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古筝“勾抹托”训练的重要性及操作要点

2023-03-27 来源:九壹网
2017年第20期(总第332期)

北 方 音 乐

Northern Music

NO.20,2017

(Cumulatively NO.332)

论古筝“勾抹托”训练的重要性及操作要点陈金鹏(河南大学,河南 开封 475001)【摘要】古筝作为中国传统乐器中的瑰宝,在历史发展中随着演奏技法等的不断丰富,古筝艺术也在不断发展。古筝的指法(即古筝的弹奏方法)是古筝艺术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不可忽视的主要性。“勾抹托”作为指法中最基本的构成,应被人们所重视。笔者将论述古筝指法勾抹托的重要性,以及在教学过程中所总结的古筝指法“勾抹托”的训练方式及注意事项。希望能对古筝的教学和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关键词】勾抹托;古筝指法;古筝艺术发展【中图分类号】J632 【文献标识码】A前言从历时数千年的唐筝(十三弦筝)到今天为大众所知的古筝(二十一弦筝),作为中国历经千年文化的弦乐器,古筝在中国音乐史上有着重彩一笔,而在古筝艺术发展的历史中,古筝的指法是不可不谈的。笔者在查阅部分史料及前人的著作中发现,每个作品更多地探讨了诸如“大撮”“摇指”“轮指”等等组合性的指法,而对于“勾抹托”这三个基本指法的记述较少。笔者将结合多年在教学工作中的经历和练习实践的经验,对“勾抹托”的重要性和训练方法进行总结,希望能对古筝的教学和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推动古筝艺术的发展。技法相对于初级的技法更为丰富的一首筝曲。《浏阳河》中包含着“勾托抹托”的快四点技法内容,左右手配合的琶音技法,以及一少部分的大撮小撮等技法,而这些指法都是由“托”“抹”“勾”三种指法进行组合等各种形式演变过来的组合指法,但由于现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多老师不重视基本功教学,只进行功利性的古筝筝曲教学,“托”“抹”“勾”这三种指法未能让学筝者得到深入的理解和练习,只是在拨响琴弦,亦或者是在抠响琴弦,更别说去弹奏丰富发展的古筝组合指法——小撮大撮什么的了,而这都导致了筝者在学到这首筝曲时感到异常的困难。引子部分琶音无法连贯演奏,抒情段落声音嘈杂没有控制,快板部分更是速度上不去,音与音之间拖泥带水,都不知道自己弹的是什么,这不仅导致一部分专业学习的学生养成极为不好的弹奏习惯和方法,也使得其在后期学习中,要花大量的时间进行调整改正;而且这也导致了古筝爱好者止步于此,难以更好地欣赏古筝,弹奏出古筝的韵味,极不利于古筝的发展。一、古筝“勾抹托”训练方法概述及其重要性“勾抹托”作为古筝演奏指法中最基本的构成,往往被大多数业余古筝爱好者所忽视,这不仅影响了部分学古筝的人在后期走向专业的道路,也成为了古筝爱好者弹奏不出优美的旋律和古筝独有的韵味的原因。历史数千年,唐筝在当时的弹奏方法和演奏方式,我们只能从仅存的文献中进行发现总结。所幸,在《仁智要录》的<筝案谱法>中我们还能发现古筝在唐宋时期流转的古筝指法的基本形态,便于我们更好地发现当时古筝指法的发展和对现代古筝的促进。在《仁智要录》中我们可以发现,有“大指”“食指”“中指”“反爪”“食指中指连也”等等多种指法表述的谱例记载。从前人的研究中我们能够轻松的知道,“大指”“食指”“中指”这三种标记即对应现代古筝弹奏中的指法描述“托(大指向手心方向拨弦)”“抹(食指向手心方向拨弦)”“勾(中指向手心方向拨弦)”三种指法。由此可见,古筝弹奏中所使用的基本指法从唐筝开始即沿用至今。三、古筝“勾抹托”训练方法的操作要点基本功在、古筝“勾抹托”的训练极为重要的,而“托”“抹”“勾”作为古筝指法的基本组成部分,在训练中更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以下就是笔者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对于“托”“抹”“勾”的练习要点进行总结。(一)要懂得指法的运动过程和发力点在基本功练习中,“托”“抹”“勾”三个指法的运动方向和发力点,很少有老师去详细讲述,同学们更是很少去思考和践行,只是想着把音给拨响而已。笔者对这三种指法现在最常用的提弹法进行了总结。以“抹”为例,在教学中会发现,很多筝者会以“抹”指法为开始去学习,但是最常见的情景是会发现筝者拳头一握,然后伸着食指,手腕动着,甚至是胳膊动着把弦给抠响,老师也很少去说,只是让筝者进行小曲子的弹奏。笔者认为,指法学习特别是第一印象非常重要,要让孩子或者初学者知道指法是如何运动和发力的。首先“抹”指法,食指保持手型的样子,继而义甲要与地面垂直并且要正面触弦,且义甲不可触弦过深,手臂同时要放松,控制义甲在弦上的具体位置,然后以第二关节为轴,指尖为发力点微微发力向手心方向进行弹奏,弹奏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只让第二关节运动,其他部分放松即可。同样的“勾”指法的训练与“抹”一致,笔者认为相对于“抹”指法来说,“勾”的练习,会更轻松、更好掌握一些。这也是很多学筝的人反应的情况。在“托”的训练中,是尤其要注意的,这个指法是在古筝演奏中用的最多,并且也是最难以控制和训练的。在开始“托”的训练时一定二、古筝“勾抹托”训练方法的发展及操作方法探析当然,在古筝艺术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古筝自身发展的需要,古筝指法也有了长足的发展,指法内容和指法要求也有了更为深入的扩充发展。在笔者查阅各种资料的过程中和在古筝学习和教学的实践中发现,古筝弹奏的各种指法基本都是基于大指、食指、中指的“托”“抹”“勾”丰富发展而来的,只有熟练掌握这三种指法才能更好地进行古筝技法训练和古筝演奏工作,以及推进古筝艺术的发展,不然在筝者在后期学习和演奏中会很艰难,也达不到古筝弹奏的要求,表现不出古筝该有的韵味。如大家熟知的《浏阳河》,可以说是古筝学习中的一个小门槛,有很多的古筝学习者就止步于这首曲子。就专业程度来说,这首曲子并不难,只是在古筝的阶段性学习中,它可以说是双手合作 Northern Music 39

