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大学生微博使用的调查与思考

来源:九壹网
第5卷第1期 2013年2月 高校辅导员学刊 囵调查研究 欠 生徽博使用曲调查与思考 刘静,钟永秀 (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福建厦门361005) 摘 要:本文运用实证分析,通过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分析了微博在大学生中的使用情况及微 博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从开拓高校的微博阵地,营造健康向上的微博文化,加强对大学生的网 络素养教育三个方面探讨了发挥微博作用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微博;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337(2013)01—0080—04 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 数。微博客的出现推动着“微时代”的到来。高校 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 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 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 时分享。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微博是美国的twit— ter,2009年8月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 成为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微 博正式进入中文上网主流人群视野o[13据CNNIC 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微博 用户数达到2.5亿,较上一年底增长了296.0 , 网民使用率为48.7 。微博用一年时间发展成 是新媒体被迅速传播和使用的阵地,大学生易于 接受新事物,并且保持了极大的热情,微时代下人 们交流的平民化、大众化,使每个人都可以发出自 己的声音。这种便捷、实时的表达方式尤其受到 大学生的青睐,他们乐于在微博中找寻自己关注 的对象并且尽情展示自我;他们喜欢在微博中定 制关注的阅读内容,了解社会时事;他们想要简单 的记录生活,想要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二)调查的开展 . 作者对厦门大学的学生使用微博情况进行了 抽样问卷调查。对厦门大学26个学院(含66个 为近一半中国网民使用的重要互联网应用。L2 微 博在校园中的流行及普及,使微博成为教育者关 注的对象。本文采用实证分析,基于问卷调查,分 析微博对大学生的影响以及其吸引力,期望能为 高校更好运用微博,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联系提 供参照。 系)和9个研究院按照一定的人数比例发放问卷。 共发放问卷520份,回收519份,回收率达到了 99.8 。其中有4l1位同学回答“是微博用户”, 而108位同学“不是微博用户”,因此本文的数据 分析以411位同学的选择为最终统计量。以性别 和年级为检测变量看,表1反映了样本的性别和 一、研究设计 年级分布情况,这也吻合厦门大学本科生的男女 生比例,女生人数已经超过男生达到55 以 上。_3 而在年级分布中2011级和2009级的样本 容量稍多于2010级、2008级的样本容量,但并不 (一)网络社会观进入微时代 2007年twitter凭借快速、便捷、社会化的巨 大魅力,迅速走人公众视线,成为当年用户数增长 最为迅猛的社交网络之一。2009年新浪微博发 布上线,并且在短时间内迅速吸引了上百万的用 影响调查结果的分析。因为,在调查中配合了半 结构性访谈,对一些样本和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 析,多方面收集关于大学生使用微博方面的真实 数据。此次调查的样本选择、抽样方法严谨科学, 调查数据结果符合基本事实,因此可信度和有效 户,媒体人对比说微博用14个月达到了互联网4 年、电视机13年、收音机38年的5000万普及人 *作者简介:刘静,女,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辅导员;钟永秀,女,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辅导员。 80 囹调查研究 性较高。同时运用SPSS进行统计分析,主要采 用描述、频率、交叉表和多重响应来完成。 表1样本的构成 次”,72人“注册以后几乎没有用过”,可以看出 被调查的同学中还是比较倾向于使用微博。 通过访谈得知,部分同学虽然没有使用微博, 他们会通过人人网、QQ空间、朋友网等获得信息 和跟亲朋好友联系;有同学表示在他们身边存在 “微博控”。值得注意的是,一天一次以上的人数 达到187人,占总统计人数的45.50 。通过交 叉分析表明,2011级、2009级学生一天一次以上 上网频率人数分别是60和62人,占一天一次以 上总人数的32.O9 和33.16 ,可见2011级、 二、实证分析 (一)微博在大学生中的使用情况 结果显示,在接受问卷调查的学生中使用微 博的人数占调查总数的比例达到了79.19%,微博 具有较高的普及率。2008级使用微博的人数比 例最高,达到92.77 ,2Ol1级、201o级、2009级 使用微博的人数比例分别为75.29 、82.65 、 74.39 。当问及2011级和2009级的同学为什 么没有使用微博时,2011级的王同学说,“刚进大 学,只是听说,还不怎么使用到微博。”而2009级 的李同学则无奈的表示,“之前有开通过,但是没 有时间经营,而且现在忙着考研,所以微博就没有 再使用了。”