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昼 梦 杜 甫
二月饶睡昏昏然,不独夜短昼分眠。 桃花气暖眼自醉,春渚日落梦相牵。 故乡门巷荆棘底,中原君臣豺虎边。 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昼梦”有白日梦之意。诗人借用宰予昼寝的典故,含有自嘲和悲愤之情。 B.诗人白昼神态倦怠,贪睡不醒,主要原因是春日暖意融融、夜短困乏。 C.尾联体现诗人心系苍生,胸怀国事,与“安得广厦千万间”情怀相近。 D.本诗以“昼梦”为线索,先写昼梦之由,再写梦中所见所感,思路清晰。 2)请从虚实角度简要赏析诗的颔联和颈联。
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阮郎归•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①
向子湮
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同③云深处望三关。断肠山又山。 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频闻遣使问平安。几时鸾辂还。
(注)①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被金兵掳去,中原丧失,至今已近十年。②向子湮,南宋初年主战派大臣之一。③同:通“彤”。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上片前两句写景,有虚有实。前一句写大江南北风雪迷漫,这是词人想象北方之景,是虚写;“易水寒”为词人路上所见眼前之景,是实写。
B.上片后两句写远望中原的情形。词人在阴云密布的天空下遥望“三关”,只见群山连绵不断,可是见不到国都汴京和中原父老,令人肝肠寸断!
C.下片前三句运用反衬的首发。“此恨难消”的“难”字,与前面的“可”字“能”字对应,天老、海翻之可能,倍加反衬出消除此恨之不可能。
D.下片后两句,“鸾辂”本指帝王所乘的车驾,这里代指被掳到异域的徽、钦二帝,词人多次听说朝廷派遣使者问候他们,只是不知二帝何时归来。
E. 这首词在写法上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景物深入细致地刻画,委婉地传达出了词人中不便明言的情感,情景交融,取得了感人至深的效果。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和答元明黔南赠别①
黄庭坚
②
万里相看忘逆旅,三声清泪落离觞。 朝云②往日攀天梦,夜雨何时对榻凉? 急雪脊令③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 归舟天际常回首,从此频书慰断肠。
(注)①元明:黄大临,黄庭坚长兄,字元明。绍圣二年(1095)黄庭坚被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长兄黄大临万里相送,二人分别后黄庭坚作此赠别诗。②朝云:化用楚襄王梦见神女的故事,隐寓自己往日的抱负只如登天之梦,已经破灭。③脊令:鸟名,即鹡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开篇侧面写离别的哀痛,离家万里的边远之地,兄弟相对,情深谊长,忘记了是谪居异乡,自然界动物的哀啼悲鸣陡然使他从幻想中清醒过来,掀起感情的波澜。 B.颔联诗人借典故抒发了自己抱负落空的苦闷,但求将来能兄弟相伴,晤言一室之内,畅享天伦之乐。
C.尾联从自身宕开,翻进一层,写兄长在回程归舟中,盼望兄弟早日归来。写法上从对方落笔,比单纯写自己的相思更富有情致。
D.整首诗感情深笃,表达了诗人在政治遭受挫折之后,兄弟二人分手时离别哀伤之情,善用典故丰富了诗句的内涵,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2)本诗的颈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蒲津河亭 唐彦谦
宿雨清秋霁景澄,广亭高树向晨兴。 烟横博望乘槎水①,日上文王避雨陵②。 孤棹夷犹期独往,曲阑愁绝每长凭。 思乡怀古多伤别,况此哀吟意不胜。
[注]①槎水,传说汉武帝曾令张骞(后封博望侯)寻查黄河源。张骞乘槎顺河直达天河。②避雨陵,指殽山北陵。殽山中间有古道,其两侧高山相嵚,传说周文王曾在此避雨。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早晨起床后看到雨收天霁、庭广树高,衬托出诗人郁闷的心情。
B.“孤掉夷犹期独往”,虽有迟疑,但孤舟尚且期望独往,表达了诗人内心思乡怀古的无限苦闷。
C.“况此哀吟”,表达了诗人在思乡、怀古、伤别之外,面对清秋又生出悲情。 D.全诗前实后虚,前四句叙河亭临览所见之景,后四句述临览所生之情。
2)“烟横博望乘槎水,日上文王避雨陵”一联多受后世称道,请简要赏析其精妙之处。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蝶恋花·送姚主管横州
张孝祥①
君泛仙槎银海去。后日相思,地角天涯路。草草杯盘深夜语。冥冥四月黄梅雨。
莫拾明珠并翠羽。但使邦人,爱我如慈母。待得政成民按堵。朝天衣袂翩翩举。 (注)①张孝祥(1132-1170),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今四川简阳市人。这首词大概是在他回芜湖闲赋时所作。姚主管是他的友人。横州,今广西东南横州县。 1)以下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仙槎”就是船,“泛”写出了友人赴任路上的悠然之情,“地角天涯路”则点出路途遥远,天南地北,二人相隔之远。
B.“草草杯盘深夜语”写在朋友要离开之时,与朋友深夜饮酒话别,因时间紧急,只能草草准备点酒菜。
C.“明珠”指光泽晶莹的珍珠,“翠羽”指翠鸟的羽毛,古代多用作饰物。“明珠翠羽”泛指珍贵的珠宝和饰物,也代指女子。
D.“朝天衣袂翩翩举”一句运用了想象手法,“朝天”朝拜天子,“衣袂翩翩举”,衣袂飘飘的样子,想象友人回朝向皇帝复命时志得意满,踌躇满志的状态。 2)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6.阅读《蜀道难》及杜甫写的一段诗,完成各题。
蜀道难 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1)对于《蜀道难》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引用古代神话,极写山之高峻,山之愈高,则愈可见路之难行。
