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有理分式函数的图象及性质

2020-05-14 来源:九壹网
有理分式函数的图象及性质

第一篇:有理分式函数的图象及性质

有理分式函数的图象及性质 【知识要点】 1.函数y axbcx d

(c0,adbc)dcdc (2)值域:{y|y

(1)定义域:{x|x单调区间为(,直线x dc,y dcacb

x),(,+)(4)dc,ac,对称中心为点()

(5)奇偶性:当ad0时为奇函数。(62.函数yax (a0,b0)的图象和性质:

(1)定义域:{x|x0}(2)值域:{y|y或y(3)奇偶性:奇函数(4)单调性:在区间+),(上是增函数;在区间0)上是减函数(5以y轴和直线yax为渐近线(6)图象:如图所示。

3.函数yax b(a0,b

0)的图象和性质: 【例题精讲】 1.函数y 1x

1的图象是() A x1 B C x3x 2D

x3x2 2.函数y A.y x3x2 2x

3(x1)的反函数是 x3x2 () (x1) (x2)B.y x2xa

(x2)C.y(x1)D.y

3.若函数f(x)的图象关于直线yx对称,则a的值是() A.1B.1C.2D.2 2x1

4.若函数f(x)存在反函数,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 xaA.a1B.a1C.a () D.a 5.不等式4x A.( 12,0)(12 1x的解集为 12)(12

(),0)(0,12),)B.(-, axb,)C.(,0)(0,+)D.(

6.已知函数f(x)的图象如图所示,则a,b,c的大小关系为2 xc

A.abcB.acbC.bacD.bca 7.若正数a、b满足abab3,则ab的取值范围是_____。8.函数y

3xx

4()的值域是。的反函数的图象关于点(1,4)成中心对称,则实数

9.若函数y axxa 1a。 10.函数y e1e1 x

x的反函数的定义域是。 11.不等式 2x1x 31的解集是。 12.函数y xxxx1的值域是。 13.设f(x)x ax1,x[0,+)。

(1)当a=2时,求f(x)的最小值;

(2)当0<a<1时,判断f(x)的单调性,并写出f(x)的最小值。14.设函数f(x)调性. BABDAD

331,]9.310.(1,1)11.x3或x412.[,1)443

213.解:(1)a=2时,f(x)=x+= x+1+-1≥22-1,等号在x+1=,x1x1x1

xaxb

(ab0),求f(x)的单调区间,并证明f(x)在其单调区间上的单 7.[9,+)8.[

x=2-1(∵x∈[0,+∞))时成立.

(2)当0<a<1时,设x1,x2 ∈[0,+∞),x1<x2 . 则f(x2)- f(x1)=(x2-x1)+

ax21

- ax11 a

=(x2-x1)(1- a

(x11)(x21)). ∵ 0<a<1,∴ a

(x11)(x21) <1,1- (x11)(x21)

>0,又 x2-x1>0,于是f(x2)- f(x1)=(x2-x1)(1- a

(x11)(x21))>0,f(x2)> f(x1),f(x)是增函数. 在x=0时,f(x)的最小值是a. 14.解:函数f(x)

xaxb的定义域为(,b)(b,)

f(x)在(,b)内是减函数,f(x)在(b,)内也是减函数 证明 f(x)

在(b,)内是减函数

取x1,x2(b,),且x1x2,那么 x1ax1b x2ax2b

f(x1)f(x2)  

(a-b)(x2x1)(x1b)(x2b)

∵ab0,x2x10,(x1b)(x2b)0 ∴f(x1)f(x2)0 即 f(x)

在(b,)内是减函数,同理可证

f(x)

在(,b)内是减函数。 浅 说 函 数 的 对 称 性

函数的对称性是函数的一个基本性质,对称关系不仅广泛存在于数学问题之中,而且利用对称性往往能更简捷地使问题得到解决,对称关系还充分体现了数学之美。本文拟通过函数自身的对称性和不同函数之间的对称性这两个方面来探讨函数与对称有关的性质。

