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产学研合作的现状分析
自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和原国家经贸委启动实施“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以来,我国的产学研合作取得了巨大的經济和社会效益。文章分别从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视角分析了产学研合作的必要性、获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总结了目前高校产学研合作的现状。
标签:高校;产学研合作;必要性
一、产学研合作的必要性
从企业来看,企业直面市场,需要了解市场新技术的发展前沿与态势,却没有足够的人力和知识跟踪,而高校、科研机构在这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一方面,高校、科研机构的优势在于理论研究,这恰是许多企业需要突破的瓶颈;另一方面,高校拥有丰富的技术专家、研究人员等人力资源,也拥有昂贵的专业仪器设备与丰富的文献资料资源。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便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使社会资源效用最大化。
从高校和科研机构来看,产学研合作是高校、科研机构自我发展、完善,发挥研究特长、充分体现自身价值、打造自身品质的重要途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科建设的需要。高校、科研机构通过产学研合作可树立学科特色,发挥研究特长,充分体现自身价值,打造自身品牌。
(2)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高校、科研机构通过产学研合作直接面向企业需求、了解市场动态,获得企业的资金支持,从而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进程。
(3)获得资金支持。高校、科研机构通过产学研合作,可参与国家和地区重大产学研攻关项目、参与企业技术攻关项目,从而获得稳定的资金来源,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增加教师、科研人员的收入,改善其生活待遇。
(4)培育优秀人才。产学研合作为教师、科研人员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企业需求提供了机会和舞台,有利于高校、科研机构培育优秀人才,提高教师、科研人员的研发能力。
二、高校产学研合作的成就和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校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不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高级专业人才,而且在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求相比,其在规模、水平和效益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制约产学研向纵深发
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高校科研评价机制不适应,导致有效供给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科技成果的“价值”都是单纯以能否立项、发表论文数量和等级、所获奖励级别和数量等标准来确定的。因此,高校和科研机构不能给企业提供充足数量和较高质量的生产技术,这是制约产学研合作创新的重要障碍之一。
2.企业自身主体意识不强,导致有效需求不足
现实中,我国企业存在的一些问题导致了对科技成果的“有效需求”不足,阻碍了科技成果转化。主要表现在:企业缺乏战略意识和长远规划,在制订产业或企业发展计划时,缺少依靠科技创新求发展的措施,尤其是借助产学研合作的形式破解难题少之又少。
3.合作的外部环境不成熟
产学研活动同其他社会活动一样,都是在一定的外部环境条件下展开的。政府有关部门为了推动产学研合作创新,虽然出台了许多相关政策,但尚未制定产学研合作方面的专项法规及实施细则,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也不够,在人事、信贷、税收、奖惩、考核等方面的导向力度也不够,不利于调动合作双方的积极性。
总之,产学研合作中博弈双方采取合作型对策的关键有两点:一是消除双方之间的信息障碍;二是达成一个对双方均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因此,产学研合作必须以成果转化为产业化方向,以企业为主体,以利益为核心,强调信息沟通、理性安排和契约保证。在产学研合作中,必须把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结合起来,以制度创新推动技术创新,制定行之有效的创新机制以解决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胡恩华.产学研合作创新中问题及对策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2(1).
[2]马卫华,许 治.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现状与特点[J].科技管理研究,2010(2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