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作文押题及深度剖析
一、
最近,被称为“搬砖男孩”的小朱爆红网络。他每天在余杭塘河边来回搬砖150块,以此锻炼自己的心性,已经坚持了一个暑假。据悉,成绩一直比较优秀的小朱,在其父朱某的运作下,已经退学,在家接受“新教育”。此事一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这到底是先锋前卫的教育实践,抑或是毁人前程的愚昧之举?
有人认为,家长太偏执,被“新教育”洗脑了;有人认为,这种“修身养性”的抽象修行过于荒诞;也有人表示,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应该尊重和包容不一样的教育思路。 此事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标题自拟;③不得抄袭、套作。 [写作指导] 写作该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思考立意:
(1)反对。理由:①家长太偏执,被“新教育”洗脑了,不能拿小孩子当教育的试验品,况且,不让适龄儿童上学也是违反教育法的;②这种“修身养性”的抽象修行过于荒诞,“新教育”也未经实践验证,失败的风险和代价太大;③现在并没有令人信服的客观论据能证明“新教育”的教育成果优于传统教育,相反,学校的正规教育是当下最安全、成熟的教育方式;④完全脱离当前教育体制的个别成功案例也许有,但并不适用于一般的家庭和孩子;⑤传统教育体制也许存在不够完美的地方,但所谓的“新教育”就没有问题吗?就能排除哗众取宠、借机敛财的嫌疑吗?
(2)赞成。理由:①不要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谁都没法预测未来;②不要一看到不一样的教育思路就认为它是洪水猛兽,应用尊重和包容的态度对待“新事物”;③孩子如果不适合“新教育”,还是可以重回学校的。
[例文]
莫让“新教育”毁了孩子前程
最近被称为“搬砖男孩”的小朱爆红网络。小朱暑假期间在余杭塘河边搬砖以锻炼心性,并在其父亲的运作下退学,在家接受“新教育”。一时间,此事引发广泛的关注,舆论如洪水猛兽般袭来。有人认为这种抽象修行太过荒诞,也有人表示应尊重和包容不一样的教育思路……而我认为,这是一种在家长的偏执思想引导下的毁人前程的愚昧行为。
首先,小朱父亲的自作主张,让小朱本来的人生之路被切断。小朱在原来的学校中,成绩一直都比较优秀,而父亲“新教育”的计划,却让他在学校中的努力化为了泡影,让他不得不重新开始新的生活,这难道不是对小朱人生的一次打击吗?同时,小朱父亲让其退学,对他的人际关系与正常生活也是一种破坏,同学间的友谊也必定会受到影响。可以说,小朱的父亲很可能从此毁掉了孩子的光明前程。
其次,小朱父亲的行为违反了教育的规律。教育,应当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木尚且需要十年的时间方可长成,人的教育则更加复杂而漫长。按小朱父亲的计划,仅
让小朱在家接受“新教育”而远离校园的正规学习,这无疑是一次妄图揠苗助长的冒险试验,不仅不能让小朱加速成长,反而会对他的学习之路产生负面的影响。
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描述啊!它告诉我们,教育是“慢”的事业,容不得我们急功近利、揠苗助长;教育是静静的陪伴,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过程;教育是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熏陶。学校,是进行教育的最好的地方。因为在学校里,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灵魂可以产生共鸣,学校也有一种学术氛围。而小朱父亲的行为,无疑让小朱失去了最好的教育环境,失去了学习上的助推器。
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这不仅表现在知识的丰富上,更表现在培养人际交往的能力上,以及让人拥有高尚的品质上。与其让小朱退学,为什么不让他继续留在学校学习,同时也接受家中的“新教育”呢?这样,小朱既可以接受学校的教育,又能接受家庭的“新教育”,岂不是一举两得?
教育应当循序渐进,进行教育最好的场所就是校园。拒绝不计后果的“新教育”,为的正是让孩子得以茁壮成长!