一、函数自身的对称性探究

定理1.函数 y = f(x)的图像关于点A(a ,b)对称的充要条件是f(x)+ f(2a-x)= 2b

证明:(必要性)设点P(x ,y)是y = f(x)图像上任一点,∵点P(x ,y)关于点A(a ,b)的对称点P‘(2a-x,2b-y)也在y = f(x)图像上,∴ 2b-y = f(2a-x)即y + f(2a-x)=2b故f(x)+ f(2a-x)= 2b,必要性得证。

(充分性)设点P(x0,y0)是y = f(x)图像上任一点,则y0 = f(x0)∵ f(x)+ f(2a-x)=2b∴f(x0)+ f(2a-x0)=2b,即2b-y0 = f(2a-x0)。

故点P‘(2a-x0,2b-y0)也在y = f(x)图像上,而点P与点P‘关于点A(a ,b)对称,充分性得征。

推论:函数 y = f(x)的图像关于原点O对称的充要条件是f(x)+ f(-x)= 0 定理2.函数 y = f(x)的图像关于直线x = a对称的充要条件是

f(a +x)= f(a-x)即f(x)= f(2a-x)(证明留给读者)推论:函数 y = f(x)的图像关于y轴对称的充要条件是f(x)= f(-x)

定理3.①若函数y = f(x)图像同时关于点A(a ,c)和点B(b ,c)成中心对称(a≠b),则y = f(x)是周期函数,且2| a-b|是其一个周期。

②若函数y = f(x)图像同时关于直线x = a 和直线x = b成轴对称(a≠b),则y = f(x)

是周期函数,且2| a-b|是其一个周期。

③若函数y = f(x)图像既关于点A(a ,c)成中心对称又关于直线x =b成轴对称(a≠

b),则y = f(x)是周期函数,且4| a-b|是其一个周期。①②的证明留给读者,以下给出③的证明: ∵函数y = f(x)图像既关于点A(a ,c)成中心对称,∴f(x)+ f(2a-x)=2c,用2b-x代x得:

f(2b-x)+ f [2a-(2b-x)] =2c………………(*)又∵函数y = f(x)图像直线x =b成轴对称,∴ f(2b-x)= f(x)代入(*)得:

f(x)= 2c-f [2(a-b)+ x]…………(**),用2(a-b)-x代x得 f [2(a-b)+ x] = 2c-f [4(a-b)+ x]代入(**)得:

f(x)= f [4(a-b)+ x],故y = f(x)是周期函数,且4| a-b|是其一个周期。

二、不同函数对称性的探究

定理4.函数y = f(x)与y = 2b-f(2a-x)的图像关于点A(a ,b)成中心对称。定理5.①函数y = f(x)与y = f(2a-x)的图像关于直线x = a成轴对称。

②函数y = f(x)与a-x = f(a-y)的图像关于直线x +y = a成轴对称。③函数y = f(x)与x-a = f(y + a)的图像关于直线x-y = a成轴对称。定理4与定理5中的①②证明留给读者,现证定理5中的③

设点P(x0 ,y0)是y = f(x)图像上任一点,则y0 = f(x0)。记点P(x ,y)关于直线x-y = a的轴对称点为P‘(x1,y1),则x1 = a + y0 , y1 = x0-a,∴x0 = a + y1 , y0= x1-a 代入y0 = f(x0)之中得x1-a = f(a + y1)∴点P(x1,y1)在函数x-a = f(y + a)的图像上。

同理可证:函数x-a = f(y + a)的图像上任一点关于直线x-y = a的轴对称点也在函数y = f(x)的图像上。故定理5中的③成立。

推论:函数y = f(x)的图像与x = f(y)的图像关于直线x = y 成轴对称。

三、函数对称性应用举例

例1:定义在R上的非常数函数满足:f(10+x)为偶函数,且f(5-x)= f(5+x),则f(x)一定是()(第十二届希望杯高二 第二试题)(A)是偶函数,也是周期函数(C)是奇函数,也是周期函数