B.“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自然景观中富有浓郁的感情色彩,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C.“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运用夸张与衬托的手法,写出了山峰之高、绝壁之险。
D.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蜀道上瑰丽惊险的山川,表现了蜀道艰险,实则是写仕途坎坷,从中透露了诗人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这恰恰反映了诗人那种美好善良的情怀以及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一贯诗风。
2)比较下面李白和杜甫写的两段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二)
朝行青泥上,暮在青泥中。 泥泞非一时,版筑劳人功。 不畏道途永,乃将汩没同。 白马为铁骊,小儿成老翁。 哀猿透却坠,死鹿力所穷。
李白和杜甫写的两段诗都运用了夸张描写的手法,但具体写法又有哪些不同?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词艺术地表现了作者晚年的生活状况和失落、孤单、凄凉、悲哀的心灵世界。 B.词的上片写秋天里气候多变、酒难御寒和北雁南飞等,是对开头的阐释与补充。 C.词的下片写菊花“如今有谁堪摘”,表现作者因郁闷已不再为花凋谢感到惋惜。 D.作者的生活遭遇,能让人产生深深的理解与同情,这是本词动人的重要的原因。 2)请赏析词的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8.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各题。
长安月夜① 白居易
喧喧车骑帝王州②,羁病无心逐胜游。 明月春风三五夜,万人行乐一人愁。
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③
白居易
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 犹恐清光不同见,江陵卑湿足秋阴。
(注)①本诗为作者在长安应举时所作,诗题有改动。②帝王州:指都城长安。③原诗是一首七律,作者时任翰林学士。元九即诗人元稹,当时被贬湖北江陵。 1)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第一首诗中,“喧喧车骑”直接表现了唐代都城长安节日之夜车水马龙、游人如织的热闹场景。
B.“羁病”交代了作者滞留长安期间的个人境况,而“无心逐胜游”则明确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隐忧。
C.第二首诗题目中的“禁中独直”表明作者写此诗时正在翰林院值班,“忆”是全诗的题眼。
D.两首诗的写作年代虽然不同,但题材相近,诗中的两处“三五夜”所指的时令和具体节日也是相同的。
E. 作者是写月的高手,他在多篇诗作中借月抒发感情,比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2)两首诗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有何不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9.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小题。
西江月①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②。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注)①此词作于宋哲宗绍圣四年,当时苏轼62岁,被贬琼州(今海南省琼山市)通判。②邹同庆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谗人蔽君,忠直见谤。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上片的起句“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借《庄子·齐物论》的典故,以梦喻世事,发端便以悲剧气氛笼罩全词。
B.上片“新凉”二字与下片的“中秋”呼应,句中数量词兼疑问词“几度”的运用,低回唱叹,含有无限惋惜和悲叹。
C.“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中的“寒”与本词中的“凉”,都意在以节候之“清寒”,反衬世间真情值得留恋。
D.过片中,“酒贱”源自词人谪居期间经济的贫困,“客少”主要是因为词人被贬在外,远离亲友,以及贫困的处境。
E. 苏轼是宋代豪放词的大家,然而这首词却包含哀怨隐忍的心绪,由此可以看出,苏轼的词风也有悲情婉约的一面。
2)本词中蕴含着词人哪些丰富的思想情感?请分别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分析。
10.(题文)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 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2)(小题2)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黔南贾使君①
黄庭坚
绿发将军领百蛮,横戈得句一开颜。 少年圯下传书客,老去崆峒②问道山。 春入莺花空自笑,秋成梨枣为谁攀。 何时定作风光主,待得征西鼓吹还。
(注)①贾使君奉命征西之际,诗人以此诗相赠。贾使君,时任黔南知州。②崆峒:道教名山。贾使君在崆峒山下有园林。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句“绿发”犹言“黑发”,此时的贾使君统领百蛮之地,年少得志,功成名就。 B.第二句描写贾使君横持长戈、即兴斌诗,塑造了文武双全、意气风发的将军形象。 C.第三句运用张良圯下得兵书的典故,意在赞许贾使君熟读兵书,富有军事才干。 D.第四句背定了贾使君精通道家之理,表达了贾使君对返归真、潜心修道的欣赏。 E. 尾联通过设问,在何时做故园风景主人的问答中,表达对贾使君征西成功的期许。 2)这首诗的颈联向来为后人称道,试赏析其精妙之处。
