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辛亥革命,则是在比较更完全的意义上开始了这个革命。这个革命,按其社会性质说来,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革命。这个革命,现在还未完成,还须付与很大的气力,这是因为这个革命的敌人—直到现在,还是非常强大的缘故。孙中山先生说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就是指的这种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2: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五十年来,有它胜利的地方,也有它失败的地方。你们看,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这不是胜利了吗?说它失败,是说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
——毛泽东:《青年运动的方向》
材料3:现阶段的中国革命究竟是一种什么性质的革命呢?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还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革命呢?显然地,不是后者,而是前者。……现时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己不是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这种革命已经过时了,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1)结合材料1和材料2说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有伟大的意义:
第一,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第二,辛亥革命确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共和国,制定了具有资产阶级临时宪法性质的《临时约法》,使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给予封建主义以沉重的打击,使人民的思想得到一次大解放。
第三,辛亥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势力。由于清政府已经是“洋人朝廷”,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因此,辛亥革命在实质上具有反帝的性质。
第四,辛亥革命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若干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政策和措施,从而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辛亥革命促使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的巨变。 (2)结合材料2和材料3说明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辛亥革命的失败,客观上是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反动联盟的力量大大超过革命派的力量;主观上是由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所致,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说平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彻底胜利,辛亥革命的失败标志着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的结束。领导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取得反帝反封建彻底胜利的重任,历史地落到了中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 所谓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是别的革命,而只能是并且必须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是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无产阶级的领导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
20世纪初,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剧烈变动,为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的转变创造了条件。经济上,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政治上,中国工人阶级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思想文化上,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
命的开端。在五四运动中,中国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中国无产阶级的一般特点和特殊优点使它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
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1841年12月,曾担任过美国总统的亚当斯在马萨诸塞州历史协会发表演说,为英国挑起侵华战争辩解,称“战争的原因是叩头”,即“中国妄自尊大”,不愿与西方国家平等交往。
材料2:20世紀60年代以后,西方一直有一些学者认为:西方资本主义自近代以来将非西方国家变为其附庸或外围,使后者注定不能发达(日本是例外),后者要真正发展就必须与西方资本主义“脱钩”。 (1)材料1中亚当斯的论调是否符合历史事实?这种论调说明了什么问题?
不符合。这种论调主要说明帝国主义侵略者试图掩盖发动侵略战争的真实意图。
(2)联系近代中西经济关系及其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来看材料2中的观点,它能否成立?为什么?
这种观点不能成立。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闭关锁国是没有出路的。中国近代经济不能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与西方国家的关系而言,主要是帝国主义不平等对待中国,侵略中国所造成的。但这不能成为以中国为代表的非西方国家要真正发展就必须与西方资本主义“脱钩”的理由。
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1861年1月,恭亲王奕诉在《筹划清朝大计》中奏称:英、法在《北京条约》订立后南撤,“所请尚以条约为据。是该夷并不利我土地人民,犹可以信义笼络……似与前代之事稍异”。 “就今日之势论之:发(指太平军)、捻交乘,心腹之害也,俄国……肘腋之忧也,英国……肢体之患也。故灭发、捻为先,治俄次之,治英又次之”。“就目前计之。按照条约不使稍有侵越,外敦信睦……尚不致遽为大害”。此奏得到咸丰帝批准。
材料2:1862年,江西官员派人密访民众反洋教根由,受访百姓回答:“他要我们本地公建的育婴堂,又要我们赔他许多银子,且叫从教的来占我们铺面田地。又说有兵船来挟制我们。我们让他一步,他总是进一步,以后总不能安生,如何不与他拌命?”“官府绅士总是依他,做官的止图一日无事,骗一日俸薪,到了紧急时候,他就走了,几时顾百姓的身家性命!绅士也与官差不多,他有家当的也会搬去。受罪的都是百姓,与他何干?我们如今都不要他管,我们只做我们的事。”
材料3:1872年,李鸿章通过官督商办的形式创办起轮船招商局,规定该局平时运输官粮客货,战时装载援兵军火,在经营方面,除官款取息7厘、向朝廷“报效“之外,盈亏全归商认。该局很快受到英、美轮船公司巨大压力,最后于1893年和英国在华两大轮船公司订立“齐价合同”,规定彼此停止竞争,共同垄断沿海和长江航运。中法战争中,该局船只悬挂美国旗帜以避险。
(1)根据材料1分析清朝统治者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对待内忧外患的态度。
清朝统治者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对待内忧外患的态度是:对内要消灭和剿杀。“发(指太平军)、捻交乘,心腹之害也”,“故灭发、捻为先”。对外妥协,维持现状。“俄国……肘腋之忧也,英国……肢体之患也”,“治俄次之,治英又次之”,“按照条约不使稍有侵越,外敦信睦”。 (2)材料2所揭示的反洋教斗争根源和不同社会阶层的立场是什么?
反洋教斗争根源主要在于洋教侵害老百姓的利益。普通群众主张坚决反洋教,而上层官府绅士以自身利益为重,对之妥协,“总是依他”。
(3)材料3反映出洋务派所办企业存在哪些问题?
