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六腑是人体脏器的总称,五脏指肝、心、脾、肺、肾,与之相对应或相表里的六腑是指胆、小肠、大肠、胃、膀胱、三焦。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以六腑相配合,以气血精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使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密切联系,外连五官九窍、四肢百骸,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此即五脏一体观。
五脏是人体生命的中心,与人体各组织器官和生命现象相联系。如胃、膀胱、大肠、小肠、三焦、胆六腑,为五脏之表;脉、皮、肉、筋、骨五体,为五脏所主;面、毛、唇、爪、发五华,为五脏所荣;舌、鼻、口、目、耳及二阴五官九窍,为五脏所司;喜、忧、思、怒、恐五志,为五脏所生;神、魄、意、魂、志五神,为五脏所藏;汗、涕、泪、涎、唾五液,为五脏所化,它们又与五脏一起分属于五行,并按照五行生克制化、乘侮胜复及五行互藏的规律而运动变化。
五脏的生克制化、亢害承制是一个复杂的立体网络结构,每一脏都具有五脏的部分功能,也是五脏的缩影和统一体,此即“五脏互藏”之意。故《景岳全书·真脏脉》曰:“凡五脏之气必互相灌溉,故各五脏之中,必各兼五气”。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征,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
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在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五脏与六腑 1、脾与胃
脾与胃互为表里,主管饮食的消化、吸收和传输营养、水分,以供人体生命活动的各个组织器官的需要,故有“脾胃为后天之本”之说。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共同完成消化吸收和运输营养物质的任务。
脾还有调节水湿、统血、主肌肉四肢的功能。 胃主要是消化食物。 2、肾与膀胱
肾与膀胱构成表里。肾的主要功能藏精,一是指禀于父母之精,称为先天之精,是人体生殖发育的根本;一是指来源于脾胃的水谷之精,称为后天之精,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肾藏命门之火,命门之火不足,常导致全身阳气虚弱,发生各种疾病。肾主水、主骨、生髓,与人体的生殖、生长发育、衰老、水液代谢有密切关系。
膀胱主要功能是贮尿和排尿。膀胱的排尿功能和肾气盛衰有密切关系。肾气充足,尿液可以及时分泌于膀胱并排出体外,若肾气虚而不能固镊,就会出现小便频繁,遗尿或失禁,肾虚气化不及,则出现尿闭或小便不畅。
3、心与小肠
心与小肠互属表里,心属里,小肠属表,心之阳气下降于小肠,帮助小肠区别食物中的精华和糟粕。如果心火过盛,可移热于小肠,
出现小便短赤、灼痛、尿血等症状,反之,小肠有热,也可引起心火亢盛,出现心中烦热、面红、口舌生疮等症状。
心是脏腑中最重要的器官,起着主导和支配的作用。而中医认为,心主神志,与人们的思维意识活动有关,如我们经常说“用心想一想”,就是讲的心在人的思维活动中的作用。心是人体血液循环的动力,血液通过心脏的搏动而输送到全身,心血的盛衰都可以从脉搏上反映出来;心主汗,开窍于舌,舌质的变化可以反映出心的生理及病理变化。
小肠位于腹腔,通过胃消化后的饮食水谷进入小肠,进行进一步消化,吸收其中的营养,排除其糟粕。小肠有了问题就会出现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大小便异常,如腹痛、腹泻、少尿等症状。
4、三焦
三焦的生理功能主要是人体的气化作用与水谷的运行通路。这些生理功能,实际上是肺脏宣发卫气,散布津液,脾胃运化,肾与膀胱调节水液和排泄尿液等几个脏腑生理功能的综合,而不是指单一脏腑的功能
5、肺与大肠
肺与大肠构成表里关系。大肠的传导有赖于肺气的肃降,肺气肃降则大便传导如常,粪便排出通畅。若大肠积滞不通,反过来也影响肺气的肃降。
肺上连气管喉咙,开窍于鼻。肺是呼吸器官,主要功能是主一身之气,肺功能正常,则气道通畅,呼吸均匀和调。如果肺气不足,则可出现呼吸减弱,身倦无力,气短自汗等全身虚弱症状。肺主肃降,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保持小便通利。
6、肝与胆
肝胆互为表里,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才能保证胆汁的贮存和排泄功能正常,胆汗排泄通畅,肝才能发挥其疏泄之性。肝胆发病时互相影响,所以在治疗时肝胆同治。
