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刘更申文章修改稿

2023-12-29 来源:九壹网


也许他是中国少有的先实践后理论的企业家,鲜为人知的是,只有初中文化的他却一生对音乐和戏曲有着衣连襟般的浓厚感情,他就是曾经在戏曲舞台名噪一时的“头把弦”——刘更申。从卖小人书掘起第一桶金,到包工头和投资家,他硬是用独特的智慧和视野,打造了一般中国另类的“申泰航母”……

“头把弦”刘更申:用情商打造另类商界“航母”

口琴声中,少儿时代掘得第一桶金

1964年,刘更申出生于河南省伊川县富留店村,父亲是一所中学的语文教师,刘更申4岁时,他就经常搬个小板凳坐在大孩子们的身后,尽管老师讲的课他听不懂,但是每次“放学”回家的路上,他总是得意的坐着,因为这么小就成了“学生”,他比同龄人要强得多。

父亲放在家里一只口琴,刘更申开始摸索着吹,久而久之,当他真的一天正式成为一年级学生后,他就能把口琴吹出一段段曲子。怎么识谱,他心里有,但嘴里却说不出一二三来,后来才证明,这就是他对音乐的天赋,对他以后成为乡邻们公认的戏曲舞台上的“头把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谈起儿时的经历,刘更申说来就颇有一番感概。在少年时代,刘更申大脑里就朦胧般有着“先实践后理论”的意识轮廓。

现在回忆起来,刘更申说当时根本不知道是做生意,在舅家拿回来一二十本小人书,当时应该是出于一种笼络人心吧,想和小孩子们玩的更好,当个孩子头,他上学的时候都是背一个箱子,箱子里面装着小人书,这个人借借,那个人借借,感觉到是一种荣耀。看小人书有一个时效性,可能过了十天半月,这些画书都不足以满足大家,大家都发现书也

1

看过一遍了,一个月过去以后这书也都烂的不像样子了,刘更申心里感觉很心疼,小伙伴们把家里的画书都拿出来,放到他这里,几个小朋友商量出来一个办法,就是说你给刘更申带一本书,你在刘更申这里看一本书白看,如果是没有带书的同学,你看一本小画书一分钱,这是刘更申迈出了原始“创业”很重要的一步。

组织起来人租看小人书以后,刘更申第一个月就收入了一块多钱,在当时那个年代来说可不是个小数字,那时候东西是很便宜的,一根铅笔二分钱,一个本子三分五分钱,得到第一桶“金”以后,刘更申不用向家里要钱了,同时也间接地减轻了家庭负担。当时除了这一块以外,刘更申跑到白元乡的新华书店里面看看这里的书有五六分钱一本,也有八分钱一本,最贵的就是一毛多。刘更申一块多钱又买了一二十本新书。刘更申挣钱了,也引起了学校方面的注意。到四年级学校突然不让刘更申搞租小人书了,因为每一个月最多的时候收过八九块钱,当时一个正儿八经老师的工资大概就是六块钱。但是,纸是包住火的,学习方面越不让干,找刘更申借书的人也多了,结果其中包括一些老师,而刘更申已达到五百多本。现在他家里还存着二三百本画书呢。演变成两个同学负责记帐,谁的画书,谁借了,借完以后还有人交还,有人收着费用。刘更申的“生意”越做越大,以后发展到看小说,看一天一分钱,一本书你一天看完也是一分钱,两天看完二分钱,三天看完三分钱,这等于说当时制定了一个标准,这是刘更申把生意意识往前推,和其他同龄人相比,往前推了接近十几年。这十几年也很重要的。

到五年级以后,学校三番五次要求不让刘更申搞租书了,说刘更申是错误的。有一段时间,学生们仍然都去刘更申那里借书。这个书确确实实也起了好作用,也起了坏作用,比方说坏作用这一方面,就是说它对于一个人年轻的心灵起到一些颠覆性的作用。比如说书突然有些小孩子把它弄丢了,弄丢了以后,让他再拿几毛钱去买这本书,特别是小说,实际上他父母是不给钱的,父母不给钱,这边丢了你还得赔,你说怎么办?很可能就会出现摩擦,甚至打架都是会发生的。

2

租书借书总共搞了三年,存的书多达书五百多本,加上小说三百多本,总共是八百多本书。这些书就像一堵墙。

一道八百多本书墙掖裹着朦朦胧胧的商业意识,潜移默化地烙在了刘更申幼小的心灵里。多少年之后,已经成为商业巨子的刘更申回忆起来,仍然觉得他少年时代伴着口琴吉他中的第一桶金,正是他在商业启蒙的道路上迈出的极其坚定重要的一步。

刘更申在戏曲舞台上是个多面手,同时他在原始的商业运作上也是个多面手,因此,乡亲们对他的昵称“头把弦”对他更有着双重意义......