2017年第20期(总第332期)

北 方 音 乐

Northern Music

NO.20,2017

(Cumulatively NO.332)

要注意,手型保持好,虎口呈圆形,大指要保持是直的状态,平行于琴弦,触弦不可过深,然后仅弯动第一关节指尖发力向手心方向弹奏即可,切不可用大关节向前推。弹奏中一定要注意手的灵活与控制,使得指法运动与发力更为合理。这个指法的控制较为困难,也是很多学筝的人头疼的一件事情。(二)古筝“勾抹托”训练要保持耐心在练习过程中,一定要时刻牢记要求,保质保量地完成指法基本练习,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不然就会事倍功半,无法取得很好地效果。在练习指法的过程中,单练一些单音小曲子,去体会每个音的发声,每一个指法的运动和发力。(三)理解指法的组合及曲子与指法的联系学以致用才是最关键的,部分古筝弹奏者在练习基本功的时候会很慢地很细心地去关注每一个指法,并且能够很好地完成指法练习。但是在进行指法组合或者是乐曲弹奏时,就开始随意“放纵”,导致练习成果无法在音乐中表现出来。例如,“大撮”的练习,大撮即为大指与中指同时弹奏,也就是“勾”与“托”的组合指法。可是很多人在弹琴时,就将大撮弹成了“揪弦”,完全忘了勾和托是怎么回事,这是一定要注意的,指法的组合训练要和单指的训练进行良好的结合。在曲子中联系指法训练,在曲子演奏中,很多人由于长时间听音频看视频,对音乐旋律非常熟悉,而在自己演奏时,完全忘了该有的指法,开始肆意弹奏,导致整个筝曲完全是“轰”下来的,根本听不到筝曲该有的韵律和美感。地感受古筝的魅力,发展古筝而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在演奏古筝时更加关注每一个指法它的根在哪里,它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要求,才能更好弹奏出我们的筝曲。让“托”“抹”“勾”扎根于每个古筝人的内心,由“托”“抹”“勾”幻化出更多的古筝艺术作品,为古筝艺术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推动古筝指法的创新发展,推动古筝艺术的发展。参考文献

