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试析林黛玉形象的悲剧意蕴
试析林黛玉形象的悲剧意蕴
摘要
林黛玉是曹雪芹饱含热情所塑造出来的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形象, 她体现了作者对于自然生命的关怀与追求, 亦体现了作者对于现实生存困境的深刻感悟。因此,本文在简要介绍写作背景后,结合红楼梦的写作背景,深入分析了林黛玉的形象特征;最后,探讨林黛玉形象的悲剧意蕴,并对全文进行总结。
关键词:红楼梦;人物形象;林黛玉;意蕴
1
目录
前言 ..................................................... 3 1 林黛玉的形象特征 ...................................... 3 1.1外在形象与内在形象 ................................. 3 1.2黛玉身世与绛珠仙草意蕴 ............................. 3 1.3生性冷僻高傲,性格坚韧 ............................. 4 1.4体弱多病与病态美 ................................... 5 1.5士风中的竹与黛玉形象 ............................... 5 2林黛玉形象的悲剧意蕴分析 ................................ 6 2.1消磨于平常的悲剧 ................................... 6 2.2人性毁灭于自卑 ..................................... 6 2.3人生价值的破碎 ..................................... 7 2.4从毁灭中得到永生 ................................... 7 3 结论 .................................................. 8 参考文献 ................................................. 9
2
前言
《红楼梦》是世界名著,这部巨著塑造了许多非常有个性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态各异,内心世界也千差万别。《红楼梦》还向人们描述了形态各异的人物众生相,也隐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人生真谛,使得这部文学作品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惊世名著,两个多世纪来,起自脂砚斋作为代表的旧红学到新红学及当代红学,关于林黛玉的研究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至今还有许多红学研究家对其进行研究探索。作为《红楼梦》中地位举足轻重的女主角,林黛玉可谓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她清高而孤傲,既有自卑、敏感、尖刻的一面,又有自尊、坦荡、宽厚的一面,时而脆弱,时而坚强,又具有叛逆精神,让人捉摸不定。但是她对宝玉的爱情却始终如一,忠贞不二,奈何她总是多愁善感、心事重重、患得患失,最终在“泪尽而逝”中走完一生。因此,对于林黛玉人物形象的探讨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1 林黛玉的形象特征
1.1外在形象与内在形象
论相貌,林黛玉是这些红楼女性中的佼佼者,她的美貌独具一格,很有个人气质。《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的美,作者通过贾宝玉所见所感生动体现出来。曹雪芹在书中通过贾宝玉的所见所感将林黛玉向读者展现,这种美貌自然端庄,没有一丝矫揉造作。曹雪芹只用很小的篇幅就将林黛玉超凡脱俗的相貌展现出来。同时,作者也向读者展现了林黛玉的内在美,比如聪颖过人、善良手巧。林黛玉的聪明体现在她的才艺方面,她的诗才在红楼女性中属于佼佼者、出类拔萃,这是因为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考取了探花功名,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另外,林如海还为林黛玉聘请了具有才华的贾雨村作为她的老师。林黛玉接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有才华的老师指点,使得林黛玉在诗词创造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出口成章,诗才出类拔萃就不感到奇怪了。