肝具有调节某些精神情志活动、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协助脾胃消化食物。肝开窍于目,肝脏有病常会引起各种眼病。
胆附于肝,胆所贮藏的胆汁是由肝分泌的,“借肝之余气,溢入于胆,积聚而成”。他们的功能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在养生或者治病的时候要全面的考虑五脏和六腑的互为表里的关系。把他们之间的关系协调好了,病也就好了。
五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
心主血,肺主气。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2、心与肝
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不足,则可导致血不养筋,出现筋骨凌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又如肝郁化火,可以扰及于心,出现心烦失眠等症。
3、心与脾
脾所运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运行,才能输布于全身。而心血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和转输的水谷精微所生成。另方面,心主血,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统摄血液。若脾气虚弱,可导致血不循经。
4、心与肾
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在生理状态下,心阳不断下降,,吕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肾相交”。在病理情况下,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会引起心阳偏亢,两者失调,称“心肾不交”。
5、肝与脾
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导致肝血不足,出现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等。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可出现腹痛、腹泻等。
6、肝与肺
肝之经脉贯脂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联系,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升降运行。若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可见胸闷喘促。肝火犯肺,又可见胸胁痛、于咳或痰中带血等症。
7、肝与肾
肾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需肝血不断的补充,两者是互相依存,互相资生。肾精不足,可导致肝血亏虚。反之,肝血亏虚,又可影响肾精的生成。若肾阴不足,肝失滋养,可引起肝阴不足,导致肝阳偏亢或肝风内动的证候,如眩晕、耳鸣、震颤、麻木、抽搐等。
8、肺与脾
脾将水谷的精气上输于肺,与肺吸入的精气相结合,而成宗气(又称肺气)。肺气的强弱与脾的运化精微有关,故脾气旺则肺气充。由脾虚影响到肺时,可见食少、懒言、咳嗽等症。临床上常用“补脾益肺”的方法去治疗。又如患慢性咳嗽,痰多稀白,容易咳出,体倦食少等症,病证虽然在肺,而病本则在于脾,必须用“健脾燥湿化痰”的方法,才能收效。所谓“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这些都是体现脾与肺的关系。
9、脾与肾
脾阳依靠肾阳的温养,才能发挥运化作用。肾阳不足,可使脾阳虚弱,运化失常,则出现黎明泄泻,食谷不化等症。反之,若脾阳虚衰,亦可导致肾阳不足,出现水肿等。
10、肺与肾
肺主肃降,通调水道,使水液下归于肾。肾主水液,经肾阳的蒸化,使清中之清,上归于肺,依靠脾阳的运化,共同完成水液代谢的功能。肺、脾、肾三脏,一脏功能失调,均可引起水液媚留而发生水肿。肺主呼吸,肾主纳气,两脏有协同维持人身气机出入升降的功能。
五脏与四季
1、长夏养脾(黄色食物养脾)
脾属土;思伤脾;脾开窍于口、唇,其华在于肌肉;与脾相对应的是胃,胃是容纳,脾是吸收,向全身供水液;脾功能调养好了,滋
养肾;巳蛇(9点到11点)对应脾经。
2、冬季养肾(黑色食物养肾)
肾属水;恐伤肾;肾开窍于耳,其华在于发、骨,耳鸣、耳闭、耳朵发炎,都与肾虚有关;肾主骨,肾是血液循环的过滤器;与肾相对应的是膀胱,如有肾虚的朋友小便多;肾功能调养好了,滋养肝;巳时(17点到19点)对应肾经,肾和我们的生育、生长、生殖都有关系。
