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关于神话的一般知识。 2、掌握本文文言词语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复述、背诵和比较阅读,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阅读古代神话的兴趣,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2、学习女娲、夸父、精卫等所表现出来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方法:
重点:把握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题。 难点: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突破方法:
重点:在学生朗读、复述、背诵和比较阅读中加深理解。
难点: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一步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教材分析:
本课选择的三篇神话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反映了我们古代神话创作的一般规律。在这三个故事中塑造了三个传诵勇敢的美德几千年的动人形象。在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善良、执著、勤劳、。另外,本文是文言文,语言精练,文笔简约。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就在于让学生在大量的活动中,把握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题,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法、研讨探究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分析《女娲补天》
第2课时:简析后两则神话,进行比较阅读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个小故事,请大家边看边思考:这个故事是真实的吗? (多媒体播放《女娲造人》的动画故事) 导语:中国神话富有浓郁的人情味,表达了人民群众的理想和愿望,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三则中国古代神话。 (板书):
中国古代神话三则
看故事,认真思考问题并回答。
这个故事不是真实的,是神话。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自然引出对神话的认识。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我们先来看第一则神话《女娲补天》
1、自由大声地朗读,力求做到读得准确流利。如果有读不准的地方,请标示出来。
(多媒体提示:读得流利的标准是不添字,不漏字,不改字,不读破) 2、朗读成果展示 教师也及时补充点评 3、全班齐读课文
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并标示读不准的地方。 有读不准,读不通顺的地方首先提出,师生共同解答。 2-3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其他生听读并给予评价。 大声地齐读课文
培养学生读文言文的语感,在听和读中了解故事大意,为译文打基础。 再读课文,梳通文意
1、再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2、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梳通文意。 教师点拨并加以补充归纳 再次朗读课文,完成任务
(1)依照注释,在文中标注重点词语的意思。 (2)翻译重点句子的意思。 (3)标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各组进行讨论交流
(1)提出本组在翻译时遇到的困难,其他组帮助共同解决。 (2)各组选择自己读懂的句子,派代表翻译,班内交流。 (3)总结翻译规律。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分析课文
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 (多媒体出示问题): (1)女娲为什么补天?
(2)女娲补天采取了哪些行动? (3)女娲补天的结果如何?
2、结合对课文的理解,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女娲这个人物的理解。 教师适当点拨并摘要板书 3、把握文章主题 4、赏析写作特色
文章除了具有鲜明的人物形象外,还有哪些地方吸引你? (多媒体提示:可以从语言特色,修辞方法等方面谈) 教师深入到各组与同学共同探讨。
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并从文中找出相应的答案回答问题。 各抒己见,谈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和认识。 在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把握文章主题。 小组讨论,交流展示。
培养学生对作品的感悟和分析能力,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培养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和口语表达能力。 巩固练习:采取分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 1、“迷你考场”
各组根据文章内容设计相关问题,然后向其他组提问。 2、“故事擂台”
先在小组中用自己的话讲述《女娲补天》的故事,再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评选故事大王。
3、“背诵比赛”
各组推举人选参加背诵比赛。
教师在活动中记录成绩,并在活动结束后及时总结,对优胜组给予适当奖励。
学生从字、词、句、人物、主题等各方面自己设计问题,并提出问题,要求其他组回答。 先组内举荐,再全班交流。
各组积极参加背诵比赛,并且互相进行评价。
通过竞赛的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并且培养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和口语表达能力。 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谈收获
注意引导学生学习女娲的精神,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各抒己见,谈自己的收获 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进一步进行思想教育。 布置作业:
1、把本课精要内容总结在学习卡片上。
2、运用本课学到的方法预习《夸父逐日》和《精卫填海》 学生课下完成 养成良好的总结习惯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第2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
上节课的学习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教师针对学生们的回答给予评价 2、导语: 看来,女娲这个女英雄在同学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就再来结识两位神话形象——夸父和精卫鸟。
(板书:夸父、精卫鸟) 生各抒己见
如:词句解释,课文背诵,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等
通过复习,既巩固了旧知识,又自然引出新课,同时活跃学生的思维,锻练口语表达能力。 读课文串译: 预习成果展示
(多媒体出示展示项目) 1、课文朗读 2、词句解释
3、全篇串译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在组内交流预习成果,然后选择自己最拿手的项目,推荐人选全班交流展示。 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较阅读:
1、小组合作,有感情地朗读这三则故事,体会三则故事的不同感情色彩。 2、三则故事中塑造了三个千载传诵的动人形象,他们身上有哪些共同点,又有哪些不同点? 教师摘要板书
3、三个形象中,令你最感动的是谁?为什么?
