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的有效教学策略
在阅读教学方面,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许多新理念,对阅读教学给出了相应的实施建议,如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提倡多元解读、个性化阅读,使阅读成为“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的活动,等等。鉴于此,我们迫切需要重新认识阅读教学的本质,并且找到新的、适合当前新课程改革发展需要的理论来审视阅读教学,改革阅读教学,以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理念分析
1 注重个性化阅读,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综合型人才。个性化是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充分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大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我国新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中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新课标强调的对文本多元化解读和理解,其目的也是尊重和发展学生个性,让学生亲自体验,鼓励学生对文章的自我解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感悟。
2 关注阅读教学中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新课标是根据新时期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提出基本理念。阅读教学的目标整合了这三个维度的要求,特别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可以使德育目标、智育目标和美育目标能够得到综合体现。新课标在阅读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是阅读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内容。
二、新课标下语文阅读的有效教学策略
1 创设阅读情境,为阅读教学提供有效的动力。创设阅读情境是教师依据教材内容充分利用自己课堂教学手段,如言语、体态或借助媒介或组织学生模拟等方法渲染一种气氛,提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生活场景或背景,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唤起学生相关的生活体验,来更好地理解与感悟作品内容。
创设情境对阅读兴趣的激发和满足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淡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可见,情境的设置可以有效地激发、满足学生的阅读兴趣,积极调动学生情绪,唤醒或重现与作品内容有关的生活体验,有助于学生与文本内容之间的互动、沟通,从而为有效阅读教学提供保证。
2 拓展课内阅读,扩大学生视野。拓展课内阅读就是以课内阅读篇目为基
点,向与课文有关的篇目拓展、延伸,通过作品之间的联系、比较,形成学生多维度、多层面的阅读。
首先,由节选作品向整部作品拓展。选人教材的作品有相对的独立性,但整部作品可以提供理解选文的重要背景。如教《智取生辰纲》时,可安排学生阅读《水浒》的有关章节,让学生了解当时作品所反映的生活环境与时代背景,从而理解这些好汉们为什么要掠取生辰纲,从而更深刻地体会文章的主题。
其次,通过某篇作品,向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拓展。这种方法将作品与该作家及其他作品相联系,通过较系统地了解作家作品风格,从而站在更高的视野审视作品。如杜甫的《春望》诗写于安史之乱后,那时唐王朝由盛而衰,作者感慨自身遭遇和时势环境,忧心不已。他同一时期的作品《忆昔》、《登高》等在创作风格及思想上与《春望》有许多相似之处,教学时可进行拓展阅读,帮助学生理解。
3 引导学生掌握文学作品中的知识和规律,提高阅读水平。文学作品如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都有其内在的独特性质及规律性。文学作品学得多了,这些知识及规律掌握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自觉不自觉地将所读作品的文体特征和规律运用到对文本的解读中去。因此。我们在课堂阅读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加强对文学知识与文学规律的把握。教师需要传授学生一定的阅读基础知识,让他们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对诗歌、小说、散文等各类文体的基本范式能有一定的了解,从而为他们进行有效阅读提供帮助。
4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探讨文学作品的意义与价值也是—个不断发掘揭示的过程,是读者与作品、作者不断互动的过程。对作品思想内容的解读,既由作者本人的创作动机与作品自身的结构而定,也与读者个人的生活体验、思想倾向乃至情绪状态等有关;因此,可以说文本解读的过程,本质上是—个与读者个体密切相关的多元化创造过程。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不同见解,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有理有据,且围绕主题,我们都应视为个性理解,要加以鼓励和尊重,这样才能为有效教学创设—个和谐的氛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