[点评] 这篇考场优秀作文有以下两个突出特点:①标题简明,切中肯綮。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应清澈明亮,不可含混晦涩。本文标题紧扣材料话题,态度鲜明,语言简练。②就事说理,先破后立。本文抓住小朱父亲所谓的“新教育”来谈,逐层深入,步步为营。首先指出这是毁人前程的愚昧行为;然后指出其行为是揠苗助长的可笑之举;最后提出进行教育的最好场所应该是学校,希望兼顾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让孩子茁壮成长。文章条分缕析,逻辑清晰。
二、
南非摄影师凯文·卡特的照片《饥饿的苏丹》曾荣获普利策新闻奖。许多人不了解战争背景和事件后续发展,一味抨击他“踏在小女孩尸体上获得普利策奖”,是“屠夫”。因不堪批评,凯文·卡特于获奖同年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以“憨豆先生”角色闻名全球的著名笑星罗温·艾金森一度因独特的表演风格,遭到影评家诸如“哗众取宠”一类的批评。因而一度患上抑郁症,必须停下工作,接受治疗。
九寨沟地震发生后,吴京第一时间表示慰问,个人向灾区捐款100万。结果很多“键盘侠”表示:“吴京你一部8000万投资的电影净赚十几个亿,居然好意思只向灾区捐款100万?你为啥不捐一个亿呢?”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联系现实,写出自己的看法。要求选准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
[写作指导] 这道作文题在审题上有一定难度。首先,这是个时评类作文,三则材料都围绕社会现象展开。每则材料都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事件,第二部分是对该事件的评论或由此导致的结果。材料的现实针对性很强,重心在第二部分,也就是说,立意要从舆论的角度入手。但是,习惯于寓言哲理类材料作文的同学很容易想当然地将侧重点放到事件本身上,从而得出“要坚持做自己,不要在意别人的评论”这样的错误立意。其次,这是个同类型多则材料作文题目,需要提取各则材料的共同要素,不能仅仅从某一个材料出发,而片面地得出结论。比如,有的同学认为第一则材料最深刻,于是立意为“不要道德绑架”,有的同学认为第三则材料更符合当下时代背景,于是立意为“要为网络言论负责”。这样立意就没有综合考虑三则材料的内容,将立意收窄了。
综合以上因素,文章的最佳立意应为:语言暴力的危害。具体而言,即语言暴力会损害人的自信心,使人对自我产生怀疑,进而引发悲剧。人们要为自己的言论负责,批评、争议以及讨论都应该有度、有理、有逻辑。
在行文中要围绕语言暴力、恶意批评、舆论伤害等现象,谈其成因、危害及解决措施。要侧重评述,挖掘真相、实质,而不是侧重举例证明。所以,论述的深度是核心。为打造一篇有深度的文章,行文应尽量利落,尽量多使用短句、变式句以增强语势。比如,一篇作文的开头是这样一句话:“当局者未必迷,旁观者未必清。”没有材料的赘述,没有语言的藻饰,言简意赅,直奔主题,这样的句子简洁,有深度!当然,这也并不妨碍语言方面的润色。深刻、细腻的语言融合在一起,会让文章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比如,“语言,本是最神奇的音符。它可以排列出最优美的曲调,也可以糅杂成最刺耳的谩骂”这段话,通过对比和比喻,将语言的功能表现了出来。
在结构安排上,可以采取层层递进式的结构,先谈现象,再分析原因、危害和本质,最后提出解决办法;也可以将某一部分作为重心,层层展开,比如,在谈语言暴力的原因时,可以先谈人们的从众心理,再深入探讨价值观问题。这样,将时代特点挖掘出来,时评文便落到了实处。 [例文]
语言暴力,请你停下
你是否也曾因大众的语言暴力而彷徨不安、夜不能寐?你是否也曾在不知不觉中成为语言暴力的施加者,甚至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也许你自以为大义凛然的“正义之词”,便是向着那一个个鲜活生命挥去的致命屠刀。
请仔细想一想吧,别让语言暴力成为伤人于无形的利刃。
《饥饿的苏丹》本欲唤起人性的善良,而摄影师却被无知的人中伤,那些尖刻的言语带走了凯文·卡特的生命;“憨豆先生”本是我们快乐的源泉,却因影评家“哗众取宠”的批评,差点儿失去了自己生命中的亮色;吴京捐款100万,本是发自内心的善举,却在“键盘侠”的攻击下,成为高收益下的不义之举……
此类现象时有发生,每当这样的新闻被爆出后,人们往往唏嘘不已,一面为受害者叫屈,一面谴责那些施加语言暴力的元凶。可你有没有想过,当那些非理性谴责出现时,你在做什么?你是不是他们中的一分子?