教师适当引导,力求在讨论交流中让学生有更多收获。 通过朗读,合作探究,交流体会。 小组讨论,结合课文发表自己的见解。 根据对人物的理解阐述自己的观点,其他生可以补充或发表不同的意见。必要时可以进行现场辩论。
通过比较阅读,加深对文中形象的理解
在讨论交流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拓展链接:
除了这三则神话外,你还知道哪些中国神话故事?讲给大家听,看谁讲得最生动。 讨论探究:
劳动人民为什么创造神话?
(多媒体提示:神话是人类童年时代的产物。古人不能解释并掌握自然规律,在自然现象面前,感到恐惧和无力,于是他们通过幻想,把自然力形象化、人格化,随后又在生产劳动中塑造出英雄人物和神的故事。) 用讲故事的形式讲述其它中国神话。 合作探究,交流成果
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竞争意识,同时扩大知识面。
让学生通过本环节对神话有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为今后学习神话故事奠定良好基础。 课堂小结:
用你自己的方式表达学习本文后的感受。 用丰富多彩的方式抒发内心感受。(可吟诗,可歌咏,也可赠联……) 培养手脑联动的能力,有利于发挥特长。 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并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则神话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身边的人听。 课下完成 巩固强化,积累知识,继续训练口语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中国古代神话三则
女娲 夸父 精卫鸟
拯 勇 敢 救 敢 于 人 无 搏 类 畏 斗
人类对自然的抗争 :
《愚公移山》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2.积累文言词语,诵读课文。 3.学会辩证地看问题。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熟读课文,读准字音,看注解试译全文。 二、导入
从“杞人忧天”说起。《列子》一书,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列子,名御寇,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三、研读课文 1朗读课文 2 翻译课文 3.方法指导
(1)文言词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汉语则以双音工为主,有些文言词的基本意义保留至今,只需在原词上加一个字,变成现代的双音节词,如“方”即“方圆”指面积。 (2)有些文言实词至今已不用了,可以改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语来代替,如
(3)文言文中通常有省略主语、介词宾语和量词等,所以翻译时,必须补出,如:“二山”即两座山。
(4)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如,“甚矣,汝之不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
(5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的语气助词,如果省略后的影响原意的可省去。 四 小结 1 词性活用
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 2 通假字 汝之不惠 始一反焉 一厝朔东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 思考课后练习二
二、第二课时 (30)
一 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翻译了课文,大致理解了课文的意思,这节课,我们再来细读课文,
深入分析,研究课文所蕴含的思想内容。 二 研读分析
1 同学自己细读课文,可分角色朗读。思考下面问题。 (1 愚公之妻和智者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 (2) 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有何作用 (3) 愚公移山要而对哪些困难
(4) 文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智”对举,有什么深意 (5) 讨论本文的寓意 2.讨论归纳 提示:
(1) 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带有关心的语气,并提出了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客观难题,但并不反对移。而智叟则是讥笑和责难,阻止其移山。 (2) 体现了愚公移山的决定得到众人的拥护。
(3) 两山非常大;人力有限;工具简陋,运土路途远 (4) 愚——智—— (5) 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 三、 写法点评
1. 对比:愚公——智者 京城氏之子——智者
2. 烘托:山之高大,运土路程远——移山不易;山神之惧,天帝之感——愚公决心之坚
四、 学生质疑 五、作业
1 完成课后练习一
2.读了这则寓言,有什么感想?就本文写一篇读后感。
《故事三则》教案
《人有其宝》 《嗟来之食》
