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体与常无》读后感1000字
《本体与常无》一书由林毅夫所著,是一本关于经济学的著作,对于经济专业或是对经济感兴趣的人都有很大的启发。下面我带来的是《本体与常无》读后感1000字。
最近读了林毅夫的《本体与常无》这本书,结合自己之前对科学哲学以及方法论问题的思考,我感到这本书对我的冲击很大。林毅夫是赞同波普尔对科学的定义的,认为一个东西如果是科学的,那么它必须是可证伪的。理论不能被证实,只能不被证伪。并且他认为,经济学的“本体”是理性人假设,必须坚持这个假设,所有的分析都必须从这个假设出发,找出决策人和现实的限制条件之后,就能对现象加以分析了。这其实就是微观经济学中最基础的方法:求解约束条件下的最优化问题。这个观点虽然简单,但是很有冲击力和震撼力。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发现我已经被这个理论“洗脑”了,以后自己的研究中也要常常从经济学本体的角度思考,在理性人假设的基础上,自己寻找决策者和现实的限制条件,试图自己分析看到的经济现象。
林毅夫在这本书里面还对我长久以来思考未通的一个问题做了回答。有学生问他如何看待弗里德曼的方法论“假设不相关”和科斯的方法论“需要找一个易于处理但却真实的假设”。他认为弗里德曼和科斯讲的是同一个道理。他在文中说,弗里德曼的假设不相关指的只是理论不能太复杂,要相对简单,如经济学中的一些标准的简单化假设(如信息充分,竞争完全等),和物理学的简单化假设(如假设环境真空,平面光滑)等。并且说,“理论模型中的假设越接近现实,模型就越复杂,要复杂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理论模型是否能够解释、预测所观察到的现象。”……“在能解释现象时,理论越简单越好”……“简化到什么程度呢?简化到能解释现象为止。”我认为
1 / 3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word可编辑
林毅夫的这个观点是很有道理的。并且我认为,关键问题在于,只要理论的预测能与现实相一致,那么这种理论假设本身就不可能和现实毫无关系,具有一定的真实性。这里的“真实”指的是逼真,而不是事实本身。这就和科斯的方法论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相一致指的不是单纯某方面和现实一致,而是它所有推论都要和现实相一致。林毅夫在之前回答学生的“如何避免为了得到假设而设定和现实差别很大的结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曾经说,如果为了得到结论而设定和现实相差很大的假设,那么,这样的理论模型即使主要的结论和要解释的经济现象是一致的,模型的其他推论也会被其他经验现象证伪。
林毅夫的观点有道理,但是好像对弗里德曼的理解与弗里德曼的真实意思有偏差。林毅夫在书中举了弗里德曼在他的《实证经济学方法论里》提到的一个物理学的例子,即在物理学中,在预测在二十层楼往下扔铅球的问题时可以假设环境是真空的。但是林毅夫貌似忽略了弗里德曼为了说明他的观点而在这篇论文里面举的另一个例子:植物向阳的地方茂密,是因为植物有思想,会理性分辨哪里的阳光好就往哪里生长。这个例子就很有问题,这个假设并不是一个合理的理论假设。首当其冲的一点就是,这个观点根本就不是一个科学的观点,是无法被证伪的。“植物有思想”的观点就和“上帝是个白胡子老头”的观点一样,无法被证伪,因为你不可能对植物做思想实验,就算对植物做思想实验,最终得不出植物有思想的结果,这个观点的持有人还会说“那是因为植物故意不让你发现他的思想”。这就脱离了科学讨论的范畴了。
所以林毅夫自己的方法论是正确的,科斯的方法论也是正确的。弗里德曼的方法论和科斯的方法论并不是同一个,他的方法论还是值得商榷的。但
2 / 3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word可编辑
是由于林毅夫忽略了弗里德曼文中的其他例子,所以他认为弗里德曼讲的和科斯讲的是同一个道理。
当然,这也只是我的一个阶段性的观点。毕竟对方法论的探索是无止境的过程,需要不断的对自己之前的想法进行否定,才能生发出新的更深层次的想法。
3 /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