,汤显祖的《牡丹亭》“以情反理”,憧憬了人的生命的完美现实。

徐朔方《汤显祖与莎士比亚——16世纪戏剧双星的文化际遇》

提问:阅读教材P91页,归纳“反理学、反传统、反专制的异端思想”的具体表现,完成表格。

李贽(1527-1602),号卓吾,因其大胆,异端的思想,而被正统人士视为“诳诞悖戾”,“惑乱人心”。 李贽在十二岁时,就写文章讽刺轻视农业的孔子,中举后,担任过多种官职,最后辞职,后半生基本靠朋友资助,埋头著书。留下了《焚书》,《续焚书》等著作,而正是因为这些著作给他带来了杀身之祸。最后被诬下狱,76岁自刎死于狱中。

材料三 “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可见”

“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

\"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

--李贽《焚书》

问题:材料反映了李贽的什么思想主张?与汤显祖相比有何相似之处?影响如何? 代表人物 王阳明 李贽 黄宗羲 王夫之 顾炎武

设计意图:明清批判思想在新教材中的篇幅并不太长,教学设计时既不能花费太多时间,又要让学生认识到其进步性,表格是历史学习中常用的一种知识归纳方式,能迅速而简洁的梳理知识。而重点讲述李贽的生平与思想,理解明清思想与传统的“变异”,通过史料研读与分析,形成的“明清思想特点”的认识。

第三环节 3、科技及其他

表格归纳明清时期在科技及其他方面的成就。

思想主张 “致良知”,知行合一 提倡个性自由,藐视权威和教条 抨击君主专制, 提倡工商皆本 主张经世致用 特点 反理学、 反传统、 反专制 民主启蒙

第四环节

材料四 明清之际是诸种矛盾交织、发生天翻地覆巨变的时代。一方面专制集权高度膨胀,礼教纲常愈趋苛严;另一方面统治阶级极端腐败,纲纪凌夷,政教失控,危机四伏,正统礼教的腐朽黑暗面暴露得更加充分。明中后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和近代科学的传入,也大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为思想界注入了崭新的时代气息。一些先进知识分子……

--人教版必修三教参

提问:结合所学分析明清思想文化“萌新”的历史背景。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封建制度衰政治腐败,社会危机严重,文化专制政策束缚人们思想,礼教纲常压抑人性的自由与发展,而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又呈现时代的曙光, 因些一方面思想领域产生了一些反传统、反专制的批判思想,文学领域涌现一批直指社会现实,带有强烈讽刺与批判情感的作品,同时这些思想却都根本上没有突破传统思想的范畴,对社会的影响也比较有限。

设计意图: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思想文化的“判逆”现象离不开当时的时代环境,其作用又受时代局限的制约。这一环节有利于学生理解政治、经济对思想文化的影响,初步认识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规律,渗透唯物史观。

二、盛世余辉----明清经济发展变化

第一环节 明清经济领域新现象

探究一 阅读课本89-91页,梳理归纳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领域分别出现了哪些新现象?

第一步、泛读教材:正文部分哪些段落分别反映了农业、手工业、商业领域的变化?小字部分呢?图片呢?

第二步、根据教材内容并结合以下补充材料分小组讨论整理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领域出现的新现象,要求概括,不照搬教材原文。

材料五 (明中后期江西景德镇)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寝,戏目之曰:四时雷电镇。

--明王世《二酉委谭摘录》

材料六 (晚明上海)标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者,白银动以数万计,多或十万两,少亦以万计,以故牙行奉布商如王侯,而争布商如对垒。

--清叶梦珠《阅世编》

材料七 仅江南苏、松、杭、嘉、湖五府地区,明中后期便兴起了30多个市镇,到清代前期增加到204个。

--岳麓版教材《必修三》

第三步、各自以结构图的形式归纳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领域出现的新因素。

探究二:阅读课本90页的“历史纵横”,回答: (1)根据所学分析材料中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

(2)根据材料概括“类似西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早期形态”的具体表现。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自由雇佣劳动)

探究三:阅读课本91页的“史料阅读”,分析徽商有哪些经商习俗与商业精神。

(世代经商传统;勤俭、吃苦耐劳;诚信无私、善用人才;团结互助;外出经营范围广。) 设计意图:教材是最好的文本阅读资料,教材提供的史料也相对精准,老师在此基础上根据教学需求稍作补充即可。充分利用教材正文与提供的史料,通过阅读文本与图片材料---概括所反映的现象---归纳梳理明清经济发展状况 ,一步一步指导学生如何利用已有的材料建立自己的历史认识和历史解释,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提升从史料提取有效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历史评价观和历史学科思维。

第二环节 如何正确认识明清经济发展状况

材料八 (清朝前期因)农业、手工业和贸易的史无前例的发展高潮,以其生产及其内容交易的数额之巨而身居世界民族的首位。

--【法】谢和耐《中国社会史》

材料九 1840年,中国人均粮食仅200千克左右,而美国已接近1000千克,英国每个农场都有一台蒸汽机。中国年产铁约2万吨,不及法国的十分之一,英国的四十分之一。西方铁路总里程达9000千米,而中国陆地还在用牛马拉车运输。

--岳麓版教材《必修三》

提问:探究四: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明清经济发展状况的认识。

(一方面农耕文明的达到顶峰,出现了并工业文明的萌动,但依然以小农经济为主体,固守经济体制,从而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研讨,正确评价明清经济发展水平。理解“繁荣”与“落后”矛盾统一,形成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客观全面评价的正确方法。

