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全球环境问题及中国应对策略

2020-02-04 来源:九壹网


全球环境问题及中国应对策略

专业:2012级经济学

学号:2012********

学生姓名:***

指导老师:***

摘要: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造成的影响。人类在改造自然环境和创建社会环境的过程中,自然环境仍以其固有的自然规律变化着。社会环境一方面受自然环境的制约,也以其固有的规律运动着。人类与环境不断地相互影响和作用,产生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中国政府向最高权力机关报告其最新的思考和应对之策。

关键字:全球环境问题、温室效应、资源短缺、环境破坏、中国、应对策略

一、全球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主要包括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两大类。

(1)原生环境问题地叫第一环境问题,是由自然环境自身变化引起的,没有人为因素或很

少有人为因素参与。这一类环境问题是自然诱发的,是经过较长时间自然蕴蓄过程之后才发生的,或者主要是受自然力的操纵,且人已失去控制能力情况下发生的,并使人类社会遭受一定的损害。这类环境问题包括地震、火山活动、滑坡、泥石流、台风、洪水、干旱等。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昼做到预防减少损害。

(2)次生环境问题是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引起的环境问题,也称第二环境问题。主要是人类不合理利用资源所引起的环境衰退和工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①环境破坏,环境破坏又称生态破坏。主要指人类的社会活动引起的生态退化及由此而衍生的有关环境效应,它们导致了环境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②环境污染与干扰,环境污染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性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1、全球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

“全球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1]“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已从工业革命前的280ppm(百万分之一单位)上升到2005年的379ppm,超过了近65万年以来的自然变化范围,近百年来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上升了0.74℃”。[2]

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何在?

“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在人为因素中,主要是由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特别是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的经济活动引起的。化石燃料燃烧和毁林、土地利用变化等人类活动所排放温室气体导致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大幅增加,温室效应增强,从而引起全球气候变暖。”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说:“自1750年以来,全球累计排放了1万多亿吨二氧化碳,其中发达国家排放约占80%。”[3]

2、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在人类现代生活中,物种以100~1000倍的自然速率消失,这是从6500万年前白圣纪末期恐龙绝迹以来,动植物最大量灭绝的时期。物种灭绝的根本原因是人口密度增大导致了动植物生存自然环境的恶化。沿海湿地就繁殖了世界所有营业性捕捞2/3的各种鱼类,而珊瑚礁是继热带雨林之后具有世界生物多样性次高密度。然而,人类的逐渐侵入及其污染使沿海地区的环境日益恶化:粗略估计世界盐沼和红树沼的1/2巳消失或被彻底改变,而且世界2/3的珊瑚礁已退化,其中的10弧“不能辨认”,随沿海移民的继续——不出30年沿海居民可能要占到世界人口的75%——其产生的环境压力很有可能继续增加。

由于城市化、农业发展、森林减少和环境污染,自然区域变得越来越小了,这就导致了数以千计物种的灭绝。因为一些物种的绝迹会导致许多可被用于制造新药品的分子归于消失,还会导致许多能有助于农作物战胜恶劣气候的基因归于消失,甚至会引起新的瘟疫及以这些物种为食的物种灭绝,带来的将是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3、人口急剧膨胀

因为人口的急剧增长,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①粮食生产

从1950年到1984年,世界粮食产量的增幅远远超过了人口的增长速度,但此后粮食产量的增长一直落后于人口的增长速度。根据美国农业部的统计,人均粮食产量下降了7%(每年下降0.5%)。1984年以来世界粮食产量增长减缓,其原因是缺少新垦土地和减少了灌溉和用肥的投入增长量,所以土地回报率下降。既然农业已元尚待开发的耕地供开垦,

那么未来粮食产量的增长几乎完全要靠提高现存土地的生产率来实现。令人遗憾的是这正变得越来越困难。在人均耕地面积日益减少,人均灌溉量下降和作物产量随过量用化肥而减少时,世界农业正面临着扭转这种日渐下滑局面的挑战。