[1]傅明鉴.悠悠唐筝韵勾托指间流_上_唐筝与唐筝演奏及筝道刍谈[J].乐器,2011(06):56-58.[2]史健.浅谈王中山两首重要作品中的演奏技巧及其风格[J].大舞台(双月号),2008(05).[3]武岚.古筝教学中的创新精神及演奏技法[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8(11).[4]崔晓.浅谈现代古筝演奏技法[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0).[5]高雁.论20世纪中、后期古筝演奏技法的发展与创新[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7(03).[7]程璐璐.现代作曲技法在筝曲新作中的运用[J].艺术教育,2006(11).[8]刘石.琵琶轮指的动作法、训练法与运用[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4(04).作者简介:陈金鹏(1997—),男,汉族,河南焦作人,河南大学艺术学院2015级本科生,音乐学专业。四、结语高山流水,吟揉按颤。古筝艺术代代流传,经过前人的不断改革与创新,有了长足的发展,古筝指法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为古筝的演奏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我们更应该扎实自己的基础,为更好(上接第35页)

后举家迁入青州,两地相隔50公里,文化背景差异并不大,“现广饶、青州地区的音乐艺术无一例外的都吸收并传承了古青州东夷文化、开放的齐文化、传统的鲁文化的文化精髓,并保留着同一的文化精神。”青州挫琴申遗之时,就发生过“广饶、青州挫琴申遗之争”。现今在青州挫琴主要作为独奏乐器出现在人们视野当中,其依附的广饶“枣木杠子乱弹”处于几近失传的境地。对于青州挫琴来说,是否可以考虑将其回归置于原本依附的乐种之中,还原其原本的艺术表现形制,丰富挫琴的艺术表现力。青州百姓喜爱的地方戏种是吕剧,吕剧作为山东地区极具特色的地方曲种,蕴含着山东地区人民的审美喜好。挫琴与吕剧有共通的音乐审美和音乐文化背景。在此精神涵化的保障下,是否可以在日常教学等场景适当借鉴和移植吕剧相关曲目,尝试发挥挫琴作为伴奏乐器的特点参与到吕剧的乐队演奏中去,挖掘和扩大“枣木杠子乱弹”对挫琴遗留下的吕剧基因,与青州当地民众喜爱的吕剧寻求共鸣。对于挫琴的传承与传播来说,基础问题是本土音乐文化教育的缺失。据笔者了解,在当地一些小学甚至无法保证音乐课程的顺利开设,多私下改为语文数学等文化课。更谈不上开设相关校本音乐课程。从当地小学的传统音乐教育环境和校本音乐课程的缺失到大学的“西方音乐审美至上”的意识,无一不提醒着我们应将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放在音乐教育的基础和重要的地位上。据了解,2008年在青州挫琴申遗期间,中国音乐学院曾举办“‘磋琴’演示与研讨会”,周明曾在2009年携磋琴参加比利时的第十四届“磬/CHIME研讨会”在国际引起巨大轰动,赵兴堂也一直接受一些电视媒体单位的邀请参加电视节目进行挫琴音乐展演,此类具有学术分量的研究交流活动,无疑对挫琴音乐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传播作用。相对应的,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对于挫琴的有关内容也仅是偶有几篇媒体报道,是否可以建立与挫琴相关的网站,稳定有效的提供挫琴艺术文化的相关具体知识、网络视频教学;对于挫琴感兴趣的群众、研究者、表演艺术家等,是否可以构建相应的平台、举办培训班方便研究、学习;地方高校是否能成立相关研究组和开设相关演奏学习课程。青州挫琴申遗成功并不是结束,相关的后续传播方案与传承保护机制应当有效的建立起来。以合适的方式引导、传播,相信挫琴这一“出身高贵的上古乐器”不会再堙没在历史长河中,最终必将得以发扬光大。参考文献

[1]项阳.筑及相关乐器析辨[J].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1992.[2]王耀华.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国际传播与推广[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5.[3]周明.挫琴发展史及传承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4.作者简介:黄向猛(1985—),男,汉族,山东潍坊人,贵州师范大学2016级学科教学(音乐)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音乐)。40 Northern Music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