刘更申少年时代的商业启蒙意识,也可以说是他今天的申泰吉他一路高歌发展的“原始股”或者说是他个人对一些事物敏感的判断和认识,根据刘根申的学历不应该有这些理念产生的,这些东西都是从哪儿来的呢?

朋友们都认为,刘更申小时候看书太多,他虽然没有动笔写过文章,但他的大脑里就积淀了一部部也许好多人都读不懂的书。

刘更申在少年时代还做过一件一般成年人都恐怕难做到的事情。

记得小时候,当时学生们身上穿的都是白色的、蓝色的褂子,当时就是比较好看的衣服了。但是这个衣服中间有些是有字,前面打个解放军,后面打个“5”“6”这些阿拉伯字母,有些是没字。有字的和没字的衣服会贵个一两块钱,看到这以后,刘更申开始在自己身上做实验,刘更申吧同学的褂子借过来,然后用复写纸把字描下来,描下来以后再画到厚塑料布上,从塑料布上用刀子挑出来,挑成“5”呀、“6”呀、“解放军”、“五角星”这一类号码和字体,然后把字体再印到自己的褂子上。

3

在褂子印字是用颜色印,用颜色一印当天很新,脏了以后水一洗,那褂子都给它染成红疙瘩了,。

刘更申接着研究咋能够让印褂子上的颜色不会掉,采取什么措施呢?刘更申就问母亲。什么东西到身上不会掉颜色。母亲当时不知道干啥,就说用柿子浸呗,柿子如果在没成熟之前,正涩的时候要掰开挤到身上都洗不掉,都是黑的,时间非常长。刘更申发现青柿子长成的时间刚好和穿衣服的季节是吻合的,穿褂子的时候也是7、8、9、10月份,柿子也是7、8月份,就在那个时间段把小柿子摘下来以后,捣碎后用纱布给他一挤,挤出来的汁以后颜色掺到颜料里面,这是啥科学?没科学。柿子汁打到褂子上,褂子一洗的时候,那个柿子汁的地方都发硬,并且烂的时候先从那个边上烂,柿子汁肯定对衣服是有腐蚀。他开始了掘取第二桶“金”的经商之路,谁找他在褂子上印字,他就收取一元钱,一个季节下来,他还真的收入了几十块钱。

1977年,刘更申只读了半年高中就辍学了。

奶奶冬季在家里面烤火,火盆子里放的是糠,糠着不大,但烧着很慢,有烟有点热气,有一天晚上,不知道怎么着起来了,当时墙上都是贴的很厚的报纸,实际上那都是失火的根源。

家里总共5间房子,着火着塌了3间。那时候大家都穷,房子一着塌之后,在当时的情况下那就算大事了。

烧了3间房子等于说家没处住了。

十四、五岁还属于未成年人,但刘更申辍学后在大队和生产队里干什么都像一个成年人。所有的活都能干,包括做饭、喂牲口、割草。刘更申家里那时候分了一些自留地,大

4

队里允许个人买一些牲口。刘更申记得和清楚,在他17岁的时候,他自己就喂了4头牛,2头驴。

因为勤劳能干,刘更申家在村里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富裕户了。刘更申十六、七岁时,他的年收入已经有了三、四千元钱了,这些收入还包括刘更申的另一个“生意经”,他靠卖牲口挣的钱购买了村里唯一的一部喷灌机。

一直干了一年多,一直把那个喷灌机彻底报废。

刘更申那一年时间光浇地赚的钱就有4000块,4000块当时在公社里可不是一个月的工资,那特别厉害了!这是除了喂牛、喂驴、割草以外,他干的一件重大的经济事。

从租借小人书到在褂子上印字赚钱,再到喂养牲口、利用喷灌机浇地挣钱,实际上刘更申早已走上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经商之路,这条路就如儿时吹奏的口琴,一串串音符跳跃在那个特殊年代的田埂上。