②耕地

从本世纪中叶以来,产粮面积——通常作为耕地的代名词——增加了19%,而世界人口却增长了132%。人口增长使耕地退化、产量减少,乃至挪作他用。随着人均粮食面积的缩减,越来越多的国家承受着失去粮食自给自足能力的危险。世界上人口增长最快4个国家的情况十分明显他说明这种发展趋向。在1960-1998年问,巴基斯但、尼日利亚、埃塞俄比亚和伊朗等国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了40~50%,预计到205O年将进而减至60-70%——这只是假定农耕地不再减少条件下的一项保守估计。其结果会使上述4国人口总数在10亿以上,而人均耕地面积仅仅在300-600平方米——小于1950年人均耕地面积的1/4。

③淡水开始变得稀缺

不断扩延的缺水或许是当代世界最被看轻的资源问题。但凡是人口还在增长的地区,人均淡水供给量都在减少。河流干枯和地下水位下降,被视作水资源紧缺的证据,如尼罗河、黄河和科罗拉多河几乎无水人海。目前,包括主要产粮区的世界各大洲地下水位正在下降,美国南部的大平原、中国华北平原和印度的大部分地区,地下蓄水层正日益桔竭。国际水资源管理研究所预测,到50年有些国家共约10亿人口生活将面临绝对缺水的状况。这些国家必将减少农业用水,以满足居民和工业的用水需求,中国和印度被认为世界两个灌溉农业大国,将要大量减少灌溉供水。

④自然保护区招到人为破坏

从布宜诺斯艾利斯到曼谷,世界各主要城市人口增长惊人——由此造成城市无计划的扩延及其污染——威胁到市区周围的自然保护区。在世界各大洲,人类的侵占不但减少了自然保护区的规模,而且降低了它的质量。

在人口快速增长已超过当地自然资源承载能力的国家,受保护的区域变得特别脆弱。虽然在工业化国家,保护区与野营、郊游和乡间野餐是同义语,但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大多数的国家公园、森林和保护区,已为当地人栖居或被用于自然资源。在许多的工业化国家,移民人口的增长也在危及自然保护区。例如,随着几百万新移民移人佛罗里达西部,沼泽地国家公园会面临毁损之危。

⑤资源不科学使用,导致资源稀缺甚至枯竭

在过去的50年里,全球能源需求的增长速度是人口增长速度的两倍。到2050年,发展中国家因人口的增加和生活的富裕,其能源消耗将会更多。当人均能耗居高不下时,即使人口低速率增长也可能对总的能源需求有重大的影响。例如。到2050年预计美国新增人口7500万,其能源需求约增加到目前非洲和拉丁美洲能耗量的总和。世界石油人均产量1979年达到最高水平,而此后下降了23%。预计全球石油产量从2011年-2025年将达到最高极限,这就预示只要石油仍然是世界占主导地位的燃料,未来的油价仍会大幅上升。

在未来50年中,能源需求增幅最大的地区将是经济最活跃的地区:在亚洲,尽管人口增长仅仅50%,但能源消耗却要增长361%。在拉丁美洲和非洲,能耗量预计增长分别达到340%和326%。上述三地区,在森林、矿物燃料储备和水资源等能源资源方面正面

临巨大压力。

⑥生活垃圾剧增,无法科学及时处理

因为在未来半个世纪中世界新增人口将达到34亿,所以废料排放对区域和全球环境的影响很可能更为严重,而在近——中期内提供可资利用卫生环境的希望也十分渺茫。人口增长增加了社会处理废弃物的头痛事——垃圾、污水和工业废料必须得到处理。即使在人口基本稳定的地区——许多工业化国家一废弃物流入垃圾填埋场和河沟,也通常在持续增加。在未来几十年中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快速增长将同时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发生,难以处理的小山似的废弃物很有可能向市政和国家管理机构提出挑战。

4、温室效应和能源滥用

温室效应严重威胁着整个人类。据2500名有代表性的专家预计,海平面将升高,许多人口稠密的地区(如孟加拉国、中国沿海地带以及太平洋和印度洋上的多数岛屿)都将被水淹没。气温的升高也将对农业和生态系统带来严重影响。预计到2010年,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能源消费将增加一倍,拉丁美洲的能源消费将增加50%~70%。因此,西方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应加强能源节约技术的转让进程。我们特别应当采用经济鼓励手段,促使工业家们开发改进工业资源利用效率的工艺技术