归根结底,语言暴力源自人们日益模糊的是非观。面对网络上、生活中的某些不恰当言论,很多人无法明辨是非,或者说并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只是因为大众的煽动,便失去了自己的判断,盲目地投入到那些“正义的谴责者”的阵营中去。
更重要的是,有时候我们明明知道那是错的,知道我们不应该站在所谓的道德制高点上去谴责别人,可我们却无可奈何。面对声势浩大的谴责大军,有人不敢说,不敢站在多数人的对立面;也有人勇敢地站出来指责那些人,可他的声音太微弱,瞬间便被湮灭。何其悲哀,可我们无能为力! 若要解决语言暴力的问题,仅靠人民群众自发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政府和国家的支持。在学生时代的教育上,除了教会学生如何应试,还要告诉他们如何明辨是非,拒绝跟风,拒绝盲目,坚守自我。在宣传教育中,加大对此类现象的宣传力度,警示人们把握心中的标尺,拒绝语言暴力。在网络上出现语言暴力的苗头时,监管部门更要及时采取行动,不要让它蔓延,不要让“星火燎原”。
当然,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增强是非观,切勿让自己成为语言暴力的施加者。 整治语言暴力,道阻且长,但我愿意相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语言暴力终将被深埋于黑暗的角落。
[点评] 此文很有学习借鉴的价值。首先,立意精准。全篇文章紧紧围绕“语言暴力”展开,一以贯之。其次,结构严整。开头两段提出问题,继而分析材料,得出原因:“语言暴力源自人们日益模糊的是非观。”再次,结合社会现实阐明当下社会舆论的问题和危害。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层面的论述很有现实针对性,从个人延伸到了政府和国家。整篇文章条分缕析,层次分明。更值得一提的是文章运用议论化的语言,整散结合,张弛有度,有力度又有温度。此文堪称考场佳作。 三、
《孙子兵法·谋攻》曰:“故知胜有五。”其中有这样三句,“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意思是能够准确判断仗能打或不能打的一方胜;“上下同欲者胜”,意思是上下意愿一致、同心协力的一方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意思是主将精通军事,而国君不加干预的一方胜。这些取胜之道也可以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你认为这三种制胜条件哪一个更重要?请做出你的选择,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材料选自《孙子兵法·谋攻》。命题人分别从谋攻想要取胜,事先需要正确预判、上下同心协力团结一致、主将具有指挥才能而国君不干预这三个角度命题,这三点正是取胜的三个重要条件。具体分析如下:①清楚敌人和自己的实力,事先谋划,未雨绸缪,是前提条件;②上下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同仇敌忾,是必要条件;③主将具有指挥才能,而国君不干预牵制,这是对主将的高度信任,是取得胜利的重要条件。
“这些取胜之道也可以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句话既是材料和要求之间的过渡和导引,也是要求之一,意在让考生结合自身实际写作,因此联系实际是写作本题不可或缺的要素。 “你认为这三种制胜条件哪一个更重要?”这是仿照2015年课标全国卷Ⅱ“你认为谁更具风采?”的命题模式。注意要围绕“三种制胜条件”写作,不能离开它另起炉灶;“哪一个”强调三种条件之间的比较,要在比较中突出其中的一个;“更”在比较中强调重要程度。
“请做出你的选择,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首先,写作时要做出明确的选择,选择一条你认为“更”重要的;其次,阐述你这样选择的看法和理由。
审题立意可从以下角度进行。角度一: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理性冷静、审时度势、正确估量选择,才能下定决心。角度二:众人同心,其利断金。团结、上下同欲、同心同德。角度三:选贤任能,充分信任。领导者对人才的选择和信任,是取胜必不可少的法宝。