“头把弦”是对一个在戏曲舞台上的一个带头人的定位,但针对刘更申而言,“头把弦”却暗藏商机。

“头把弦”是乡邻们对刘更申的一个昵称,也是对他才艺方面的认可。说起对音乐戏曲的爱好和投入的情感,刘更申更是有一番滋味儿。

刘更申最小的时候是吹口琴,也就是几岁的时候在乡邻四周,他口琴吹的很好,吹口琴没有人教他,是他自己摸索着吹的,他更喜欢拉二胡,也是无师自懂,想怎么拉就怎么拉。

刘更申读书的学校是富留店学校,父亲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语文老师,父亲也喜欢音乐,

5

会吹口琴,也会拉板胡,无形中父亲其实就是他的老师。

回忆当年的农村,戏剧爆棚的场面太多了,但现在在社会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当年的文化底蕴正是现在的社会所缺乏的文化底蕴。

刘更申认为,当年许多听戏人都是把戏曲当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对待,在那个年代,谁当时能走进一个农村的小小宣传队里,年轻人也好,年龄大也好,在村里却是一个有面子的人。谁能演一个角色,谁就觉得非常自豪,直白一点说,那就是人的虚荣心。

要说刘更申对音乐的爱好属于自然,曾经也被音乐抛弃过,也因为音乐奋发图强过。刘更申学音乐的过程中间,别人很空虚的时候,但很小的时候自己已经很充实了。在和音乐打交道的过程中间,和音乐的对话过程中间,实际上他自己也学到了很多知识。

刘更申学音乐属于特别快的那种人。刘更申好多东西基本上都没有学,你前面唱,他就读懂了你的节奏感觉,知道你唱的是什么调,1234567是哪一个,你的音符是哪个音符,有几条线,刘更申基本上都能谱出曲子来。

随着音乐和二胡的节奏,刘更申一次又一次显露出他对“生意经”的解读。他卖过冰糕,贩过牛,收过粮食,其中小麦、红薯最多,而卖冰糕时,刘更申最讲究的是季节性。在安徽界首批发冰糕时,途中刘更申又发现了牛和粮食可以拉到两地交流。后来,自从第一次“恋爱”失败后,自尊心受到相对压抑之后,他把精力做生意,来充实自己的心灵。

刘更申不仅贩过牛,他还贩过苹果。贩苹果是把灵宝的苹果贩到广州,当时一车苹果能挣五千块。但是贩苹果的风险就在信阳,在信阳有一段路有时堵车,苹果要求必须是三天到,第四天、第五天必须卸车,要超过一个礼拜不卸车,苹果都得扔了。苹果当时搁在一块儿是会热的,苹果需要的是通风,通风的时候就是两排中间留一些空隙。那三天温度

6

都在加热,超过一个礼拜苹果就坏了。一旦在信阳那一段堵车了,堵车就麻烦了,一旦堵车就麻烦了,挣了还是赔了,都在信阳。贩苹果的过程当中,刘更申把一些坏的苹果都拉回到老家,它看似坏了,但是它没坏,没坏以后,就低价赊给老百姓,老百姓把苹果先吃掉,因为那苹果到信阳已经不能再往广州走了,再往广州去,就一定要赔,拉到刘更申所在的农村那一带,一个村子里面卸一车,老百姓们把苹果一领走,先吃了。记住,张三家、李四家,等到红薯皮下来的时候,把红薯皮收上来,一斤苹果换一斤红薯皮。收上来以后再把红薯皮卖了。

一年时间,刘更申往郑州八十里河拉过78万斤红薯皮。刘更申白天在家收,自己晚上往郑州拉,第二天钱拿回来就和他雇的几个伙计分,分完了之后再重新收,一天一车。十几个人干了一冬,最多的一冬是78万斤,78万斤是啥概念?15000块钱。15000块钱那不少啊。