1.2黛玉身世与绛珠仙草意蕴
《红楼梦》在塑造人物方面的成功因素之一,是用神话故事衬托或暗示人物的命运走向。例如,在交代林黛玉的人物由来时,他精心构思了一个“绛珠仙草”的植物意象,象征林黛玉的人物属性、性格特点和命运遭遇。在这个故事中,林黛玉的生命是大自然所孕育的,她的滋养采自天地灵气,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不可分。作者形容她“既受天地精华,复得甘露滋养”,反映了一种文化内涵,
3
即人来自大自然,与大自然是血脉相通相融的。在这种天地灵气精华的滋养下,林黛玉便天然带有高贵灵秀的气息,自与他人不同,她的存在是顺应自然的结果,是生命的自然化与灵化,是作者对笔下人物最高的赞誉。而这种构思,反映出曹雪芹深受道家思想的熏陶和影响,体现了“道法自然”的文化意蕴,具有浓厚的自然人文气息,也即道家认为生命的存在是与万物相联系的,人的本性与生命的本质是一样的,皆源于自然。
同时,由绛珠仙草幻化而成的黛玉正是体现了这种自然人性的朴真特点。她那水晶般的心灵和诗意般的灵魂以及超凡脱俗的生活状态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天然垂成的“道”境。在大观园的众多女性中,黛玉是最关爱自然万物的一个人,她的心与大自然贴的最近,那一花一木的盛开与调谢都牵挂着她的情感。可以说,黛玉是一个自然美的体验者与鉴赏着,而她的生命也在这些自然景物内在神韵的触发与感染下而同化了。因此,她的身上便兼备了水仙的高雅轻逸,莲花的清净尊贵,菊花的不流于俗,兰花的正气清远,梅花的孤幽素洁,茉莉的朴素自然等品格。
1.3生性冷僻高傲,性格坚韧
由于林黛玉寄托在贾府,使得林黛玉对周围的人看法非常敏感,时不时也会无故使“小脾气”。贾母为薛宝钗庆祝生日,林黛玉就使“小脾气”,将自己的不高兴表露出来。史湘云见到林黛玉生气的样子,就开了林黛玉的玩笑,说她就如戏台上小旦一样,观戏的一干人都非常认同史湘云的比喻。本来这只是一个玩笑话,众人逗笑打趣罢了。林黛玉却认为众人把她看成是戏子,于是她就使“小脾气”。林黛玉在大观园中诗才出众,几乎大观园众多女性无人能够抗衡,常常自命不凡。林黛玉不好与人交流,待人处事方面能力欠缺,常常口出刻薄言语数落别人,得罪了不少人。即使用这种口味表达对世事的不满,大家也无法理解同情她。林黛玉在大观园众人眼中,她是一个孤芳自赏、性子冷淡、自闭不合群、刻薄尖酸。
同时,黛玉表面虽如风中弱柳,内心却无比的坚韧。林黛玉出身达观贵人家庭,但是她对封建世俗非常不屑,她不愿与这些肮脏不堪的封建势力同流合污,她这种叛逆行为受到反对封建势力的打压。她不愿意向封建势力妥协,也不向封建家族一味低头逢迎。她向往与贾宝玉成全纯净的爱情,却被封建家族看成是不合礼法的叛逆行为。她高傲地捍卫自己的爱情和尊严。林黛玉是一个聪明的女孩,她寄人篱下,在险恶的封建家族中还能够独善其身;她知道贾府是一个封建礼法森严的家族,她却不愿意屈服封建礼法,不愿意违背自己的意志,不愿意将自己的心交于他人拿捏,行事和为人遵循自己的意志,不受当时的反动封建教条所束缚。
4
1.4体弱多病与病态美
《红楼梦》对林黛玉的外貌描写,不同于其他人,很少单独交待与描摹,更多的是将对她病态美的形容与外貌相结合,展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美。在作家眼中,林黛玉非常的娇美,尤其是她那顾盼传神的眉目,更令人难以忘怀,仿佛能够通过眼睛看到她的灵魂。“似整非整”,“似喜似喜”,现出病态的柔和美;“泪光点点”,“娇喘微微”,现出愁病交迫的虚弱美,“娇花照水”,“弱柳扶风”,更显其举止舒缓的闲雅美。用传说中的美人西施来衬托,更突出了病态美,既呼应了前面关于眉目的描写,又是外号“肇肇”的绝妙注脚。同时,在曹雪芹的塑造下,林黛玉是体弱多病,行动如弱柳扶风的,并且通过不同人的口中表现了出来。其父林如海说:“且汝多病”; 宝玉说:“林妹妹是内症,先天生的弱,所以禁不住一点风寒”;西席贾雨村说:“女学生年纪幼小,身体又弱”;风姐说她是美人灯儿,风吹吹就坏了;宝钗说她禁不得风吹“生的弱,吃了不消化”;小奴才兴儿说:“怕气儿大了,吹倒了林姑娘”;小丫头佳芸说:“林姑娘生的弱,时常他吃药”;再加上黛玉自称“从会吃饭时便吃药,到如今了,经过多少名医总未见效。”这些人的语言,都集中表现了林黛玉的病弱,而这种描写在书中是从头至尾、贯彻始终的。对于美的理解,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只有突出独特性与创新性,才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展现出不一样的美。而曹雪芹成功塑造了林黛玉的病态美,在对生活原型提炼的基础上,进行了客观性、典型性的强调,一改传统的写作手法,从而为故事和人物的悲剧走向做好了铺垫,丰富了美学的内涵,同时表现了自己的思想倾向与价值观。可以说,曹雪芹对于林黛玉病态美的描写和塑造,不仅使其成为我国小说史上大放异彩、光芒闪耀的人物形象,更丰富了中国美学史的内容,成为一座难以跨越的丰碑!