《许仲平义不苟取》 故事三则 【教学构想】 自古以来,世事无法两全,因此人们时时会面临着抉择。本课这三则故事所体现出来的择取,虽然各有其不同的内容与含义,但都表达了古人的高尚品质与人格尊严。在当今物欲横流,拜金潮冲击着人们做人的准绳的时候,这些传统的观念依然有其存在的价值与合理性。依然对我们有着现实的教育意义。我组织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其深刻的做人道理,学习古人清廉自持、洁身自好的高尚品质。
这三则故事的鉴赏价值还在于虽然故事都很短小,但其写作技巧值得我们去品析与借鉴。如:《人有其宝>中叙事的取舍与语言描写的精当; 《嗟来之食》中对人物的刻画与对话描写;《许仲平义不苟取》中对人物的动作与语言描写,还有对比手法的使用,都对刻画人物形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在这之间既有相似点又有不同点,因此我设计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分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来对文章的艺术手法进行鉴赏。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理解故事的深刻哲理,学习清廉自持、洁身自好的高尚品质。 2.品味准确传神的语言,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积累一些实词,如“诸、丧、食、啖、危坐”等。 4. 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故事寓意的探讨、理解。
难点:联系生活,品味寓意的现实意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教学准备]
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不理解或有疑问的字、词、句做上记号。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以一则新闻导人,注意学生的不同反应。)
昨天,老师在《楚天都市报》上,看到这样一则新闻:一位浙江商人,到武昌来考察投资环境,不甚满意,于是乘出租车到汉口转转。结果,在下车时,将随身携带的装有20万元现金的皮包遗落在出租车上,而他又忘了索要发票。看来,要寻找这20万元现金,无异于大海捞针。就在这位商人准备自认倒霉的时候,出租车司机居然出现在他面前,把他遗失的物品完璧归赵,随后离去,不留名,更不提报酬……
(教师话音未落,学生议论纷纷。大部分同学都认为这位司机拾金不昧,而有少数同学则说司机真傻,不要白不要。教师可将这种说法暂时放一放,继续话题。)
这种拾金不昧的精神,可以说是自古有之。今天,我们来学习几则古人清廉自持、洁身自好的故事。
二、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疏通文意
1.请学生齐声朗读课文,教师纠正字音、断句。
2.学生根据预习情况,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句,先由同学相互解答,若还有疑问,则由教师解答。
(注意诸、丧、食、袂、辑、啖、危坐等词语的准确翻译。) 3.学生口译三则寓言,教师点评。
(注意人物语言的准确翻译,它是理解文意的关键。) 三、立足文本,概括故事寓意
1.找出文中刻画人物形象的语句。
(旨在通过品味精炼生动的语言感受古人的人格魅力,同时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来体会故事寓意。)
《人有其宝》中的语言描写:“我以不贪为宝”
《嗟来之食》中对饥者的外貌、神态、语言描写:“蒙袂辑屦,贸贸然来”,“扬其目而视之”,“予唯不食嗟来之食”。
《许仲平义不苟取》中对许仲平的动作、语言描写:“独危坐树下自若”,“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2.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概括寓意。
子罕“以不贪为宝”是“不取”非分之物,视、“不贪”为宝,是追求一种为人的操守,追求道德的完善。
饥者“不食嗟来之食”是“不取”施舍之食,至死也保持着做人的骨气和尊严。 许仲平“义不苟取”是“不取”不义之财,高度自律,具有崇高的道德感。 他们身上体现了高尚的品质和人格尊严,在如今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无疑是人们行为的坐标。 3.小组交流:
用形象的语言复述故事、描述人物,并在故事最后加上精当的点评。
(考察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同时品味古文的语言魅力。点评可以评故事人物,可以评文本特色。精当的点评为后面的演讲打基础、,)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即兴演讲——现代社会还需要“不妄取”的精神吗?
开头语:在上课前,老师给大家讲述了一个拾金不昧的故事,我好像听到有同学议论那位司机太傻,那我们今天就来进行一次即兴演讲。题目就是一“现代社会还需要‘不妄取’的精神吗?”
希望同学们在演讲的过程中注意运用你们所收集的资料。
结尾语:通过剐才的演讲,我想每个同学心中对树立人生观、价值观有了更深的认识。我只是想为我前面讲述的故事补充一个结局:在富商拿回自己丢失的物品后,他做出了一个决定——在武昌投资,他说: “我很早就听说武昌是一个教育强区,今天这位师傅给我上了更深的一课。在这样一个如此诚信的区域,不进行投资建设,将会是我的损失。”
(通过演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现,学习古人高尚的品质。同时让学生开始有意识地学会用事例证明自己的观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