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匀四小 蒙元昌
教学目标:
1.了解《鲁滨孙漂流记》这部长篇小说的梗概,浏览作品的精彩片段,激发起课外阅读整部作品的兴趣。
2.让学生了解阅读一本书的基本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过《鲁滨孙漂流记》吗?有谁能告诉老师这篇长篇小说的作者是谁?(板书:英、笛福) 二、学习《鲁滨逊漂流记》梗概
1. 导入《鲁滨逊漂流记》梗概
本文是书的缩写,鲁滨孙是书中的主人公,他一个人在荒无人烟的小岛上居然生活了二十年。
2. 快速默读梗概部分,了解这部世界名著的主要内容。 3. 交流:《鲁滨逊漂流记》这篇长篇小说写的是什么?
(主要写了鲁滨孙在荒无人烟的小岛上克服各种困难坚强地生活,以顽强的意志生存了下来,还收留了一个野人,取名叫做星期五,把他训成了忠实的奴仆。28年后,他救了一艘叛变船只的船长,回到英国。)
4. 再次默读梗概,概括一下鲁滨孙在荒岛上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解决的。
(1)住──用木头和船帆搭了一个简易的帐蓬。 (2)吃──打猎、捕鱼,畜养山羊,种粮食。
(3)安全-防御。
(4)孤独-救助“星期五”。 三、学习精彩片段
1. 你能想像一下荒无人烟的小岛是怎样的吗?用自己的话来描绘一下。 2. 刚才同学们通过想象,自己描绘了一幅荒岛风景图,真的是很荒凉,很艰苦。鲁滨孙遇险来到荒无人烟的岛上,他是怎样生存下去呢?快速默读精彩片段,了解主要内容。
(主要写了鲁宾逊在绝境中的心理活动过程,用理智战胜失望,改善生活。)
3. 精彩片段在表达上与梗概相比有什么不同?
精彩片段用第一人称描写“我”遇难荒岛后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其中大量细腻逼真的心理活动描写,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阅读时,好像不仅作者就是“我”,连读者也变成了小说中的“我”。用第一人称的写使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可以十分详尽地描写鲁滨孙的心理活动,这就大大加强了小说的真实效果,读来兴味盎然。
4.再读精彩片段,感悟精神。
(1)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鲁滨孙精神”的内容,有感情地读一读。 (2)出示“我”的幸与不幸。同桌间逐条对照互读。男生读“坏处”,女生读“好处”。
(3)出示并齐读:“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
(4)鲁滨孙在荒岛上创造了生存的奇迹,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勇敢坚毅,乐观积极,靠智慧解决困难等。) 四、激发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1.再读一读梗概部分,猜想在梗概中还有哪些部分也会很精彩?你还有什么疑问?
学生可能会有这样一些疑问:
(1)鲁滨孙遇到哪些困难?他又是怎样解决的?
(2)鲁滨孙从船上搬来的东西里有一些麦子,他用那些麦种反复种收,到了第四年,终于吃到了自己种的粮食。他到底是怎么种、怎么收粮食的。他救了“星期五”以后就开始教化他,对于一个野人,他又是如何“教化”的呢?
(3)课本中提到“鲁滨孙制成一只能耐火的罐子的那段描写很细致,让人感到快乐”,不知是怎样的细致。
2.结合学生疑问,鼓励学生阅读原著。
18世纪,欧洲最杰出的思想家卢梭曾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应该读读这部小说。《鲁滨逊漂流记》是笛福的第一部小说,是笛福受当时一个真实故事的启发而创作的。1704年苏格兰水手赛尔科克在海上与船长发生争吵,被船长遗弃在荒岛上,四年后被救回英国。赛尔科克在荒岛上并没有作出什么值得颂扬的英雄事迹。但笛福塑造的鲁滨孙却完全是个新人,成了当时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小说一经发表,立即在全世界引起轰动,有人把它拍成了电影,有人把它编成连环画,成为人们最喜爱的小说之一。
五、指导课外阅读《鲁滨逊漂流记》 1.读书方法引导:你在读书时准备怎样做?
(渗透读书的方法,如边读边想,产生了问题,做小记号;有自己的感受时可在旁边批注;读到精彩的语段或词句可以做上自己喜欢的符号。)
2.明确阅读目标。
在阅读时思考:鲁滨孙在荒岛上还遇到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回到
英国后,又是怎样成了一个百万富翁的,鲁滨逊这个人的举动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可以准备向别人提出问题,或摘录有意思的句子,也可以画出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或者写一写读书体会,为班级读书会作好准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