洋务派所办企业具有封建性、垄断性和严重的对外依赖性。
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自从一八四〇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那时,求进步的中国人,只要是西方的新道理.什么书也看。向日本、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派遣留学生之多,迭到了惊人的程度。国内废科举,兴学校,好像雨后春笋。努力学习西方。我自己在青年时期,学的也是这些东西。这些是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文化,即所谓新学,包括那时的社会学说和自然科学,和中国封建主义的文化即所谓旧学是对立的。学了这些新学的人们,在很长的时期内产生了一种信心,认为这些很可以救中国,除了旧学派,新学派自己表示怀疑的很少。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那时的外国只有西万资本主义国家是进步的,它们成功地建设了资产阶级的现代国家。日本人向西方学习有成效,中国人也想向日本人学。在那时的中国人看来,俄国是落后的,很少人想学俄国。这就是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至二十世纪初期中国人学习外国的情形。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30日)
材料2:在救亡图存运动中,一些先进的中国人曾经把目光转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在中国发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911年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终结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是,辛亥革命后试图模仿西方民主制度模式建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包括议会制、多党制等。并没有实现中国人民要求独立、民主的迫切愿望,很快就在中外各种反动势力的冲击下归于失败。时人悲愤地感叹道:“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中国人民仍然处于被压迫、被奴役、被剥削的悲惨境地。中国的出路在哪里?中国人民在黑暗中思考着、摸索着、奋斗着。提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2005年10月19日)
(1)试比较康有为、孙中山“向西方寻找真理”的路径和选择有何不同。
康有为“向西方寻找真理”主要是主张向日本学习,采用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孙中山“向西方寻找真理”主要是主张学习英美的政治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国家,走自下而上的革命道路。
(2)“日本人向西方学习有成效,中国人也想向日本人学”反映的是哪一派政治人物的主张?他们的主张是怎样实践的?结局如何?
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主张。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采取了下列行动:向皇帝上书、著书立说、介绍外国变法的经验教训、办学会、设学堂、办报纸等。维新派以各种方式宣传变法主张,制造维新舆论,培养变法骨干,组织革新力量,而重点则放在争取光绪皇帝及其周围的帝党官员的支持上,希望通过他们,自上而下地实行变法主张。最终在皇帝的支持下发动了百日维新,但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3)为什么辛亥革命“没有实现中国人民要求独立、民主的迫切愿望”?
辛亥革命“没有实现中国人民要求独立、民主的迫切愿望”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主观原因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客观原因是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其中,主观方面的原因是最主要的,体现在:①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领导辛亥革命的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十分软弱的阶级。所以,尽管其因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具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但在革命斗争中,却时常表现出明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他们没有也不可能提出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②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敢不敢放手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特别是发动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是中国革命成败的关键之一。武昌起义前,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和组织群众的工作,只限于会党和新军这个狭小的范围,而没有深入到广大农民、手工业者中去;武昌起义后.革命形势日益高涨,面对农
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资产阶级革命派此时却站到了农民的对立面,他们解散农民武装,制止农民斗争。因此,他们在反对国内外反动势力的斗争中,得不到农民群众的支持,使自己陷于孤立无援的境地,革命失败也就是必然的了。③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辛亥革命缺乏一个组织严密、坚强有力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作为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同盟会未能胜任其历史使命。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有一天,两个强盗走进圆明园,一个抢了东西,一个放了火,仿佛战争得了胜利便可以从事抢劫了。在两个胜利者瓜分赃款的条件下,圆明园就大规模地遭了蹂躏……把我们各大教堂的宝藏集拢在一起也是抵不上东方这所庞大的辉煌的博物院的。里面不但有各式各样的艺术杰作,并且堆积着金银珠宝。是丰功伟绩,也是贼运亨通,这个胜利者把口袋装满,那个把箱筐装满,他们手拉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就是那两个强盗的历史。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在我们眼中,中国人是野蛮人,可是你看文明人对野蛮人干了些什么。 ——《雨果致友人的信》,转引自丁名楠等《帝国主义侵华史》第l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158页
这两个强盗指的是谁?根据材料谈谈对“帝国主义侵略有功”观点的认识。 (5)综合下述材料,对孙中山先生一直追求真理的历程作一简要的评价。
两个强盗指的是法兰西和英吉利。
帝国主义侵略有功论是错误的。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目的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而是要把中国变成它的殖民地。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使中国经济文化不能发展、政治不能进步。帝国主义侵略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技术的采用,但同帝国主义侵略所造成的灾难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侵略有功论美化帝国主义侵略,损害了中国人民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只能使中国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附庸。
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l: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
材料2:“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12月13日)
材料3: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六年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孙中山:《中国之观状反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
材料4:我已嘱咐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为达到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925年3月)
(1)据材料1分析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是什么?日本“维新之政”“大有可观”的成就主要有哪些?
上书李鸿章的目的:希望通过李鸿章,促进清政府变法维新,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或达到国家富强的目的)。日本“维新之政”“大有可观”的成就有: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挽救了民族危机。
(2)材料2与材料l相比,就改造中国的方法与目的而言,1903年孙中山的思想有了哪两个显著的变化?
孙中山思想的两个显著变化是:
方法:以前采用温和的改革(或用“改良”的办法),以后主张革命; 目的:以前没有建立新的政治制度的主张,以后主张建立共和国。
(3)据材料3说明造成辛亥革命后13年中国政治、社会黑暗腐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俄国革命和当时的中国革命有什么本质区别?
主要原因:封建军阀统治,帝国主义压榨。
本质区别:前者是无产阶级革命;后者是资产阶级革命。
(4)为了材料4中的这场“民族革命”,孙中山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在思想、政治和方针政策上有何重大发展,促成孙中山这些重大发展的客观原因是什么?
重大发展: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
客观原因:依靠军阀屡遭失败(或国民党涣散无力);苏联的帮助(或十月革命的影响);中共的支持和影响。
(5)综合下述材料,对孙中山先生一直追求真理的历程作一简要的评价。
对孙中山的评价: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人物,一生坚持民主革命(或民主革命的先驱);顺应时代潮流,不断进步;最终走上与共产党合作之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