刘更申当时养活着十几个小伙计,刘更申在村里面,不管大事、小事,包括谁两口生气,他如果要去了谁家都不好意思生气,人们感觉,刘更申就是就是带头人。

刘更申,有手机了。

那还不是最早的大哥大,比最早的大哥大还早,最早的大哥大是那么长,刘更申是啥手机呢?就是摁着说话,松开对方说,得配合好。也可以联网。实际上是对讲机。

都是因为刘更申贩卖苹果和红薯片,他那一年赚了7万元。

因善结缘,当年一个下放干部与刘更申感情故事的演绎,日后让“头把弦”把情商发挥的淋漓至极,他最终获得了成功……

7

对于音乐和戏曲的执着,刘更申简直就是个天才。只要把谱让刘更申看一下,刘更申随便一整马上就可以跟上,并且不会让别人感到你很生疏,半天就够了。可见刘更申当时的基本功已经都非常到位了。

在这个时期,刘更申在一块儿演出的也是同学,有一个女同学与他已经有了感情。女同学让刘更申找人向她妈提婚,刘更申就找个宣传队的导演去女同学家提亲。

女同学的妈不愿意女儿跟刘更申处对象,嫌刘更申脸黑,形容的还很难听“跟煤渣里扒出来的一样,还来找咱的闺女?”这件事对刘更申打击比较大,

宣传队散了,也就跟刘更申有一定的关系。

在80年代的那一年里,刘更申村子里面曾经下放过一个人,这个人住在大队部里,大队部破烂不堪,刘更申当时就冲着他穿一件白衬衣,衬衣的兜子里插一个钢笔。人家都说这人咋穿的这么帅!他当时的生活是大队派饭,今天跟着你家吃,明天跟着他家吃,刘更申想这个人不是那一种真正来说是下来的领导,他实际当时就是因为小错误下放的干部,就是有这样一个人闯入到了刘更申的脑子里面来了。

大队派饭,有些时候经常给这个人饿起来,有些家不着道,你安排他今天管饭,他都不叫人家或者是给忘了,或者说他都刻意不叫,反正就是不叫。反正只要没处吃饭,这个人就去刘更申家,刘更申家虽然饭也不好。刘更申的母亲说是来了就来了,来了就是吃碗饭。从来没有弄特殊的或者好的,都是刘更申家吃啥他吃啥,就是家常便饭。

这个人还需要干一些活,比如修路、修渠。他干活不行,不胜刘更申。刘更申分活的时候,就要求大队干部把他们分到一起,刘更申的意图很明确,他要尽最大能力照顾这个下放干部,他一共住了半年,他到临走的那两个月实际上就在刘更申们家住,刘更申估计

8

他夜里害怕,刘更申一开始是陪他在大队住过两晚上,住两晚上刘更申不放心,家里面有牛,当时得看家啊,刘更申感觉不行,刘更申跟他说干脆你住我们家。他当时的年龄大致就是30多岁,刘更申当时不到20岁,但两个人却在一个特殊的环境里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刘更申是1986年结的婚。

1989年很偶然的一天,刘更申接到一封信,这封信是哪个下放干部写来的,刘更申把这个人也早已忘了。刘更申一看信就知道是谁了。下放干部在信里问候了许多,下放干部在信中说,刘更申现在在哪儿哪儿工作。当时有一家炼油厂有一个叫能源密封炼油厂,下放干部在炼油厂一个主要分厂当厂长。总厂的副厂长兼分厂的厂长,下放干部还说这边有些小工程,一年有个十几万块钱,问刘更申愿意不愿意带些人到他的分厂干活,可以安排。当时刘更申都已经非常清楚,包点小工程肯定比贩卖苹果挣钱。

刘更申读完下放干部的信后,当时心里还是很忐忑的,因为他当时没有真正走出去过。于是,刘更申边组织了一个28人的队伍进了下放干部的工作的炼油厂。

到年底收入7万,给的现金。开始的时候刘更申给伙计们讲了一个利益分红的规矩,小工是3块,大工是5块,最后大工发了5.7元,小工发了3.6元,就这还没发完,就是平常除下杂工以外,比如修个渠或者修个路啊,人家都是按预算算的,那时候让大家干的都是没明没夜的,实际上那个钱都是大家不按时间的辛苦钱,这一年都已经赚回来了十六七万。

这就是刘更申从农村走到城市的其中一步。

刘更申认为做人做事要与人为善。要说刘更申把握这些机会,这些机会应该说对刘更申都是稍微远了点,对好多人都是近的,但是这些机会都被刘更申给抓住了,这就是与人

9

为善的因缘。

刘更申与下放干部的友谊是一块试金石,但刘更申当年帮助下放干部并不打算有什么回报,而时过境迁,很重感情的下放干部并没有忘记他。因善结缘,五行中下放干部把刘更申推上了商业大舞台。从而上刘更申找到了自己的坐标系,这也是情商的一个根结。

