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刘毅 陆羽.((茶经))卷下((六茶之饮)) 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恩之徒,皆饮焉二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 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 J _ ' 0曩 0 i_ 虽说这一言论少了些许可以考证的 根据,但无论如何,这位唐代的茶圣还 是对茶进行了很大程度地普及和推广。 到了今天,茶已经成了中国极富特色的 日常饮品之~,茶道自然盛行开来。当 下,越来越多的商家将中国茶品作为卖 点来经营,效果也颇为不错。然而作为 茶品发源地的中国,却越来越受至 别国 茶品的冲击,如英国的立顿、斯里兰卡 的红茶、日本的玉露等等,如此形势下, 中国的茶品要如何应对7 Feature专题 ] 来自何方? 编 圭置 , 刘 毅 据说中国的茶始自神农氏,即便这一 说法出自“茶圣”陆羽的《茶经》,但因 为实在无法考证,说服力自然就大打折扣。 其实纵观来看,神农氏之所以变成“农之 神”,多少有些后人的主观臆想。在我们 的文化发展史上,凡是和农林牧副渔有关 的事物,能住神农氏身上靠的几乎都靠上 去了,就算想往神农氏前面的人推,似乎 也没有可以说的人了。于是一切丰功伟绩 都让神农氏一人独享。 而茶起源于西周这一说倒是很有说服 力。东晋人常璩所著的《华阳国志・巴志》 中有相关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 之师,荼蜜皆纳贡之。”由此可见,在武 王伐纣之前便已有“茶”,当时巴国已将 茶与其他珍品一起上贡与周武王。更据常 璩所书,当时人工培育的茶园已然存在。 但真正让世人广泛接受的说法还是 “大体起于汉,而盛行于唐。”因为现存最 早较可考的荼学资料是在汉代,以王褒撰 的《僮约》为主要依据。此文撰于汉宣帝 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正月十五日, 是在《茶经》之前,茶学史上最重要的文 献。其文内笔墨间说明了当时茶文化的发 展状况,内容如下:“舍中有客。提壶行 酤。汲水作哺。涤杯整案。园中拔蒜。斫 苏切脯。筑肉腥芋。脍鱼 鳌。烹荼尽具。 哺已盖藏。舍后有树。当裁作船。上至江州。 下到煎主。为府椽求用钱。推纺恶败。傻 索绵亭。买席住来都洛。当为妇女求脂泽。 贩于小市。归都担集。转出旁蹉。牵牛贩 鹅。武阳买茶。杨氏池中担荷。住来市聚。 慎护奸偷。”文中“烹茶进具”、“武阳买荼” j. 00 。 l lllll l薯 j i 雾一叠 奢尊 i一 里的“荼”经考证后得知即为现今的“茶”。 由上述记载可知,茶已成为当时社会饮食的 一环,且为待客以礼的珍稀之物,其重要性 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造成这般众说纷纭的主要原因是“茶” 这个字。从由黄现墙所著的《古书解读初探》 中来看,唐代以前,“茶”字还多书为“荼”, 虽然在汉代也已有人开始用“茶”,但真正 将其统一还是在唐代。陆羽在《茶经》中将 由“茶”字移除一横而简化成的“茶”字普 及开来,于是“茶”的书写由此便规范统一了。 但这仅能作为“茶”字形的出现时间,并不 能将唐朝认作是茶品的出现时间。 其实对于茶的起源争论还远不止这些。 在1823年,一名英国的少校在印度发现了 野生的大茶树,于此便有异议者认为茶的起 源地应该是印度而并非中国。但随着考证技 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发现印度的野生大茶树 与从中国引进的茶树都为中国茶树的变种, 因此这棵树并不能证明茶的起源地是印度。 况且,中国在约公元前200年的《尔雅》中 就已提及野生大茶树一物。再就现今的资料 来看,全国有1O个省区的198处发现了野 生大茶树,其中云南的一株,树龄已达1700 年左右。仅是云南省内树干直径在一米以上 的就有10多株。有的地区,甚至野生茶树 群落大至数干亩。自古至今,我国已发现的 野生大茶树,时间之早、树体之大、数量之多、 分布之广、性状之异,都堪称世界之最。再 加上近几十年来,茶学和植物学研究相结合, 从树种及地质变迁、气候变化等不同角度出 发,对茶树原产地做了更加细致深入的分析 和论证,我国西南地区实为茶树原产地这一 说得到了进一步地证明。 然而转眼看当下,茶文化已不是中国 所独有的文化,在包括斯里兰卡、英国、 泰国、日本等在内的全世界1O0多个国家 和地区,饮茶都已非常风行。这和中国长 期以来的传播是分不开的。早在西汉,汉 武帝就曾派使者出使印度支那半岛,所带 的物品中除黄金、锦帛外,还有茶叶;南 北朝时齐武帝永明年间,中国茶叶随出口 的丝绸、瓷器传到了土耳其;唐顺宗永贞 元年,日本最澄禅师回国,将中国的茶籽 带回日本。而后,茶叶从中国不断传住世 界各地,使许多国家开始种茶,并且有了 饮茶的习惯。 时过境迁,茶树的起源已经不存在什 么争论了,茶文化也在随着历史长河之奔 流而愈发得博大精深,让人不禁昂首瞻仰, 无限心神向往。‘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