12.古代诗歌阅读
千秋岁·水边沙外①
秦观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
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②。携手处,今谁在?日边③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
红万点愁如海。
(注)①本词作于诗人因元祐党社祸被贬期间。②指作者当时在京师供职秘书省,与僚友西池宴集赋诗唱和。鹓鹭,谓朝官之行列,如鹓鸟和鹭鸟排列整齐有序。③日边,典出《世说新语》,喻京都帝王身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头四句描写了一派热闹的城郊早春风光,以乐景衬哀情,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B.“忆昔西池会”至“今谁在”两句,追忆当年与同僚飞车赴会的盛况,抚今追昔,词人发出“今谁在”的凄怆悲呼。
C.“飞红万点愁如海”运用了借代、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以茫无边际的大海写出了词人愁之广之深。
D.全词语言清丽俊逸,情韵天成,画面凄美,无限凄楚哀怨的情思溢于词表,感人至深。 2)本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愁?请结合全诗分析。
13.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列小题。
雨余小步 王夫之
莲花莲叶柳塘西,疏雨疏风斜照低。 竹箨①冠轻容雪鬓,桃枝杖滑困春泥。 垂虹疑饮双溪水,砌草新添一寸荑。 不拟孤山闲放鹤,鹁鸠恰恰向人啼。
(注) ①箨(tuò):竹笋上一片一片的皮。②鹁鸠:即斑鸠。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句点明“小步”的地点,并描写出雨后莲塘的美丽景象,两个“莲”字连用,具有音韵之美,也暗示出对美景的喜爱。
B.第二句点明“小步”的时间,并通过风轻雨疏、夕阳西斜的景象,渲染出春雨初霁之时明丽、清新的氛围。
C.颔联描写作者扶杖出行被困春泥的情状,并通过描写一路所见竹笋破土而出的景象,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
D.尾联写诗人为鹁鸠动听的啼叫打动,而不打算过孤山放鹤的隐逸生活,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对当下生活的喜爱之情。
E. 诗歌紧扣“雨余”着笔,选取了“斜照”“垂虹”“砌草”等常见而富有特色的景物进行描写,细腻生动,情景交融。
2)本诗风格清新,其“清新”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以下小题。 和上官伟长芜城①晚眺 (宋) 严羽
平芜古堞暮萧条,归思凭高黯未消。 京口②寒烟鸦外灭,历阳③秋色雁边遥。 清江木落长疑雨,暗浦风多欲上潮。 惆怅此时频极目,江南江北路迢迢。
(注)①芜城:扬州的别称。②京口:今江苏镇江。③历阳:今安徽和县。 1)首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2)《沧浪诗话》认为诗歌的高妙之处在于“言有尽而意无穷”,请结合尾联加以赏析。
15.阅读下首宋诗,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凝香斋① 曾巩
每觉西斋景最幽,不知官是古诸侯。
②
一尊风月身无事,千里耕桑岁有秋。 云水醒心鸣好鸟,玉沙清耳漱寒流。 沉心细细临黄卷,疑在香炉最上头。
(注)①凝香斋:原名西斋,位于济南大明潮畔。曾巩于1071年任齐州(治所今山东济南)知州,齐州大治,该篇为1072年游大明湖而作。②香炉:香炉峰。 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该诗首句点题,领起全诗。以下写景抒情都是围绕这句展开。曾巩身临西斋,徜徉山水,忘怀世情俗务,“不知”只因“景最幽”,俯仰其间,心神愉悦。
B.颔联写曾巩任职齐州,齐州大治,身闲无事,手持酒杯,临风赏月;桑麻遍野,庄稼茁壮,可望秋季丰收。
C.任所济南最有代表性的风物是湖光和泉水。颈联上句湖光,下句泉水。纯静的湖水白云驻足,让人心灵清醒明澈;泉底砂石如玉,清寒的泉流冲激,悦耳清幽。
D.尾联归结全诗。置身如此令人向往的境界,潜心书史,其清幽意境与高雅情趣让诗人疑是在庐山香炉峰的景物绝佳处。愉悦之情,如超脱世外,暗含辞官归田之念。 2)后人多认为此诗诗眼为首联中的“幽”字,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南歌子 黄庭坚
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玉人邀我少留行。无奈一帆烟雨画船轻。 柳叶随歌皱,梨花与泪倾。别时不似见时情。今夜月明江上酒初醒。
1)下片“柳叶随歌皱,梨花与泪倾”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简要分析。
2)本词与柳永《雨霖铃》皆为送别词,试比较两首词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并作简要分析。
1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释)
①宋神宗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曰“超然台”。故国,这里指四川眉山。②寒食:即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或二日。
1)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尽。 B.试上三句,是说登临超然台远眺,春风中的春水、春花、烟雨令诗人心旷神怡。 C.下片紧承上片所写之景,以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 D.年华,指好时光,与开头所说春未老相应合。诗人欲忘却尘世间一切,借诗酒以自娱。
②
2)从这首词中,你读出词人怎样的情感?