(B)是偶函数,但不是周期函数(D)是奇函数,但不是周期函数 ‘

解:∵f(10+x)为偶函数,∴f(10+x)= f(10-x).∴f(x)有两条对称轴 x = 5与x =10,因此f(x)是以10为其一个周期的周期函数,∴x =0即y轴也是f(x)的对称轴,因此f(x)还是一个偶函数。故选(A)

例2:设定义域为R的函数y = f(x)、y = g(x)都有反函数,并且f(x-1)和g(x-2)函数的图像关于直线y = x对称,若g(5)= 1999,那么f(4)=()。

(A)1999;(B)2000;(C)2001;(D)2002。

解:∵y = f(x-1)和y = g(x-2)函数的图像关于直线y = x对称,∴y = g-1(x-2)反函数是y = f(x-1),而y = g-1(x-2)的反函数是:y = 2 + g(x), ∴f(x-1)= 2 + g(x), ∴有f(5-1)= 2 + g(5)=2001 故f(4)= 2001,应选(C)

例3.设f(x)是定义在R上的偶函数,且f(1+x)= f(1-x),当-1≤x≤0时,12

f(x)= -x,则f(8.6)= _________(第八届希望杯高二 第一试题) 解:∵f(x)是定义在R上的偶函数∴x = 0是y = f(x)对称轴; 又∵f(1+x)= f(1-x)∴x = 1也是y = f(x)对称轴。故y = f(x)是以2为周期的周期函数,∴f(8.6)= f(8+0.6)= f(0.6)= f(-0.6)= 0.3

例4.设f(x)是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且f(x+2)= -f(x),当0≤x≤1时,f(x)= x,则f(7.5)=()(A)0.5

(B)-0.5 (C)1.5 (D)-1.5

解:∵y = f(x)是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点(0,0)是其对称中心;

又∵f(x+2)= -f(x)= f(-x),即f(1+ x)= f(1-x),∴直线x = 1是y = f(x)对称轴,故y = f(x)是周期为2的周期函数。

∴f(7.5)= f(8-0.5)= f(-0.5)= -f(0.5)=-0.5 故选(B) 第二篇: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教案

27.2.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一)梅

一、教学目标

1.经历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探索过程,体验分析归纳得出数学结论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探究、交流能力.

2.掌握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条件(三个角对应相等,三条边的比对应相等,则两个三角形相似)——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和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它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3.会运用“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条件”和“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相似三角形的定义与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 2.难点: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的应用. 3.难点的突破方法

(1)要注意强调相似三角形定义的符号表示方法(判定与性质两方面),应注意两个相似三角形中,三边对应成比例,ABBCCA每个比的前

ABBCCA项是同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而比的后项分别是另一个三角形的三条对应边,它们的位置不能写错;

(2)要注意相似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的区别和联系,弄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全等三角形是特殊的相似三角形,其特殊之处在于全等三角形的相似比为1.两者在定义、记法、性质上稍有不同,但两者在知识学习上有很多类似之处,在今后学习中要注意两者之间的对比和类比;

(3)要求在用符号表示相似三角形时,对应顶点的字母要写在对应的位置上,这样就会很快地找到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和对应边;

(4)相似比是带有顺序性和对应性的(这一点也可以在上一节课中提出):

如△ABC∽△A′B′C′的相似比ABBCCAk,那么△A′B′C′∽△ABC ABBCCA的相似比就是ABBCCA1,它们的关系是互为倒数.这

ABBCCAk一点在教学中科结合相似比“放大或缩小”的含义来让

学生理解;(5)“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它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定理也可以简单称为“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这个定理揭示了有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必构成相似三角形,因此在三角形相似的解题中,常作平行线构造三角形与已知三角形相似.