他们的回答比较具有代表性,对于 2011级,微博属于新鲜事物,所以他们会尝试接 触它,因此到201o级使用者会增多,当使用之后, 部分同学习惯了微博的方式并持续下去,而有些 同学或者因为考研或者因为就业等原因,则慢慢 不再留意微博,2008级考研和工作定下来之后, 许多同学又开始有了更多的时间接触微博,因此, 使用人数又开始增多。 问卷中问及“你最常用什么方式发布微博” 时,有37.8 的人选择电脑网页发布,23.0 的 人选择手机发布,39.3%的人选择两者兼有,调查 时进一步提问现在的手机都可以浏览微博,那么 您上课时会忍不住浏览吗?一位2009级的同学 表示,“这个看情况了,如果课程实在无聊,那还是 会偷偷看一下。”他停了一会又补充道,“即使不看 微博,也会找其它事情做的。”调查同学们“浏览微 博次数”的情况显示,121人“一天几次”,66人 “一天一次”,110人“几天一次”,42人“几周一 2009级学生微博忠诚度更高。 (二)微博对大学生的吸引力 该校的微博普及程度比较高,因此,作者进一 步调查了微博在大学生中的吸引力,如表2反映 了各个年级登录微博喜欢做的事情。 表2登录微博一般做什么8L年级交叉裹 选 项 年级 总计 2Oll级2010级2009级2008级 记录自己的生活状态和 心情 浏览关注的人动态情况和 观点 认识陌生人,扩大交友圈 2O 14 14 15 63 分享信息、图片、视频等 67 41 64 35 207 查看对自己或某人的口碑 评价 提出问题,希望获得更多 人的建议 转发评论能得到免费的 奖品 总计 124 80 12o 74 398 X2—22.431a 可以看出每个年级之间的显著性不强,不同 年级对微博的使用方式类似,这说明微博对大学 生的吸引力固定,而且大学生登录微博的诉求不 会因为年级改变而改变。登录微博最常做的事是 浏览关注的人动态情况和观点,其次是分享信息、 图片、视频等和记录自己的生活状态和心情。可 见,大学生使用微博还是以信息获得为主,即主要 是“看”,“说”则成了其次,访谈时,一位2008级的 学生说到,“我特别喜欢转载消息,或者文字的,或 者图片,有些话能使我获益,有些小故事能使我高 兴,有些图片是我很喜欢的。” 因此,笔者调查“你最喜欢的微博中的传播内 容的形式是什么”,结果显示,有251位的同学选 8】 择了多种形式的结合,68位同学选择文字,56位 选择图片,34位同学选择视频,微博的多元化传 播形式受到了广大同学的喜爱。 当调查微博比起传统媒体的优势时(如表3 显示),69.3 的同学喜欢微博的相对宽松的言论 环境,其次认为微博更能反映出大家真正关心的 话题,但是也认识到流言和谣言在微博上的传播 更难以辨别和控制,说明微博的自由度是最吸引 同学们的地方。访谈中,有同学说“我喜欢微博上 的各种小道消息,尽管我很难分辨真假。” 表3与传统媒体相比下微博受欢迎的原因 选 项 N百分比个案百分比 正推动民主进程 曼 垄 的一种技术并能真 94 9… .9 23.1…  具有相对宽松自由的言论环境 282 29.7 69.3 度和逻辑 苎窖苎化的表达让我觉得缺乏深113 11.9‘… ‘ 27.8% … 鎏喜 登喜在微博上的传播更难以 1辨别和控制 75 18.5…  43.o…  话题 更能反映出大家真正关心的176 18.6%… 43.2 … 容易吸引人 要 擎发人的创造力且言辞更108 II.4…  26.5…  说明:百分比=N/总计*100% 个案百分比一N/有效统计量*100 三、讨论和建议 (一)积极开拓高校的微博阵地 调查显示,49.9 的学生赞同“官方机构开微 博,使我更易获取时政信息”,不赞同的占9.4 , 4O.7 保持中立。微博中得到的信息运用到大学 生生活中的程度为:充分运用6.4 ,简单运用 79.3 ,没运用14.3 。因此,高校要充分利用 微博的特点,站在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的角度使用好微博,增强网络育人的功能。厦门 大学是在新浪官网开通微博的内地高校之一,被 调查者中,只有37.3 的学生关注厦门大学的官 方微博,知名度和影响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高 校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加大宣传,增强官方微博的 吸引力、凝聚力,使微博成为学校和学生对话的另 一种渠道,另外,微博的“去中心化”、娱乐化、多元 化等特征也呼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主旋 律、正面声音来主动引导、教育当代大学生,促进 他们坚定理想信念,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 标准。 82 囹调查研究 (二)营造健康向上的微博文化 首先,高校应组成以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校 办、宣传部、学生工作部、校团委、网络中心等部门 工作人员及辅导员、学生信息员为成员的微博管 理团队,主动编辑发布社会热点、校园新闻、校园 动态、活动信息等实时新闻,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吸 引大学生的关注,以增强学生的知校爱校情结,增 强学生对国情世情民情的认识和理解。 第二,高校可以开辟本校名人、校友专栏,通 过名人的影响力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正面引 导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第三,开辟如心理咨询、就业指导及招聘信息 发布、评奖评优、助学金发放等微博专栏,根据不 同群体的特点和需求建立和运行相应的微博平 台,分门别类的给学生提供指导与支持,解决学生 的实际问题。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开通红色微博, 构建育人长效机制,引领广大学生党员和入党积 极分子学党史、知党情、永远跟党走。 第四,重要节日、重大活动和敏感时期,学校 可以编发专题微博,组织主题讨论,倡导主题活 动,编发主题文章,帮助广大学生提高思想认识, 营造良好氛围,自觉维护校园安全稳定0[43 第五,鼓励各种团体如志愿服务团队、社团、 班级通过官方微博组建微群,拓展传播的维度,在 微群中组织开展健康向上和内容轻松的讨论,加 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约 束。