1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恨别① 杜甫
洛城②一别四千里,胡骑③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④,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⑤急为破幽燕。
注:①这是杜甫上元元年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②洛城:洛阳。③胡骑:指安史之乱的叛军。④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⑤司徒:指李光弱,时任检校司徒。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用“四千里”“五六年”这些数量词将个人的困苦经历与国家的艰难遭遇体现出来。
B.颔联描述诗人流落蜀地的情况。“草木变衰”与下句的“老”相呼应,传递出悲凉沉郁的意味。
C.颈联中的“步月清宵立”“看云白日眠”写出了诗人的坐卧不宁,直抒胸臆地表现了诗人的无限情思。
D.这首七律把个人的遭际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写,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浓郁的诗情,可谓言近旨远,辞约情丰。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9.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西江月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注)这首词写于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后的第一个中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引《古今词话》云:“东坡在黄州,中秋夜对月独酌,作《西江月》词”。
1)下列对本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感叹人生的虚幻与短促。以梦喻世事,不仅包含了不堪回首的辛酸往事,还概括了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怀疑、厌倦。
B.“新凉”,不仅指自然节候的变化,同时也是指人生命运的起伏不定、变幻莫测。这句话把自然与人生结合起来,寄意深刻,韵味悠远。
C.“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点出了作词的时间与主旨。“中秋”以想象中的乐景写哀情,使哀情稍为缓解;“北望”点出了作词的主旨──忧国之心,身世之感。 D.本首词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以景寓情,情景交融。全词通过对新凉风叶、孤光明月等景物的描写,由秋思及人生,触景生情,感慨悲歌,情真意切,令人回味无穷。
2)本首词与《赤壁赋》为苏轼同一时期作品,《赤壁赋》中作者的内心已趋于平淡、释然,本词的思想感情是否与其相同,试结合“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句加以分析?
20.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春夜别友人(其二)
陈子昂
紫塞白云断,青春明月初。对此芳樽夜,离忧怅有馀。 清冷花露满,滴沥檐宇虚。怀君欲何赠,愿上大臣书。
[注]①紫塞:原指长城,其土紫色。这里泛指北方边塞。②青春:此指春天。③大臣书:《汉书·东方朔传》载汉武帝即位,征求天下才士,东方朔便上书自荐,自称可以当“天子大臣”。
1)下列对本诗有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开头“紫塞白云断,青春明月初”二句写景,前句写旅程之展望,为虚写;后句写眼前之场景,是实写。此联既点明诗题的“春夜”,又可见一种高迈的情怀。
B.三、四句采用以乐景写乐情的手法,“芳樽夜”创设了送别宴席上美酒芬芳、温馨热闹的场面,写出了宴饮的欢乐。
C.五、六句寓情于景,花瓣挂满清凉露珠,檐边露水滴沥的描写,渲染了离别时的凄冷情境。
D.本诗语言畅达优美,诗篇虽略带感伤色彩,但感情基调高昂明快,并不给人以低回压抑的感受。
2)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2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②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③西,青海际④。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⑤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①本词作于宋孝宗乾道九年(1173年),当时作者己被调离南郑前线,在成都就任闲职。师伯浑:陆游友人。②笳:古代军中用的一种管乐器。③雁门:雁门关。④青海际:青海湖边。⑤封侯:班超少有大志,尝曰,大丈夫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以“雪晓清笳乱起”开篇,运用白描手法,视听结合,描写了富有特色的边塞风光,渲染了紧张的战争氛围。
B.“铁骑无声望似水”句,运用比喻,从视觉角度,展现了军队整肃的阵容与浩大的声势,侧面反映出军纪之严明。
C.“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与“梦游处、不知何地”形成照应,在欲扬先抑的跌宕中,凸显自己梦游之所在。
D.“寒灯” “漏声断”“月斜窗纸”,融情入景,以实衬虚,借写梦醒后周遭环境的冷清死寂衬托岀心境的凄苦悲凉。
2)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
22.(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生查子·独游西岩①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③,劝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①生查(zhā)子: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本词为作者罢官闲居上饶时所作,西岩为上饶城南风景优美的地方。②偃蹇(yǎn jiǎn):高耸的样子。③生:语助词,无义。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先是“我”对“青山”说,然后转换成“青山”对“我”说。
B.下阕先写高天的明月由山头下来,使人不敢置信又渴望得到解释,后写明月是被词人读《离骚》的声音打动吸引而来,并用月影代替月亮,解释生动巧妙。
C.词人用拟人的手法写青山明月,青山貌似傲慢却充满情意,明月高洁又善解人意,他们是词人独居时的知心朋友。
D.这首词意境开阔,音调悲怆。运用典故不露痕迹,包含的意思却极为丰富、深刻,可以说是言近旨远,辞浅意深。
2)结尾两句“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表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虞美人 蒋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栏杆。才卷朱帘却又晩风寒。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首两句,一近景一远景,一工笔细描,一简笔勾勒,描摹出江南春雨特有的景致,犹如一幅秀雅的水墨图。
B.“丝丝”这一叠词,既逼真地再现了柳枝随风婆娑起舞的柔姿,也生动地描画了春雨绵绵的形象。
C.“楼儿忒小不藏愁”与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都把愁情具体化、形象化。
D.词中有许多词用得十分巧妙,如“借”字。词人客居他乡,借花献给所怀之人,这样用“借”字,显得不同凡响。
2)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海棠红近绿栏杆”一句。
24.阅读唐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贞元十四年旱甚见权门移芍药
吕温
绿原青垅渐成尘,汲井开园日日新。 四月带花移芍药,不知忧国是何人!