三、例题的意图

本节课的两个例题均为补充的题目,其中例1是训练学生能正确去寻找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让学生明确可类比全等三角形对应边、对应角的关系来寻找相似三角形中的对应元素:即(1)对顶角一定是对应角;(2)公共角一定是对应角;最大角或最小的角一定是对应角;(3)对应角所对的边一定是对应边;(4)对应边所对的角一定是对应角;对应边所夹的角一定是对应角.

例2是让学生会运用“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解决简单的问题,这里要注意,此题两次用到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也可以先写出三个比例式,然后拆成两个等式进行计算),学生刚开始可能不熟练,教学中要注意引导.

四、课堂引入 1.复习引入

(1)相似多边形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在相似多边形中,最简单的就是相似三角形.

在△ABC与△A′B′C′中,如果∠A=∠A′, ∠B=∠B′, ∠C=∠C′, 且ABBCCAk.

ABBCCA我们就说△ABC与△A′B′C′相似,记作△ABC∽△A′B′C′,k就是它们的相似比.

反之如果△ABC∽△A′B′C′,则有∠A=∠A′, ∠B=∠B′, ∠C=∠C′, 且ABBCCA.

ABBCCA(3)问题:如果k=1,这两个三角形有怎样的关系? 2.教材P42的思考,并引导学生探索与证明. 3.【归纳】

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它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五、例题讲解

例1(补充)如图△ABC∽△DCA,AD∥BC,∠B=∠DCA. (1)写出对应边的比例式;(2)写出所有相等的角; (3)若AB=10,BC=12,CA=6.求AD、DC的长.

分析:可类比全等三角形对应边、对应角的关系来寻找相似三角形中的对应元素.对于(3)可由相似三角形对应边的比相等求出AD与DC的长.

解:略(AD=3,DC=5)

例2(补充)如图,在△ABC中,DE∥BC,AD=EC,DB=1cm,AE=4cm,BC=5cm,求DE的长.

分析:由DE∥BC,可得△ADE∽△ABC,再由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有ADAE,又由AD=EC可求出AD的长,再根据DEAD求出DE的长.

ABACBCAB解:略(DE103). 六、课堂练习

1.(选择)下列各组三角形一定相似的是() A.两个直角三角形 B.两个钝角三角形 C.两个等腰三角形 D.两个等边三角形

2.(选择)如图,DE∥BC,EF∥AB,则图中相似三角形一共有(A.1对 B.2对 C.3对 D.4对 3.如图,在□ABCD中,EF∥AB,DE:EA=2:3,EF=4,求CD的长.(CD= 10)

七、课后练习

1.如图,△ABC∽△AED, 其中DE∥BC,写出对应边的比例式. 2.如图,△ABC∽△AED,其中∠ADE=∠B,写出对应边的比例式.

3.如图,DE∥BC,)

(1)如果AD=2,DB=3,求DE:BC的值;

(2)如果AD=8,DB=12,AC=15,DE=7,求AE和BC的长. 教学反思

第三篇:《正切函数的性质和图象》的教学设计

《正切函数的性质和图象》的教学设计

本课例是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有机整合的一次有效实践,几何画板软件的应用起到了突破难点的作用;在引导学生完成性质到图像和图像到性质转化的两个关键环节中,充分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和方法;引导启发学生积极运用观察、思考、猜想、讨论、推理、运算等多样化的学习策略,发展了学生的计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所用教材】

人教A版:1.4.3正切函数的性质和图像。 【教学资源】

教材;教参;课程标准;多媒体;投影仪;几何画板软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利用已学的正切函数的知识探究性质;学会画正切函数的图像;掌握正切函数的性质;通过函数性质到图像和图像到性质的转化,体会数形结合的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想象图象、描点画出图象、计算机软件画出图象,研究函数图象的方法有了基本的认识,也增强了想象力;体会从性质到图象和从图象到性质两种研究函数的不同思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借助几何画板,动态演示单位圆中的正切线的变化和正切函数准确图象,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研究的过程,体会探索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乐趣;独立解答和分组讨论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增强学生自主创新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正切函数的主要性质和图像及画法。