1.5士风中的竹与黛玉形象
中国古代“士风”之雅往往通过一些具有文化意味的自然景物来加以体现, 因而古人笔下花木虫鱼,飞禽走兽无不充满活力,且富有文化韵味。《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饱受中华士风的浸濡,爱竹并不是仅仅因为其“婀娜多姿”,更敬其“节”,也深怜其女性般的悲哀。于是,将积淀着浓浓中华文化,且很具美质的竹子便幻化成了一个富有类似特质的女性人物形象—林黛玉。林黛玉不仅纤细如竹,更有竹子般的孤傲抗雪、亭亭拔节的品质,所以黛玉所居潇湘馆也为竹子所掩蔽:于是出亭过池,一山一石,一花一木,莫不着意观览。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众人都道:“好个所在!”于是大家进入,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竹子完全是在渲染环境, 营造气氛了。“凄凉”二字是黛玉孤苦伶仃身世的写照,形影自吊,哪得不凄凉。“渐渐的黄昏”已是预告了白昼的即将终结,“且阴的沉黑”是压抑的代名词,
5
“兼着那雨滴竹梢”形与声更让黛玉徒生凄苦之情。因此,林黛玉因抑郁喷泄而成《秋窗风雨夕》。其中的“……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不知风雨几时休,巳教泪洒窗纱湿”便将竹与雨相掩映,更融进了个人的情感,因竹子是高洁的,潇湘馆的竹更加高洁,衬托着更加孤高自傲的“质本洁来洁还去”的黛玉,于是竹便是黛玉品格的具象物,竹与人完全是“异质同构”了。所以,是竹活化了黛玉,还是黛玉使竹更具灵性,竹与黛玉已难以分清了,也没有必要分清了。
2林黛玉形象的悲剧意蕴分析
2.1消磨于平常的悲剧
仔细琢磨,林黛玉悲剧的发生,除了客观原因,与她的主观原因,即自身性格密不可分,在很大程度上是她性格的反映和必然结果。林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多疑又多愁善感”,与大观园中花团锦簇、热闹非凡的环境格格不入,从而令事情不能如她所愿而发展,呈现出一种被遗忘、忽略和“风化”被“锈蚀”的状态,这种“腐蚀”,是缓慢进行而不易被人所察觉的。在于灾祸的产生并不是由致命的错误或意外而引发,也不是恶意之人的推波助澜,而是源于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他们因身份和所处位置的限制,决定了人与人之间观念与价值观的冲突,从而引发一些灾祸。这种悲剧的产生,是由人们的日常行为和性格所推动的,是自发的,必然的,命运的安排,而非有人故意为之的灾祸。而这种情况,是如此的司空见惯,也有可能发生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鲁迅曾经说过:“人们天生于英雄的特别的悲剧者少,消磨于极平常的,或者简单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者却多。”这句话一语中的,指出了《红楼梦》的悲剧根源。而《红楼梦》正是通过这种日常生活图景的展开和平铺直叙的发展,展示了书中人物截然不同的命运。林黛玉当然也是如此,她的悲剧也是源于大观园中普通而平常的琐碎生活,并未经历波澜起伏的大是大非,也未受到恶毒之人的诬陷与迫害,只是由各自身份、立场和观念的不同而造成了悲剧的发生,可谓第三种悲剧的典型表现。
2.2人性毁灭于自卑
林黛玉的自卑源于器质性的缺陷。在封建男权社会中,女子的地位是相当卑下的。一个封建家庭,尤其像林如海这样的显赫富贵之家,极其渴望一个男丁来支撑门户、继承祖业、光耀门嵋!可是,林如海虽妻妾不少,并没有子嗣。他们视林黛玉如珍宝,请贾雨村教她读书识字,为的是什么?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感”。林黛玉是极聪明的,这样浅显的道理她能不明白吗?她的父母对她越珍爱,她就越痛苦。只有默默罢了,只有承受罢了。家庭的不幸遭遇
6
是林黛玉自卑情绪产生的又一因素。在林黛玉六岁时,她的母亲便去世了,更可悲的是父亲林如海随后也过世了。毋庸置疑,贾母是很疼爱她的,但也不过让她在封建大家庭里吃穿无忧,不让人小视,可这些能与亲生父母相比吗?