在炼油厂干活到第二年、第三年的时候,刘更申都干了一个办公楼、两个车间了,另外是已经分开了大工与小工,当时工人就多了,达到七八十个人。七八十个人里面有十来个是伙计,有三四个是好伙计,剩余来的是周边的人。随着实践的成功刘更申先说定时间、逐渐是定工种,逐渐逐渐把工种都细分到了每一个工种和岗位,包括有提升机的、有机修的,有电工、等等,反正在这个时候刘更申都已经当项目经理了。

刘更申感觉最初的决策就是管理雏形的开始。

在炼油厂刘更申既挣了不少钱,又通过实践结论了自己的建筑队后,因为一个小小的误会,刘更申和他的团队撤回洛阳以后,刘更申给自己定位又犯了愁,最早叫包工头,第二阶段叫建筑队队长。再往底下来叫项目经理。

刘更申93年在炼油厂奠定了基础,从94年开始一直到现在洛阳市最少最少有百分之四五十的建筑队还在沿用刘更申当时的一个计算方式。开始刚刚把小城办撤掉以后,小城办那时候是以工日算帐的,所以小城办以后才出现了大包这个词,原来的大包统统都是公家大包。

刘更申要求他的团队,每个环节都给它设定一个标准,并且设定出时间、设定出价格,到98年,就是在这个时期,又经过了一次非常大的一次,也就是说企业没有这几次革命,刘更申估计发展不到今天,又一次革命,就是原来那些制度都很清楚了,但是哪儿出现问

10

题了?人出现问题了。在97年、98年的时候,当时几个工地同时开工了,农经校在东花坛那儿,工商银行在老城那儿,景玉小区,就是在华山路上。还有建专、工学院、起重机厂,当时同时开了七个项目,最大的项目上万平方米,最小的项目也在三五千平方米。

但是问题出现了,就是刘更申带那一帮子人成爷了。因为刘更申请这些人,大学生也好、施工员也好,当时施工力量已经起来了,当时都已经明显的知道人才滞后,没法再干下去了,必须得换血,或者最低是增加新鲜血液,那时是迫在眉睫,燃眉之急,刘更申招来12个外来的技术人员,不到俩月被刘更申的伙计们赶走了6个。人家是技术员,技术员好多都是软软唧唧的,说两句难听话都不敢吭声了。都感觉是爷一样。而刘更申的这些人都是跟刘更申创业的人,刘更申一批评这些老伙计,他马上就给刘更申顶了,甚至顶的很难看,甚至有些伙计想动手。最后把技术员都给赶跑了,最后到年底仅剩下两个技术员。

这个时候刘更申从实践中已经意识到了他这个团队正在面临一个很大的危机,如果不果断采取措施,他的团队在市场上就没有实力生存下去。于是,最关键的时刻刘更申出手了,他开始了一场大革命。

当时从光包工到包工、包料到大包,还走了一个阶段。就是把人给他分成三六九等,这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把岗位给他确定了,施工员、项目经理、技术员、仓库保管员、材料员,当时说是八大员,刘更申的团队平稳发展起来,刘更申总结说,一次大的变革你不要指望它时间长,就是2到3年,2到3年必变,如果墨守陈规不变,不变则会出问题。

1999年,1999年开始创建房地产公司, 2000年拿到执照,但是99年开始拿地,咱公司是先拿住地后拿执照,合同签了,合同签了以后才知道没资质,没资质这不叫开发啊,这才知道注册公司。

从实践中摸索经验,再从经验中得出理论,刘更申走的路从来不像教科书上一样,所

11

以,称他为“另类情商”并不为过。

刘更申说,申泰集团就是一部精密的机器,但是,这部机器的每一个部件哪怕就是一颗螺丝钉,都不能对它掉以轻心……

除房地产开发以外,刘更申在建筑施工方面,和本控制各方面,哪个是好的,哪个是差的,绝对是优势。1999年成立房地产公司以后,这一年多,刘更申公司规范程度比前些年更规范了。