2.难点:通过性质掌握图像特点,观察图像总结函数性质。 【教学方法】

主要采取类比、讨论、启发等教学方式,并借助多媒体辅助手段 【教学过程】 八、教学反思

初次阅读这篇教材内容,只觉得教学内容少、难度小,又由于本课之前学生已学习过正余弦函数、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等内容,

好像没什么可细究的,也出不了什么新东西。但是再次详细阅读课本和教参后,又有了一些新的想法。

首先,正弦、余弦函数按照从函数定义到作函数图像再到讨论函数性质最后到函数模型应用的顺序展开,而正切函数先利用诱导公式和单位圆讨论性质,然后再利用性质作图像,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体会可以从不同角度讨论函数。通过改进呈现方式,提供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空间想象、反思与建构等思维活动的载体,贯彻体现数学教育新理念,促进学生采取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其次,加强相关知识的联系性,加强几何直观,强调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为了更好的体现数形结合思想,教学中充分发挥单位圆和三角函数线的直观作用,使学生形成用单位圆讨论三角函数问题的意识和习惯。同时引导学生体会从正切函数的定义和几何意义出发,发现正切函数的性质,再想象正切函数图像的样子,直到画出函数图像后,再次总结函数性质,每个环节之间的转换都渗透着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是这节课的精髓。

再次,使用信息技术,符合新课程的基本要求。为了突破难点,本节适当使用了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的呈现方式不仅在课堂上为学生留出了更多的思考和讨论的时间,还加强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加深了对有关概念的认识,突破了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特别是几何画板的一步步地使用,积极引导学生学习和使用计算机及专业工具和软件,以突破难点。

最后,加强学生学习的“过程性”,使数学思想的学习和数学能力培养落到实处。通过学生对五个思考题的各个击破,得出了主要性质;通过学生想象图象、描点画出图象,计算机软件画出图象,对图象有了深刻的印象,也增强了想象力;通过两组讨论和探究,深化知识,升华思想。教师提出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了具体示范、引导,学生或看、或说、或想、或听、或写、或画完成了每个过程。

【参考资料】

[1]《数学(A版)教师培训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作者单位:甘肃省嘉峪关市第一中学)

第四篇:6.2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教案

6.2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1)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并了解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意义 2、能描点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3、通过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分析,探索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性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及图象的性质

由于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分两支,给画图带来了复杂性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1、情境创设

可以从复习一次函数的图象开始:你还记得一次函数的图象吗?在回忆与交流中,进一步认识函数图象的直观有助于理解函数的性质.转而导人关注新的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研究: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2、探索活动

探索活动1 反比例函数y

由于反比例函数y6的图象. x6的图象是曲线型的,且分成两支.对此,学生第一次x接触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需要分几个层次来探求:

(1)可以先估计——例如:位置(图象所在象限、图象与坐标轴的交点等)、趋势(上升、下降等);

(2)方法与步骤——利用描点作图;

列表:取自变量x的哪些值? ——x是不为零的任何实数,所以不能取x的值的为零,但仍可以以零为基准,左右均匀,对称地取值.

描点:依据什么(数据、方法)找点? 连线:怎样连线? ——可在各个象限内按照自变量从小到大的顺序用两条光滑的曲线把所描的点连接起来.

探索活动2 反比例函数y6的图象. x 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自主探索活动:

(1)可以用画反比例函数y6的图象的方式与步骤进行自主探索其图象; x

666与y之间的关系,画出y的图象. xxx66

探索活动3 反比例函数y与y的图象有什么共同特征? xx

(2)可以通过探索函数y

引导学生从通过与一次函数的图象的对比感受反比例函数图象“曲线”及“两支”的特征.