注:贞元十四年大旱时所作。
1)诗的前二句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2)简析诗歌的后二句中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25.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小题。
蝶恋花 王国维
满地霜华浓似雪。人语西风,瘦马嘶残月。一曲阳关浑未彻。车声渐共歌声咽。 换尽天涯芳草色。陌上深深,依旧年时辙。自是浮生无可说。人间第一耽离别。 (注释)光绪三十二年(1906)秋,王国维曾奔父丧归故里,本词写离别时的情景。 1)下列对本词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蝶恋花”是词牌,全词共60字。
B.王国维,古代著名学者、文艺批评家。著有《人间词话》、《宋元戏曲考》、《观堂集林》等作品。其著作《人间词话》提出“境界说”,认为有“境界”乃词中胜境。 C.“阳关”是唐人送别的歌,一般要唱三遍。作者匆匆送别,一曲阳关还没唱完就上路了,车轮渐行渐远渐无声,写出了作者离别的悲伤,也更添了一分对前途的迷茫。 D.“换尽天涯芳草色。陌上深深,依旧年时辙”是虚写,暗含抒情的意味。芳草象征青春,车辙象征着离别,用回忆抒发了作者对过去时光的深深眷恋和不舍。
E. 这是一首写羁旅行役的词。“人间第一耽离别”的耽与《诗经·卫风·氓》里“士之耽兮,犹可说也”的意思相同,都指“沉迷”,本词告诫大家勿要沉陷在离别之情中不能自拔。
2)本词通篇透着无奈之情,请结合全词内容分析作者表现出哪几种无奈之情?
2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渔歌子,荻花秋 [五代]李殉①
获花秋,潇湘夜,橘洲佳景如屏画,碧烟中,明月下,小艇垂纶初罢。 水为乡,蓬作舍,鱼羹稻饭常餐也,酒盈杯,书满架,名利不将心挂,
「注」①李殉:五代词人,前蜀灭亡后,词人不仕后蜀而“志在烟霞慕隐沦”,从蜀中乘船沿长江东下,经巫峡,入湖湘,在湖南、湖北一带生活了一段时期,这首《渔歌子》便是作于此时期。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与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同样是描写湘江秋景图,但描写的景物内容上不同,本词写秋日湘江夜晚之景,毛词写秋日湘江白天之景。
B.本词与《沁园春•长沙》的意境不同,选取的景物精致秀雅,江边荻花、江上碧烟,天空明月,水面小艇,意境清朗明丽。
C.通过“渔歌子”这一词牌,我们可知本词叙写了江边渔人的生活,表达了对长期以水为乡,以船为家的渔人清苦生活的深切同情。
D.词人这首词写景平淡,不事雕琢,明白如话,真实地展示了词人以隐逸为乐的内心活动,旷达超脱,余韵悠悠。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词句试作分析。
27.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各题。
蝶恋花·密州上元
苏 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看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注释]苏轼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九月,由杭州通判调知密州,十一月三日到任。次年上元日写下这首词。写完这首词后,他在《超然台记》中追述:“始至之日,岁比不登,连年蝗旱,民不聊生。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
1)下列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灯火钱塘三五夜”,点出灯夕的盛况。“明月如霜”,写月光之白。元宵夜月正圆,灯月交辉,引来满城男女游赏。
B.“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形容密州的元宵节热闹非凡,尽管词人只看到了农家社稷的鼓箫乐奏,但却久久不愿离去。
C.“昏昏雪意云垂野”一句,表面上意象凄冷,却是写出了作者心中的希望,有一种“瑞雪兆丰年”的喜悦之情。
D.“更无一点尘随马”,化用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句,进一步从动态写游人。说“无一点尘”更显江南气候之清润。 2)细读全词,赏析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28.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各题。
送邢桂州① 王维
饶吹喧京口,风波下洞庭。 赭圻将赤岸,击汰复杨龄。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明珠归合浦②,应逐使臣星③。