说起规范化,刘更申有自己的深刻体会,他说:合法,你只要发票真,税务局就不管了,税务局管你的事情无非就是说是否弄一张其他发票顶上了。公司一个审计科科长,专门到搞审计。公司还有一个法纪处,法纪处请了三个正常上班的律师在这儿成天上班。保证每一份合同都是经过法纪处跟踪、起草、签字,最后盖章,最后监督、落实,一直到合同履行完毕,再写合同履行报告,最后封存备档。公司官司不打便罢,见打必赢,或者说基本上不会打官司,很少打官司。这是的两个部门,一个审计处,一个法纪处。

集团财务处不用再说了,集团财务处是收支两条线的,各分公司只有收的分,没有花钱的份,各公司花钱再重新批资金计划,购置计划、资金计划批完以后,开始运行。开始的时候大家都说耽误事,这时间长了也没有看见耽误事。公司还有一个人力资源部和宣传部。

随着岁月的推移,刘更申的公司已进入一个新的季节时代,同时,刘更申和的团队已经经历了几个大的改革浪潮。第一个时期就是2000年大的变革,由一个松散型的,从感情管理到逐渐通过制度管理一个公司,基本上是实现了制度化管理,就是说,当时每一个礼拜一刘更申必须参加例会,如果制度上解决不了的,礼拜一第一件事先研究怎么对上一礼拜这个事儿制定一条制度,以后变成是长期的制度。这样的制度一下子就走了半年。虽

12

然说有些制度可能是修改多少次了,但刘更申,原来的制度痕迹还是有的,一个企业的文化就是这样来的,有些东西,你说把别人的制度搬过来你用吧,那都不是你演变过来的,你实际是用不成的。这个制度必须是从自己内在逐渐提炼出来的制度,才是文化,才是制度。你把别的公司的制度搬到你的公司去用,那根本不中。你都不知道这制度是咋演变过来的,当时发生了什么情况,制订了这些制度,你现在突然说把别人的制度搬过去就想用了,那都不中。

刘更申只有实践,没有理论,好多事是做完以后理论才有的,理论往往都是滞后于实践,可不是理论指导实践。刘更申是这种看法,好多东西说提前把理论弄出来,弄不出来,发生了再去整理它,那就叫理论了,也就是上升为理论了。

刘更申最小的时候做事没有理论,但是刘更申有一种说法,就是说只要是老百姓需求的,都应该是他刘更申去办的事。刘更申当时在做项目的时候,一期工程已经完成了,办公楼卖给谁?为啥要建办公楼?实际是在没建办公楼的时候,在2001年底刘更申已经把这个政策制定出来了。刘更申当时搞了一次调研,说刘更申的办公楼是给谁的?办公楼是给办公的,办公的人都在哪儿呢?找到办公的人在哪儿呢,当时就解决这些问题。刘更申说办公楼是卖给办公的人,那时候洛阳办公的人都在哪儿办公呢?刘更申要求有一个详细的报告。最后也是通过刘更申的关系,在工商局里面调出来注册五十万以上的公司的一些资料。这五十万以上的公司在2001年底、2002年的时候是什么比例啊?有百分之一点多的公司,是在当时的劳务公司办公的,都有办公地点,并且都是好地方,都是门面房,叫劳务公司。有3%到5%的人是在一些高档的写字楼和政府的写字楼、大酒店的一些办公间里办公的,3%左右,也就是合到一起是5%左右,这是高档的一些办公人群。还有一些是民营企业,有14%—15%的人是在哪儿呢?是租赁了一些门面房和一些中低档的写字间办公的,他们办公的价格,每一平方米都在25块钱左右。当时在写字楼办公的每个月每一平方米都在40块钱以上,当时在2001年的时候,刘更申说的是高档的办公。

13

刘更申介绍说,减去5%在高档写字楼办公的,减去百分之七十多在普通的10块钱左右的办公间办公的人群,咱就盯着这25块钱一平方米的这14%—15%的人群,就是公司的目标群体。刘更申当时算了一笔帐,租赁门面房办公14%到15%,一个公司一般情况下都是三部一室,三部一室的公司这是一般的公司,需要多少呢?150平方—300平方不等的办公地点,这种公司一般是这样一个情况。这样一来多少钱呢?咱先按150平方算,一平方米25块钱一个月,一年一平方米是250块,150平方多少钱呢?三万多块钱,差不多四万块钱,每个月四万块钱,这价钱出来了,他每个月需要给人家交四万块钱,这是交给房东的,你租赁刘更申的房子,你每个月给刘更申交房租,你租赁十年跟你也没关系。