三、近代迟滞----明清时代局限与危机 材料十 14-19世纪西欧大事记(部分) 14-16世纪:文艺复兴 15-16 地理大发现,早期殖民掠夺开始。 1517年马丁·路德提出九十五条论纲,标志宗教改革开始。 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1689年英国颁布《权利法案》。 17-18世纪 启蒙运动 1787年美国颁布《合众国宪法》,确立三权分立体制。 1789年法国法国大革命爆发,宪会议通过《人权宣言》,宣称人生来是自由平等的,公民有言论、著述与出版自由 18世纪中后期--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 结合材料和板书小结: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在农耕文明轨道上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但新的因素末能顺利发展,导致清王朝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迅速衰落。孙中山先生曰“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 设计意图:明清时期一方面农耕文明高度繁荣,思想、文艺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封建制度走向固化与迟滞,严重阻碍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未能完成社会的转型,错过世界同步的机会。通过同时期与西方国家对比,正确理解明清时期中国社会发展水平及与世界的差距,认识到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须时时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紧跟时代潮流。呼应本课主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板书设计】 一、帝国晚霞----明清思想文化成就 1、文学 作者 施耐庵 罗贯中 吴承恩 曹雪芹 汤显祖 孙尚任 2、思想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特点 作品 《水浒传》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牡丹亭》 《桃花扇》 戏 曲 体裁 小 说 特点 映批判社会现实 思想性和艺术性高 通俗化和平民化

王阳明 李贽 黄宗羲 王夫之 顾炎武

“致良知”,知行合一 提倡个性自由,藐视权威和教条 抨击君主专制, 提倡工商皆本 主张经世致用 反理学、 反传统、 反专制 民主启蒙 3、科技及其他

二、盛世余辉----明清经济发展变化

1、农业:①引进高产作物,粮食总产量增加

②经济作物品种增加,面积扩大 ③农副产品大量流向市场 2、手工业:①手工业技术不断进步

②出现新的经营形式,使用自由雇佣劳动力 3、商业:①白银成为普遍货币

②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

③地域性商帮兴起,工商业市镇发展 三、近代迟滞----明清时代局限与危机

农耕文明的高峰,工业文明的萌动,近代前夜的危机

【教学评价设计】

1、设计本课内容的思维导图。

2、 张显清在《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说道“依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学说来考察中国古代社会,可以看到,至明代中后期,古代封建社会业已高度成熟,在明成化、弘治与正德年间(15世纪中叶至16世纪初叶),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苗头已经出现;明嘉靖年间至明末(16世纪初叶至17世纪中叶),新的近代社会因素更为普遍而显著地增长起来,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开始启动。……因而,各种新因素纷纷出现的明代后期显然就成为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并说明理由。

3、搜集1-2个关于明清地域性商帮的故事,包括其兴起发展过程、经营范围、经营理念、经营规模等等均可,分析明清地域性商帮的特点。

【教学反思】

《中外历史纲要》2019年将正式面试,登上历史舞台,作为第一批新教材的尝试者,非常有幸能在大家翘首以盼之时先睹为快,作为一个从2007年到2019年完整地走过上一轮课改的老师教师,对新教材的感觉是惊喜与压力俱在。新教材的特点很明显,通史的体例,丰富的史料,精美的编排,都是我们用上一轮教材时期盼已久的。但对部分历史知识做了非常大的压缩,对另外的又做了大量补充,还有编排的逻辑、史学观点的变化,都是用惯了老教材的人不太喜欢。 《明清经济与文化》这一课线索清晰,内容较多,备课也是经历了一个纠结的过程,有几点感受特别深刻:

一是新旧教材的历史逻辑与内容取舍对比。这一课的内容老教材中分散在三个必修模块,而且体量不少,单单一个明清思想就占有一个节的分量。如果按照旧的教学思路是不可能在一节课或者多一点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的。但个人觉得对明清经济文化的特点又不能因为教材叙述比较简单而忽视。因此,备课必须跳出旧思维,梳理新教材的编排逻辑,重新考量教学重点难点,形成新的知识体系。而这一切的依据应该是2017版的新课标。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对文化部分的处理,我选择了汤显祖为文学代表、李贽为思想代表作为教学重点,而对明清四大名著、黄宗曦、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思想没有作过多展开,选取经典材料、典型人物、突出案例来认识明清时期经济文化成就与特点。而明清经济的发展教材线索清晰、简洁明了,便重在对现象叙述,所以教学的重点在几个知识的深度的拓展,以及对明清经济发展水平的认识。

二、史料的选取。史料实证是高中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而史料实证的培养离不开史料教学,因此备课时主要选取二种史料,一是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史料,新教材的一大突出特点就是史料非常丰富,在一课中教材提供了六幅图片,一个历史地图,三则文字史料,基本上可以满足教学需求。二是补充史料,我在教学过程中补充了10个史料,其实也考虑是不是多而滥,但好在大多矮小精悍,阅读难度不大,而且教学设计也是基于学业水平测试的第三、四等级,应该也是算合理。个人感觉史料的选取首选应该是教材史料,然后再根据教学需要适当补充。

三、本课的难点在于教学的立意,我们对历史的评价既不能妄自菲薄,也要公正客观,明清经济文化作为一个封建王朝来说,不可不谓繁盛,但世界大势相比,我们还是不得不承认期间的差距。我们说一个人重要的不是处在什么水平,而是面朝什么样的方向。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是如此,时代淘汰你,从不打招呼,我想通过这课的学生,真正让学生有这样的一种意识。

四、最后下来,还是感觉内容较多,如何精减是个问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