送人游塞 王建
初晴天堕丝,晚色上春枝。 城下路分处,边头人去时。 停车数行日,劝酒问回期。 亦是茫茫客,还从此别离。
(注释)①邢桂州:指邢济,作者友人。②“明珠归合浦”:典出《后汉书》,大意是:原来的官员贪婪,明珠就迁徙到交趾,孟尝到官后,革易前赭,离开的明珠就都回归了。③使臣星:用了《后汉书》的典故,这里用来指邢济。 1)下列对这两首诗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送邢桂州》先写送别的热烈场景,然后“下”字写出友人乘风泛波,远去洞庭湖的情景。
B.《送邢桂州》颔联中暗红的色调与浩渺的湖海、扬帆的航船构成一幅宏阔壮美的画面。 C.《送人游塞》起笔诗人借雨丝,创设了一种凄迷、朦胧的意境,并以此来衬托离愁别绪。
D.《送人游塞》颔联写了与朋友分别的地点,以及朋友即将赴往的地方,照应了诗的题目。
2)从题材看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但情感基调却不相同,请结合每首诗的尾联简要分析。
2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①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②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注释:①塞上长城,南朝刘宋的名将檀道济,曾自许为“万里长城”。②出师,诸葛亮伐 魏,临行时上表后主刘禅,后人称为《出师表》。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慨叹国事艰难,追述年轻时期盼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 B.颔联集中描写宋军在镇江、南郑两地英雄抗金的战斗情景。 C.颈联抒情悲愤,感叹生平抱负未得施展,却早生华发。 D.尾联饱含诗人对诸葛亮的失望之情,并表达了再次出征的决心。 2)诗歌用典恰到好处,请结合诗句内容作简要赏析。
30.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各题。
山坡羊·西湖杂咏 春①
薛昂夫
山光如淀,湖光如练,一步一个生绡②面。
扣逋仙,访坡仙,拣西湖好处都游遍。管甚月明归路远。船,休放转;杯,休放浅。 (注)①“山坡羊”是曲牌名,“西湖杂咏”是题目,“春”表示这是“杂咏”中咏“春”的一篇。②生绡:没经过漂煮的丝织品,可以作画。 1)下列关于这首作品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开头三句使用比喻手法写春日的西湖,赞美了西湖的一步一景、风光如画。
B.“逋仙”是林逋,“坡仙”指苏东坡,作者将两人称为“仙”,表现了对二人的崇拜。 C.“扣逋仙,访坡仙”写作者想要游遍西湖的迫切心情,也体现了西湖丰富的文化底蕴。 D.该曲表达了作者贪恋西湖美景,不想返回却又担心天晚、归路遥远的矛盾心情。 2)请从情感的角度分析曲中“船,休放转;杯,休放浅”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尾联的异同。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诗歌鉴赏
1.1)B
2)①颔联实写眼前春日桃花香暖、水边日落之景,颈联虚写梦中故乡的门巷已被荆棘掩..........没、中原君臣正被豺虎般强敌环伺的情景。
②虚实相衬,用暖意融融的美好春景反衬家园荒凉、国事维艰的惨象,体现了诗人忧国思....家之情。 2.1) AE
2) ①思念故国。“三关”曾是宋朝国土,如今沦于敌手,诗人遥望“三关”,断肠之情油然而生。②不忘国耻。靖康之变,二帝被俘,国土沦陷,诗人心中此恨难消。③渴望收复失地(迎回徽、钦二帝)。“几时鸾辂还”,传达出诗人对故君的思念,其中亦有收复失地的渴盼。 3.1)A
2)①颈联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急雪”与“惊风”凸显眼前的风雪交加之景,使诗人感叹自己境遇的险恶、兄弟的离散,正反应了诗人触景所生之情。②运用比喻,大雪纷飞中,借相互依傍的鹡鸰鸟,恓惶的鸿雁来比喻兄弟患难与共。③运用对比,“脊令并影”既是手足情深的写照,又反衬出兄弟离散的哀伤。 4.1)A
2)①张骞乘槎的黄河之水被烟雾阻断,阳光照在文王曾经避雨的殽山北陵;②寓情于景。流连难返的景物描写中寄托了,诗人的思乡望归之情;③用典贴切。用了张骞、文王的典故,怀古伤今,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 5.1) B
2) ①惜别之情,相思之意。这是送别诗,“后日相思”直接点明了别后将有的思念情怀。②对朋友的叮咛与劝诫之情。词人希望朋友莫贪图生活上的享受,做一个受百姓爱戴的父母官。③对朋友的勉励与期望之情。希望朋友有良好政绩,前程远大。④ 自我伤怀与怀才不遇之悲。自己闲赋无职,才华得不到施展,在勉励朋友之余,不免感伤自己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 6.1) D