涉足房地产,刘更申用先实践后理论的换算方式赢得了丰收。

如果把申泰集团比喻为中国房地产业的一艘“航母”,那么刘更申的成功秘诀其实就是一个“情”字。他是另类,他是“情商”。“理论是对实践的总结;总结,滞后于实践;通过实践,提炼成理论。”——这就是情商“头把弦”的刘氏定理……

刘更申特别注重通过关心员工的切身利益,使员工不断增强荣誉感、归属感。申泰集团曾经创造了同行业中员工平均工资最高的纪录。社会涨工资时,申泰集团给员工涨工资的幅度,都超过其他单位的一倍。给员工过生日、赠礼品,给员工体检,已经成为申泰集团的定制。2011年,申泰集团策划筹办,申泰员工争先恐后参加,经过层层选拔节目,独立举行了一场春节晚会,被观视为洛阳一流的晚会。有着高超板胡演奏水平、曾经给豫剧大师马金凤、曾广兰等伴奏过的刘更申也登台演出。

面对经济危机,在很多企业压缩业务、减少投资,紧捂口袋,坚守“现金为王”的时候,刘更申曾经在省内一次座谈会上,围绕政府“保发展、保民生、保稳定”的方针,公开了集团内部“不降薪、不裁员、不降低福利标准”的三不承诺。这种承诺基于他对经济形势的客观的科学的分析。他认为:刘更申国的金融体系并没太大的问题,所以受金融危

14

机的影响也相对有限。他看到了,原材料成本下降、融资环境相对宽松等良好机遇,为企业低成本扩张提供了机会。所以,他坚定认为,所有的危机中,最重要的是信心的危机。他带领他的团队,在危机之时,以实际行动,给政府的决策以强力的支持,淋漓尽致地发挥了骨干企业在关键时刻的骨干作用,尽到了决心以实业报国的企业家的责任。

2009年11月,申泰集团公司被全国工商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联合授予“全国就业与社会保障先进民营企业”的光荣称号。

在企业管理中,刘更申特别看重精气神,他认为一支队伍能不能打胜仗,首先要看有没有精气神。

自古以来,军队打仗靠士气。对于军队的管理,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士气的管理。很难想象一支没精打采的队伍能打败敌人。企业也是如此。

首要的一条就是要有宏伟的目标。人是为什么而生存的?人是为希望而生存的。员工为什么到你的企业来?是因为你的企业有远大的理想,有宏伟的目标。在你的企业里工作,有前途、有希望,能够使个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上得到改善,能够使自己的全面素质得到提高,能够通过自己的劳动为家庭、为企业、为社会创造财富,实现人生的价值。很难想象,一个没有远大理想和目标,只图眼前赚一点钱的企业,根本不能够吸引住员工,更谈不到能够激发起员工学习和创新的活力。

所以,在刘更申的企业文化中,企业使命、企业理想、企业目标是处于主导地位、决定地位的。刘更申明确地提出,集团的神圣使命是:“做强做大、明理育人、回报社会”。

所谓做强做大,就是通过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塑造品牌,加速企业的扩张、发展,从几个亿做到十几个亿、几十个亿以至更多。没有了强就没有大,没有大就谈不上

15

贡献。

所谓的明理育人,就是集团不仅要有效益,而且要出人才。只有出人才,才能出效益。刘更申把培育人才,提高全体员工的综合素质,作为申泰集团做强做大的根本措施。

申泰集团就是要营造良好的企业环境,使每一个员工在这个环境中都能得到更快的成长和进步,使每一个员工在这个环境中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天赋、特长、优势,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同时,也使每一个员工都能享受到自己所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感受到自己对家庭、对企业及对社会的价值。