同时,团体微博或微群的普及不应一刀切,不 应行政干预强迫每个班级或团支部都建立微博或 微群,应等待时机成熟。人人网、QQ群、飞信等 工具目前在大学生中还很有吸引力和影响力,微 博作为新生事物要获得学生的绝对拥护还有待时 间和空间的发展。 第六,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可以通过个人微博, 倾听他们的心声,解决他们的困惑和难题;也可以 通过微博,以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文字、图片、音频 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开展思想教育。当然,微博的 使用应抛开官方网站的管理模式,以及发博客、发 日志的旧思路,转换出新的思维方式。这样,才能 吸引学生,得到学生的关注。李开复提到写好微 博要“用幽默吸引人,用真情打动人,用智慧征服 人”,要善用图片,因为“以文字为主的微博,一张 好的配图往往比千言万语更有说服力(A picture is worth a thousand words)。,,Es3因此,高校中的 微博的运用要与时俱进,充分结合当代大学生的 囵调查研究 特征,运用微博的交互性开拓新的与学生的交流 方式。 应急预案等,从组织和机制上保证和谐的网络环 境和正常的网络秩序。当然,网络素养教育是一 个应当全民参与的系统工程,家庭、社会也应承担 (三)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 教育部和团中央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 等学校校园网络管理工作的意见》提出了明确要 相应的责任和道义。一方面,家长应言传身教,培 育孩子养成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合理正确的利 用网络学习资源、理性客观分析网络新闻及加强 自身文化修养熏陶。另一方面,社会应还给学生 一求:“一是主动占领网络新阵地,牢牢把握网络思 想政治教育主动权;二是综合运用技术、行政和法 律手段,全面加强高校校园网络管理;三是切实加 强领导,建立健全高校校园网络管理长效工作机 个纯净的网络空间,加强网络监管与立法以减 少乃至避免色情、暴力等低俗信息的负面诱导。 制。”r6 微博简洁、开放、高效、交互的传播特征,决 总之,学校、家庭、社会应本着“立德树人”的育人 定了微博网络舆情难以监控。而调查显示,微博 宗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 在大学生中的普及度比较高,微博的多元化传播 班人。 形式受到了广大同学的喜爱,69.3 的同学喜欢 微博的相对宽松的言论环境,“微博控”们甚至上 参考文献: 课都会忍不住要刷新微博,大学生对于微博传播 [1]微博[EB/OL].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 内容的真假却很难分辨,容易受到各种信息的影 view/1567099.htm 响。所以微博使用和微博监管的结构性矛盾出 [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 现,解决这个矛盾的方法便是加强对大学生的网 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 ic.net.cn/dtygg/dtgg/2O12O1/t2O12O116—23667. 络素养教育。.网络素养包括七个方面:对网络媒 htm1.2012 介的认知、对网络信息的解读与批判能力、网络利 [3] 余峥.本科女生一年比一年多[N].厦门日报,2011 用能力、网络表现能力、网络接触行为的自我管 一O9一l1 理、网络伦理道德、网络安全意识。网络素养教育 [4] 中南大学发挥微博客优势积极拓展大学生思想政 能够提升大学生在信息社会的生存能力,培养他 治教育新阵地[-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 逛.2010—05—13.httpt《| .moe.gov.cn/ 们的质疑精神、加强批判意识、强化思辨能力和提 publie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205/201005/ 高审美情趣,而且它能使广大学生明白网络的相 87722.html 关条例约束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好每个人的权利, E5] 李开复.微博改变一切[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 从而养成每个人自觉遵守网络道德的习惯。 版社,2011:102 因此,高校应在国家相应的法律法规基础上, [6] 荣姗珊.安徽高校学生网络素养现状及其教育实践 制定本校微博实施方案、管理办法,微博突发事件 探究[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07:135 College Students’Use of Microblog Liu Jing,Zhong Yongxiu (School of Life Science,Xiamen University,Xiamen,Fujian,361005,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i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large sample survey data on college students’use of microblog.After examining its appeal,the paper discusses how to enhance microblog’S positive effect on college students’cyber literacy.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microblog;analysis 8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