在论据选择上,可以列举红军为保存实力,进行两万五千里长征的事例;也可以列举屠呦呦带领其团队,经过无数次失败,终于提炼出青蒿素的事例;还可以列举宋高宗不信任岳飞,最终导致岳飞北伐“十年之功,废于一旦”的事例。 [例文] 同心协力、合作制胜
在战场上,能理性而冷静地审时度势,正确预判与选择,能知己知彼,才是百战百胜的不二法门;信任贤才是取胜必不可少的条件;团结一致,众人同心,是从胜利走向更大胜利的法宝。我认为三者比较而言,团结协作是取胜更为重要的法宝。
众人拾柴火焰高。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他人的帮助,人作为群居动物,都有自己较为固定的圈子。如果团队中人心不齐、各使各力,一定会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只有团结起来同心协力,劲儿往一处使,力往一处发,才能事半功倍,高效共赢。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事业的过程中,每个家庭的小梦想加起来,就是民族的大梦想。所以相比而言,团队的力量更能铸就成功。 同心协力、合作制胜的道理也体现在科研中。据统计,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们大多都曾与人合作,并同心协力向一个方向钻研。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发现青蒿素,并提炼成针剂广泛使用,挽救了数以万计的生命,这是其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屠呦呦也曾说,重大研究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成果并非一人所得,而是团队同心协力的结果。所以,我更看重合作的力量。
理性判断的能力也并非不重要。事先的理性预判有时能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和困难。但生活与打仗还是有所区别的,打仗可依据兵力、地形、气候等客观条件来进行预判,可生活中的变量实在太过复杂,很多时候只有努力一试才知结果。所以,生活中更需要团队合作和同心协力。董明珠就带领团队齐心协力,打造出了格力这一优质品牌。
同样的道理,领导的信任亦不可或缺。战场如此,生活亦如此。领导信任你,你也要信任同事,因为工作是大家干的,不注重团体协作,可能会陷入一意孤行、刚愎自用的险境。俞敏洪再三强调
团队的力量,这一点我在学校社团活动中深有体会,一项活动,需要同学们齐心协力,才能达成目标。 当然,我不是说只要同心协力、团结合作就可制胜。只是团结合作是必修课,它适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理性预判与领导信任同样也不可或缺,只是在实践中,团队合作显得更为重要。这便是《孙子·谋攻》带给我的启示。
[点评] 从内容上看,文章能够围绕中心,列举事例,进行对比,展开论述,处处扣题。从表达上看,拟题“同心协力、合作制胜”抓住了关键,揭示了中心;开篇引述材料全面而精练,在比较中提出观点;第2段从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视角,谈团结协作精神的重要性;第3段从科研角度论述同心协力的重要性;第4、5段,指出事先的理性预判与领导的信任也很重要;第6段再次重申论点,在比较中强化中心,首尾圆合。从发展等级上看,文章进行了选择与比较,语言表达严谨,以理服人;但欠缺文采,论述中事例列举略显不足。
四、
共享单车是指企业与政府合作,在校园、地铁站点、公交站点、居民区、商业区、公共服务区等地提供的自行车(单车)共享服务,是共享经济的一种新形态,而共享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共享单车符合低碳出行理念,为解决城市出行的“最后一公里”提供了有力支撑。 成都街头也兴起了共享单车,为市民短距离出行和与公共交通系统接驳换乘提供了方便。但随之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比如乱停乱放、单车被盗、私自加锁、用户私藏、改装兜售等。成都三圣花乡共享单车被烧事件,引发了社会强烈关注。 有人据此断言:“凭国人现在的素质,共享单车我们还玩不起。” 对此,你有什么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1)材料的核心内涵