而寄人篱下的生活,也是林黛玉自卑情结的一大诱因。试问,林黛玉被接到了贾府直至逝世,她真的溶进这个“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里了吗?显然,贵族小姐的生活方式只不过在心灵上多了一道不可逾越的篱笆。阿德勒认为,具有自卑感的人往往表现怯懦怕羞,有不安全感。另一方面他们又可能出现自卫和补偿意向,表现为鲁莽无理、顽固不化等等。我们发现,自卑与自尊、自弃与自强、敏感与多疑在林黛玉身上同时并存。林黛玉或许由于自身自卑,唯恐别人提起自己的不足,时常处于本能的自我反抗,表现出多疑、尖酸、刻薄。
总之,如果林黛玉之死完全是外因所造成的,那不算什么悲剧,但是林黛玉的坟墓是她用自卑的铁铲掘出来的,这不是更大的人间悲剧吗?林黛玉的死不仅仅是曹雪芹戟语式的表现,林黛玉有着强烈的自卑情结,自卑犹如一条毒蛇,时时咬啮着林黛玉脆弱的心灵,最终导致她生命的毁灭。
2.3人生价值的破碎
林黛玉的身世飘零,寄人篱下,过早品尝到人情冷暖,对世俗生活比他人有更深入的了解,也对封建时代加诸于妇女身上的各种压迫了解得比较透彻,所以具有一定反叛精神,没有完全屈从于封建礼教的束缚,并且萌生了一些离经叛道的思想。因此,她对贾宝玉那些违反封建礼法的行为,常常采取同情或支持的态度。而她这种心理特点、性格和态度,受到了以贾母为代表的封建家长的厌恶与嫌弃,最终只能孤独地抑郁而终。
宝黛的爱情是《红楼梦》着力营造的主要感情线索,给人一种细水长流、水到渠成的感觉。宝黛的爱情由一见如故而来,在两个人的相互了解与欣赏中成为知己之情,进而升华为精神层面的协调一致,爱情的脚步悄然来临,与每一对普通人的爱情具有何其相似之处!读者看着他们的爱情逐渐萌芽,慢慢成长、成熟,直至最后的毁灭,能够感同身受那种锥心的刺骨之痛。而鲁迅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指出:“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人们为了宝黛的爱情而叹息、遗憾,为林黛玉的悲剧而伤心难过,主要原因在于人们看到美好的东西被一步步撕裂和毁灭,心中难以承受。而林黛玉个人的性格特点、品质和魅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烙印在人们心上,让人发自内心的同情、怜悯和欣赏。
2.4从毁灭中得到永生
“如果悲剧落在一个毫无反抗意志的人头上,她如果完全放弃自己的尊严而苟活,那就不是真正的悲剧。如果她顽强抗争,却依然没有摆脱命运安排,那才是真正的悲剧。悲剧表现为对苦难不甘,不愿意接受命运的安排而拼命反抗,拼
7
命反抗依然无法摆脱,命运罗网反而越来越紧,最终成为悲剧人物。不过,这种反抗即使并没有成功,却值得赞赏和称道。”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的价值与可贵之处,在于身处封建社会的她对爱情至上与自由生活的向往,这是她反抗封建大家庭、对封建社会抗议的主要表现内容。她最终绝食而亡,以令人叹息的悲剧收场,引发读者的无限遗憾与追思,正如那猝不及防的一记响亮的钟声,回响于人们的耳际,敲醒了人们沉睡的心灵,让人由衷地感到内心的波涛翻涌与震撼,短时间内难以平息。林黛玉的悲惨遭遇,是正义的挫败、善良的毁灭、英雄的失败,让人感到警醒和悲痛,但是她的抗争精神与追求自由的思想,预示了毁灭中的永生,让人深深地感到心灵的净化与向往。由此,《红楼梦》借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表现了被封建社会所迫害的中国妇女的悲惨境遇,批判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反映了在重重压迫下中国妇女的呼声、希望和痛苦。
3 结论
总之,《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就暗示了此作品是一部悲剧,里面的人物几乎全部带有悲剧色彩。林黛玉,这个中国古典小说中堪称不朽的艺术形象,凝聚了曹雪芹极大的热情和诗意的灵感。她是花之魂,诗之骨,月之魄,是《红楼梦》中的一个精神凝注的焦点。她象征了封建社会女性的独立意识,她的死是用最决绝的方法来证明她与封建制度抗争的意志。她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具有典型性的封建社会的反叛者与牺牲者,并带有挣脱束缚、解放自我的精神和意识。在对林黛玉形象的塑造方面,《红楼梦》无疑是成功的。她给人的印象不仅仅是美丽多愁、弱柳扶风的苏州小姐,还具有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对于封建家庭的反叛,她具有勇于反抗的斗争精神;作为受到资本主义萌芽思想影响的文化人,她的思想中不乏民主、平等、等观念与文化素质;作为妩媚动人的少女,她以无限憧憬的态度对待心中理想的爱情生活。
8
参考文献
[1] (清) 曹雪芹,撰.红楼梦[M].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37-39. [2] 王昆仑,著.红楼梦人物论[M].北京出版社, 2015:57-58. [3] 何其芳,著.何其芳论《红楼梦》[M].白山出版社, 2013:41. [4] 陈蓉.论林黛玉的古典人文性格[J].怀化学院学报.2016(01):12-13. [5] 冯希哲,白军芳.论《红楼梦》女性形象塑造的文人化倾向[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6(04):36.
[6] 王蒙.竹与林黛玉人物形象的多维度建构研究综述[J].红楼梦学刊.2016(06)
[7] 孔令彬.林黛玉形象塑造“五法”[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2)
[8] 胡婷.妙龄少女的活泼——黛玉形象补充与《红楼梦》主旨的揭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6(10)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