2) 李诗“百步九折”用数字夸张,“扪参历井”虚拟夸张。杜诗“朝行青泥上,暮在青泥中”,用时间之长与行距之短的对比进行夸张;第三至六句用比喻夸张,将在青泥道行走比喻为“版筑”苦劳,比喻为葬身青泥;最后想象夸张,写白马变黑,小儿变老,猿鹿陷泥而死,极写青泥岭之难行。 7.1)C
2)要点:(1)连用七组叠词,富有音乐美和韵律美(2)为全词定下了感情基调,营造凄冷、悲凉的氛围。(3)“寻寻觅觅”表现了作者飘泊异地、前路渺茫和孤立无援的失落感。“冷冷清清”描写了只身度日的孤单、清苦的生活状况。“凄凄惨惨戚戚”则是对自己晚年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发。整句从精神状态到生活处境,再到整体内心世界,层次清晰地概括了作者的不幸经历和生活状况,以及在身体和心灵上所受到的摧残。 8.1)BD
2)①第一首诗主要运用对比手法,京城元宵之夜,明月春风,热闹非凡,“万人行乐”;而诗人却因“羁病”无心游玩,独处客舍“一人愁”,显得格外孤单,愁苦。(3分,意思对即可)②第二首诗主要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作者实写自己在中秋之夜,对着明月思念远方的好友;同时,诗人以己心理及“故人心”,想象对方此时也在月下思念自己,又设想江陵潮湿多云,担心对方不能和自己同见“清光”。诗作虚实结合,表现了元白二人千里回思的深厚友情。 9.1)CD
2)①经历宦海浮沉后的悲凉。将世事比作一场大梦,可见内心的幻灭感。②对年华老去、壮志难酬的慨叹。借“人生风度新凉”和“眉头鬓上”的白发道出无法摆脱的怅惘之情。③对世态炎凉的愤慨。 “多被云妨”、“常愁客少”两句,写尽对群小当道的愤懑和被疏远冷落的凄凉。④对北方亲友的 无限思念。词人在中秋良宵无人与共,只能“把盏北望”,可见其思念之情。 10.1)2)BE
【小题2】【小题2】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11.1)AD
2)(1)以黄莺、春花欢笑和梨枣成熟等待采摘,写出美好风光,生动活泼(拟人);(2)用字精当,“空自”“谁为”表明莺花无人欣赏,梨枣无人采摘,暗示故园无主;(3)引发下文对贾使君征西凯旋,重回故园的期许。 12.1)A
2)(1)惜春伤已之愁。暮春时节,落红无数,词人感慨春光已逝,叹惜年华消逝,政治理想破灭。(2)飘零憔悴之愁。词人提货单飘零,离亲别友,内心烦乱,因而产生无以自解的愁苦和悲伤。(3)思念故人之愁。词人感慨政治风云变幻,同僚好友多被贬谪,天各一方,只有满腹愁苦,凄恻哀怨。(4)壮志难酬。“日边清梦断”词人被贬,寓政治理想破灭,对朝廷不敢报有幻想,抒发了壮志难酬之苦。 13.1)CD
2)①语言清爽。用语不事雕琢,明白晓畅,如“莲花莲叶”“疏雨疏风”“垂虹疑饮双溪水”等。②景物清新。柳塘莲叶、砌草柔美、彩虹饮水等描绘出雨后风景的清新自然。③
情感轻松。雨余散步,见美好春景,落寞中暂得轻松愉悦。
14.1)①首联描绘了一幅萧瑟凄凉的秋景图。(1分)诗人客居异乡,登楼远眺,古城周围一片萧条,深秋时节,草木凋零,暮色降临,古城孤立荒原,渲染出一片冷落萧瑟的气氛。(2分)②自然引出诗人的归思之情,为全诗奠定了悲凉的感情基调。(2分) 2)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②尾联写诗人极目远眺,但见长路漫漫,不见故乡,把一片乡情融入“江南江北路迢迢”的画面中。 15.1)D
2)①景幽——清。大明湖畔的西斋,地处幽僻之处。湖水清纲,寒流激荡,实为清幽境界。②人幽——闲。身为齐州知州,政通人和,丰收有望,诗人才有闲情探幽揽胜。③情幽——雅。作者潜心书史,感到无异于置身香炉峰,更是显得情趣高雅,心境清幽。 16.1)①这两句运用了比喻的表现手法,把“柳叶”比作玉人的双眉,用“梨花”来比喻玉人的脸庞,形象生动地描写出玉人的美丽形象。②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皱”“倾”,描绘了女子因离别而伤感的伊人形象,又表达了词人与玉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 2)(1)借景抒情。柳词通过“寒蝉”“骤雨”等意象营造了凄冷的氛围,表达了离别的伤感之情;黄词借“烟雨”“ 轻舟”等意象营造了凄迷的意境,表达了离别时的无限凄楚之情。(2)虚实结合。两首词都写到眼前分别时的凄恻缠绵,这是实写;又都宕开一笔,想象别后酒醒的孤寂凄冷,这是虚写。虚实结合,把离愁别恨抒发得更加淋漓尽致。 17.1)B
2)寄寓了作者对故国,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对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最后词人为解脱苦闷而自我心理调适,认为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而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 18.1)C