材料共包含三层意思,第一层是说共享单车是信用经济的新形态,符合低碳出行的理念。第二层是说成都共享单车出现的各种问题。第三层是说有人断言国人当前的素质与共享单车的要求之间存在着巨大差距。
综合分析,既然共享单车是有价值的,是创新的,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问题?在下笔前,我们应提炼材料的实质,对事实归因,然后寻找对策。因此,此文适合采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传统方法来构思。分析如下:
是什么:共享单车以及由此出现的各种问题。
为什么:对于个体而言,国人的文明素养没有与时俱进,与现实脱节;对于共享单车企业而言,共享单车横空出世,成长空间和时间都还不够;对于社会而言,社会层面对共享单车建设的关注不够;对于国家(政府)而言,行政管理、法律层面的跟进不够。
怎么办:可以从德、情、理、法四个层面进行思考。对于个人而言重在立德树人并且遵纪守法;对于社会而言要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相关企业而言要完善管理,不断调整思路;对于国家而言要推进法治,以法管人。 (2)审题立意的角度
纵向思考:个人、社会、相关企业、国家(政府);横向思考:德、情、理、法。请看以下表格,注意横向和纵向的有机结合。 个人 社会 相关企业 国家(政府) 德 培养仁德 情 推己及人 动之以情 理 符合伦理 晓之以理 强化管理 法 遵守法纪 宣传法律 守法护法 加强法治 (3)相关的素材积累 ①共享单车的出现,毁灭与重生并存。成都不少租赁自行车的老板和“火三轮”司机被共享单车公司收编为单车运营人员。②一些热心群众自发成为“共享单车猎人”,专门“捕猎”破坏共享规则的人。③共享单车的数十亿押金都去哪儿了?有无风险?如何监管?会不会充值容易退款难?④单车数量一旦超过临界点,差不多全覆盖该地域用户需求后,每辆单车的日均使用频次会大幅下滑。⑤孟德斯鸠说:“自由不是无限制的自由,自由是一种能做法律许可的任何事的权
利。”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4条:“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诚实信用”原本是道德规范,“诚实”指言行真实,符合情况,无虚假、欺诈之意;“信用”指信守约定或承诺的规则,履行和承担由约定或承诺的规则所确定的职责。 [例文]
玩共享经济,需培德守法
共享单车在共享资源、方便出行的同时,也考验着国人的道德水准、守法意识。私藏、损毁单车的现象,让国人的文明素养纤毫毕现。想要玩得起共享单车,就需要参与者加强道德自律,守住法律底线。
共享共用,培德至上。这是单车共享的基础。“德”字从“心”从“彳”,意即仁由心生,推己及人。爱自己,爱他人,利己利他,是为德。没有德,则会“放僻邪侈,无不为已”。单车共享兴起不久,便有各种让人大跌眼镜之丑行,折射出国人亟待提高道德素养的现状。我们只有大力培养仁德,才能够促进共享之信用经济。那么,如何培德呢?
培养仁德,信用为首。现代社会,信用尤其重要。不讲信用的人,或许可以获得一时之利。长此以往,则一荣众损,最终共损,谁也无法享受信用经济所带来的便利。人们需要尾生抱柱的坚守与执着,这不是迂腐而是守信,是尊德。只有人人守信用,人人都利己利他,才能够真正实现单车的共享。因此,培德至上,信用为首。
共享共用,守法为底。头顶之星空,脚下之法律,是人人都必须敬畏的。守法是做人、行事的底线,谁逾越,谁受罚。法不容情,法律以冷峻的面孔监督着每一个人。“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人之权利的保护神。发生在成都三圣乡的烧毁共享单车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必须被追责。
遵纪守法,知法为首。先要知法,才能守法。一位老农,把路边停放的共享单车推进自己的院子,并对前来寻车的单车公司工作人员扬言:“这车在路边十几天没人要,我才捡回家里的。你们想取走,拿四十元保管费。”老农即使没有“路不拾遗”的德行,也应该懂得路边的单车,不是自己的私人财产,把它“捡”回家据为己有,应该掂量一下自己的行为是否触犯法律。大力普法是政府的责任,是媒体的担当,是每个成年人都应该参与的。唯有人人知法守法,共享单车这一模式才能够得以延续。
共享单车、共享汽车、无人售票车、无人售货的菜摊报摊,这些在时代潮流之下产生的新生事物,要想长久地、高质量地发展,就必须使参与共享的人们培养仁德、遵守法纪。