3、春季养肝(绿色食物养肝)
肝属木;怒伤肝;肝开窍于目,其华在爪、筋,眼睛发干、发涩、发雾、与肝脏有关;与肝对应的是胆,肝胆相照;肝主免疫,肝是解毒的;肝功能调养好了,滋养心;丑时(1点到3点)对应肝经,肝主疏泄,丑时不入睡对肝伤害很大。
4、秋季养肺(白色食物养肺)
肺属金;悲伤肺;肺开窍于鼻,其华在于皮毛;肺是宰相,肺是吸收,呼出废气,吸入氧气;与肺对应是大肠。寅时(3点到5点)对应肺经,寅时对于年纪偏大人士是生命最危险的时刻,此时脉搏、呼吸,血压最有可能发生危险情况,从而威胁到生命。“肺主皮毛”肺经和我们皮肤有很大关系。
5、夏季养心(红色食物养心)
心属火;喜伤心;心开窍于舌,其华在脸,舌头发麻、起泡、溃烂与心脏有关;与心对应的是小肠,心系小肠;心是动力泵,心是推动血液运行的脏器。心功能调养好了,滋养脾;午时(11点到13点)对应心经。
五脏有五怕
肝怕堵、心怕累、脾忌冷、肺怕烟、肾怕干。心、肝、脾、肺、肾五脏安和,人体才能健康,因此我们要尽量避免一些不良习惯。
1、心怕累
“身体累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心累!”相信很多人对这句话都深有感触。中医认为,心在五脏中起着主宰作用,如果心太累,不但会影响其他器官之间的协调,还会直接影响身体健康。
引起心累的因素:各种压力(如工作、生活等)、不良的情绪、事情“想太多”等等。
缓解心累的方式:偶尔发发呆、做做有氧运动、发泄压抑在心中的情绪、夏季多吃去心火的食物等。
2、肝怕堵
中医认为,肝主藏血、疏泄,对保持全身气机通畅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肝最怕的就是“堵”。
这些行为最容易给肝“添堵”:过量饮酒、负面情绪、用眼过度等。
3、脾怕冷
脾主运化,即运输、消化、吸收。中医认为:人体脏腑百骸皆赖脾以濡养!脾胃好不好,直接影响身体对营养的吸收。
脾胃最怕“冷”,经常吃过于生冷的东西,会损伤脾胃的正常功能。此外,思虑太多、饮食不规律等同样会对脾胃造成损害。
4、肺怕烟
肺最怕烟,这个烟既包括吸的那个烟,也包括油烟、烟尘等。中医认为,肺主气(呼吸之气和一身之气),肺气调和则气机通畅,只有气机通畅了,五脏才能正常运行。
肺气的衰旺,对寿命的长短有很大的影响,而经常吸“烟”,不但会损害肺气,还会损伤肺的正常功能。
5、肾怕缺水
中医认为,肾是先天之本,主藏精、主水液、主纳气,而肾最怕的就是缺水。
喝水太少的人往往比喝得多的人更容易得肾结石等疾病。因为身体摄入适量的水,对稀释体内盐分和血液、促进代谢等有一定的效果。如果缺水,体内多余的盐和其他物质就会沉积在体内,对肾以及其他器官造成损伤。
五脏与五味
五味指酸、苦、甘、辛、咸,五脏对五味各有所主,五味对五脏各有所归。适当食用五味可以滋养五脏,但若偏嗜某个口味,则容易
破坏五脏间的相互协调而导致病变。若口味发生突变,则可能是身体发出健康预警。
1、偏好酸味,注意肝脏
肝的本味是酸,适当吃酸味,对肝有一定滋养作用。但嗜酸过度,则容易导致肝失疏泄,气机不畅。而突然爱吃酸味,可能是肝脏出现问题的一种反映。酸性涩滞、收敛,酸味吃得过多,还有碍胃的正常生理功能,影响消化,引发一系列脾胃问题。
2、偏好苦味,注意心脏
苦入心,适当食用苦味可清火消热。但偏嗜苦味,则多为心火内盛的表现,常见症状有心慌心悸、失眠多梦、口角生疮、舌尖红等。苦味食物虽然具有一定营养价值,但大多性质寒凉。长期偏嗜苦味不仅损伤心气,还会加重食欲差、腹部冷痛、拉肚子等脾胃虚寒症状。
3、偏好甘味,注意脾胃
适当食用甘味,对脾胃有滋养作用,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健脾药都是甜的。但嗜甘过多会腻,会困阻中焦,形成痰湿,进而伤脾。偏嗜甘味还可能困阻脾胃或者进一步损伤脾胃,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嗜甘还会引发龋齿、糖尿病、肥胖等疾病。平常养脾胃就要多吃五谷杂粮,要多喝茶加,强脾胃的工作能力。
4、 偏好辛辣,注意肺脏
辛味主要来自于姜、蒜,适当食用有助于解表行气、调理气血、通阳发汗,可先解肺气,再散脾胃湿气。四川地区湿气重,因此喜爱辛辣食物的人也相对较多。但是,长期偏嗜辛辣,容易导致肺气宣发太过,气机耗散、耗伤精神,比较常见的症状有腰疼、麻木、疲惫、头昏脑胀等。除此之外,“无辣不欢”还很容易引发胃肠道疾病及肛肠疾病。
5、偏好咸味,注意肾脏
咸味有泄下、软坚、散结和补益阴血等作用。适量的咸味对肾有滋养作用,但长期偏嗜咸味会损伤肾脏,从而造成肾气亏损或者肾功能失调。若是损伤了肾阳,则容易上火,还可能引发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一般来说,健康成年人每天食盐摄入不宜超过6克。而部分
慢性病患者,一般3克就足够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