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老北京的春节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吃团圆饭、守岁;初一拜年、待客、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选编本文的主要意图,一是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二是学习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1.熟读课文,正确读写生字。 2. 通过阅读,能找出春节“开始”“高潮”和“结束”的日子。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联系生活实际感悟 多媒体课件 教材简析 学习 目标 重点 难点 教法 选择 课前 准备 课型 是否采用 多媒体 新授课 是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大纲: 童谣导入,激发兴趣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研读赏析,感受年味 体会详略得当的表达效果 课堂拓展 一、童谣 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喜欢童谣吗?老师这儿也有一首童谣,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出示童谣课件) 2、导入:你们知道这首童谣写的是什么吗?(春节) 对,这首童谣写的是春节,不过,这是五十多年前北京街头流行的一首童谣,今天就让我们就跟随老舍先生走进老北京,去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那里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课件出示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打开书,认真的朗读课文,注意以下要求(屏幕出示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看一看,按老规矩,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在课本上标注一下,然后小组内交流讨论,准备汇报。 2、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标注。 3、小组内交流讨论,释疑解惑。 4、班上交流汇报。 师:(出示课件)老师听明白了,按老规矩,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就开始了,一直到正月二十九才结束,这个年过的可真够长的。请看大屏幕上的时间,你们有没有什么发现?(课文是按时间顺序写的) 同学们都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这么多的风俗习惯,一会功夫就让我们全看明白了,这就是按时间顺序写的好处。 三、研读赏析,感受年味 1、在老舍先生提到的这么多日子里,有没有你印象特别深刻的? (腊月、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大屏幕出示要求)请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可以在旁边写一下自己的感受,也可以读给同伴听。 2、生自由感情朗读,体味。 3、交流体会感受。 交流重点: A、腊八节: 腊八粥——抓住“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体会比喻的生动,老舍语言的幽默风趣以及人们丰收的喜悦,新年的快乐,以及对来年农业生产的美好祝福。 腊八蒜——体会色如翡翠,色味双美,指导学生读“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读出让我们垂涎三尺的浓浓的年味。 B、除夕真热闹: 1、学生通过句子体会除夕的热闹喜庆,了解守岁 学生通过读,交流对除夕的感受(这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这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这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 学生从“万不得已、必定”中理解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对团圆的重视。 2、体味除夕的热闹。 (课件出示)“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了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面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集体朗读,把这万家团圆的热闹气氛朗读出来。 过渡:熬过了除夕夜,人们通过守岁把美好的祝福赠给了长辈和孩子,于是正月初一到来了。谁来介绍? C、正月初一 1、体会正月初一与除夕的截然不同,感受人们的悠闲、快乐。 2、体会今昔的不同,感受现在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如:虽然还在拜年,但是方式有很多创新,现在我们可以用打电话,发电子邮件和电子贺卡,发短信,网聊的方式给远方的亲友拜年。 师:你很细心。是的,尽管方式有了一些不同,但是人们拜年时那美好的祝愿,热切的祝福却丝毫没有减少。现在的正月初一和以前相比还有什么不同? 再如:老舍先生生活的时代有很多生意人为了和家人团聚过春节是要关门停业的。但是现在我发现越来越多的店铺春节不放假。比如说很多超市,就是全年无休,方便了老百姓的生活。让人们在春节也能购物逛商场,心情也就更好了。 D、元宵节 1、看元宵节花灯展,体会元宵节的红火美丽 学生交流,通过具体句子及词语体会灯的数量多,种类多,饱含着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以及元宵节的美好快乐。 2、感情朗读,进一步体味元宵节的红火美丽。 创设情境:“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 四、体会详略得当的表达效果 1、过渡:刚才同学们交流了印象最深刻的四个日子:腊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同学们为什么对这四部分印象特别深刻呢? (生交流)这四部分作者写得特别详细,其它部分写得比较简略。 2、那么,通过老舍先生的描述,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学生自由发言:是一个热闹的节日。 是一个喜庆的节日。 是一个团圆的节日。 是一个祥和的节日。 是一个隆重的节日。 „„(相机出示课件) 3、小结:老舍先生在整体介绍春节习俗的同时,着力突出“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这四天,让春节的风俗习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就是详略得当写法的好处。 五、课堂拓展 同学们刚才的交流让我们感受到了北京独特的民风民俗,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其实我们也可以把老舍先生的这篇课文编成同学们喜欢的童谣(出示童谣) 师生在《喜洋洋》的乐曲声中拍手读,抽生读 作业 设置
1.回想我们过年的情形,仿照老舍先生的写法,按照时间顺序,注意详略得当,写一写咱们这儿的春节。 2.摘抄自己认为描写好的关于春节的诗词佳句或者优美片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