[点评] 这是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写得规范稳健。一是审题精准,抓住了共享单车的实质——信用。二是立意较高,从培德和守法两个方面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而且进一步阐述了“培德”和“守法”的具体措施。三是结构清晰,采用引议联结的思路。四是就事论理,紧紧围绕共享单车展开议论,又联系到时代大潮之下产生的各种共享经济形态,体现了考生开阔的视野,以及思维的宽度和深度。五是语言质朴,句式整齐。 五、
CCTV有一则著名的公益广告,其广告词为“出国旅游,文明当先”。对此,有人深表赞同:近几年国人在国(境)外的不文明表现已经严重损害了国家形象,所以“面子工程”是必需的。也有人表示质疑:莫非国内旅游,文明可以靠后?建议改作“出门旅游,文明当先”。更有人指出:文明是每个人必需的素养,无论是否出门(国)旅游,“标准”应当统一,“居家出门,文明当先”才是正道……
对此,你的观点是什么?请写一篇论述类文章加以阐明。 要求题目自拟,不得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写作指导] 从作文命题来看,这是一道典型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题,“对此,你的观点是什么”呈现出明确的任务驱动性。要求“写一篇论述类文章”,限定了写作的范围和文体。考生可以紧扣材料中的“央视广告语引发争议”这一特定情境,从所给的三种观点中任选其一下笔。命题着力于引导考生在多维的思考中进行理性的选择与深度的思考,题材贴近生活,便于更好地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与表达能力。 [例文1]
快乐诚可贵,文明价更高
某人在某时某地写下“××到此一游”的新闻时常听到,中国人在排队时插队的现象屡有发生,国人在国外疯抢热门商品的行为并不少见……他们为图一时之快,而被他人谴责,因为他们忽视了一点:文明处处不能下岗。
文明素质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品质。莎士比亚曾夸赞:“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万物的灵长!”之所以称“人”为“万物的灵长”,就是因为人拥有文明素养,能在关键时刻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得社会能够更好地运行和不断地进步。当我们被斥责上下电梯不靠右行时,当我们被外国人批评随地吐痰时,当我们的母语被写在标牌上作为警示语时,我们是否应该更加重视文明建设?
文明素质是一个民族崛起的体现和重要标志。鲁迅说,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是应该有骨气的。而骨气的背后是底气在支撑,底气的背后是一个民族的文明素养在支撑。没有文明的民族是会垮掉的,是抽取了骨头之后的松散;没有文明的国家,只是一盘散沙。文明才是一个人、一个民族进步的标志。
诚然,快乐是重要的,但不能为图一时之快而丢失文明之果。文明是一个人灵魂的核心,它并不是做给别人看的,它是一种习惯,是卢梭口中“高贵的野蛮人”与生俱来的天性,所以无论是居家还是旅游,有人还是无人,文明都应该是一个人内心的秤杆、行为的准绳。人应当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那是文明的呼唤。在几百年前,明朝的心学大师王阳明就提出“致良知”,这个“良知”就是指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做到文明,拥有素养,在他看来,“愚夫愚妇与圣人同”。现在,几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也同样需要文明,同样呼唤文明的到来。
快乐很重要,是的,令人快意之事能有多少?其实文明素养更加重要,并与快乐相辅相成。当你真正有素养、有文明时,你便会赢得他人的尊重,你得到的尊重越多,你就会越快乐。不分国外还是国内,不分“在家”还是“出门”,带上文明,快乐常伴。
[点评] 文章标题即明示中心“快乐诚可贵,文明价更高”,然后从文明素质是一个人的基本品质谈到它是一个民族崛起的体现和重要标志,逐层深入,引经据典,从国内说到国外,一线贯穿,说服力强,同时适时点题,指出居家出门理应文明当先。之后回到论述快乐与文明之间的关系上来,即二者其实并不矛盾,与文题对应,突出中心。不过,与快乐对照来写文明,显得写作时任务意识不强,针对性不足。 [例文2] 心有文明气自洁