刘更申认为,只有这样办企业,才会有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

刘更申有一句口头禅,“要想让员工有精气神,管理者须先有精气神”。

刘更申一向认为,管理者应该像一团火,使每个与你接触的员工都能被这团火点燃起来。这是刘更申对自己的一条严格要求,也是刘更申选拔管理人员的一条重要标准。

如何使每一个管理者都能够像一团火?一是要牢记企业的神圣使命和宏伟目标,把干工作当成干事业。事业才是火种,没有使命感,没有事业心,就绝不可能成为一团火。二是要有一种生机勃勃、创新开拓的精神状态,要永远保持一种“不满足、超越、肯定、向前看”的心态,面对困难、面对逆境、面对挫折不是垂头丧气、心灰意冷,而是矢志不渝 、坚韧不拔。这也做不到、那也不可能,这样肯定不行。必须不怕困难,蔑视困难,大胆开拓,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可能,变成现实。三是管理者必须以身作则,起到表率作用,做学习的模范、创新的模范、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的模范、体现企业文化的模范。

刘更申的员工队伍之所以能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士气,关键就在于刘更申有这样一

16

支好的管理者队伍。

现在不少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抱怨招人难、留人难。对于这个问题刘更申有他独特的见解。

刘更申和他的申泰集团有一条基本理念,培训是对员工的最大福利。因而,刘更申特别重视员工的教育培训工作,把培训考核作为对各个公司的工作考核的主要内容之一,强调素质低不是员工的责任,而是管理者的责任。多年来,刘更申除了内部培训,还多次聘请著名大学的专家教授进行专题讲座。尤其是针对中高层管理人员的培训。如今,为了进一步强化这方面的工作,申泰集团将设置专门机构,配备专职人员,使培训工作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使每一个到集团工作的员工都能够接受和认同公司的文化,都能够融入这支队伍之中,使每一个到集团工作的员工都能够掌握基本的岗位知识和岗位技能,都能够了解并认同集团的理念、战略、战术、策略和政策,都能够熟悉集团的各项规章制度并认真执行。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将是刘更申们集团的核心竞争力之一。现在,刘更申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要“把企业打造成一台精密的机器”,使企业管理“法制化”。从个体建筑队“包工头”一路走向航空母舰一般的大集团公司的领军人物,刘更申对于民营企业每个阶段的“瓶颈”以及破解太了解了。他本人就是破解这些“瓶颈”的成功者。他认为,基本的理念就是要明确企业的社会属性。 民营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就是家族式管理,“一个人推动”。破解之法就是要引进人才,制定制度,实现管理“法制化”,向“法制化”要“精益化”。

这意味着,刘更申向自己发出了最大的挑战。

经过几十年的摸爬滚打,刘更申已经到了重理念、重思路的状态。他津津乐道的思路是:资本资产化、资产证券化、证券现金化。这是他创业20年经验的总结和理性思考的结果。他毫不讳言商业机密。

17

所谓资本资产化,简单地说,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把产生的利润变成资产,使这些资产作为再生产、经营的构成部分。例如,开发一个商业房项目,收回成本以后,刘更申就把余下的门面房作为资产存留,用于经营。这些资产不仅本身就是可以升值的“硬头货”,而且可以出租或直接经营赚钱。

所谓资产证券化,就是通过公司上市,促使产权和经营权分离,使企业走向社会化、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道路,使企业在承担更大风险的同时,得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所谓证券现金化,就是资产证券化之后的效应。企业迈过上市的门槛,就拓宽了融资渠道。公司生产、经营形势越好,在市场上证券行情也越好,融资的平台就越大。要想维持这个平台、扩大这个平台,企业就应该作负责任的企业,打造负责任的品牌。以实业推动证券,使证券带动实业。

这就是刘更申的“三化”大思路。

刘更申的“三化”的大思路来源于他对虚与实关系的哲学思考。他认为,搞企业和干其他行当一样,要注意处理好虚与实的关系。理想、信念、思路、制度、文化建设等,属于虚的内容,但是虚中有实。虚的东西搞好了,才才会有实的效果。例如,把1个务虚会开好了,可能抵的10个务实会。俗话说:“一计胜过百万兵”、“四两拨千斤”, “一计”和“四两”就属于虚的东西。

从某种意义上说,刘更申的成功,他的大思路具有根本性作用。

刘更申是另类,他是中国商界的另类情商。他所打造的“申泰航母”没有鲜花的绚丽,更没有海天河色的渲染。但是,我们根据刘更申的人生轨迹,却不难发现他朴实的人格和善良的人生,在戏曲舞台上执掌“头把弦”的他在商业运作上却有着一般人所不能及的另

18

类渠道……

刘更申,一个用情商打造另类商界“航母”的人,任重而道远……

1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