二、中国应对环境问题策略

1、“面对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中国展显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①199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公约》;2002年,国务院核准《议定书》;

②2007年,中国成立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温家宝总理亲任组长,负责制定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战略、方针和对策,协调解决有关重大问题;

③2007年6月,国务院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环境保护法、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煤炭法等一系列法律的贯彻实施,有效推动气候变化的应对;

“气候变化既是环境问题,又是发展问题,但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最终要靠可持续发展加以解决。” [4]

把到2010年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05年末降低20%左右的目标确立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将意味着我国在“十一五”期间节约能源约6.2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少排放二氧化碳约15亿吨。[5]

2、“核心是要不要坚持《公约》、《议定书》和巴厘路线图”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于1992年通过,确立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1997年通过的《京都议定书》(以下简称《议定书》),确定了发达国家2008—2012年的量化减排指标;2007年12月达成的巴厘路线图,则确定就加强《公约》和《议定书》的实施分头展开谈判,并于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举行的缔约方会议上取得成果。

而发展中国家提出,发达国家应当对造成气候变化承担主要责任,一是其工业化过程中大量无约束排放,二是其当前人均排放居高不下,人均历史累积排放更是远远超过发展

中国家几倍甚至几十倍。发展中国家强调《公约》的主渠道地位,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坚持按巴厘路线图授权,加强《公约》和《议定书》的全面、有效和持续实施,坚持发达国家按《议定书》继续率先大幅度量化减排,并切实兑现提供资金、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支持的承诺,发展中国家将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并在发达国家资金、技术转让支持下采取符合国情的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和措施。

我国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的分析判断,总体上看,“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的基本格局未发生根本性变化,还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大阵营,矛盾焦点还是减排责任分担、资金提供和技术转让。”

3、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中国行动的成效

①到今年上半年,我国已关停小火电机组5407万千瓦,提前完成了“十一五”关停5000万千瓦小火电机组任务。实施“限塑令”,相当于每年可节约石油240万—300万吨,相应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20万—900万吨

②2008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利用量达到2.5亿吨标准煤,约占一次能源的9%。水电装机容量、核电在建规模、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积和太阳能光伏发电累计容量均居世界第一,风电装机也跃居世界第四。截至2008年底,全国农村建成户用沼气池3050万户,年产沼气约120亿立方米,相当于少排放二氧化碳4900多万吨。

③今天,中国政府一份最新的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行动安排悉数呈现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面前: 将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把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适应气候变化目标作为各级政府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和规划的重要依据,落实到地方和行业发展规划中;继续抓好国家方案的落实,继续以节能减排和调整能源结构作为减缓气候

变化的重要抓手,努力实现到201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可再生能源比重提高到10%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20%等目标;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紧密结合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决策部署和相关产业振兴规划,进一步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力度,研究制定发展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的政策和措施,加大绿色投资、倡导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增长,创造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全球环境的影响触目惊心,对我国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据2006年我国发布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显示,气候变化对我国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农业、水资源、自然生态系统和海岸带等方面,可能导致农业生产不稳定性增加、南方地区洪涝灾害加重、北方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森林和草原等生态系统退化、生物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台风和风暴潮频发、沿海地带灾害加剧、有关重大工程建设和运营安全受到影响。

因此,国务院报告给出的结论是:气候变化是对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但解振华同时表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也为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带来重要机遇。” [6]

参考文献

[1]政府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第四次评估报告

[2]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气象组织共同建立的政府间机构报告

[3]美国橡树岭实验室的研究报

[4]国务院报告

[5]《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6] 2006年我国发布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

[7]刘南威.自然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548.

[8]李春华.环境科学原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4).

[9]叶文虎.可持续发展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1.

[10]《DAT-IAT污水处理技术》

[11]《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和管理》

[12]《环境生态学概论》

[13]《资源环境统计》

[14]2012年03期《绿色科技》

[15]2012年09期《绿色科技》

[16]《环境与健康》

[17] 2012年08期《情报科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