“出国旅游,文明当先”的广告语含意被国人一步步加深,有人指出应当“居家出门,文明当先”,即文明应是每个人必需的素养,不应当随着时间地点而改变。
礼仪,是文明的外在表现。中国一直是个“礼仪之邦”,从上古时期开始,中国积累的礼仪就足以反映其文明程度。文明的构建很漫长,而摧毁却只需一瞬。曾几何时,富起来的国人在比萨斜塔前席地就餐,在非洲随地小便,让文明古国的形象蒙羞。而在国内旅游也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排队加塞、高声喧哗、乱扔垃圾、随地吐痰、乱涂乱画、随意攀爬等等。这些陋习虽然不是发生在国际场合,却也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国人的品格与修养。
在我看来,文明是一个人的基本素养,放之于国家,则是其文化软实力的表现。中国游客因其不文明现象而被外国人指责,令国人蒙羞,而国内的景点,因国人素质低下造成的混乱更是让人痛心。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国内,或者是在家里,文明都是必需的,它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气质。 过去因为受物质条件所限,我们不得已生活在脏乱的地方,穿着不干净的衣服,几个月甚至一年才洗一次澡,我们以为这就是不文明。现在我们住着宽敞明净的房子,穿戴整齐干净,注重自己的个人卫生,但仍有人戳着我们的脊梁说我们不文明。文明不仅仅是外表,更是我们的心啊。
韩国曾有一个社会测试,他们安排了一个年轻人在公交站向路人提出请求,说自己第一次去面试,不会系领带,请求帮助。测试的结果很暖心,有个大叔略带尴尬地帮年轻人系好领带,拍了拍年轻人的肩膀,祝他顺利;有个大妈甚至还取出暖手袋,叮嘱年轻人好好照顾自己。这才是真正的文明,即有一颗关爱他人的仁爱之心。而国人却对迟到的送餐小哥或破口大骂或冷嘲热讽。 居家出门,文明在先。文明不仅仅是干净的衣服,更是得体的礼仪。当然,最重要的是关爱他人的仁爱之心。腹有诗书气自华,而心有文明气自洁,由内而外,从家门到国门,方能真正展现有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的气度与风骨。
[点评] 文章大气深刻。作者站在历史与现实的高度来论述文明的重要性,笔力集中,说理透彻。主体部分始终在阐明一个问题:文明是内在的,不只是一个形式而已,更应该注重培养“仁爱之心”。最后点明“居家出门,文明在先”,赋予了文明以现实意义,颇有警醒启迪之功。当然,要想让文章更出彩,还需要在这两个方面加以提升:一是对材料的辨析,二是语言的逻辑性。 六、
种种无人值守的公共设施或公共服务已在我们身边悄然兴起,从无人售货机、无人银行柜员机、无人售票公交,直到眼下的无人值守图书馆、无人便利店、无人超市……对此,我们或许会联想到:便捷、关怀、规则、秩序、管理、信任、自律、道德、进步、时尚、创新、失业…… 某网站开辟“我也来说说‘无人……’”专栏,现在请你来发声。你可以将某种(些)最熟悉的无人公共设施(服务)与某一个词或几个词结合起来,展开思考与联想,表达你独到的看法或体验。注意: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写作该题,最关键的任务是“将某种(些)最熟悉的无人公共设施(服务)与某一个词或几个词结合起来,展开思考与联想”,要求比较宽泛,但所选择的“某一个词或几个词”必须与“无人公共设施(服务)”建立有机联系,且要合情合理,切忌牵强附会;而且要尽可能呈现自己的“独到”看法或体验。
需要注意的是,下笔前应该先界定“无人”的概念。本题中特指“无人值守”的公共设施或公共服务,如写“无人机”“无人驾驶”的创新,或对“车上无人让座”的道德拷问等,则属于偏离题意。
下面,我们主要谈谈如果写成议论文,这道题应从哪些方面来开掘主题。
(1)探讨“无人值守”的可行性。我们所处的时代,一方面科学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可以为“无人值守”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整体道德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在道德层面,“无人值守”有了有力支撑。对于前者,“无人技术”的发展,又为“无人值守”的推广提供了便利。对于后者,可以从“慎独”思想,古代“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太平景象出发,结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来谈。