反比例函数yk(k≠0)的图象是由两个分支组成的曲线.当k0时,图象x在一、三象限:当k0时,图象在二、四象限.

反比例函数y 3、例题教学

课本安排例1,(1)巩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性质.

(2)是为了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在反比例函数yk(k≠0)中,只要常数xk(k≠0)的图象关于直角坐标系的原点成中心对称. xk的值确定,反比例函数就确定了.因此要确定一个反比例函数,只需要一对对应值或图象上一个点的坐标即可.

(3)可以先设问:能否利用图象的性质来画图? 4、应用知识,体验成功 练笔:课本“课内练习” 1.2.3 5、归纳小结,反思提高 用描点法作图象的步骤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性质 6、布置作业

作业本(1)课本“作业题”

第五篇: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教案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一、学情分析:

1、学习过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 2、学习过周期函数的定义;

3、学习过正弦函数、余弦函数0,2上的图象。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正弦函数的性质;

2、余弦函数的性质; 能力目标:

1、能够利用函数图象研究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性质; 2、会求简单函数的单调区间; 德育目标: 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和类比学习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性质 四、教学难点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性质的理解与简单应用 五、教学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从而发现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性质,加深对性质的理解。(启发诱导式)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1)我们是从哪个角度入手来研究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2)正弦、余弦函数的图象在0,2上是什么样的?

2、讲授新课

(1)正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由教师讲解)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正弦函数在2,2内的图象,利用函数图象探究函数的性质:

ⅰ 定义域

正弦函数的定义域是实数集R ⅱ 值域

从图象上可以看到正弦曲线在1,1这个范围内,所以正弦函数的

值域是1,1 ⅲ 单调性

结合正弦函数的周期性和函数图象,研究函数单调性,即: 在2k,2 k  (k上是增函数;      Z) 222k 在  

,2 k   (k 

Z)上是减函数; 223ⅳ 最值

观察正弦函数图象,可以容易发现正弦函数的图象与虚线的交点,都是函数的最值点,可以得出结论:

当 x k   ,k

 Z 时,y max  1当 x k  ,k 时,y min   1  Z22 ⅴ 奇偶性

正弦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所以正弦函数的奇函数。ⅵ 周期

正弦函数的图象呈周期性变化,函数最小正周期为2。(2)余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由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出余弦函数的图象,由学生类比正弦函数的图象及性质进行讨论,探究余弦函数的性质: ⅰ 定义域

余弦函数的定义域是实数集R ⅱ 值域

从图象上可以看到余弦曲线在1,1这个范围内,所以余弦函数的值域是1,1 ⅲ 单调性

结合余弦函数的周期性和函数图象,研究函数单调性,即: 在,2 k  (k 2 k    

Z)上是增函数;  2 k,2 k    (k  Z)上是减函数; 在ⅳ 最值

观察余弦函数图象,可以容易发现余弦函数的图象与虚线的交点,都是函数的最值点,可以得出结论:

min 当 x k  , k  Z 时,y max  1 当 x  2 k  

 , k 

Z 时,y   1 ⅴ 奇偶性

余弦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所以余弦函数的偶函数。ⅵ 周期性

余弦函数的图象呈周期性变化,函数最小正周期为2。 3、例题讲解:

例:求函数 y 

sin()的单调递增区间。

x23分析:采用代换法,利用正弦函数的单调性来求所给函数的单调区间。

1u 的单调递增区间是 解:令 u  x  .函数 y  sin 3[ 

k ,   2k  Z

k  ],222 x  2由k   

k ,2321 得:

54kx4k,kZ.33 5x4k,4k(kZ)

)的单调增区间是 所以函数 y  sin( 3323 4、练习:  3求函数 y

sin(x )的单调减区间。 4k8,k8(kZ) 答案:    

5、小结:

(1)探究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性质的基本思路是什么?(2)求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单调区间的基本步骤是怎样的?

6、作业: 习题1.4 第4题、第5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