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创造能力

来源:九壹网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创造能力

发表时间:2011-10-25T11:34:12.860Z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1年第7期供稿 作者: 陈洁燕[导读] 心理学讲:“实践是最有效的方法,在实践中可以获得自身的发展。”

陈洁燕 广州市天河区昌乐小学 510655

摘要 在新的课程标准下音乐教师要努力构建以学生创新能力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开辟音乐教学审美活动和创新活动的新天地。 关键词 音乐课堂 小学生 创造能力

21世纪是一个创造的年代,是一个人才、智慧竞争的年代。音乐是人类思想情感的最自然本性的表达,人人都有潜在的音乐本能,因此,音乐教育重要的不是“教”而是把人人皆具有的音乐潜能唤醒,诱发出来。使他们能够充分驾驭音乐、探索音乐、创造音乐,真正走进艺术王国。奥尔夫说过:“让孩子自己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这些年,我一直学习和运用奥尔夫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愉悦的情感和坚定的信心驱使下主动地学习和掌握“音乐的技能技巧”真正感受和理解音乐美。在新的课程标准下音乐教师要努力构建以学生创新能力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开辟音乐教学审美活动和创新活动的新天地。立足实践,我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 1. 精心诱导,创设生动的课堂教学氛围 1.1兴趣是改革创新的基础和源泉

兴趣,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正如莎士比亚所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而我们的音乐教育长期形成了以技能,技巧为中心的技术教育使音乐教学既枯燥乏味又缺乏艺术性,致使学生对音乐不感兴趣。因此,我在音乐教学活动中不是依靠知识的灌输和技术的训练,而是在一些游戏活动中贯穿渗透了音乐知识,例如:传递音的游戏是训练和分声部和合唱的基础,节奏声势练习培养了孩子良好的韵律感,根据音乐即兴创编的游戏锻炼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等。“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这是把音乐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必要条件”。这是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的名言。学习兴趣的存在,是一个人求知的起点,是创造精神的原动力。只有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才能诱发学生的浓厚兴趣,让学生在创设的和谐氛围中迫切感知音乐形象,理解音乐内容,激发想象,从而进行音乐再创造。

1.2多媒体是改革创新的必备条件

近年来迅猛发展的互联网技术给音乐教学带来了崭新的天地,学生面对一个信息资源丰富,视野极为宽广,古今中外包罗万象应有尽有且界面友好的,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它不仅极大的拓展音乐学习视野,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了研究性学习,资料收集的手段,并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辨证的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 2. 细心指导,更新教学观念

2.1创设情境,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

情境,是音乐教学“情感化”的基础和前提。设计的音乐教学情境和提供给学生的音乐材料必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有利于诱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

2.2独立思考,激发学生探索能力

我国古代早已有“授人以渔,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的至理名言。这说明,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教给学生独立思考,索取知识的方法。在教学中,我始终贯穿着创造力的培养,经常让学生根据图片即兴创编动作,创编节奏等练习,不用固定的答案模式去束缚学生的思想,而是让学生在音乐中充分想象,即使学生的一些创编结果大胆新奇,我也不否定,因为我认为,孩子们身上最宝贵的就是创造力和想象力,一首乐曲一个答案,一种理解,那将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离开想象的翅膀孩子们无法在音乐的殿堂中飞翔,没有了创造力的音乐将不是真正的音乐。在音乐教学中更应注意保护和发展学生独创和奇特的想象,对学生表现的“突发奇想”和“智慧火花”都应及时的进行“引思”和“助燃”。 2.3转变思想,提高学生自主能力

新的音乐教学应是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参与教学全过程为特点的一种变灌输型为审美体验型的开放式教学,着重突出学生的听觉审美感受与情感体验。根据多年教学,我建立了一种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师生关系和课堂环境,转变传统教育中“为师是从”的专制型师生观,构建教学双重主体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新型的平等,民主,和谐,合作关系。因此,教师的角色应该更多的是充当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而不是知识的“拥有者”、“传授者”。所以在音乐教育中,应该适时地转变教师和学生的地位,走到学生中去,缩短和学生的距离。搭建让学生自主表演的“星光大道”和”梦想剧场”,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协调能力和创新思维都能得到良好发展,让学生成为学习音乐的主人,让音乐课真正地“活”起来,使音乐课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3. 耐心疏导,增强学生自信 3.1因材施教,鼓励学生的勇气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要侧重于与学生进行相互间的情感交流,注意对每一个学生的鼓励,要因材施教,对少数心理胆怯、缺乏自信的学生,给予帮助和激励;对大胆想象创新、别出心裁的学生以赞许和鼓励。在学习的过程中激励他们积极参与活动、积极表现自我、进行恰如其分的引导与评价。改变过去“绝对化”的评价心态,不用“非错即对”的观点去看待学生。因为相对于其他文化基础课程,学生对音乐更缺乏了解和认同感,所以要给学生以更多的宽容和保护;也许因为无意间的一句“无音乐细胞”、“五音不全”就会给不少孩子的音乐学习发展判了“死刑”,所以更要给学生以更多的相信和激励。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有培养音乐素质的潜能,每个孩子更有各自不同的差异和由此而引发的特长,每个孩子都可以有发展音乐才能或其他才能的自由。不管成果如何,教师毫不吝啬地啧啧称赞会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获取继续创造的信心和勇气。

3.2参加实践,激励学生的再创造能力

心理学讲:“实践是最有效的方法,在实践中可以获得自身的发展。”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启迪、诱导,尽量让学生在实践中去获得知识,发展他们眼、耳、脑、口、手、脚并用能力,从多种感官同时刺激以得到良好而深刻的印象。正如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我们都有同样的感觉:乐队队员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对乐曲的记忆能力,比一般的同学要强;而舞蹈队员的节奏感,韵律感及体态语文超过一般学生水平,这就是参与了音乐能力培养的结果。这要

求教师在音乐教育中,组织兴趣小组,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参与乐器、歌唱、舞蹈、欣赏等校、市演出比赛,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技能在大庭广众下表演,充分表现自我、接触社会,体验成功与失败,不失为一次极好的锻炼。学生多参加艺术实践,即增加了学生的成就感,增长了知识才干,又磨练了学生的意志;既提高了心理素质,锻炼了各方面的能力,又发展了个性与特长,科增强了自信。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开朗性格和良好品质的形成。总之,上好音乐课并非一蹴而就的,需要音乐老师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高,让学生真正喜欢上音乐课。假如音乐是清泉,就让它流得更欢;假如音乐是熔炉,就让它烧的更旺。“让我们投入到创新和创造的探索中去!给孩子们一个自由翱翔的天空,让音乐在童心里飞扬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