2)①思家怀亲:“一别四千里”写出远离家乡,“思家”“忆弟”写出亲人分离,思亲情深;②恨战乱之久:从“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等可见战乱之久;③望早日平定叛乱:尾联写出听到连战告捷的喜讯,更急切盼望平定叛乱。 19.1)C
2)不同。 “酒贱常愁客少”句, 酒贱缘于“人贱”,委婉地点出作者被贬后势利小人避之如水火的情形;体现了作者对势利小人的愤懑和孤寂落寞之情。“月明多被云妨”句,运用比喻手法,以月喻国君,以云喻奸人,说明奸人当道,国君受蒙蔽,忠臣被诽谤,自己因遭受谗言而被贬谪的现实,饱含了对奸人的痛恨,对国事的忧虑,也有渴望朝廷理解、重用的深意。 20.1)B
2)①与朋友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第四句直接写“离忧怅有馀”,五、六句通过渲染离别时凄清寂静的环境来表达离别的悲伤。②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七、八句诗人向友人袒露心胸,他对友人没有什么世俗礼品可赠,只愿他们能理解和支持自己的这次远行,表明自己此行是是向朝廷上书论政,倾吐自己立志为国建功立业的宏大志向。 21.1)C
2)同:都表现了作者对自身才能的高度自信,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壮志未酬的伤感。异:词句侧重抒发了自己被朝廷投闲置散的愤慨,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
境;诗句着重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 22.1)D
2)“夜夜”表明游山逗留不止一日,明月夜夜听读,实则是表达自己夜不能寐。 月夜诵读《离骚》,有力地抒发了抒发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爱国之情和被贬独游的孤愤之情,同时也有对“明月”相伴的感谢之意。 23.1)D
2)这一句运用以乐景写衷情(或反衬手法),表面上看似红绿满眼,实际上却是满心愁绪。词人本欲赏花遣愁,但映入眼帘的偏又是竞相吐艳的红海棠。想到自己久滞客中,韶华渐老,思乡自怜之情,油然而起。
24.1)用了对比的手法描绘了一边是土地龟裂、禾苗枯焦、黄尘四起的严重灾情,另一边是贵族的府第里“汲井开园”的火热场景,“日日新”与“渐成尘”形成鲜明对比。 2)诗人针对“权门移芍药”事件,谴责了贵族特权阶级只顾自己享乐,不管人民死活,不忧国家前途的丑恶行径,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5.1)AC
2)①离别匆忙,想留而不得的无奈。一曲阳关还没唱完就上路了,车轮声越来越远,很快消失,再无痕迹。②人生无常,世事变幻难料的无奈。芳草有荣有枯,离别的车辙依旧随处可见,皆是人生无奈。③难以言说的无奈。人世间种种生离死别,有的不可说,有的说也无用,徒增感慨与悲伤。 26.1)C
2)①对潇湘自然风物和恬淡生活的喜爱之情。词的上片描写了地处潇湘的橘子洲的秋夜,荻花临风,美景如画。作者一叶扁舟,月下徜徉于如梦如幻江景之中,安闲恬适。②淡薄名利、怡情山水的隐逸情怀。词的下片写隐逸之乐。生活江中,舟中吟诗饮酒,生活简朴恬淡,不将名利挂心上,开怀惬意。 27.1)B
2)对比(或虚实结合),将记忆中杭州(江南)的上元节热闹的情景与眼前密州凄凉寂寞的情景对比,抒发对江南的思念之情,对现实生活感到孤独寂寞,对瑞雪兆丰年的期盼、充满希望之情。 28.1)C
2)①第一首诗尾联运用典故,说离去的合浦明珠将会回归,就像追随邢桂州这颗使臣星似的,表达诗人劝勉友人为官清廉、造福百姓的良好愿望,格调昂扬向上。②第二首诗尾联“茫茫”二字表现心中的悲怆和对前路不可知的茫然,低沉而感伤。 29.1)D
2)①“塞上长城空自许”是用典。诗人用南朝刘宋名将檀道济用典明志,以此自许,表现诗人收复失地、坚定如山的气概,但“空”字又将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表露无遗。②“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是用典。诗人用诸葛亮北伐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 30.1)D
2)同:都表达了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以及尽情畅游、流连忘返的愉悦心情。异:元曲间接抒情,虽夜深路远,却不愿划船返回,还劝友人继续饮酒,从侧面烘托出作者游西湖的畅
快和兴奋;唐诗直抒胸臆,“最爱”“行不足”绿杨阴下的白沙堤,直接表达对西湖的喜爱和愉悦之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