(2)探讨“无人值守”的优越性。对于这一点,可以充分利用材料提供的一系列词语展开。如“便捷”,马云创办的无人商店启用二维码支付形式,解决了“无零钱”“排队难”的问题。再如“进步”,时至今日,科技的发展使“无人”也可具有管理和监督的功能……
(3)探讨“无人值守”的不足处或不利影响。“无人值守”有一些不足之处或不利影响自然在所难免。如,便利店中物品繁多,如果没有店员帮助,不容易找到所需物品,这样,“便利”反而
变成了“不便”;再如,在公共场所,人与人的交往是最温暖的场景,但“无人值守”则使人置身于个体的孤独之中;又如,“无人值守”,也会不可避免地造成失业……
(4)探讨对于“无人值守”的态度。“无人值守”势必会改变人在社会中的位置,面对这种改变,人们自然会产生恐慌,如何对待恐慌,自然值得思考;在推广“无人值守”技术的过程中,问题
肯定会不断出现,面对这些问题,是对“无人值守”全盘否定,还是辩证看待,也是写作的一个方向。 [例文]
视线之外的自律
种种无人公共设施已在我们身边悄然兴起。从自动售货机,到地铁站里的无人图书馆,无人服务经历了一个又一个发展阶段,至今,“无人”俨然成了一种潮流、一种常态、一种趋势。 无人售票公交现已在大小城市随处可见,而一些无人便利店、无人图书馆也已悄然步入大众的日常生活。值得我们高兴的是,这些无人设施运作良好。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更加文明与自律,更加重视规则与秩序,在公共场合也能够约束自己、维护面子。
很多人认为,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文明时代。实际上呢?可能还只是一只脚进入了文明社会,另一只脚还在文明之外悬着呢。人们还远远不够自律。
上述事例中的无人设施,并非真正的“无人”。而是在管理人员视线之内的、相对的“无人”。例如,上公交车,司机大叔总会用余光瞄一眼你有没有刷公交卡;在无人便利店,且不说摄像头的存在,意欲偷窃者首先要被身边的其他购物者用眼神鄙视个一万次。在这种情况下,不少人表现出来的自律只是“视线之内”的自律,是处于隐形的监督管理下的自律。
而这些只拥有这种层次自律能力的人,并不值得更高层次的信任。一旦到了视线之外,这些人是否还能遵守无人公共设施管理规范就很难说了。这大概能说明为什么共享单车在一些城市运行不顺。“逃出”了大众视野,一些纸老虎般的自律就分崩离析了。大街上的共享单车停放整齐,小巷里的共享单车却“缺胳膊短腿”,锁也早已不见踪影。
某城市搞过一个街头测试,在公交车站摆一箱硬币供人急用,测试结果是:人人都能遵守急用才取、一次取用不超过五元的规则。但如果把箱子放在某个稍偏僻的地方呢?整箱硬币不出几个钟头就被“一锅端”的可能性就非常大了。
无人公共设施固然好,“无人”这种运行模式在不久的将来也必然成为主流。但公民素养是否跟得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人们的自律是否跟得上社会信任的脚步?“信任”与“值得被信任”达到同步,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人人都能在公共或私人场合做到自律,这还需要长久的努力。 视线之外的自律在每个人心中扎根之日,就是文明真正深入人心之日。那时,没有人会因为自动售货机多掉了一瓶饮料而兴奋地发微博;没有人会因为骑了一个小时共享单车没花钱而窃喜;没有人会鲁莽地越过银行自动柜员机的黄线偷窥他人信息。那时,大家无论在他人的视线之内还是视线之外,都能清楚地认识到:“嗯,我要按规矩行事。”
[点评] 作者先谈无人公共设施悄然兴起,再承前例举并道出许多人的看法,即“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文明时代”。随即,作者笔锋一转,表明“人们还远远不够自律”。在此基础上,作者剖析前面所说的无人设施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无人”,这种无人状态下的自律,不足以得到更高层次的信任,再谈欲让“无人”模式成为主流,人们无论在公共或私人场合都得做到自律。最后,作者展望未来,并以此作结,蕴理性于感性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